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的文化艺术之悠久、灿烂耳闻目染,心底觉得评弹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桌二椅,琵琶三弦,精致的旗袍,古朴的长衫,极简的形式,却能在“说噱弹唱演”中描摹悲欢离合、人间冷暖乃至万千事物。
传统文化的韵味就像一杯茶,它的美是优雅沉静的,需要你用时间细细体味。评弹演员一代代接力传承,开出更美的艺术之花。苏州市评弹团近几年大力扶持培养青年演员,请名师、办专场、开培训班,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如雨后春苗初露芳华。他们各自有所拜的先生、学习传承的书目,以及自己的所长。他们怀揣梦想,热爱舞台,热爱听众,更热爱评弹这一幸福的生活方式。
陆佳麒 95后
青年说:台下少年,台上千面,多听多想多磨砺
“佳麒,出征武汉时间已定,刚刚领导来电话,一小时后医院集合!”“好,岚岚,我送你!”这段由苏州評弹青年演员陆佳麒、谢岚演绎的评弹《送别》,还原了疫情期间动人的送征场景。这场抗疫,对文艺界而言是一次锻造与淬炼,让人看到青蓝相继、薪火相传的风貌。
2016年从苏州评弹学校毕业后,陆佳麒便加入苏州评弹团,成为了团里的“小字辈”团队中的一份子。在跟著名评弹艺术家盛小云老师学习深造期间,吸收了诸多艺术精髓。学习长篇弹词《白罗山》,学唱蒋调、严调等流派。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碧莲香”,台上,穿着长衫,手持三弦,陆佳麒演唱弹词开篇《莺莺操琴》。台下观众兴致勃勃欣赏着评弹表演,边跟着轻轻哼唱。“评弹吸引人,因为它把所有荡气回肠都变成了家长里短,老百姓听起来觉得亲切。评弹的根本,是给听众讲故事,你讲得好,大家都喜欢听。”陆佳麒说道。
对于青年演员来说,学习长篇曲目尤为必要。长篇书目的内容、情节、结构、人物、事件错综复杂,而且书中经常涉及到诗词、韵白、楹联等文学语言,需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吟诵实力才能招架。陆佳麒是个性格安静的男生,平时习惯多听多想多总结,无时无刻不在琢磨书中的角色、念白和唱段,思考书情的起伏变化、矛盾点、人物内心的转换等等。为了抓住听众的耳朵,他十分注意语气语调的抑扬顿挫,时不时穿插点噱头,唱得入情入味。每天演出完,他总会认真回想自己唱的不到位或是可以再加强的部分。经过一次次“跑码头”的磨炼,他将演唱中的生硬部分慢慢转化得流畅、自然、和谐了。
台下的他喜欢喝茶、美食、电影、旅行,一上台立马有了“小先生”的风范。陆佳麒参演的传统书目《杨乃武·密室相会》、现代书目《江姐上山》,两者唱腔不同,演绎方法也不同,特别是《江姐上山》,陆佳麒演绎一位革命青年,他用了稍加现代化的演绎手法,激起了观者的共鸣。
从事了文艺行业,陆佳麒想着自己要多接触一些触类旁通的艺术,于是学了吉他、钢琴等乐器,爱上了古琴曲、京剧。他说,文艺工作者,也是文化传播者,在日常演出中,除了给听客带去快乐,也要产生正面的能量。他努力传承保护地方曲艺,让苏州评弹展现新时代的风貌。
谢岚 90后
青年说:用一颗初心演绎才子佳人的梦,唱出文化自信
评弹的韵调在这个年轻的苏州姑娘耳边回荡了多久,说不清。谢岚是听着评弹长大的,那时,外公到点就打开半导体,边做事边听时而婉转、时而高昂、时而低回的唱词声,还会跟外婆点评点评。而谢岚在一旁显得一脸茫然,只能听得懂寥寥数语。
谢岚的父亲年轻时业余学过滑稽戏,所以从小她就跟父亲学唱了两句样板戏,念几句绕口令,也是这样的艺术熏染,使谢岚从小就多才多艺,热爱唱歌、舞蹈、表演。读初中时,她还是学校“小京班”的一员,有京剧票友专门来教唱京剧。后来被评弹学校优先录取,2013年进入苏州评弹团。谢岚拜弹词名家魏含玉为师,学习长篇弹词《二度梅》、《九龙口》,学唱蒋调、魏调。
