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边疆问题关系着国家领土是否能够在主权上完整统一。对于边疆问题的传统安全观及安全利益保护方式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与挑战,原有的以经济、政治、军事发展的传统安全观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涉及范围更加多维化的非传统安全观,来自于非传统安全观的新观点已经在影响着国际安全领域及边疆问题自身的实际变化,即安全环境的演变。这是一种安全利益的变量,是影响国家安全及经济发展的直接要素。本文从西南边疆的云南临沧入题,以传统安全观和非传统安全观两个角度出发,并结合全球化发展的背景,比较了冷战前后我国西南边疆安全环境演变的动态过程。
[关键词]西南边疆;冷战;安全环境演变;临沧;传统安全观
[中图分类号]K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092 — 02
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史以来都是遭受传统安全因素威胁最多的地方,是中国与邻国之间的敏感地带。冷战后,随着历史及国家环境的发展演变,一些打破常规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云南临沧作为中国与东盟交易往来的重要关口,接壤老挝、越南、缅甸东南亚三国,分析云南这块西南边疆地区的安全环境演变就成为了制定我国对整个东盟安全战略的关键基础。所以,今天讨论西南边疆的安全环境问题,是对安全形势分析及保护的客观需要。
一、传统安全观与非传统安全观
对一个国家而言,它的安全主体不受任何来自内部或外界的威胁影响,这种客观存在的状态就叫做传统安全。相对于传统安全观,非传统安全观是一种对国家安全环境问题全新的认识,它萌芽于冷战之后,是在全球化趋势还没有广泛影响到全球国际政治格局的背景下所产生的安全理论。从传统角度看,传统安全观是基于现实主义对人类的认识,就像现实主义代表人物霍布斯所说的那样:“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人都会采用一切方式来保护自己,所以自然状态即是一种人人时刻准备互相为战的状态。”这种说法看似很悲观,但却足够现实。的确,在人类的普遍思维中,争夺权力的欲望是坐一望二,永无止境的。如今我们把这种现实主义思想照搬到国际安全关系的理论中来看就可以这样认为,民族和国家是国际社会行为体背景下的唯一安全主体。
二、冷战以来临沧的安全环境演变
(一)临沧安全环境的演变
冷战结束后,国际呈现了以美苏对立的新格局,这也改变了中国的安全环境特性。冷战以来,临沧的安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演变。
临沧所接壤的缅甸拥有676581平方公里的地域,人口超过6000万,一直以来奉行中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冷战以来,随着美苏格局的正式建立,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制裁着缅甸的经济发展,所以缅甸国内政局也动荡不安。正是这种国家的内外交患给与其接壤的我国西南边疆地区临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由于缅甸国内地方军与政府军频繁发生的武装暴乱,比如2009年8月8日“果敢事件”爆发。“果敢”作为主要的冲突地区距离临沧只有不到100米的距离,事件爆发后,数以万计的果敢难民越过国境线到临沧避难。当时为了制止爆发的军事冲突,缅甸的克钦独立军还曾致信我国政府希望为此向缅甸政府军出面调停。所以不断的他国边境冲突证明,传统安全中的不断升级的军事暴动对地处西南边疆的临沧地区来说,已经成为了社会稳定安全发展的消极因素。
在非传统安全方面,临沧所面临的外部威胁因素来自两方面,我国与缅甸一直以来贸易往来密切,在缅甸大量投资建厂生产,但是缅甸国内频频发生的安全隐患和英美国家对其经济的制裁也使得我国的经济效益与安全遭受损失;另外就是缅甸地区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且资源丰富,成为了西方各国争逐的“利益蛋糕”,这种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干预日益频繁,也使得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安全环境受到影响。
冷战结束以后,作为中国西南大门——云南及临沧等地区,也与所接壤的越南、缅甸和老挝签订了一系列协议与条约,不但解决了冷战前的历史遗留问题,也巩固了冷战后由于世界格局改变而带来的军事政治冲突。通过与东南亚国家在经济贸易层面的互惠互利,临沧等西南边疆地区利用自身存在的地理优势,和东南亚三国8个州市建立了10个国家级贸易口岸,十余个省级口岸和多条出境通道。已经成为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合作交流、经济交往的前沿阵地。
