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945年,沙特阿拉伯创始人阿卜杜勒·伊本·沙特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秘密会晤,为20世纪末地缘政治的核心打下基础:美国以安全援助换取沙特的石油。美国的盟友英国因被蒙在鼓里而愤怒不已。2013年,相似一幕再现,沙特被排除在美国与伊朗秘密外交活动之外。
“能源革命改变了国际能源格局,即将催生新的地缘政治协议。”在近日发布的题为《催生新秩序——能源给地缘政治和安全带来的新后果》的报告中,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学者解释了这种“历史的相似性”,建议美国不应倚仗能源革命带来的战略优势向竞争对手施压,而应极力促成主要大国商定一项新的地缘政治协议,以某种形式的亚洲力量平衡换取海湾力量共管。“其重要性应类似美国与沙特70年前达成的协议。”
能源新格局带来全球风险重心转移
报告认为,国际能源格局的一场巨变正在进行。从能源种类来看,尽管各国都在推动新能源发展,但化石燃料的长期主导地位远未结束。石油的黄金时代已接近尾声,天然气的开采肯定会加快,在其他能源价格高企时,煤炭仍将占一席之地。报告特别提到,石油的开采变得更加昂贵、复杂和具有风险。
从国别来看,这场能源格局巨变更为惊人。现在,美国将超越沙特和俄罗斯成为最大产油国;加上天然气领域的新发展,美国有望成为全球能源市场的主要玩家。与此同时,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在2013年超过美国。印度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也在增加,美国的盟友日本和韩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仍很大。这一切将导致风险重心转移。美国长期以来一直面临与能源生产和运输相关的地缘政治风险,但亚洲强国现在面临的这种风险正越变越大。
目前为止,最大的赢家是美国。能源地缘政治的变化使得美国重新获得战略手段,美国的能源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增强:国内生产增加,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税收;能源供给实际安全性增强;能源成本低于竞争对手,这对整个石化产品和制造业都有帮助。随着时间推移,美国将降低对海湾石油的依赖。
新的风险可能出现在中国、印度、俄罗斯以及中东。对中国来说,过去15年的大规模经济增长意味着能源需求的上升。政府已投入巨资扩大国内供应,但需求增长更快。中国能源结构中的进口比例呈上升趋势,今后几年会迅速增长。中国很多能源来自不稳定国家,能源进口通过其无法控制的不安全航线运输,容易面临不断上升的价格风险和国际政治风险。
在今后10年或更长时间里,印度石油消费的增长幅度很可能超过中国。印度正在依靠所有来源和供应国,美国天然气和海湾石油可能对印度能源市场有重要影响。因在海运方面的巨大利益,印度在投资发展海军,不愿看到中国在印度洋扩大海上力量。从能源角度看,印度希望本国海岸与海湾间有一条安全通道,但中印可能不会采取威胁对方能源安全的行动。
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地位将因能源革命恶化。市场对美国未来天然气出口规模的预期已压低了全球天然气价格;欧洲将转向挪威、卡塔尔甚至美国,从多方面获得天然气供应,从而削弱俄罗斯的影响。
中东仍是全球油气领域的主要玩家,但该地区正在迅速变化。沙特希望维持现状,而伊朗对搅动全球能源市场有强烈兴趣。在美国对海湾石油的依赖减轻之际,如伊朗与美国缔结一项核协议而同时被解除制裁,沙特的主导地位可能受到严重挑战,这也是沙特愤怒的原因。
达成一项新的地缘政治协议
报告说,能源给美国提供了“不容易的选择”。美国可利用海上主导地位和能源实力“逼迫”中国,但会付出巨大代价。中国虽是美国的地缘战略竞争对手,但也是重要经济合作伙伴;美国“逼迫”中国可能损害印度等同样依赖能源进口的盟友。如果中国油价上涨,印度油价也会上涨。