“学了十回书以后,先生让我们去‘码头’上锻炼,直到可以独当一面地唱完一部长篇。”谢岚回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先生就像妈妈一样,除了专业上一字一句地教,在衣食住行上也多加关心,让她能够定心地练好基本功。谢岚对自己要求严苛,特别在台上,不容许自己犯一丁点错误,她认为经验的累积很重要。在发声方法上,她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之前完全靠喉咙发声,也就是卖嗓子。如今她学会了科学用嗓,有技巧地唱,并投入感情。她说,听众更想听到的,是珠圆玉润的吴语吴歌,是掩不尽柔婉的丝竹吴音。
如今,团里给青年演员的培训课程多了,演出机会也越来越多。2019年,“小字辈”青年演员的一场“望而立担己任”的专场演出,见证了大家的茁壮成长。而谢岚深知,自己要学习与思量的地方还很多,包括对角色的理解,以及台词背后的“潜台词”等。眼下,她跟先生在学长篇弹词《洞庭缘》,这是一部现代书,糅合了魏调与翔调的唱法。“评弹要长足发展,最终要博得年轻人的喜欢,要知道年轻人的想法、爱好、需求,然后做一些艺术上的创新改变。创新就是玩,玩也得有范儿”谢岚认为。
身边的朋友经常问谢岚,现在的90后都喜欢新颖、有趣的东西,你怎么会选择这样一门古老的艺术?她回答得很坦然、自信,“评弹是我心中的一个梦。它能让我静下心来,独自一人闷头琢磨,练习技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责任。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传承并发扬光大。作为一名苏州青年,我有责任传播评弹文化,让更多人热爱她。这是艺术使然,也是文化使然,更是血脉使然。”
评弹艺术正在兴起壮大,需要更多新鲜的力量输入。今后的日子里,谢岚不但要传承好老一辈艺术家的精髓,也要学习他们对艺术的执着和对作品的精益求精。
蔡玉良 80后
青 年 说:幸遇恩师,苦练勤学,呈现更多优秀作品
《秦香莲》中一折“迷功名”是张调的经典之作,蔡玉良从神似上、人物的内心上下足功夫,唱法苍劲有力,运腔婉转自如,音调强弱分明,表演声情并茂,获得满堂喝彩。
学弹词以来,蔡玉良发愤图强,勤学苦练技艺。在常州评弹团工作11年,先后师承常州团元老沈韵秋先生和上海的评弹名家陈再文先生,学习长篇弹词《王华买父》和《双金锭》。从前,评弹艺人在一个地方演出,根据书目,其演出周期少则十余天,多则数月。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口流动小,演完就要换场地。“那时,先生带着我们一块‘跑码头’,我们边演边学,先生及时指出不足,并提出建议。”蔡玉良回忆。2011年蔡玉良考入苏州评弹团,经前辈鼓励,从蒋调转到张调。要继承这样一大流派,蔡玉良深感压力,他反复地听录音,学习咬字、发音、用声方法、唱腔转音等等。那时候几乎整天带着耳机,不停地学习,不停地琢磨。在一次“中青年弹词流派演唱会”中,他的张调《芦苇青青》、《钱秀才·颜大照镜》让江浙沪听众为之倾倒。 他与妻子刘芳是一对书坛伉俪,因评弹而结识,他俩的夫妻双档节目常常受到听众青睐。平常在家里排练书目的时候,他们遇到观点分歧的地方,会探讨切磋,共同进步。唱了这么多年,蔡玉良真是越发地喜欢评弹。蔡玉良也多次参加江苏省曲艺节、中国评弹节等比赛,获得省市级乃至全国大奖。
他觉得,评弹艺术值得研究、斟酌的地方太多了,需要自己付出更多努力。在评弹演出过程中,他也常常与现场听众有所交流。有的长篇根据野史进行了杜撰,因此其中的唱词不完全与历史相符。比如《王华买父》,有一次一位听众就提出内容的不合理之处,的确那位听众说得很在理。这时就需要要弹唱者酌情处理,合理的地方要采纳与修改。
