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高速发展期,国内生产总值由1987年的3645.2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401202.0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9%。特别是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始终处于高位运行状态,1991年至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0.5%水平,全年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模已处于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位。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2010年与1987年相比,中国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343元和134元上升至19109元和5919元,年均增长速度7.3%;城乡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从211亿元上升至303302亿元,年均增长速度25.5%。同时,与人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及其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事业均得到显著提高。
一、经济发展所付出的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代价
我国在取得巨大经济发展成就之际,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能源与环境代价。从经济增长方式而言,我国的经济发展过分依赖生产要素的外延式扩张,这种增长方式过分强调了经济总量的快速提高,而忽视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耗费水平、环境影响状况等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所要求的重要基本内容。依据2011年《国际统计年鉴》(中国)数据显示,中国单位GDP能耗为7.9吨标准油/万美元,分别是日本、美国、法国和德国的8.04、3.90、4.55、4.98倍,是全球平均的2.71倍,中国的单位GDP能耗远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高能耗经济发展态势的形成实质上有着深刻的全球产业转移的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进一步加大了以钢铁、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为代表的产业转移力度,而中国成为了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国,承接此类产业的规模总量占全球产业转移的50%以上,致使中国成为当前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基地。以2010年为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比例分别第一产业10.10%、第二产业46.75%、第三产业43.14%,以工业为主体依然成为中国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远远低于目前世界高收入国家的72.7%与世界69.4%平均水平。2000年至2010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8.36%,其中工业、建筑业能源消耗总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34%和11.07%,且2010年工业、建筑业能源消耗总量占当年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为73.04%。可以说,以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特征从根本上规定了我国单位GDP能耗高的经济发展态势。当然,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及其伴随人均收入水平提高而产生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电气化的耐用消费品的比重提高,也是助推我国将在未来一段较长时期处于能源消耗高水平增长的重要因素。
与能源消耗高水平增长相对应,能源自给能力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数据分析,自1992年中国能源自给能力出现缺口,能源缺口总量为1914万吨标准煤,占当年国家能源消费总量的1.75%;至2010年能源能源缺口总量为28023万吨标准煤,能源缺口总量年均增长速度为16.08%,占当年国家能源消费总量的8.62%。中国能源自给能力短缺主要源于石油供给能力不足,自1993年中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石油缺口总量为34269.3万吨标准煤,占当年石油消费总量的1.62%;至2010年中国石油缺口总量为3264064.2万吨标准煤,石油缺口总量年均增长速度为30.74%,占当年石油消费总量的52.87%。
我国外延式扩张经济增长方式的另一个严重的负向产物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工业三废排放量呈快速增长趋势,致使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其严重的冲击。依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可比年鉴数据,1995年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与产生量分别为2218943万吨、123407亿标立方米、64474万吨,2000年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与产生量分别为1942405万吨、138145亿标立方米、81608万吨,2010年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与产生量分别为2374732万吨、519168亿标立方米、240944万吨。1995年至2000年期间,我国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与产生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63%、2.28%、4.83%,其年均增长速度远低于同期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其中工业废水排放还呈现出减少态势。而2001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与产生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03%、14.16%、11.43%,除工业废水排放增速略低外,其他两项的年均增长速度都超过了10%水平,若按剔除价格指数计算,工业废气、固体废物排放与产生量年均增长速度已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水平。以大气污染为例,2010年中国二氧化硫和工业废气排放量分别为2185.15万吨和519168亿标立方米均居世界首位,已经超过了我国大气环境的承载能力。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灰霾和臭氧污染尤为突出,灰霾天数已超过全年总天数的30%以上。
