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当代作曲家访谈录
张难:1933年生,昆明人,解放初期在省文联音干班学习,曾任个旧市工会宣传队及红河州歌舞团作曲、指挥、团长,1986至1993年执教于云南省文艺学校。小提琴协奏曲《红河音诗》入选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
记:创作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始于怎样的想法?
张:我退休之后到北京生活,比较舒适和空闲,有时间回忆和总结一下自己过去的经历。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很多坎坷,我们能够平平安安的活到现在很不容易,回头想来感慨颇多,就想能不能写一点东西。正好1995年上海音乐学院向世界华人征集中国风格的小提琴作品活动,我就写了这部作品来参加。
记:作品想表现些什么?
张:这部作品是要表现“通过奋斗,走向欢乐”这一主题思想,力求去表现一种自强不息、奋争向上的精神。这是在我多年的生活磨练中形成的,这是我个人所追求的,同时也符合时代潮流发展的普遍意义。
记:结构上是怎么安排的?
张:这部作品共分为3个乐章,结构相当精练,整个曲子都是由主部主题的音乐材料发展成的。前半句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先奏出一个很深沉的引子,后半句是奋起的感觉。我借鉴了贝多芬的一些手法,贝多芬的动机材料经常出现是一种矛盾的东西。但我是用红河的音乐语言来写成,作品的名字叫《红河音诗》也可以说解释成用红河的音乐语言来写我自己的诗言志。
记:运用了许多民族音乐素材吗?
张:是的,红河地区的民族音乐素材非常丰富,云南的许多作者也写过许多民族色彩的东西。但我要有所突破,要运用民族的音乐元素但不能局限于此,要写出点深度来,写出点哲理性来,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记:具体是怎样表现的?
张:第一乐章讲的是“奋斗”,由两个主题构成,主部主题的旋律是一个节奏动态的旋律,表现一个奋斗者的形象。副部主题是一个歌唱性的旋律,表现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憧憬,富于抒情性。这两个主题的发展就构成了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和》也有两个主题,分别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自然的主题是用了一个山歌的风格,滇南的山歌非常丰富,如“四大腔”,篇幅非常大,要唱下来很不容易。这一段是开阔心境,融入自然的感觉。如果说前面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超脱的话,那么人与人的感觉就更加的温暖,表现人之间的互相关怀、互相安慰的感觉。最后是山歌的再现,结尾处小提琴的泛音很像山里山歌飘飘乎乎的感觉,这个乐章也是演出时最受欢迎的乐章。
第三乐章是《欢》,是表现同奋斗共欢乐的意愿,是一个节日喜庆的场面。这种节日喜庆在音乐上也是司空见惯,写不好也容易流入一般化。我融入了几个欢乐的主题,其中有孩童活泼天真的欢乐、有老人滑稽的欢乐、有青年人的欢乐。中段是一种反思,反思欢乐的源泉从哪里来,揭示“爱”是欢乐的源泉。而这种爱不是一般的爱,是一种慈悲的爱。第二乐章是已经写过对自然的爱和对人的爱,这里不能再重复,这种慈悲的爱是超越自然和人类的爱,是更加高境界的爱。很多人说听了这一段说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我想表达的欢乐正是这种带着眼泪的欢乐。■
张难:1933年生,昆明人,解放初期在省文联音干班学习,曾任个旧市工会宣传队及红河州歌舞团作曲、指挥、团长,1986至1993年执教于云南省文艺学校。小提琴协奏曲《红河音诗》入选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
记:创作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始于怎样的想法?
张:我退休之后到北京生活,比较舒适和空闲,有时间回忆和总结一下自己过去的经历。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很多坎坷,我们能够平平安安的活到现在很不容易,回头想来感慨颇多,就想能不能写一点东西。正好1995年上海音乐学院向世界华人征集中国风格的小提琴作品活动,我就写了这部作品来参加。
记:作品想表现些什么?
张:这部作品是要表现“通过奋斗,走向欢乐”这一主题思想,力求去表现一种自强不息、奋争向上的精神。这是在我多年的生活磨练中形成的,这是我个人所追求的,同时也符合时代潮流发展的普遍意义。
记:结构上是怎么安排的?
张:这部作品共分为3个乐章,结构相当精练,整个曲子都是由主部主题的音乐材料发展成的。前半句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先奏出一个很深沉的引子,后半句是奋起的感觉。我借鉴了贝多芬的一些手法,贝多芬的动机材料经常出现是一种矛盾的东西。但我是用红河的音乐语言来写成,作品的名字叫《红河音诗》也可以说解释成用红河的音乐语言来写我自己的诗言志。
记:运用了许多民族音乐素材吗?
张:是的,红河地区的民族音乐素材非常丰富,云南的许多作者也写过许多民族色彩的东西。但我要有所突破,要运用民族的音乐元素但不能局限于此,要写出点深度来,写出点哲理性来,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记:具体是怎样表现的?
张:第一乐章讲的是“奋斗”,由两个主题构成,主部主题的旋律是一个节奏动态的旋律,表现一个奋斗者的形象。副部主题是一个歌唱性的旋律,表现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憧憬,富于抒情性。这两个主题的发展就构成了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和》也有两个主题,分别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自然的主题是用了一个山歌的风格,滇南的山歌非常丰富,如“四大腔”,篇幅非常大,要唱下来很不容易。这一段是开阔心境,融入自然的感觉。如果说前面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超脱的话,那么人与人的感觉就更加的温暖,表现人之间的互相关怀、互相安慰的感觉。最后是山歌的再现,结尾处小提琴的泛音很像山里山歌飘飘乎乎的感觉,这个乐章也是演出时最受欢迎的乐章。
第三乐章是《欢》,是表现同奋斗共欢乐的意愿,是一个节日喜庆的场面。这种节日喜庆在音乐上也是司空见惯,写不好也容易流入一般化。我融入了几个欢乐的主题,其中有孩童活泼天真的欢乐、有老人滑稽的欢乐、有青年人的欢乐。中段是一种反思,反思欢乐的源泉从哪里来,揭示“爱”是欢乐的源泉。而这种爱不是一般的爱,是一种慈悲的爱。第二乐章是已经写过对自然的爱和对人的爱,这里不能再重复,这种慈悲的爱是超越自然和人类的爱,是更加高境界的爱。很多人说听了这一段说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我想表达的欢乐正是这种带着眼泪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