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稿日期]2007-04-17
[作者简介]熊永强(1980—),男,四川荣县人。重庆师范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摘 要]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成为培养研究生的重要阵地,其研究生培养质量令人担忧。导师队伍、生源质量、教育资源和培养管理模式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质量不高。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培养环节、科学管理和创新培养模式是提高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58.3/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3-0142-0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迅猛扩大,许多原来没有研究生点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加入到了培养研究生的行列,原来很少研究生点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借机新增了许多研究生点,招生规模也迅速发展。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阵地之一。然而,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数量是对立统一的。研究生招生数量连年迅猛增长的同时,如何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对于总体实力相对较弱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尤其令人担忧。
一、制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分析问题所在,揭示现象后面隐藏的本质,才能“对症下药 ”,从而促进地方高师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当前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研究生导师队伍弱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
所谓“名师出高徒”,导师是研究生攀登学术高峰的向导和助手,研究生能达到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导师队伍的强弱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关键作用。当前多数地方高师院校工作、生活、学习、科研条件差,资源有限,对高级人才的吸引力较弱。与招生规模相比较而言,导师数量严重不足,长江学者、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更是凤毛麟角,两院院士基本为零。另一方面,许多导师长期从事本专科教育教学,思维定势影响明显,指导研究生的方式方法效果差;有的导师自身素质不高,多年无科研课题和成果,逐渐远离了学术和学科前沿;有的研究生导师师德观念弱,只关心自己的前途和发展,对研究生冷漠无情放任自流。由于客观原因,地方高师院校导师队伍建设还处于“量”的扩张,对已经遴选的导师缺少后续培训和管理,甚至有的已经不符合导师任职要求的也不敢或不愿处理。总之,地方高师院校的导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现状难以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难以保障。
2. 生源素质差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
俗话说,好钢才能铸好剑。生源素质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起点。地方高师院校由于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及就业前景等原因,社会吸引力较差,第一志愿报考率低。研究生招生时,优质生源往往被重点大学、名牌大学截流,地方高师院校选择面十分有限。有的院校为了保住研究生点,招生过程中随意降低标准,专业面试常常形同虚设,甚至出现有的非全日制英语专业专科学历考生,花两三个月时间突击专业课,也能考取研究生,这种学生专业基础和研究能力可想而知。随着研究生扩招政策的继续,地方高师院校短期内还将继续面临源素质差的问题。
3. 经费不足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
地方高师院校公费指标总数少,大多数研究生每年要交纳5000—10000的学费。应届读研的,家庭支撑了十几年的教育费用,早已不堪重负;往届读研的许多都已成家,上有老下有小,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许多研究生在学期间不得不把大量精力用在兼职上课、打工赚钱上,难以集中精力学习研究。另一方面,地方高师院校经费来源渠道很少,校友捐赠、企业赞助等很少。在经费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更新科学研究所需的仪器设备,设立奖助学金,改善师生工作生活、学习科研条件的自然十分困难。学生和学校两方面经费的困难严重制约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4. 管理落后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
良好的管理对于现代组织的运行及其效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而,许多地方高师院校对此认识不够,重视不够。一是管理方式落后。许多院校还没有建立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工作处于“手工作坊”水平。二是管理工作队伍素质低。许多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人员学历不高,特别是许多以往从事本专科教育管理的同志,创新意识和管理水平不高。三是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管理制度的缺失和不规范,容易造成管理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总之,地方高师院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落后的现状制约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二、积极探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是促进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以上对地方高师院校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视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首先,要采取积极措施扩大研究生导师队伍。在努力改善学校学习科研的条件的同时,地方高师院校要着力建设优良的软环境,用真心、诚心和热心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对于导师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建立导师组制度,吸收优秀中青年教师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可聘为副导师,充当导师的得力助手;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等的骨干力量往往对学科专业的前沿和应用情况熟悉,请他们参与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对于拓展研究生的研究思路、学术视野具有积极作用。其次,加强对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培训和管理。一是要建立导师岗前培训制度。对新遴选的导师可以集中举办培训班,使他们树立高尚的师德师风,掌握指导研究生的有效方法。二是要把“走出去”和“请进来”有机结合,大胆借鉴和运用成功经验。可以组织导师到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参观交流,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也可以把大师、专家请到学校来现场指导工作。三是建立健全制度,把导师队伍的建设作为战略性任务长抓不懈。总之,只有导师队伍建设好了,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才有希望。