除了日常的书场演出,蔡玉良还积极投入到各种公益演中,主动排演了一些好人好事类短篇,有小举动大文明的《一元钱》、见义勇为的《奪刀英雄》等。今天的评弹创作有着更加开放多元的文化心态。从诞生至今,数百年间评弹艺术始终处于流变与创造之中,评弹的艺术传统、艺术精神也在坚守与变革中汩汩向前。
“传承这个话题很难,在数百年的流传过程中,评弹积累起极其宝贵的艺术财富。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苏州评话、苏州弹词长篇书目,共有一百五十多部。已经淘汰的,现在书名都不知道的应该更多。”对蔡玉良来说,首先要做的是把老先生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技巧、段子学会,将其化为己有,这是继承。继承之后便是要通过钻研,让这些传统的东西在自己身上产生亮点,他认为这就是发扬了。
【唱词、读本节选】
·陆佳麒弹唱《蝴蝶梦·梦蝶》
王老汉身死一案,真使本府两难,沉吟不语细观瞧,可怜乡农犯法条。自古杀人需偿命,皇皇律法断难饶。虽则是三个儿郎都孝顺,报父仇,打葛彪,身投法网罪难逃,绑赴刑场去祭钢刀。葛彪生前行为恶,仗势欺人太霸道。谁叫尔横行不法把乡农打,死有余辜祸自招。慷慨仗义来争死,当堂认罪口供招,此刻焉能把死罪销。我铁面佛心难挽救,无能为力也徒劳。大人是左思右想无良策,反复公文仔细瞧。频频思索频频想,万虑千绪心内焦。关天人命非儿戏,死罪如何一笔销……
·蔡玉良读沈周《画师湖》
沈周的画为啥画得这样好呢?这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勤学苦练得来的。在他家乡西北有个小湖,名叫画师湖。画师湖的名称又是怎么得来的呢?据说,曾经有凤凰在湖里淴过浴,水是活的,沈周用湖里的水绘画,所以画啥像啥。其实不是,沈周画啥像啥是他在湖边勤学苦练的成果。
从画师湖向北望去,就是常熟虞山,俗称常孰山。这座山多变,有的说一年有七十二变,有的说一天有七十二变,反正是多变。怎么多变?一年中间,春夏秋冬,早晚中昼,风雨阴晴,变化不同的颜色。刚刚看上去是红的,眼睛一眨,就由红变青,再由青变蓝,在淡雾中隐隐约约,在云堆中忽隐忽现。太阳光照射在山上,山的褶皱也是变化多端。山影反映在水中,水面色彩更是变化无穷。
沈周决心要画好这座多变的虞山,他每天雄鸡头遍报晓时就起身去观察虞山,到太阳落山才回去。他立在湖边一面看,一面画,看看画画,画画看看。炎夏寒冬,刮风落雪,不知画了多少年,用掉了多少捆画纸,用了多少担湖水,他终于摸到了虞山七十二变的规律。眼看大功要告成,沈周忽然发现虞山的变化他还没有完全摸透,虞山比孙行者会的变化还多。沈周画得有点不耐烦,想把画笔、画盂全都抛掉,但转念一想,“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自己用的功夫还不算深。于是,他咬紧牙关坚持画下去,最后总算给他画成了。
后来,人家沈周学画所在的湖,叫作画师湖。唐伯虎还拜沈周做老师呢!(袁震采录整理)
·谢岚读文徵明《一字千金》
文徵明的书法很有名气,人们都喜欢请他写字。尤其是过年辰光,家家户户的大门口、灶上、灯笼上都要写个“福”字。文徵明写的“福”字,笔法千姿百态,变化无穷,谁也不能相比。有个牧童,每天放牛路过他家,看着门上的“福”字十分喜爱,就依着笔画练起来。他没有笔,就用树枝条在地上划;夜晚睡在牛棚里,就用手指写,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一次,文徵明病啦。牧童知道了,就采些野果去探望,文徵明见了很感动。可是牧童却目不转睛地盯住他那支笔。文徵明问道:“你想写字吗?”牧童点点头,文徵明叫他写个字看看。牧童拿起笔来,在纸上写了一个“福”字,真是龙飞凤舞,写得和文徵明的一模一样。文徵明见了也很吃惊,一问,原来牧童天天都在学写“福”字。文徵明很高兴,把笔送给了牧童,又指点他一番。从此,牧童把“福”字写得更好了,还能写出几十种样子来。方圆百里的乡亲都来请牧童写“福”字,牧童总是有求必应。名气传到京城,宰相出千金重酬,请牧童在相符大门上写了个斗大的“福”字。从此,人们当中就流传开“一字千金”的故事啦。