(二)冷战以来临沧安全环境演变的要因
1.国际政治格局变化
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国际政治格局已经形成。虽然从长远角度看对政治局势的平衡有积极意义,但膨胀中的美国企图用自己的意志和强大的综合实力来控制和维持世界秩序的野心无时无刻不在。对东南亚国家的制约就是对中国的控制,这也是“中国威胁论”之于美国心理的最好诠释。正如上文所说,将范围缩小到被西方国家制裁的缅甸,我们就不难发现,对缅甸的制约即是对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制约,某种程度讲这是美国全球战略带给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安全环境威胁。所以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角度讲,冷战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东南亚国家的控制已经成为了遏制我国发展的主要传统安全威胁因素。
2.国际利益格局变化
国际利益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探析。从广义看,国家利益包含了维持促进国家安全稳定发展的所有要素,比如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环境等等利益;从狭义讲,就是一个国家自身、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利益,这其中包括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冷战以后,国际利益格局也发生了重大改变,西方强国已经将对资源的攫取欲望蔓延到了亚洲地区。而细化到个体与组织,例如违反经济贸易的非正当竞争行为也越来越多。这两方面的国际利益格局变化都改变了已存在的安全环境法则。缅甸作为东南亚与南亚的唯一陆路通道,是西方各国能源运输争夺的兵家要地。控制了这条通道,就大大降低了资源的运输成本。所以西方各国在觊觎缅甸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力图控制这一咽喉要道,增进自己与缅甸的进出口贸易关系,从而排挤中国出口市场。冷战以后,西方各国及中国在对与缅甸的贸易纷争上也体现了国际传统安全观正在向非传统安全观过渡的演变过程,同时它也增加了临沧作为西南边疆地区所面对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变数,并不利于临沧地区及国家西南边疆安全环境的维护。 三、西南边疆安全环境维护的治理
我国西南边疆地区作为国家安全的敏感地带,需要不断加强维护与治理,从国际交流及国内建设两方面入手,以政治交流、贸易往来、经济建设为核心,凭借内外兼修的发展方式才能适应冷战后世界新格局所带来的变化与思想,营造良好的边疆安全环境。
(一)国际方面
1.加强国际合作
事实证明,仅从政治层面维护边疆地区国家安全是不符合时代需求的。想要和毗邻搞好关系,也要处理好相关利益国家的关系,例如美国、日本、越南、菲律宾都是临沧边境接壤三国的相关利益国。所以,从中央政府到云南及临沧当地政府,首先要搞好与相关利益国际毗邻东南亚国家的利益关系,建立互信互利,扩大利益共识,以自己的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区辅助接壤邻国。在冷战以后,临沧地区就增加了与缅甸、越南等国的技术交流,本着“睦邻、安邻、富邻”的基本政策原则,通过互通有无,不但促进了和缅甸、越南等国的经济发展,还维护了自身的安全利益,进一步的巩固了我国与邻国的共同核心利益关系。
2.增进文化交流
实际上,国家之间的冲突表面看体现在利益的争端上,但透过表面看本质就会发现,冲突的本源来自于价值观念的不同。价值观的冲突是具有长远性及隐蔽性的。所以将这一观点具象到边境安全问题上,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是民族文化、习俗及性格这些组成结构的不同,才导致了跨国境的冲突。所以,增进与邻邦之间的文化沟通与交流从某种层面看是与邻国之间的一种安全问题 “软着陆”的处理方式。近年来,临沧地区加强了与邻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比如说,被称为“茶马古镇”的临沧就将自己的旅游资源项目分享给了邻国缅甸,通过茶文化、古镇文化、生态文化、多民族文化等等吸引着来自东南亚各国的游客。这一举动不但增进了临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也稳定和谐了与邻国之间的国际关系,可谓一箭双雕。
(二)国内方面
1.强化地方基础建设
