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任务,改革课程学习成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分析学习成绩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阐述了学习成绩评价的改革趋势和原则,讨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成绩评价方法。
关键词:成绩评价;教学评价;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彭熙伟(1966-),男,云南昆明人,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廖晓钟(1962-),女,浙江嘉兴人,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北京10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共建项目专项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26-02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
面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是课程教学评价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具有导向性效力。如何科学地设计评价手段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一、当前成绩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在课程学习的考核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很大的改革,绝大多数课程考核采用试卷考试结合平时成绩的综合评定方法。这种考核方法虽然克服了传统的以试卷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发展水平唯一指标的弊端,但是这种评价方式仍然存在以知识评价标准作为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主要依据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评价方法片面化
目前,在课程学习成绩的总评中,期末考试成绩常常是主要的决定因素,一般占总评成绩的70%至80%。而期末考试往往是闭卷或半开卷,这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学生被迫死读书、追求考试高分。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充分利用平时时间努力学习的角度考虑,应适当增加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重。
2.评价内容简单化
期末考试主要分为闭卷考试、半开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理论试题多、应用试题少,标准答案试题多、不定答案试题少,记忆成分所占比重较大,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而平时成绩主要是课堂考勤、作业、实验报告,缺乏学生实验技能、创新精神、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研究能力、心理因素和态度、情感、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考察,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发展中的多样表现和个人进步的努力程度。
3.评价主体单一化
在课程学习成绩的各种评价中,往往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教师扮演的是管理者和控制者的角色,缺乏学生自己的评价、小组成员的评价,使得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受到影响。
4.评价注重结果
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的重心都过分关注结果,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论成败,忽视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情况和努力程度,缺乏发展性的评价理念。
二、成绩评价的改革趋势
在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各高校在学习成绩评价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如关注学生发展过程,提倡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倡能力取向评价。随着改革的深入,成绩评价方式的改革也在加大力度,有以下几方面的趋势。
1.注重过程性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学习成绩评价开始由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转变,评价重心也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求知过程、努力过程和探究过程。加强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评价结合起来,将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这种注重过程性的评价有明显的激励优势,学生可以根据阶段性评价反馈进行学习调整,促进质疑精神、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激励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在压力与激励中促进自我成长。教师和学生要形成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开展评价,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2.注重综合性
高等教育的目标正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并逐步建立由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等要素构成的科学、多样的学习成绩评价指标体系。学习成绩评价不仅考核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程度,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包括创新精神、实验操作、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的学习态度、知识的应用、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实现从单纯的知识评价向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价转变。此外,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使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和潜能都能得到发挥。这种综合素质和能力导向的评价方式必然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3.注重多元性
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教师、同学或学生自己,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要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考核方式多样化,从单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来。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考试“一锤定音”、以知识量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弊端,探索多元化的学习成绩评价指标设计,包括试卷测试、考勤、作业、课堂讨论发言、小组学习、总结汇报、研究报告、实验技能、实验报告等。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注意过程参与,注重学习质量,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有效性和激励性。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成绩评价原则
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是对学生个体的学业进展、学习效果和个体发展做出价值判断。相对传统的以试卷考核为主的成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成绩评价方式应把握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成绩评价的作用在于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以是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评价标准。因此,对学生的成绩评价不能简单地只看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而应强调其形成性作用,注重发展功能,要看看是否通过课程教学过程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力,形成了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
2.科学性原则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建立由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等要素构成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其次,在评价过程中,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相结合。
3.全面性原则
不能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要以学生的各个方面为评价对象。首先要明确的是学生是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要受人的意识支配,所以评价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关注知识的掌握上,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和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应包括知识量、知识应用、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协作能力等,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4.学生中心原则
评价的主体和对象应是学生。所有评价活动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进一步有效地学习,避免没有方向和低质量的评价。
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成绩评价指标设计