上述分析显示,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已成为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无疑,无论何种形式的经济发展模式都会以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为代价,但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与内涵式经济增长方式在处理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方面有着本质区别。自工业革命200多年以来人类所居住的地球上面,可供人类发展各种物质资源越来越稀少,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从这个角度分析,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只能是以尽可能低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污染为前提而谋取尽可能高的经济发展总量。而现行GDP核算体系虽然能够很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实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但是不能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计量,无法反映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即GDP只能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的量,而不能对其经济发展的质进行客观反映。因此,现行GDP核算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为此,本文拟构造兼顾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为一体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DEA相对效率评价理论为支撑,对我国各省域国民经济发展效率进行综合性评价,揭示各省域经济发展在兼顾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条件下所取得的实际成果和所存在问题,进而为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富有针对性的参考依据。 二、基于能源与环境因素的中国省域经济效率评价方法
1、DEA相对效率评价方法
DEA即Date Envelopment Analyses的缩写,称为数据包络分析,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人提出的,它是按照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对同类型单元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DEA方法的最大特点在于有效解决多投入与多产出的效率评价问题,这样就非常有利于本研究所涉及到的省域GDP与能源、环境等多投入变量的综合评价;此外,由于影响一个省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要构造符合其客观发展的生产函数非常困难,而DEA在构造其生产前沿面时不需要预先设定具体的生产函数形式;因此通过比选,本文选用C2R模型进行效率评价。
2、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的选取与数据采集
(1)产出指标。尽管GDP核算体系还存在着一定不足,但其能够将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经济活动作为全部核算范畴,可以较为完整地反映全社会的经济活动成果。因此,本文依然采用GDP作为反映省域总体经济活动成果的产出指标。其数据来源直接采用《中国统计年鉴》国民经济核算篇中的“地区生产总值和指数”数据。
(2)投入指标。Cobb—Douglas生产函数等传统经济学观点认为经济系统发展的投入因素主要包括劳动力、固定资产和综合技术水平三个方面,而未考虑资源与环境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现象的形成源于工业革命初期,全球资源相对丰富,整体的环境污染相对较小,资源与环境问题尚未成为全球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而今,资源与环境已成为关乎人类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人们在考察自身经济发展时就不得不将其作为导致经济产出的重要投入因素来看待。其中,环境污染表面上看是经济活动的一种产出后果,但实质上环境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资源,从这个角度分析,环境污染实际上就是对原有环境的不当占用。为此,本文在确定省域经济活动投入指标时,补充资源与环境污染两大因素。
此外,在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本投入时,不仅应该包括固定资产净值,而且还应该包括该经济体的财政支出部分,财政支出是满足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所需要资金的重要构成部分。
基于上述分析,并鉴于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将省域经济投入指标归为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量、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四个方面七个指标。资本投入分为固定资产净值和财政支出,其中固定资产净值由实物资本存量表示。劳动力投入量由就业人数表示,资源消耗由能源消耗总量表示,环境污染分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三个方面,分别由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表示。除实物资本存量指标外,其余六项指标均可直接采用《中国统计年鉴》所公布数据,实物资本存量则采用谢群、潘玉君《中国内地各省区1952—2009 年实物资本存量估算》的研究成果,并在2009年各省域实物资本存量基础上导出2010年各省域实物资本存量数据。
三、2005年至2010年基于能源与环境因素的中国省域经济效率评价
2006年至2010年是中国国民经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为了反映我国第十一五规划期间各省域经济实际综合效率,以及在能源与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实际成绩,本文选取了各省域2005年至2010年投入产出基础数据进行分析,详细基础数据均直接采用《中国统计年鉴》所公布数据(基于数据统计口径标准不同,被评价省域只包括中国大陆省市。且由于数据缺失问题,也不包括内陆西藏)。
2005年至2010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经济相对效率评价结果及各省域经济相对效率均值排序结果如表1所示。
四、研究结论
由上述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经济的相对效率大体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为DEA有效省域,具体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广东五个省市,其综合经济效率在六年中均为DEA有效。第二层次为DEA评价值较高省域,具体包括江苏、浙江、福建、海南四个省市,其六年相对效率均值(DEA)处于0.9?燮DEA<1之间。第三层次为DEA评价值中等省域,具体包括黑龙江、内蒙古、河北、湖南、辽宁五个省市,其六年相对效率均值(DEA)处于0.8?燮DEA<0.9之间。第四层次为DEA评价值中下省域,具体包括安徽、河南、江西、甘肃、云南、吉林、贵州、山西、湖北九个省市,其六年相对效率均值(DEA)处于0.7?燮DEA<0.8之间。第五层次为DEA评价值低下省域,具体包括陕西、广西、四川、新疆、重庆、青海、宁夏七个省市,其六年相对效率均值(DEA)处于0.4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 国际统计年鉴201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 Charners A,Cooper W W,Rhodes E.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6).