地方基础建设能够促进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临沧是昆明通往缅甸仰光的陆上通道。2013年伊始,经过临沧连通仰光与昆明的的中缅高铁已经在建,预计全程长度1920公里,隶属泛亚铁路西线,沿线经过云南昆明、大理、保山、瑞丽及仰光等地,中途还连接泰国曼谷与马来西亚吉隆坡。这条高铁的修建从国际经济往来的角度提升了临沧西南边疆地区的国际地位与边境安全水平,为边疆治理提供了又一坚实的基础保障。作为与邻国贸易发展的重要口岸,临沧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地缘政治功能的优势。这既是对国家安全发展战略内在需求的反馈,也是对地方利益诉求的回应。
2.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临沧和接壤的东南亚三国都拥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而宗教信仰也一直是较为敏感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引起社会动荡,而且这种动荡也会不断升级。临沧作为一个多民族边疆地区,它的宗教多元化决定了它与邻国之间的共同点。政府应该利用这种优势,将边疆地区的宗教信仰作为与邻国睦邻友好关系的砝码,在以宗教信仰不违背党和国家意志的前提下,发展依靠宗教信仰凝聚人心的作用,稳定国内及国际两个层面的友好关系。但同时,政府也要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防国内外敌对势力借宗教信仰友好这件外衣来实施破坏行为,破坏边境安全环境,影响社会发展。
总结
冷战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影响了我国西南边疆安全环境的演变。临沧作为我国西南的大门,充分利用了自身特殊的地理优势,通过我国灵活的外交政策和云南地方政府准确的发展定位,在安全环境演变过程中依然保持稳定,为未来边境安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及物质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何跃.冷战后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困境与安全治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9(05).
〔2〕 王明权.论冷战以来西南边疆安全环境的演变—以云南为例〔D〕.云南师范大学,2008.
〔3〕 董有珍.当前我国西南边疆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治理研究——以临沧市为例〔D〕.云南大学,2012.
〔责任编辑:陈玉荣〕
[关键词]西南边疆;冷战;安全环境演变;临沧;传统安全观
[中图分类号]K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092 — 02
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史以来都是遭受传统安全因素威胁最多的地方,是中国与邻国之间的敏感地带。冷战后,随着历史及国家环境的发展演变,一些打破常规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云南临沧作为中国与东盟交易往来的重要关口,接壤老挝、越南、缅甸东南亚三国,分析云南这块西南边疆地区的安全环境演变就成为了制定我国对整个东盟安全战略的关键基础。所以,今天讨论西南边疆的安全环境问题,是对安全形势分析及保护的客观需要。
一、传统安全观与非传统安全观
对一个国家而言,它的安全主体不受任何来自内部或外界的威胁影响,这种客观存在的状态就叫做传统安全。相对于传统安全观,非传统安全观是一种对国家安全环境问题全新的认识,它萌芽于冷战之后,是在全球化趋势还没有广泛影响到全球国际政治格局的背景下所产生的安全理论。从传统角度看,传统安全观是基于现实主义对人类的认识,就像现实主义代表人物霍布斯所说的那样:“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人都会采用一切方式来保护自己,所以自然状态即是一种人人时刻准备互相为战的状态。”这种说法看似很悲观,但却足够现实。的确,在人类的普遍思维中,争夺权力的欲望是坐一望二,永无止境的。如今我们把这种现实主义思想照搬到国际安全关系的理论中来看就可以这样认为,民族和国家是国际社会行为体背景下的唯一安全主体。
二、冷战以来临沧的安全环境演变
(一)临沧安全环境的演变
冷战结束后,国际呈现了以美苏对立的新格局,这也改变了中国的安全环境特性。冷战以来,临沧的安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演变。