(俞泯采录整理)
【后记】
与三位年轻的评弹演员聊天,妙趣横生。他们身上有着新一代评弹青年的时代特征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风貌,他们用美好的声音,讲好苏州故事。我们知道,包括评弹在内很多传统戏曲相对于最盛时期都已经边缘化了,但是随着大家更理性地看待东西方艺术、传统与时尚时,评弹在复苏,传统文化在回暖,加上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形势比过去好得多,当然这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传统文化在近几十年来断层得很厉害,特别是在年轻人中,如何让青年人对传统文化重视,产生兴趣,需要全社会努力,一成不变的灌输显然是不够的,要用多种办法来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受众。比如说,评弹的跨界创新。评弹音乐与爵士乐的合作是一个新的探索,原汁原味的弹唱都在,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来欣赏。还有苏州评弹与陕北说书的组合有点意思,一曲《看今朝》述说两地图景,一唱一和,丝丝入扣,一应一答,配合默契,《看今朝》从多个维度呈现南北文化的碰撞火花。
令人欣喜的是,今天,有吐槽评弹难听懂的年轻人,原来也还有对评弹爱得深沉的年轻人。年轻人都在以另一种形式听评弹:
@Yireh:只要一听到评弹,就想起小时候在外公外婆家度过的童年,闲适惬意,在吴侬软语抑扬顿挫中梦回江南。
@雾岛黄:我爸一边切菜,一边听着苏州评弹,完全是我心里人间烟火的节拍。
@抖花袖:刚刚从耦园出来,我问女演员您会唱四季歌吗?她说会呀。她穿着一件改良旗袍,怀抱琵琶,眼波流转的样子太好看了。唱完,她与我聊了几句,她说她十四岁开始学琵琶,中间间断了三十年,现在又重拾心中爱好。的确,优秀的文化在那里,就会有人把它拿起来珍藏。
传统文化的韵味就像一杯茶,它的美是优雅沉静的,需要你用时间细细体味。评弹演员一代代接力传承,开出更美的艺术之花。苏州市评弹团近几年大力扶持培养青年演员,请名师、办专场、开培训班,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如雨后春苗初露芳华。他们各自有所拜的先生、学习传承的书目,以及自己的所长。他们怀揣梦想,热爱舞台,热爱听众,更热爱评弹这一幸福的生活方式。
陆佳麒 95后
青年说:台下少年,台上千面,多听多想多磨砺
“佳麒,出征武汉时间已定,刚刚领导来电话,一小时后医院集合!”“好,岚岚,我送你!”这段由苏州評弹青年演员陆佳麒、谢岚演绎的评弹《送别》,还原了疫情期间动人的送征场景。这场抗疫,对文艺界而言是一次锻造与淬炼,让人看到青蓝相继、薪火相传的风貌。
2016年从苏州评弹学校毕业后,陆佳麒便加入苏州评弹团,成为了团里的“小字辈”团队中的一份子。在跟著名评弹艺术家盛小云老师学习深造期间,吸收了诸多艺术精髓。学习长篇弹词《白罗山》,学唱蒋调、严调等流派。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碧莲香”,台上,穿着长衫,手持三弦,陆佳麒演唱弹词开篇《莺莺操琴》。台下观众兴致勃勃欣赏着评弹表演,边跟着轻轻哼唱。“评弹吸引人,因为它把所有荡气回肠都变成了家长里短,老百姓听起来觉得亲切。评弹的根本,是给听众讲故事,你讲得好,大家都喜欢听。”陆佳麒说道。
