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所必须面临的话题是关注课堂成本与课堂效率的对等和适切。本文从三方面入手,介绍笔者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探寻的降低课堂经营成本、提高常态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时间投入比例协调,降低时间成本;教师语言推敲求简约,降低语言成本;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整合利用,降低资源成本。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课堂成本;时间成本;语言成本;资源成本;教学效率
课堂的有效教学一直是我们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每当我们为一堂堂公开课击节叫好之时,也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样精品包装的课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高昂,而真的可以借用到常态课堂中的课实在是少而又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应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追求的完美境界,于是关注课堂成本与课堂效率的对等和适切,成了我们走进常态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所必须面临的话题。
所谓课堂成本,笔者认为并不单指为课堂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而是课堂效果与投入资源的比。关注课堂成本,是“经营”课堂的基础。一般情况有:高成本高效果,高成本低效果,低成本低效果,低成本高效果。我们要建构与素质教育匹配的课堂成本观,应该更多地关注低成本高效果的课堂。陶行知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取最大的效果。”为此笔者就本人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探寻降低课堂经营成本、提高常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来谈。
倡导教师备详案,广泛查阅与科学有关的知识和资料的收集、储备、整理和提炼,但同时避免教师备课时间过多,把所有的生活时间也投入工作。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应该着重考虑:备课的重心在于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备好教学内容也要备好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比如我们学校同一年级组进行集体备课,不仅使备课更全面细致,也大大地节约了老师的时间,避免了时间的重复浪费。
2.优化课堂教学时间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课前让学生利用少量时间阅读课本,对所学知识进行预习,使其生疑起惑,在上课时思考质疑、探索发现,提高学习起点,进入思考深层次。
在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根据首因—近因效应(即在记忆情景中学生对最先和最后的刺激记忆效果最好)(图1)。应充分利用课堂的前20分钟和后10分钟,在新课的前20分钟时间里出现一些新的准确信息让学生记忆和理解,因为这是一个高效期,学生会记住大部分信息。新课的后10分钟时间里,教师要用适当的时间进行适当的练习,充分利用第二个强有力的学习高效期。(图2)
新课结束以后,安排适当的练习,是训练学生解题的规范性和实施教学反馈的一种好方法,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笔者比较过两节科学课:都提前10分钟结束新课,一个老师让学生看书复习、巩固,直到下课;另一个老师用3分钟(根据内容而定)让学生熟悉当堂所上的内容,然后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要学生做的练习,再用3分钟检查反馈(有口头、有书面),又用2分钟师生共同评判、巩固,最后教师1分钟总结。其效果迥异:前者松弛、沉闷、低效,后者紧凑、活泼、高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学校倡导洋思式“课堂教学像考试一样紧张”,提出了“精讲精练、当堂检测、及时反馈、当天巩固” 的16字方针,师生共同树立时间意识,通过教学双边活动的优化调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45分钟有效教学的时间量。科学课堂学习采用“学生先学,教师后教”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和能力,发展自身“学力”,获得尝试的喜悦。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优点颇多的组织方式,但是在培养共性的同时,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培养。教师要善于压缩属于全班学生的公共时间,留出部分时间用于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当班级人数较多时,教师要艺术调控、合理组织,尽量少用时间组织课堂。充分相信学生,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完成的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不能够完成的事设置台阶指导帮助学生自己做。尤其要关注中下水平的学生,不要把目光仅盯着少数尖子。设想学生如果在课堂上长时间得不到表现自己或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必然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捣乱课堂秩序。要提高课堂效益,就必须关注中下生的学习,让学生人人参与课堂学习,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真正提高课堂学习有效时间,就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压缩教师主导的公共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高效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
3.把握节奏灵动留白
时间成本的核算并不意味着课堂的45分钟要安排得满满当当,一秒不剩。懂教育的教师善于在课堂中“留白”。“留白”就是留给学生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充分调动自己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去填补空白内容,让他们自由地寻觅知识和诸多方面的发展,让他们体会到自我的参与感与创造感,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产生的首要条件。”我们科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它,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种“留白”的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如教师向学生提问之后,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教师指定其中某位学生回答,答后再停数秒,以便该生和他人作补充,使问题答案更准确,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不要因赶进度走过场或流于形式。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上“行为失衡”,没有把握教学节奏,不能为学生的学习需要“留白”,“教”与“学”相分离,知识体系的“茧缚”就会抑制学生的灵性思维与创造激情,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特点和创造意识的目标必将成为一相情愿。因此,教师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在课堂教学中“留白”,以培养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积蓄能量,有利于推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问题导向”学习,产生积极作用。