临沧所接壤的缅甸拥有676581平方公里的地域,人口超过6000万,一直以来奉行中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冷战以来,随着美苏格局的正式建立,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制裁着缅甸的经济发展,所以缅甸国内政局也动荡不安。正是这种国家的内外交患给与其接壤的我国西南边疆地区临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由于缅甸国内地方军与政府军频繁发生的武装暴乱,比如2009年8月8日“果敢事件”爆发。“果敢”作为主要的冲突地区距离临沧只有不到100米的距离,事件爆发后,数以万计的果敢难民越过国境线到临沧避难。当时为了制止爆发的军事冲突,缅甸的克钦独立军还曾致信我国政府希望为此向缅甸政府军出面调停。所以不断的他国边境冲突证明,传统安全中的不断升级的军事暴动对地处西南边疆的临沧地区来说,已经成为了社会稳定安全发展的消极因素。
在非传统安全方面,临沧所面临的外部威胁因素来自两方面,我国与缅甸一直以来贸易往来密切,在缅甸大量投资建厂生产,但是缅甸国内频频发生的安全隐患和英美国家对其经济的制裁也使得我国的经济效益与安全遭受损失;另外就是缅甸地区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且资源丰富,成为了西方各国争逐的“利益蛋糕”,这种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干预日益频繁,也使得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安全环境受到影响。
冷战结束以后,作为中国西南大门——云南及临沧等地区,也与所接壤的越南、缅甸和老挝签订了一系列协议与条约,不但解决了冷战前的历史遗留问题,也巩固了冷战后由于世界格局改变而带来的军事政治冲突。通过与东南亚国家在经济贸易层面的互惠互利,临沧等西南边疆地区利用自身存在的地理优势,和东南亚三国8个州市建立了10个国家级贸易口岸,十余个省级口岸和多条出境通道。已经成为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合作交流、经济交往的前沿阵地。
(二)冷战以来临沧安全环境演变的要因
1.国际政治格局变化
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国际政治格局已经形成。虽然从长远角度看对政治局势的平衡有积极意义,但膨胀中的美国企图用自己的意志和强大的综合实力来控制和维持世界秩序的野心无时无刻不在。对东南亚国家的制约就是对中国的控制,这也是“中国威胁论”之于美国心理的最好诠释。正如上文所说,将范围缩小到被西方国家制裁的缅甸,我们就不难发现,对缅甸的制约即是对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制约,某种程度讲这是美国全球战略带给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安全环境威胁。所以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角度讲,冷战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东南亚国家的控制已经成为了遏制我国发展的主要传统安全威胁因素。
2.国际利益格局变化
国际利益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探析。从广义看,国家利益包含了维持促进国家安全稳定发展的所有要素,比如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环境等等利益;从狭义讲,就是一个国家自身、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利益,这其中包括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冷战以后,国际利益格局也发生了重大改变,西方强国已经将对资源的攫取欲望蔓延到了亚洲地区。而细化到个体与组织,例如违反经济贸易的非正当竞争行为也越来越多。这两方面的国际利益格局变化都改变了已存在的安全环境法则。缅甸作为东南亚与南亚的唯一陆路通道,是西方各国能源运输争夺的兵家要地。控制了这条通道,就大大降低了资源的运输成本。所以西方各国在觊觎缅甸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力图控制这一咽喉要道,增进自己与缅甸的进出口贸易关系,从而排挤中国出口市场。冷战以后,西方各国及中国在对与缅甸的贸易纷争上也体现了国际传统安全观正在向非传统安全观过渡的演变过程,同时它也增加了临沧作为西南边疆地区所面对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变数,并不利于临沧地区及国家西南边疆安全环境的维护。 三、西南边疆安全环境维护的治理