面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任务,要实施教学创新,课程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目的。因此,课程教学的学习成绩评价内容与方式必须改变长期以来以知识量和知识面作为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主要依据的状况,应调整为以能力评价为原则,侧重和突出发展性,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能力。为此,为保障和激励学生自主全面发展,课程教学的学习成绩评价可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能力评价方法。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系统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指标设计。
1.平时考勤
主要以学生的出勤、迟到、早退来考核,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纪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2.课堂讨论
主要以学生的课堂发言来考核,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平时作业
主要是通过学生完成与课程教学主题相关的作业情况来考核,可以作为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改进教学的依据,也帮助学生掌握课程教学的内容、强化已获得的知识。
4.课堂测验
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单元学习任务的掌握程度,目的是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师生双方提供反馈,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了解学生的成功之处,有助于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明确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
5.小组项目
针对某一专题内容,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学生对专题内容讨论的贡献大小可以用小组的评价、小组同学的评价、学生自己的评价来考核,目的是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为学生之间提供开展合作、交换意见、分享观点的机会,培养团队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及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小论文
主要是通过提交的论文报告来考核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调查、收集、加工各种信息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7.课程实验
主要是通过实验操作、实验表现、实验报告来考核,目的是把课堂中讲授的内容与客观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在平时成绩的指标设计中,可把课堂测验、作业、迟到、旷课、早退、小论文等进行量化考核,而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诚信度、学习态度、反应能力、思维、理解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品德等不能定量的因素采取定性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可以使平时成绩的考核更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课程结束后,通过期末闭卷考试、半开卷考试或开卷考试进行终结性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注重于测试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及能力水平。为了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考试内容既有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客观性试题,也有设计、应用、论述等主观性试题,使评价具有综合性检查、考核的性质。
五、结束语
评价具有导向的效力。按照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要求,课程教学应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来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的成绩评价指标和标准。通过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立起与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求创新、重能力的考核方式,将知识考核和能力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彻底改变以往一张考卷定成绩的局面。这样可以科学、客观、真实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体现了评价促进发展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夏凤琴,杨景龙.构建创新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1):90-92.
[2]庞岚,欧阳建平.研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J].理工高教研究,2009,
(8):124-126.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关键词:成绩评价;教学评价;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彭熙伟(1966-),男,云南昆明人,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廖晓钟(1962-),女,浙江嘉兴人,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北京10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共建项目专项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26-02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
面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是课程教学评价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具有导向性效力。如何科学地设计评价手段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一、当前成绩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在课程学习的考核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很大的改革,绝大多数课程考核采用试卷考试结合平时成绩的综合评定方法。这种考核方法虽然克服了传统的以试卷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发展水平唯一指标的弊端,但是这种评价方式仍然存在以知识评价标准作为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主要依据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评价方法片面化
目前,在课程学习成绩的总评中,期末考试成绩常常是主要的决定因素,一般占总评成绩的70%至80%。而期末考试往往是闭卷或半开卷,这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学生被迫死读书、追求考试高分。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充分利用平时时间努力学习的角度考虑,应适当增加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重。
2.评价内容简单化
期末考试主要分为闭卷考试、半开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理论试题多、应用试题少,标准答案试题多、不定答案试题少,记忆成分所占比重较大,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而平时成绩主要是课堂考勤、作业、实验报告,缺乏学生实验技能、创新精神、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研究能力、心理因素和态度、情感、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考察,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发展中的多样表现和个人进步的努力程度。
3.评价主体单一化
在课程学习成绩的各种评价中,往往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教师扮演的是管理者和控制者的角色,缺乏学生自己的评价、小组成员的评价,使得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受到影响。
4.评价注重结果
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的重心都过分关注结果,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论成败,忽视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情况和努力程度,缺乏发展性的评价理念。
二、成绩评价的改革趋势
在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各高校在学习成绩评价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如关注学生发展过程,提倡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倡能力取向评价。随着改革的深入,成绩评价方式的改革也在加大力度,有以下几方面的趋势。
1.注重过程性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学习成绩评价开始由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转变,评价重心也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求知过程、努力过程和探究过程。加强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评价结合起来,将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这种注重过程性的评价有明显的激励优势,学生可以根据阶段性评价反馈进行学习调整,促进质疑精神、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激励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在压力与激励中促进自我成长。教师和学生要形成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开展评价,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2.注重综合性