另一种可能选择是,美国奉行“放手”战略,让中印来负责处理中东地区的动乱,但不现实。美国的全球存在及其在中东的联盟结构意味着,在未来很长时间里它仍将专注于该地区的政治不稳定,即使其军事部署规模会缩小。
美国比较现实的选择是“胡萝卜加大棒”,以促成一种更稳定的国际秩序。美国可拓展它作为石油和贸易自由的保障者角色,同时将中印在全球能源流动中的重大利益作为更富有建设性的影响力来源。美国应在安全问题上作出比较妥善的责任分担安排。美国和中国(以及印度)能达成一项新的基本地缘政治交易,以某种形式的亚洲力量平衡换取某种形式的海湾力量共管吗?这将是未来几年美国战略的一个重要问题,也许是核心问题。
这项交易的核心将有两个要素。首先,在东海和南海,中美必须各自认识到,对方无意退出或退却。美国将在中国海岸周围保持重要的力量存在;中国将建立海上力量,确保不受海上经济封锁或能源封锁。通过谈判和现实的结合,中美能达成可被描述为“确保相互阻断”的谅解,即美国认识到,中国会发展足够的海上力量,制止美国封锁海上通道,而中国认识到,美国不会被排挤出这些水域。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会通过相互发出信号,而不是通过明确协商出现。
报告表示,美国要想在新能源格局中担起领导地位,还须应对以下两项挑战:一是,控制新的价格波动。能源价格短期大幅波动不符合任何国家的长远利益,但却很可能在现有格局下出现。美国应改革现有国际能源机构,在旧机构基础上建立新机构,在合适政治时机(比如在下一次能源危机来临时)推出。
二是,引导亚洲的能源网络争夺。中、日、韩都是国际能源市场的主要需求方,在价格控制、供应多样化、新资源开发以及减少运输薄弱点等方面存在共同利益或至少重叠利益,合作改造亚洲天然气基础设施的需求特别强烈。美国可引导它们建设亚洲区域天然气网。由于地缘政治压力和植根于能源不安全的压迫感,亚洲各国会被迫在海上争夺或进行零和博弈。最现实的情况是合作与竞争不断变化和紧张融合,但两者的平衡至关重要,这是美国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石油关乎21世纪的繁荣与安全。未来的全球秩序需更广泛地抓住能源问题,现在是全球各大国采取集体行动和进行合作的机会。
“能源革命改变了国际能源格局,即将催生新的地缘政治协议。”在近日发布的题为《催生新秩序——能源给地缘政治和安全带来的新后果》的报告中,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学者解释了这种“历史的相似性”,建议美国不应倚仗能源革命带来的战略优势向竞争对手施压,而应极力促成主要大国商定一项新的地缘政治协议,以某种形式的亚洲力量平衡换取海湾力量共管。“其重要性应类似美国与沙特70年前达成的协议。”
能源新格局带来全球风险重心转移
报告认为,国际能源格局的一场巨变正在进行。从能源种类来看,尽管各国都在推动新能源发展,但化石燃料的长期主导地位远未结束。石油的黄金时代已接近尾声,天然气的开采肯定会加快,在其他能源价格高企时,煤炭仍将占一席之地。报告特别提到,石油的开采变得更加昂贵、复杂和具有风险。
从国别来看,这场能源格局巨变更为惊人。现在,美国将超越沙特和俄罗斯成为最大产油国;加上天然气领域的新发展,美国有望成为全球能源市场的主要玩家。与此同时,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在2013年超过美国。印度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也在增加,美国的盟友日本和韩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仍很大。这一切将导致风险重心转移。美国长期以来一直面临与能源生产和运输相关的地缘政治风险,但亚洲强国现在面临的这种风险正越变越大。
目前为止,最大的赢家是美国。能源地缘政治的变化使得美国重新获得战略手段,美国的能源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增强:国内生产增加,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税收;能源供给实际安全性增强;能源成本低于竞争对手,这对整个石化产品和制造业都有帮助。随着时间推移,美国将降低对海湾石油的依赖。
