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整个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早已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并迅速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的各个领域,不懂信息技术就是文盲。所以,信息技术要从小学生抓起。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那么,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有哪些方法呢?
一、讲解法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学生易于理解的一些常识性的、一说就清楚的知识点。例如,在小学生初识电脑时,可采用讲解法与直观教学法相结合的形式,边看边讲,帮助学生认识电脑的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等一些外部设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程中一种较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根据课程设置和实际要求向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发现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和在信息中获取相关知识。①“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②“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③“任务”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教学策略。
三、演示引导法
教师利用网络演示软件操作(如多媒体教室),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过程。例如,进行word文档编辑教学时,教师亲自示范正确的操作方法,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步骤来操作。
四、形象教学法
小学生对物体的感官认知超过了理性认知,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实物模型,形象性地直接感知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根据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有优势,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如《计算机的组成》一课教学开始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不说电脑术语,而是让学生自己接触电脑。首先告诉学生计算机各部分的名字,然后让学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将名称与电脑实物配件相结合,接着引导学生看看每个部件的线通到哪里,看看那里有什么。通过这样的教学,小学生不仅可以很快地了解计算机的各个部位,而且可以了解相互之间是如何连线的,更可以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提高学习兴趣。
五、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即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获得知识。这种方法经常还用于在小学课堂中,而信息技术课也不例外。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游戏的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的趣味性,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分量,有主人公的意识,敢于参与,勇于表现,慢慢地把“学计算机”变成“玩计算机”。如学习“鼠标、键盘”一课时,教师可先教会学生使用鼠标,再讲一些基本的键盘知识,让他们慢慢地学会控制计算机,同时借助一些益智游戏帮助学生熟悉计算机,如:“金头脑”、“拼图”、“成语挑战屋”等,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控制鼠标、键盘,熟练掌握电脑的开启和关闭。如此一来,既可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电脑基础知识,又容易让学生接受,实现“寓教于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好这门课程。
六、小组合作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我主要采取了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
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因为现在都是一人一机,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常常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程,这时就由小组长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不仅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让孩子们懂得协作的重要性。
在学完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后,我组织了学生开展自己动手做电子幻灯片的活动,同学们自愿结合,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大家有明确的分工,有负责策划、有负责收集资料、有负责制作的,等等,另外各个小组之间还将收集到的资料在局域网中共享。对作品的评价,改变了以前由教师一人说了算,大家可以在留言板或BBS上暢所欲言,相互评价。
七、网络教学法
在信息社会,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的教学平台或自己动手建立教学网站,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尝试着引入了留言板、聊天室等网上交互方式,在讲解申请免费邮箱时,同学们都纷纷拥有了自己的邮箱地址,但是要发信时却不知对方的地址,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及时引入了留言板,让同学们将自己申请到的地址放在留言板上,这样不仅本班的同学之间可以通信,留言板上的信息同样可以让其它班级、其它年级的同学看到,这样交流的范围就变得更大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更浓了。
八、自我探究法
在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操作,对软件有了一定的认识的时候,可采用自我探究法进行教学。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是其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网络技术的发展是瞬息万变的,各种类型网络技术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光靠教师去传授的话,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积极主动地让学生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②动手操作,从而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识。③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才是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真正目的。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那么,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有哪些方法呢?
一、讲解法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学生易于理解的一些常识性的、一说就清楚的知识点。例如,在小学生初识电脑时,可采用讲解法与直观教学法相结合的形式,边看边讲,帮助学生认识电脑的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等一些外部设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程中一种较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根据课程设置和实际要求向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发现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和在信息中获取相关知识。①“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②“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③“任务”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教学策略。
三、演示引导法
教师利用网络演示软件操作(如多媒体教室),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过程。例如,进行word文档编辑教学时,教师亲自示范正确的操作方法,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步骤来操作。
四、形象教学法
小学生对物体的感官认知超过了理性认知,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实物模型,形象性地直接感知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根据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有优势,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如《计算机的组成》一课教学开始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不说电脑术语,而是让学生自己接触电脑。首先告诉学生计算机各部分的名字,然后让学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将名称与电脑实物配件相结合,接着引导学生看看每个部件的线通到哪里,看看那里有什么。通过这样的教学,小学生不仅可以很快地了解计算机的各个部位,而且可以了解相互之间是如何连线的,更可以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提高学习兴趣。
五、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即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获得知识。这种方法经常还用于在小学课堂中,而信息技术课也不例外。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游戏的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的趣味性,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分量,有主人公的意识,敢于参与,勇于表现,慢慢地把“学计算机”变成“玩计算机”。如学习“鼠标、键盘”一课时,教师可先教会学生使用鼠标,再讲一些基本的键盘知识,让他们慢慢地学会控制计算机,同时借助一些益智游戏帮助学生熟悉计算机,如:“金头脑”、“拼图”、“成语挑战屋”等,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控制鼠标、键盘,熟练掌握电脑的开启和关闭。如此一来,既可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电脑基础知识,又容易让学生接受,实现“寓教于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好这门课程。
六、小组合作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我主要采取了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
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因为现在都是一人一机,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常常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程,这时就由小组长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不仅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让孩子们懂得协作的重要性。
在学完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后,我组织了学生开展自己动手做电子幻灯片的活动,同学们自愿结合,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大家有明确的分工,有负责策划、有负责收集资料、有负责制作的,等等,另外各个小组之间还将收集到的资料在局域网中共享。对作品的评价,改变了以前由教师一人说了算,大家可以在留言板或BBS上暢所欲言,相互评价。
七、网络教学法
在信息社会,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的教学平台或自己动手建立教学网站,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尝试着引入了留言板、聊天室等网上交互方式,在讲解申请免费邮箱时,同学们都纷纷拥有了自己的邮箱地址,但是要发信时却不知对方的地址,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及时引入了留言板,让同学们将自己申请到的地址放在留言板上,这样不仅本班的同学之间可以通信,留言板上的信息同样可以让其它班级、其它年级的同学看到,这样交流的范围就变得更大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更浓了。
八、自我探究法
在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操作,对软件有了一定的认识的时候,可采用自我探究法进行教学。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是其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网络技术的发展是瞬息万变的,各种类型网络技术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光靠教师去传授的话,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积极主动地让学生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②动手操作,从而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识。③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才是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