我国西南边疆地区作为国家安全的敏感地带,需要不断加强维护与治理,从国际交流及国内建设两方面入手,以政治交流、贸易往来、经济建设为核心,凭借内外兼修的发展方式才能适应冷战后世界新格局所带来的变化与思想,营造良好的边疆安全环境。
(一)国际方面
1.加强国际合作
事实证明,仅从政治层面维护边疆地区国家安全是不符合时代需求的。想要和毗邻搞好关系,也要处理好相关利益国家的关系,例如美国、日本、越南、菲律宾都是临沧边境接壤三国的相关利益国。所以,从中央政府到云南及临沧当地政府,首先要搞好与相关利益国际毗邻东南亚国家的利益关系,建立互信互利,扩大利益共识,以自己的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区辅助接壤邻国。在冷战以后,临沧地区就增加了与缅甸、越南等国的技术交流,本着“睦邻、安邻、富邻”的基本政策原则,通过互通有无,不但促进了和缅甸、越南等国的经济发展,还维护了自身的安全利益,进一步的巩固了我国与邻国的共同核心利益关系。
2.增进文化交流
实际上,国家之间的冲突表面看体现在利益的争端上,但透过表面看本质就会发现,冲突的本源来自于价值观念的不同。价值观的冲突是具有长远性及隐蔽性的。所以将这一观点具象到边境安全问题上,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是民族文化、习俗及性格这些组成结构的不同,才导致了跨国境的冲突。所以,增进与邻邦之间的文化沟通与交流从某种层面看是与邻国之间的一种安全问题 “软着陆”的处理方式。近年来,临沧地区加强了与邻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比如说,被称为“茶马古镇”的临沧就将自己的旅游资源项目分享给了邻国缅甸,通过茶文化、古镇文化、生态文化、多民族文化等等吸引着来自东南亚各国的游客。这一举动不但增进了临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也稳定和谐了与邻国之间的国际关系,可谓一箭双雕。
(二)国内方面
1.强化地方基础建设
地方基础建设能够促进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临沧是昆明通往缅甸仰光的陆上通道。2013年伊始,经过临沧连通仰光与昆明的的中缅高铁已经在建,预计全程长度1920公里,隶属泛亚铁路西线,沿线经过云南昆明、大理、保山、瑞丽及仰光等地,中途还连接泰国曼谷与马来西亚吉隆坡。这条高铁的修建从国际经济往来的角度提升了临沧西南边疆地区的国际地位与边境安全水平,为边疆治理提供了又一坚实的基础保障。作为与邻国贸易发展的重要口岸,临沧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地缘政治功能的优势。这既是对国家安全发展战略内在需求的反馈,也是对地方利益诉求的回应。
2.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临沧和接壤的东南亚三国都拥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而宗教信仰也一直是较为敏感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引起社会动荡,而且这种动荡也会不断升级。临沧作为一个多民族边疆地区,它的宗教多元化决定了它与邻国之间的共同点。政府应该利用这种优势,将边疆地区的宗教信仰作为与邻国睦邻友好关系的砝码,在以宗教信仰不违背党和国家意志的前提下,发展依靠宗教信仰凝聚人心的作用,稳定国内及国际两个层面的友好关系。但同时,政府也要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防国内外敌对势力借宗教信仰友好这件外衣来实施破坏行为,破坏边境安全环境,影响社会发展。
总结
冷战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影响了我国西南边疆安全环境的演变。临沧作为我国西南的大门,充分利用了自身特殊的地理优势,通过我国灵活的外交政策和云南地方政府准确的发展定位,在安全环境演变过程中依然保持稳定,为未来边境安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及物质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何跃.冷战后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困境与安全治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9(05).
〔2〕 王明权.论冷战以来西南边疆安全环境的演变—以云南为例〔D〕.云南师范大学,2008.
〔3〕 董有珍.当前我国西南边疆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治理研究——以临沧市为例〔D〕.云南大学,2012.
〔责任编辑:陈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