二、教师语言推敲求简约——降低语言成本
45分钟,三尺讲台,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相同的,但教学效果却迥然有异。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许多科学教师语言表达上还有种种缺陷:抓不住要点,拖泥带水,令人如坠五里雾中,不知所云;语言干枯无味,生涩僵硬,词汇贫乏,充满“嗯、啊、这个、那个”等毫无信息含量的口头禅;一味强调声音洪亮,放开嗓门在课堂上大吼,语调平直单一。结果自己受累,学生厌烦。而教师的语言是学生接受信息的最大载体。因此,科学教师的语言修养尤其重要,要努力推敲求简约,降低语言成本。
1.简约、概括,蕴涵丰富
课堂语言应该惜字如金、字珍句珠、掷地有声,努力做到提纲挈领,言简意赅。科学特别讲求严谨,对科学内容的阐述,有些地方多一个字或少一个字都不行,但如果能在严谨的基础上运用简约、概括的语言必然会受学生的喜欢。如等质量的Al、Mg、Fe、Zn四种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产生H2 的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Al>Mg>Fe>Zn,我把它归纳为7个字“旅(Al)游美(Mg)国铁(Fe)了心(Zn)”。又如比较电热毯的电热丝(相同电阻)并联、串联和单个连接时总电功率的大小(如图),经计算,P1=2U2/R,P2= U2/R,P3=U2/2R,因为U、R相同,所以P1>P2>P3 。
为了使学生能很好地记住,我把它归纳为“串联不如单干,单干不如并联”。再如,电动机、发电机的左、右手定则学生很容易混淆,我把它归纳为“左电动,右感应”等。这些简约、概括的语言不仅让学生觉得风趣幽默而且意味深长,相信学生很快会记住这些语言,并且能很好地解决类似的问题。
当然,这种语言千锤百炼的硬功夫,是建立在对教材高度的把握、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对学生洞察入微的基础之上的,是教师教学基本功及备课的努力程度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所追求的。
2.流畅、有节奏,留出语言空白
很多教师把流畅简单地理解为“不停地说”,甚至在学生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也不厌其烦地啰唆几句,吵得学生心神不安,思维常常被打断。教师的语言应该如行云流水,流畅而自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科学注重“思”的内在品质,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节约自己的语言,不多讲,不乱说,给学生留下思考与理解足够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这种授课语言上的空白,其效益是显著的。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整合利用——降低资源成本
多媒体教学手段,融文、图、形、声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更有动画、录像、录音等效果,可以说是色彩丰富、图文并茂、声乐俱全。它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迎合了身处读图时代的学生的阅读习惯,充分地唤起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教学效果。但技术本身毕竟是一把双刃剑,其耗时多、用钱多,预设性、线性化等缺点也比较明显,加上课件使用初期,学生好奇心强,课件容易喧宾夺主,而后期学生又容易产生“审奇”疲劳。总之课件时间成本、经济成本、课堂风险成本比较高昂,用得好能获得较高的目标达成,用得不好反而“偷鸡不成蚀把米”。
在具体课堂情境中,用几个、用哪个课件?我们只要比较两者投入与产出“百分比”的高低,最后再因课制宜、因“率”而定就可。例如,《花的结构》教学时,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花,然后展示解剖了的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再利用鼠标的闪动来认识花各部分的名称,比较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表面上看,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学生对两种花的结构已经了解。但这种学习学生缺乏参与意识,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亲自动手,无法真正感受花的结构,所以很快就会忘了这些结构,不能真正掌握这些知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学生丰富的实验活动和实际操作。学生的活动是认识的来源,是创新的动力。多媒体制作的自然现象代替不了学生亲眼所见、亲手操作过程。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
正所谓“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多媒体在什么时机使用、每次使用多长时间,绝不能随心所欲。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不用,不能为电教而电教。有时候传统的板书虽然没有课件来得热闹生动,但因为是教师课前精心预设与课中动态生成的“结晶体”,其除了设计和书写的时间成本外,几乎没有其他成本投入,所以基本能收获较高的目标达成。例如:《生物进化学说》一课的板书,我精心设计如下:
这种板书是对知识的浓缩,它可让学生学会加工处理文字材料的方法,学会从文字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这一板书高度概括了达尔文自然选择的内容,既提纲挈领又清晰简洁,低成本高效果。
各种教学手段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在教学中,它们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就像粉笔加黑板、幻灯投影、电视教学等教学手段一样,多媒体教学也只是教师授课的教学手段之一。只有将多媒体技术与其他教学手段合理有效地整合起来,才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关注课堂,关注实效”成为每一个关心教育的人最根本的出发点。降低课堂成本,走进常态课堂更是每一位教师最朴素的愿望。愿我们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探索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志伟,陈秉初.中学科学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 盛群力,吴文胜.教学时间研究模式及其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
[5] 崔允漷,唐江澎.有效,无限的探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 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N].中国教育报,2007-05-08(6).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城北实验中学)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课堂成本;时间成本;语言成本;资源成本;教学效率
课堂的有效教学一直是我们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每当我们为一堂堂公开课击节叫好之时,也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样精品包装的课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高昂,而真的可以借用到常态课堂中的课实在是少而又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应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追求的完美境界,于是关注课堂成本与课堂效率的对等和适切,成了我们走进常态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所必须面临的话题。