2.强化培养环节,弥补生源素质的不足
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地方高师院校招收的研究生中同等学历考生和跨专业考生比重较大,他们的专业基础往往不牢。针对他们的情况,采取措施狠抓基础,是提高高师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一是在复试录取后,为所有录取新生开出阅读书目,要求他们利用来校学习前的时间认真研读,报到时检查读书笔记;二是入学后要求他们认真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学校要加强考核检查;三是积极研究和引进淘汰制。对于那些基础差,学习研究能力弱,不适宜继续培养的研究生坚决淘汰。总之,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弥补生源素质的不足,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3.广开思路,创造性的利用资源
一是整合校内资源,加强学科与课程建设。学科专业是研究生教育的生长点,是培养研究生的“土壤”。没有肥沃的“土壤”是决不能长出茁壮的苗和参天的树。学科建设要结合高师院校实际,突出特色和优势学科,坚持打造精品理念。二是积极开展校际合作,利用兄弟院校的优势资源。地方高师院校要和本地区其他高校(特别是名牌重点高校)广泛交往,建立合作互助关系。要为研究生跨院校查阅资料和利用实验室及设备提供方便;要大力推进学分互认互换制度,允许学生在其他院校听课,参与其他院校研究生导师的课题研究活动,学分记入本人总学分。三是大力开展校企联合,走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之路。企业和科研单位也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阵地,还具有学校所缺乏的主要面向实际应用的特殊优势。一方面可与科研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让研究生参与到科研院所的重大课题中去,可实行双导师制;另一方面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习和实验性研究完全可以放到用人单位。总之,把发展的眼光转到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上来,是提高地方高师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思路。
4.科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1)更新观念,科学管理。大家都已经认识到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是提高研究生培养高质量的重要保证。首先,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依靠和核心力量,其素质高低决定了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地方高师院校要创造条件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可通过参观、培训、研讨等方式更新教育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二是要关心他们的发展,激发他们搞好工作的热情;三是要鼓励他们积极开展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次,管理理念是指导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无形的手”,学习和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式是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法宝”。一是广泛发动导师、研究生和管理人员进行研究生教育管理大讨论,通过讨论凝聚人心形成共识;二是要积极开发适合本校的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对研究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实现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三是要积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2)重视课程教学管理,夯实质量基础。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专业基础理论始终是研究生得以建造学术大厦的根本,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一是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课程设置既要有广度,更要有深度。二是锐意改进教学方法,结合课程目标和特点,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的行之有效的特色教学方法。如导师组共同承担课程教学任务,每门课程可以由一名以上的教师来担任,并且可以让青年教师中的突出分子来担任部分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既增强了研究生课堂的活力,又培养了后备师资力量。
5.准确定位,确立适合学校实际的培养质量目标。
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指研究生教育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究生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的、动态的概念,具有社会和时代的特征,具有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纵观世界,研究型的大学所占比率很小,这就启示我们如果沿用统一的学术标准衡量多样化的研究生教育,必然导致测量结果失误,得出对当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否定判断。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标准应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结合,着重考察是否培养出符合学校质量目标要求的人才。研究生教育不仅要为学校、科研机构培养学术性人才,也要为产业部门培养职业人才。地方高师院校应充分探索和利用当前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所提供的空间,重点转向培养自己优势和特色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6.锐意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教育部部长周济曾经指出:“创新是灵魂,要把研究生质量搞上去,主要靠创新。” 地方高师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学科、区位实际,努力探索,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比如可考虑休完全部基础课后再明确导师。研究生一年级主要学习基础课,可指派经验丰富的老师集体指导;导师可以集中精力指导二、三年级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和论文写作。总之,要通过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地方高师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丽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途径的探讨.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154—156.
〔2〕 章晓莉.加强研究生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2):67—68.
〔3〕薛林群,门相国.深化研究生导师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121—123.