[4] 谢群、潘玉君:中国内地各省区1952—2009年实物资本存量估算[J].当代经济,2011(1).
一、经济发展所付出的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代价
我国在取得巨大经济发展成就之际,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能源与环境代价。从经济增长方式而言,我国的经济发展过分依赖生产要素的外延式扩张,这种增长方式过分强调了经济总量的快速提高,而忽视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耗费水平、环境影响状况等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所要求的重要基本内容。依据2011年《国际统计年鉴》(中国)数据显示,中国单位GDP能耗为7.9吨标准油/万美元,分别是日本、美国、法国和德国的8.04、3.90、4.55、4.98倍,是全球平均的2.71倍,中国的单位GDP能耗远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高能耗经济发展态势的形成实质上有着深刻的全球产业转移的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进一步加大了以钢铁、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为代表的产业转移力度,而中国成为了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国,承接此类产业的规模总量占全球产业转移的50%以上,致使中国成为当前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基地。以2010年为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比例分别第一产业10.10%、第二产业46.75%、第三产业43.14%,以工业为主体依然成为中国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远远低于目前世界高收入国家的72.7%与世界69.4%平均水平。2000年至2010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8.36%,其中工业、建筑业能源消耗总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34%和11.07%,且2010年工业、建筑业能源消耗总量占当年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为73.04%。可以说,以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特征从根本上规定了我国单位GDP能耗高的经济发展态势。当然,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及其伴随人均收入水平提高而产生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电气化的耐用消费品的比重提高,也是助推我国将在未来一段较长时期处于能源消耗高水平增长的重要因素。
与能源消耗高水平增长相对应,能源自给能力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数据分析,自1992年中国能源自给能力出现缺口,能源缺口总量为1914万吨标准煤,占当年国家能源消费总量的1.75%;至2010年能源能源缺口总量为28023万吨标准煤,能源缺口总量年均增长速度为16.08%,占当年国家能源消费总量的8.62%。中国能源自给能力短缺主要源于石油供给能力不足,自1993年中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石油缺口总量为34269.3万吨标准煤,占当年石油消费总量的1.62%;至2010年中国石油缺口总量为3264064.2万吨标准煤,石油缺口总量年均增长速度为30.74%,占当年石油消费总量的52.87%。
我国外延式扩张经济增长方式的另一个严重的负向产物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工业三废排放量呈快速增长趋势,致使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其严重的冲击。依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可比年鉴数据,1995年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与产生量分别为2218943万吨、123407亿标立方米、64474万吨,2000年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与产生量分别为1942405万吨、138145亿标立方米、81608万吨,2010年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与产生量分别为2374732万吨、519168亿标立方米、240944万吨。1995年至2000年期间,我国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与产生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63%、2.28%、4.83%,其年均增长速度远低于同期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其中工业废水排放还呈现出减少态势。而2001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与产生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03%、14.16%、11.43%,除工业废水排放增速略低外,其他两项的年均增长速度都超过了10%水平,若按剔除价格指数计算,工业废气、固体废物排放与产生量年均增长速度已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水平。以大气污染为例,2010年中国二氧化硫和工业废气排放量分别为2185.15万吨和519168亿标立方米均居世界首位,已经超过了我国大气环境的承载能力。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灰霾和臭氧污染尤为突出,灰霾天数已超过全年总天数的30%以上。
上述分析显示,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已成为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无疑,无论何种形式的经济发展模式都会以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为代价,但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与内涵式经济增长方式在处理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方面有着本质区别。自工业革命200多年以来人类所居住的地球上面,可供人类发展各种物质资源越来越稀少,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从这个角度分析,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只能是以尽可能低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污染为前提而谋取尽可能高的经济发展总量。