高等教育的目标正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并逐步建立由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等要素构成的科学、多样的学习成绩评价指标体系。学习成绩评价不仅考核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程度,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包括创新精神、实验操作、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的学习态度、知识的应用、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实现从单纯的知识评价向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价转变。此外,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使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和潜能都能得到发挥。这种综合素质和能力导向的评价方式必然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3.注重多元性
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教师、同学或学生自己,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要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考核方式多样化,从单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来。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考试“一锤定音”、以知识量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弊端,探索多元化的学习成绩评价指标设计,包括试卷测试、考勤、作业、课堂讨论发言、小组学习、总结汇报、研究报告、实验技能、实验报告等。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注意过程参与,注重学习质量,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有效性和激励性。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成绩评价原则
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是对学生个体的学业进展、学习效果和个体发展做出价值判断。相对传统的以试卷考核为主的成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成绩评价方式应把握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成绩评价的作用在于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以是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评价标准。因此,对学生的成绩评价不能简单地只看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而应强调其形成性作用,注重发展功能,要看看是否通过课程教学过程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力,形成了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
2.科学性原则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建立由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等要素构成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其次,在评价过程中,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相结合。
3.全面性原则
不能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要以学生的各个方面为评价对象。首先要明确的是学生是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要受人的意识支配,所以评价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关注知识的掌握上,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和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应包括知识量、知识应用、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协作能力等,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4.学生中心原则
评价的主体和对象应是学生。所有评价活动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进一步有效地学习,避免没有方向和低质量的评价。
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成绩评价指标设计
面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任务,要实施教学创新,课程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目的。因此,课程教学的学习成绩评价内容与方式必须改变长期以来以知识量和知识面作为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主要依据的状况,应调整为以能力评价为原则,侧重和突出发展性,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能力。为此,为保障和激励学生自主全面发展,课程教学的学习成绩评价可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能力评价方法。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系统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指标设计。
1.平时考勤
主要以学生的出勤、迟到、早退来考核,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纪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2.课堂讨论
主要以学生的课堂发言来考核,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平时作业
主要是通过学生完成与课程教学主题相关的作业情况来考核,可以作为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改进教学的依据,也帮助学生掌握课程教学的内容、强化已获得的知识。
4.课堂测验
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单元学习任务的掌握程度,目的是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师生双方提供反馈,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了解学生的成功之处,有助于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明确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
5.小组项目
针对某一专题内容,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学生对专题内容讨论的贡献大小可以用小组的评价、小组同学的评价、学生自己的评价来考核,目的是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为学生之间提供开展合作、交换意见、分享观点的机会,培养团队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及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小论文
主要是通过提交的论文报告来考核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调查、收集、加工各种信息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7.课程实验
主要是通过实验操作、实验表现、实验报告来考核,目的是把课堂中讲授的内容与客观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在平时成绩的指标设计中,可把课堂测验、作业、迟到、旷课、早退、小论文等进行量化考核,而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诚信度、学习态度、反应能力、思维、理解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品德等不能定量的因素采取定性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可以使平时成绩的考核更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课程结束后,通过期末闭卷考试、半开卷考试或开卷考试进行终结性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注重于测试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及能力水平。为了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考试内容既有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客观性试题,也有设计、应用、论述等主观性试题,使评价具有综合性检查、考核的性质。
五、结束语
评价具有导向的效力。按照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要求,课程教学应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来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的成绩评价指标和标准。通过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立起与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求创新、重能力的考核方式,将知识考核和能力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彻底改变以往一张考卷定成绩的局面。这样可以科学、客观、真实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体现了评价促进发展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夏凤琴,杨景龙.构建创新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1):90-92.
[2]庞岚,欧阳建平.研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J].理工高教研究,2009,
(8):124-126.
(责任编辑:麻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