〔4〕谢太洵.从科学发展观看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9):81—83.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简介]熊永强(1980—),男,四川荣县人。重庆师范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摘 要]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成为培养研究生的重要阵地,其研究生培养质量令人担忧。导师队伍、生源质量、教育资源和培养管理模式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质量不高。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培养环节、科学管理和创新培养模式是提高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58.3/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3-0142-0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迅猛扩大,许多原来没有研究生点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加入到了培养研究生的行列,原来很少研究生点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借机新增了许多研究生点,招生规模也迅速发展。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阵地之一。然而,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数量是对立统一的。研究生招生数量连年迅猛增长的同时,如何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对于总体实力相对较弱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尤其令人担忧。
一、制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分析问题所在,揭示现象后面隐藏的本质,才能“对症下药 ”,从而促进地方高师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当前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研究生导师队伍弱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
所谓“名师出高徒”,导师是研究生攀登学术高峰的向导和助手,研究生能达到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导师队伍的强弱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关键作用。当前多数地方高师院校工作、生活、学习、科研条件差,资源有限,对高级人才的吸引力较弱。与招生规模相比较而言,导师数量严重不足,长江学者、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更是凤毛麟角,两院院士基本为零。另一方面,许多导师长期从事本专科教育教学,思维定势影响明显,指导研究生的方式方法效果差;有的导师自身素质不高,多年无科研课题和成果,逐渐远离了学术和学科前沿;有的研究生导师师德观念弱,只关心自己的前途和发展,对研究生冷漠无情放任自流。由于客观原因,地方高师院校导师队伍建设还处于“量”的扩张,对已经遴选的导师缺少后续培训和管理,甚至有的已经不符合导师任职要求的也不敢或不愿处理。总之,地方高师院校的导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现状难以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难以保障。
2. 生源素质差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
俗话说,好钢才能铸好剑。生源素质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起点。地方高师院校由于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及就业前景等原因,社会吸引力较差,第一志愿报考率低。研究生招生时,优质生源往往被重点大学、名牌大学截流,地方高师院校选择面十分有限。有的院校为了保住研究生点,招生过程中随意降低标准,专业面试常常形同虚设,甚至出现有的非全日制英语专业专科学历考生,花两三个月时间突击专业课,也能考取研究生,这种学生专业基础和研究能力可想而知。随着研究生扩招政策的继续,地方高师院校短期内还将继续面临源素质差的问题。
3. 经费不足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
地方高师院校公费指标总数少,大多数研究生每年要交纳5000—10000的学费。应届读研的,家庭支撑了十几年的教育费用,早已不堪重负;往届读研的许多都已成家,上有老下有小,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许多研究生在学期间不得不把大量精力用在兼职上课、打工赚钱上,难以集中精力学习研究。另一方面,地方高师院校经费来源渠道很少,校友捐赠、企业赞助等很少。在经费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更新科学研究所需的仪器设备,设立奖助学金,改善师生工作生活、学习科研条件的自然十分困难。学生和学校两方面经费的困难严重制约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4. 管理落后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
良好的管理对于现代组织的运行及其效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而,许多地方高师院校对此认识不够,重视不够。一是管理方式落后。许多院校还没有建立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工作处于“手工作坊”水平。二是管理工作队伍素质低。许多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人员学历不高,特别是许多以往从事本专科教育管理的同志,创新意识和管理水平不高。三是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管理制度的缺失和不规范,容易造成管理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总之,地方高师院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落后的现状制约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二、积极探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是促进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以上对地方高师院校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视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首先,要采取积极措施扩大研究生导师队伍。在努力改善学校学习科研的条件的同时,地方高师院校要着力建设优良的软环境,用真心、诚心和热心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对于导师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建立导师组制度,吸收优秀中青年教师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可聘为副导师,充当导师的得力助手;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等的骨干力量往往对学科专业的前沿和应用情况熟悉,请他们参与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对于拓展研究生的研究思路、学术视野具有积极作用。其次,加强对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培训和管理。一是要建立导师岗前培训制度。对新遴选的导师可以集中举办培训班,使他们树立高尚的师德师风,掌握指导研究生的有效方法。二是要把“走出去”和“请进来”有机结合,大胆借鉴和运用成功经验。可以组织导师到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参观交流,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也可以把大师、专家请到学校来现场指导工作。三是建立健全制度,把导师队伍的建设作为战略性任务长抓不懈。总之,只有导师队伍建设好了,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才有希望。