对于青年演员来说,学习长篇曲目尤为必要。长篇书目的内容、情节、结构、人物、事件错综复杂,而且书中经常涉及到诗词、韵白、楹联等文学语言,需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吟诵实力才能招架。陆佳麒是个性格安静的男生,平时习惯多听多想多总结,无时无刻不在琢磨书中的角色、念白和唱段,思考书情的起伏变化、矛盾点、人物内心的转换等等。为了抓住听众的耳朵,他十分注意语气语调的抑扬顿挫,时不时穿插点噱头,唱得入情入味。每天演出完,他总会认真回想自己唱的不到位或是可以再加强的部分。经过一次次“跑码头”的磨炼,他将演唱中的生硬部分慢慢转化得流畅、自然、和谐了。
台下的他喜欢喝茶、美食、电影、旅行,一上台立马有了“小先生”的风范。陆佳麒参演的传统书目《杨乃武·密室相会》、现代书目《江姐上山》,两者唱腔不同,演绎方法也不同,特别是《江姐上山》,陆佳麒演绎一位革命青年,他用了稍加现代化的演绎手法,激起了观者的共鸣。
从事了文艺行业,陆佳麒想着自己要多接触一些触类旁通的艺术,于是学了吉他、钢琴等乐器,爱上了古琴曲、京剧。他说,文艺工作者,也是文化传播者,在日常演出中,除了给听客带去快乐,也要产生正面的能量。他努力传承保护地方曲艺,让苏州评弹展现新时代的风貌。
谢岚 90后
青年说:用一颗初心演绎才子佳人的梦,唱出文化自信
评弹的韵调在这个年轻的苏州姑娘耳边回荡了多久,说不清。谢岚是听着评弹长大的,那时,外公到点就打开半导体,边做事边听时而婉转、时而高昂、时而低回的唱词声,还会跟外婆点评点评。而谢岚在一旁显得一脸茫然,只能听得懂寥寥数语。
谢岚的父亲年轻时业余学过滑稽戏,所以从小她就跟父亲学唱了两句样板戏,念几句绕口令,也是这样的艺术熏染,使谢岚从小就多才多艺,热爱唱歌、舞蹈、表演。读初中时,她还是学校“小京班”的一员,有京剧票友专门来教唱京剧。后来被评弹学校优先录取,2013年进入苏州评弹团。谢岚拜弹词名家魏含玉为师,学习长篇弹词《二度梅》、《九龙口》,学唱蒋调、魏调。
“学了十回书以后,先生让我们去‘码头’上锻炼,直到可以独当一面地唱完一部长篇。”谢岚回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先生就像妈妈一样,除了专业上一字一句地教,在衣食住行上也多加关心,让她能够定心地练好基本功。谢岚对自己要求严苛,特别在台上,不容许自己犯一丁点错误,她认为经验的累积很重要。在发声方法上,她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之前完全靠喉咙发声,也就是卖嗓子。如今她学会了科学用嗓,有技巧地唱,并投入感情。她说,听众更想听到的,是珠圆玉润的吴语吴歌,是掩不尽柔婉的丝竹吴音。
如今,团里给青年演员的培训课程多了,演出机会也越来越多。2019年,“小字辈”青年演员的一场“望而立担己任”的专场演出,见证了大家的茁壮成长。而谢岚深知,自己要学习与思量的地方还很多,包括对角色的理解,以及台词背后的“潜台词”等。眼下,她跟先生在学长篇弹词《洞庭缘》,这是一部现代书,糅合了魏调与翔调的唱法。“评弹要长足发展,最终要博得年轻人的喜欢,要知道年轻人的想法、爱好、需求,然后做一些艺术上的创新改变。创新就是玩,玩也得有范儿”谢岚认为。
身边的朋友经常问谢岚,现在的90后都喜欢新颖、有趣的东西,你怎么会选择这样一门古老的艺术?她回答得很坦然、自信,“评弹是我心中的一个梦。它能让我静下心来,独自一人闷头琢磨,练习技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责任。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传承并发扬光大。作为一名苏州青年,我有责任传播评弹文化,让更多人热爱她。这是艺术使然,也是文化使然,更是血脉使然。”
评弹艺术正在兴起壮大,需要更多新鲜的力量输入。今后的日子里,谢岚不但要传承好老一辈艺术家的精髓,也要学习他们对艺术的执着和对作品的精益求精。
蔡玉良 80后
青 年 说:幸遇恩师,苦练勤学,呈现更多优秀作品
《秦香莲》中一折“迷功名”是张调的经典之作,蔡玉良从神似上、人物的内心上下足功夫,唱法苍劲有力,运腔婉转自如,音调强弱分明,表演声情并茂,获得满堂喝彩。