而现行GDP核算体系虽然能够很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实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但是不能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计量,无法反映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即GDP只能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的量,而不能对其经济发展的质进行客观反映。因此,现行GDP核算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为此,本文拟构造兼顾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为一体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DEA相对效率评价理论为支撑,对我国各省域国民经济发展效率进行综合性评价,揭示各省域经济发展在兼顾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条件下所取得的实际成果和所存在问题,进而为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富有针对性的参考依据。 二、基于能源与环境因素的中国省域经济效率评价方法
1、DEA相对效率评价方法
DEA即Date Envelopment Analyses的缩写,称为数据包络分析,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人提出的,它是按照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对同类型单元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DEA方法的最大特点在于有效解决多投入与多产出的效率评价问题,这样就非常有利于本研究所涉及到的省域GDP与能源、环境等多投入变量的综合评价;此外,由于影响一个省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要构造符合其客观发展的生产函数非常困难,而DEA在构造其生产前沿面时不需要预先设定具体的生产函数形式;因此通过比选,本文选用C2R模型进行效率评价。
2、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的选取与数据采集
(1)产出指标。尽管GDP核算体系还存在着一定不足,但其能够将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经济活动作为全部核算范畴,可以较为完整地反映全社会的经济活动成果。因此,本文依然采用GDP作为反映省域总体经济活动成果的产出指标。其数据来源直接采用《中国统计年鉴》国民经济核算篇中的“地区生产总值和指数”数据。
(2)投入指标。Cobb—Douglas生产函数等传统经济学观点认为经济系统发展的投入因素主要包括劳动力、固定资产和综合技术水平三个方面,而未考虑资源与环境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现象的形成源于工业革命初期,全球资源相对丰富,整体的环境污染相对较小,资源与环境问题尚未成为全球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而今,资源与环境已成为关乎人类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人们在考察自身经济发展时就不得不将其作为导致经济产出的重要投入因素来看待。其中,环境污染表面上看是经济活动的一种产出后果,但实质上环境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资源,从这个角度分析,环境污染实际上就是对原有环境的不当占用。为此,本文在确定省域经济活动投入指标时,补充资源与环境污染两大因素。
此外,在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本投入时,不仅应该包括固定资产净值,而且还应该包括该经济体的财政支出部分,财政支出是满足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所需要资金的重要构成部分。
基于上述分析,并鉴于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将省域经济投入指标归为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量、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四个方面七个指标。资本投入分为固定资产净值和财政支出,其中固定资产净值由实物资本存量表示。劳动力投入量由就业人数表示,资源消耗由能源消耗总量表示,环境污染分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三个方面,分别由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表示。除实物资本存量指标外,其余六项指标均可直接采用《中国统计年鉴》所公布数据,实物资本存量则采用谢群、潘玉君《中国内地各省区1952—2009 年实物资本存量估算》的研究成果,并在2009年各省域实物资本存量基础上导出2010年各省域实物资本存量数据。
三、2005年至2010年基于能源与环境因素的中国省域经济效率评价
2006年至2010年是中国国民经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为了反映我国第十一五规划期间各省域经济实际综合效率,以及在能源与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实际成绩,本文选取了各省域2005年至2010年投入产出基础数据进行分析,详细基础数据均直接采用《中国统计年鉴》所公布数据(基于数据统计口径标准不同,被评价省域只包括中国大陆省市。且由于数据缺失问题,也不包括内陆西藏)。
2005年至2010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经济相对效率评价结果及各省域经济相对效率均值排序结果如表1所示。
四、研究结论
由上述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经济的相对效率大体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为DEA有效省域,具体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广东五个省市,其综合经济效率在六年中均为DEA有效。第二层次为DEA评价值较高省域,具体包括江苏、浙江、福建、海南四个省市,其六年相对效率均值(DEA)处于0.9?燮DEA<1之间。第三层次为DEA评价值中等省域,具体包括黑龙江、内蒙古、河北、湖南、辽宁五个省市,其六年相对效率均值(DEA)处于0.8?燮DEA<0.9之间。第四层次为DEA评价值中下省域,具体包括安徽、河南、江西、甘肃、云南、吉林、贵州、山西、湖北九个省市,其六年相对效率均值(DEA)处于0.7?燮DEA<0.8之间。第五层次为DEA评价值低下省域,具体包括陕西、广西、四川、新疆、重庆、青海、宁夏七个省市,其六年相对效率均值(DEA)处于0.4
[1] 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 国际统计年鉴201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 Charners A,Cooper W W,Rhodes E.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6).
[4] 谢群、潘玉君:中国内地各省区1952—2009年实物资本存量估算[J].当代经济,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