2.强化培养环节,弥补生源素质的不足
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地方高师院校招收的研究生中同等学历考生和跨专业考生比重较大,他们的专业基础往往不牢。针对他们的情况,采取措施狠抓基础,是提高高师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一是在复试录取后,为所有录取新生开出阅读书目,要求他们利用来校学习前的时间认真研读,报到时检查读书笔记;二是入学后要求他们认真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学校要加强考核检查;三是积极研究和引进淘汰制。对于那些基础差,学习研究能力弱,不适宜继续培养的研究生坚决淘汰。总之,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弥补生源素质的不足,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3.广开思路,创造性的利用资源
一是整合校内资源,加强学科与课程建设。学科专业是研究生教育的生长点,是培养研究生的“土壤”。没有肥沃的“土壤”是决不能长出茁壮的苗和参天的树。学科建设要结合高师院校实际,突出特色和优势学科,坚持打造精品理念。二是积极开展校际合作,利用兄弟院校的优势资源。地方高师院校要和本地区其他高校(特别是名牌重点高校)广泛交往,建立合作互助关系。要为研究生跨院校查阅资料和利用实验室及设备提供方便;要大力推进学分互认互换制度,允许学生在其他院校听课,参与其他院校研究生导师的课题研究活动,学分记入本人总学分。三是大力开展校企联合,走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之路。企业和科研单位也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阵地,还具有学校所缺乏的主要面向实际应用的特殊优势。一方面可与科研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让研究生参与到科研院所的重大课题中去,可实行双导师制;另一方面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习和实验性研究完全可以放到用人单位。总之,把发展的眼光转到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上来,是提高地方高师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思路。
4.科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1)更新观念,科学管理。大家都已经认识到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是提高研究生培养高质量的重要保证。首先,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依靠和核心力量,其素质高低决定了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地方高师院校要创造条件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可通过参观、培训、研讨等方式更新教育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二是要关心他们的发展,激发他们搞好工作的热情;三是要鼓励他们积极开展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次,管理理念是指导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无形的手”,学习和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式是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法宝”。一是广泛发动导师、研究生和管理人员进行研究生教育管理大讨论,通过讨论凝聚人心形成共识;二是要积极开发适合本校的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对研究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实现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三是要积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2)重视课程教学管理,夯实质量基础。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专业基础理论始终是研究生得以建造学术大厦的根本,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一是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课程设置既要有广度,更要有深度。二是锐意改进教学方法,结合课程目标和特点,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的行之有效的特色教学方法。如导师组共同承担课程教学任务,每门课程可以由一名以上的教师来担任,并且可以让青年教师中的突出分子来担任部分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既增强了研究生课堂的活力,又培养了后备师资力量。
5.准确定位,确立适合学校实际的培养质量目标。
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指研究生教育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究生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的、动态的概念,具有社会和时代的特征,具有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纵观世界,研究型的大学所占比率很小,这就启示我们如果沿用统一的学术标准衡量多样化的研究生教育,必然导致测量结果失误,得出对当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否定判断。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标准应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结合,着重考察是否培养出符合学校质量目标要求的人才。研究生教育不仅要为学校、科研机构培养学术性人才,也要为产业部门培养职业人才。地方高师院校应充分探索和利用当前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所提供的空间,重点转向培养自己优势和特色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6.锐意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教育部部长周济曾经指出:“创新是灵魂,要把研究生质量搞上去,主要靠创新。” 地方高师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学科、区位实际,努力探索,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比如可考虑休完全部基础课后再明确导师。研究生一年级主要学习基础课,可指派经验丰富的老师集体指导;导师可以集中精力指导二、三年级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和论文写作。总之,要通过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地方高师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丽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途径的探讨.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154—156.
〔2〕 章晓莉.加强研究生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2):67—68.
〔3〕薛林群,门相国.深化研究生导师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121—123.
〔4〕谢太洵.从科学发展观看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9):81—83.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