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抓住时机,把感恩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始终。本文试从感恩教育的内容,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感恩教育的方法试谈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感恩教育。
【关键词】语文阅读 感恩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体验是孩子懂得感恩的基石。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尤其低段学生的知识面狭窄,情感体验比较少,比较薄弱。因此,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更应加强朗读、想象及思维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一、挖掘教材,分析感恩教育的内容
1.自然之恩。大自然不仅提供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九寨沟》描写了九寨沟的美丽景色,让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美好,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告诉了我们,生养我们人类的是地球母亲;《长江之歌》能让我们心潮澎湃,壮怀激烈;《大自然的文字》讲述大自然中的无字书,教给我们无穷的鲜活的知识。
2.社会之恩。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见闻,指导学生提高认识,鼓励学生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懂得做人的道理。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做灯笼》一文中去体会同学之间团结合作的快乐;从《生命的骨髓》一文中去体会两岸同胞骨肉相连的浓浓真情。从《我的老师》等文章中感受师恩,从《尊严》等课文中感受陌生人之恩。让学生领悟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社会的和谐。
3.祖国之恩。“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每当唱起这首歌,心头就会涌起一阵自豪感、幸福感。祖国之恩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
4.亲人之恩。“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动物尚且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心存感激之情,更何况于人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养育之恩是终生难以报答的。天大地大不如父母的养育之恩大。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如:有《一把油纸伞》中天天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有《背影》中富有人格感染力的父亲,还有《落花生》中教我们怎样做人的父亲等。
二、确定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1.感恩——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社会、对祖国、对父母,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我们,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的最好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远离危险,远离形形色色的犯罪。
2.感恩——承担责任。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就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古人都知“舍生取义”之理,乌鸦尚有反哺之义,何况人呢?
3.感恩——和谐相处。感念自然之恩,要有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的生灵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深入文本,渗透感恩教育
1.以朗读体验领悟自己的感恩情感。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精神。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品味。同时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鼓励学生课外找找与课文有关的材料读读,把对课文的体验得到提升,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以想象体验激发自己的感恩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实验教材生动活泼,多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创造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能力进行有效教学。
3.以游戏体验散发自己的感恩情感。上课时,一说做游戏,学生那兴奋之情就油然而生,因此,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语文教师要巧妙地拢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培养学生感恩之情。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之热爱,对校园之恩情,对祖国之骄傲。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书中的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把每位学生都教育成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的人,每个人都能在和谐的社会里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常州市西横街小学)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语文阅读 感恩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体验是孩子懂得感恩的基石。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尤其低段学生的知识面狭窄,情感体验比较少,比较薄弱。因此,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更应加强朗读、想象及思维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一、挖掘教材,分析感恩教育的内容
1.自然之恩。大自然不仅提供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九寨沟》描写了九寨沟的美丽景色,让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美好,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告诉了我们,生养我们人类的是地球母亲;《长江之歌》能让我们心潮澎湃,壮怀激烈;《大自然的文字》讲述大自然中的无字书,教给我们无穷的鲜活的知识。
2.社会之恩。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见闻,指导学生提高认识,鼓励学生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懂得做人的道理。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做灯笼》一文中去体会同学之间团结合作的快乐;从《生命的骨髓》一文中去体会两岸同胞骨肉相连的浓浓真情。从《我的老师》等文章中感受师恩,从《尊严》等课文中感受陌生人之恩。让学生领悟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社会的和谐。
3.祖国之恩。“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每当唱起这首歌,心头就会涌起一阵自豪感、幸福感。祖国之恩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
4.亲人之恩。“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动物尚且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心存感激之情,更何况于人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养育之恩是终生难以报答的。天大地大不如父母的养育之恩大。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如:有《一把油纸伞》中天天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有《背影》中富有人格感染力的父亲,还有《落花生》中教我们怎样做人的父亲等。
二、确定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1.感恩——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社会、对祖国、对父母,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我们,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的最好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远离危险,远离形形色色的犯罪。
2.感恩——承担责任。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就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古人都知“舍生取义”之理,乌鸦尚有反哺之义,何况人呢?
3.感恩——和谐相处。感念自然之恩,要有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的生灵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深入文本,渗透感恩教育
1.以朗读体验领悟自己的感恩情感。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精神。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品味。同时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鼓励学生课外找找与课文有关的材料读读,把对课文的体验得到提升,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以想象体验激发自己的感恩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实验教材生动活泼,多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创造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能力进行有效教学。
3.以游戏体验散发自己的感恩情感。上课时,一说做游戏,学生那兴奋之情就油然而生,因此,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语文教师要巧妙地拢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培养学生感恩之情。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之热爱,对校园之恩情,对祖国之骄傲。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书中的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把每位学生都教育成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的人,每个人都能在和谐的社会里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常州市西横街小学)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