学弹词以来,蔡玉良发愤图强,勤学苦练技艺。在常州评弹团工作11年,先后师承常州团元老沈韵秋先生和上海的评弹名家陈再文先生,学习长篇弹词《王华买父》和《双金锭》。从前,评弹艺人在一个地方演出,根据书目,其演出周期少则十余天,多则数月。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口流动小,演完就要换场地。“那时,先生带着我们一块‘跑码头’,我们边演边学,先生及时指出不足,并提出建议。”蔡玉良回忆。2011年蔡玉良考入苏州评弹团,经前辈鼓励,从蒋调转到张调。要继承这样一大流派,蔡玉良深感压力,他反复地听录音,学习咬字、发音、用声方法、唱腔转音等等。那时候几乎整天带着耳机,不停地学习,不停地琢磨。在一次“中青年弹词流派演唱会”中,他的张调《芦苇青青》、《钱秀才·颜大照镜》让江浙沪听众为之倾倒。 他与妻子刘芳是一对书坛伉俪,因评弹而结识,他俩的夫妻双档节目常常受到听众青睐。平常在家里排练书目的时候,他们遇到观点分歧的地方,会探讨切磋,共同进步。唱了这么多年,蔡玉良真是越发地喜欢评弹。蔡玉良也多次参加江苏省曲艺节、中国评弹节等比赛,获得省市级乃至全国大奖。
他觉得,评弹艺术值得研究、斟酌的地方太多了,需要自己付出更多努力。在评弹演出过程中,他也常常与现场听众有所交流。有的长篇根据野史进行了杜撰,因此其中的唱词不完全与历史相符。比如《王华买父》,有一次一位听众就提出内容的不合理之处,的确那位听众说得很在理。这时就需要要弹唱者酌情处理,合理的地方要采纳与修改。
除了日常的书场演出,蔡玉良还积极投入到各种公益演中,主动排演了一些好人好事类短篇,有小举动大文明的《一元钱》、见义勇为的《奪刀英雄》等。今天的评弹创作有着更加开放多元的文化心态。从诞生至今,数百年间评弹艺术始终处于流变与创造之中,评弹的艺术传统、艺术精神也在坚守与变革中汩汩向前。
“传承这个话题很难,在数百年的流传过程中,评弹积累起极其宝贵的艺术财富。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苏州评话、苏州弹词长篇书目,共有一百五十多部。已经淘汰的,现在书名都不知道的应该更多。”对蔡玉良来说,首先要做的是把老先生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技巧、段子学会,将其化为己有,这是继承。继承之后便是要通过钻研,让这些传统的东西在自己身上产生亮点,他认为这就是发扬了。
【唱词、读本节选】
·陆佳麒弹唱《蝴蝶梦·梦蝶》
王老汉身死一案,真使本府两难,沉吟不语细观瞧,可怜乡农犯法条。自古杀人需偿命,皇皇律法断难饶。虽则是三个儿郎都孝顺,报父仇,打葛彪,身投法网罪难逃,绑赴刑场去祭钢刀。葛彪生前行为恶,仗势欺人太霸道。谁叫尔横行不法把乡农打,死有余辜祸自招。慷慨仗义来争死,当堂认罪口供招,此刻焉能把死罪销。我铁面佛心难挽救,无能为力也徒劳。大人是左思右想无良策,反复公文仔细瞧。频频思索频频想,万虑千绪心内焦。关天人命非儿戏,死罪如何一笔销……
·蔡玉良读沈周《画师湖》
沈周的画为啥画得这样好呢?这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勤学苦练得来的。在他家乡西北有个小湖,名叫画师湖。画师湖的名称又是怎么得来的呢?据说,曾经有凤凰在湖里淴过浴,水是活的,沈周用湖里的水绘画,所以画啥像啥。其实不是,沈周画啥像啥是他在湖边勤学苦练的成果。
从画师湖向北望去,就是常熟虞山,俗称常孰山。这座山多变,有的说一年有七十二变,有的说一天有七十二变,反正是多变。怎么多变?一年中间,春夏秋冬,早晚中昼,风雨阴晴,变化不同的颜色。刚刚看上去是红的,眼睛一眨,就由红变青,再由青变蓝,在淡雾中隐隐约约,在云堆中忽隐忽现。太阳光照射在山上,山的褶皱也是变化多端。山影反映在水中,水面色彩更是变化无穷。