新的风险可能出现在中国、印度、俄罗斯以及中东。对中国来说,过去15年的大规模经济增长意味着能源需求的上升。政府已投入巨资扩大国内供应,但需求增长更快。中国能源结构中的进口比例呈上升趋势,今后几年会迅速增长。中国很多能源来自不稳定国家,能源进口通过其无法控制的不安全航线运输,容易面临不断上升的价格风险和国际政治风险。
在今后10年或更长时间里,印度石油消费的增长幅度很可能超过中国。印度正在依靠所有来源和供应国,美国天然气和海湾石油可能对印度能源市场有重要影响。因在海运方面的巨大利益,印度在投资发展海军,不愿看到中国在印度洋扩大海上力量。从能源角度看,印度希望本国海岸与海湾间有一条安全通道,但中印可能不会采取威胁对方能源安全的行动。
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地位将因能源革命恶化。市场对美国未来天然气出口规模的预期已压低了全球天然气价格;欧洲将转向挪威、卡塔尔甚至美国,从多方面获得天然气供应,从而削弱俄罗斯的影响。
中东仍是全球油气领域的主要玩家,但该地区正在迅速变化。沙特希望维持现状,而伊朗对搅动全球能源市场有强烈兴趣。在美国对海湾石油的依赖减轻之际,如伊朗与美国缔结一项核协议而同时被解除制裁,沙特的主导地位可能受到严重挑战,这也是沙特愤怒的原因。
达成一项新的地缘政治协议
报告说,能源给美国提供了“不容易的选择”。美国可利用海上主导地位和能源实力“逼迫”中国,但会付出巨大代价。中国虽是美国的地缘战略竞争对手,但也是重要经济合作伙伴;美国“逼迫”中国可能损害印度等同样依赖能源进口的盟友。如果中国油价上涨,印度油价也会上涨。
另一种可能选择是,美国奉行“放手”战略,让中印来负责处理中东地区的动乱,但不现实。美国的全球存在及其在中东的联盟结构意味着,在未来很长时间里它仍将专注于该地区的政治不稳定,即使其军事部署规模会缩小。
美国比较现实的选择是“胡萝卜加大棒”,以促成一种更稳定的国际秩序。美国可拓展它作为石油和贸易自由的保障者角色,同时将中印在全球能源流动中的重大利益作为更富有建设性的影响力来源。美国应在安全问题上作出比较妥善的责任分担安排。美国和中国(以及印度)能达成一项新的基本地缘政治交易,以某种形式的亚洲力量平衡换取某种形式的海湾力量共管吗?这将是未来几年美国战略的一个重要问题,也许是核心问题。
这项交易的核心将有两个要素。首先,在东海和南海,中美必须各自认识到,对方无意退出或退却。美国将在中国海岸周围保持重要的力量存在;中国将建立海上力量,确保不受海上经济封锁或能源封锁。通过谈判和现实的结合,中美能达成可被描述为“确保相互阻断”的谅解,即美国认识到,中国会发展足够的海上力量,制止美国封锁海上通道,而中国认识到,美国不会被排挤出这些水域。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会通过相互发出信号,而不是通过明确协商出现。
报告表示,美国要想在新能源格局中担起领导地位,还须应对以下两项挑战:一是,控制新的价格波动。能源价格短期大幅波动不符合任何国家的长远利益,但却很可能在现有格局下出现。美国应改革现有国际能源机构,在旧机构基础上建立新机构,在合适政治时机(比如在下一次能源危机来临时)推出。
二是,引导亚洲的能源网络争夺。中、日、韩都是国际能源市场的主要需求方,在价格控制、供应多样化、新资源开发以及减少运输薄弱点等方面存在共同利益或至少重叠利益,合作改造亚洲天然气基础设施的需求特别强烈。美国可引导它们建设亚洲区域天然气网。由于地缘政治压力和植根于能源不安全的压迫感,亚洲各国会被迫在海上争夺或进行零和博弈。最现实的情况是合作与竞争不断变化和紧张融合,但两者的平衡至关重要,这是美国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石油关乎21世纪的繁荣与安全。未来的全球秩序需更广泛地抓住能源问题,现在是全球各大国采取集体行动和进行合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