沈周决心要画好这座多变的虞山,他每天雄鸡头遍报晓时就起身去观察虞山,到太阳落山才回去。他立在湖边一面看,一面画,看看画画,画画看看。炎夏寒冬,刮风落雪,不知画了多少年,用掉了多少捆画纸,用了多少担湖水,他终于摸到了虞山七十二变的规律。眼看大功要告成,沈周忽然发现虞山的变化他还没有完全摸透,虞山比孙行者会的变化还多。沈周画得有点不耐烦,想把画笔、画盂全都抛掉,但转念一想,“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自己用的功夫还不算深。于是,他咬紧牙关坚持画下去,最后总算给他画成了。
后来,人家沈周学画所在的湖,叫作画师湖。唐伯虎还拜沈周做老师呢!(袁震采录整理)
·谢岚读文徵明《一字千金》
文徵明的书法很有名气,人们都喜欢请他写字。尤其是过年辰光,家家户户的大门口、灶上、灯笼上都要写个“福”字。文徵明写的“福”字,笔法千姿百态,变化无穷,谁也不能相比。有个牧童,每天放牛路过他家,看着门上的“福”字十分喜爱,就依着笔画练起来。他没有笔,就用树枝条在地上划;夜晚睡在牛棚里,就用手指写,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一次,文徵明病啦。牧童知道了,就采些野果去探望,文徵明见了很感动。可是牧童却目不转睛地盯住他那支笔。文徵明问道:“你想写字吗?”牧童点点头,文徵明叫他写个字看看。牧童拿起笔来,在纸上写了一个“福”字,真是龙飞凤舞,写得和文徵明的一模一样。文徵明见了也很吃惊,一问,原来牧童天天都在学写“福”字。文徵明很高兴,把笔送给了牧童,又指点他一番。从此,牧童把“福”字写得更好了,还能写出几十种样子来。方圆百里的乡亲都来请牧童写“福”字,牧童总是有求必应。名气传到京城,宰相出千金重酬,请牧童在相符大门上写了个斗大的“福”字。从此,人们当中就流传开“一字千金”的故事啦。
(俞泯采录整理)
【后记】
与三位年轻的评弹演员聊天,妙趣横生。他们身上有着新一代评弹青年的时代特征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风貌,他们用美好的声音,讲好苏州故事。我们知道,包括评弹在内很多传统戏曲相对于最盛时期都已经边缘化了,但是随着大家更理性地看待东西方艺术、传统与时尚时,评弹在复苏,传统文化在回暖,加上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形势比过去好得多,当然这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传统文化在近几十年来断层得很厉害,特别是在年轻人中,如何让青年人对传统文化重视,产生兴趣,需要全社会努力,一成不变的灌输显然是不够的,要用多种办法来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受众。比如说,评弹的跨界创新。评弹音乐与爵士乐的合作是一个新的探索,原汁原味的弹唱都在,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来欣赏。还有苏州评弹与陕北说书的组合有点意思,一曲《看今朝》述说两地图景,一唱一和,丝丝入扣,一应一答,配合默契,《看今朝》从多个维度呈现南北文化的碰撞火花。
令人欣喜的是,今天,有吐槽评弹难听懂的年轻人,原来也还有对评弹爱得深沉的年轻人。年轻人都在以另一种形式听评弹:
@Yireh:只要一听到评弹,就想起小时候在外公外婆家度过的童年,闲适惬意,在吴侬软语抑扬顿挫中梦回江南。
@雾岛黄:我爸一边切菜,一边听着苏州评弹,完全是我心里人间烟火的节拍。
@抖花袖:刚刚从耦园出来,我问女演员您会唱四季歌吗?她说会呀。她穿着一件改良旗袍,怀抱琵琶,眼波流转的样子太好看了。唱完,她与我聊了几句,她说她十四岁开始学琵琶,中间间断了三十年,现在又重拾心中爱好。的确,优秀的文化在那里,就会有人把它拿起来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