所谓课堂成本,笔者认为并不单指为课堂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而是课堂效果与投入资源的比。关注课堂成本,是“经营”课堂的基础。一般情况有:高成本高效果,高成本低效果,低成本低效果,低成本高效果。我们要建构与素质教育匹配的课堂成本观,应该更多地关注低成本高效果的课堂。陶行知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取最大的效果。”为此笔者就本人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探寻降低课堂经营成本、提高常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来谈。
倡导教师备详案,广泛查阅与科学有关的知识和资料的收集、储备、整理和提炼,但同时避免教师备课时间过多,把所有的生活时间也投入工作。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应该着重考虑:备课的重心在于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备好教学内容也要备好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比如我们学校同一年级组进行集体备课,不仅使备课更全面细致,也大大地节约了老师的时间,避免了时间的重复浪费。
2.优化课堂教学时间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课前让学生利用少量时间阅读课本,对所学知识进行预习,使其生疑起惑,在上课时思考质疑、探索发现,提高学习起点,进入思考深层次。
在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根据首因—近因效应(即在记忆情景中学生对最先和最后的刺激记忆效果最好)(图1)。应充分利用课堂的前20分钟和后10分钟,在新课的前20分钟时间里出现一些新的准确信息让学生记忆和理解,因为这是一个高效期,学生会记住大部分信息。新课的后10分钟时间里,教师要用适当的时间进行适当的练习,充分利用第二个强有力的学习高效期。(图2)
新课结束以后,安排适当的练习,是训练学生解题的规范性和实施教学反馈的一种好方法,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笔者比较过两节科学课:都提前10分钟结束新课,一个老师让学生看书复习、巩固,直到下课;另一个老师用3分钟(根据内容而定)让学生熟悉当堂所上的内容,然后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要学生做的练习,再用3分钟检查反馈(有口头、有书面),又用2分钟师生共同评判、巩固,最后教师1分钟总结。其效果迥异:前者松弛、沉闷、低效,后者紧凑、活泼、高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学校倡导洋思式“课堂教学像考试一样紧张”,提出了“精讲精练、当堂检测、及时反馈、当天巩固” 的16字方针,师生共同树立时间意识,通过教学双边活动的优化调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45分钟有效教学的时间量。科学课堂学习采用“学生先学,教师后教”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和能力,发展自身“学力”,获得尝试的喜悦。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优点颇多的组织方式,但是在培养共性的同时,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培养。教师要善于压缩属于全班学生的公共时间,留出部分时间用于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当班级人数较多时,教师要艺术调控、合理组织,尽量少用时间组织课堂。充分相信学生,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完成的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不能够完成的事设置台阶指导帮助学生自己做。尤其要关注中下水平的学生,不要把目光仅盯着少数尖子。设想学生如果在课堂上长时间得不到表现自己或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必然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捣乱课堂秩序。要提高课堂效益,就必须关注中下生的学习,让学生人人参与课堂学习,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真正提高课堂学习有效时间,就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压缩教师主导的公共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高效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
3.把握节奏灵动留白
时间成本的核算并不意味着课堂的45分钟要安排得满满当当,一秒不剩。懂教育的教师善于在课堂中“留白”。“留白”就是留给学生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充分调动自己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去填补空白内容,让他们自由地寻觅知识和诸多方面的发展,让他们体会到自我的参与感与创造感,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产生的首要条件。”我们科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它,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种“留白”的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如教师向学生提问之后,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教师指定其中某位学生回答,答后再停数秒,以便该生和他人作补充,使问题答案更准确,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不要因赶进度走过场或流于形式。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上“行为失衡”,没有把握教学节奏,不能为学生的学习需要“留白”,“教”与“学”相分离,知识体系的“茧缚”就会抑制学生的灵性思维与创造激情,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特点和创造意识的目标必将成为一相情愿。因此,教师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在课堂教学中“留白”,以培养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积蓄能量,有利于推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问题导向”学习,产生积极作用。
二、教师语言推敲求简约——降低语言成本
45分钟,三尺讲台,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相同的,但教学效果却迥然有异。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许多科学教师语言表达上还有种种缺陷:抓不住要点,拖泥带水,令人如坠五里雾中,不知所云;语言干枯无味,生涩僵硬,词汇贫乏,充满“嗯、啊、这个、那个”等毫无信息含量的口头禅;一味强调声音洪亮,放开嗓门在课堂上大吼,语调平直单一。结果自己受累,学生厌烦。而教师的语言是学生接受信息的最大载体。因此,科学教师的语言修养尤其重要,要努力推敲求简约,降低语言成本。
1.简约、概括,蕴涵丰富
课堂语言应该惜字如金、字珍句珠、掷地有声,努力做到提纲挈领,言简意赅。科学特别讲求严谨,对科学内容的阐述,有些地方多一个字或少一个字都不行,但如果能在严谨的基础上运用简约、概括的语言必然会受学生的喜欢。如等质量的Al、Mg、Fe、Zn四种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产生H2 的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Al>Mg>Fe>Zn,我把它归纳为7个字“旅(Al)游美(Mg)国铁(Fe)了心(Zn)”。又如比较电热毯的电热丝(相同电阻)并联、串联和单个连接时总电功率的大小(如图),经计算,P1=2U2/R,P2= U2/R,P3=U2/2R,因为U、R相同,所以P1>P2>P3 。
为了使学生能很好地记住,我把它归纳为“串联不如单干,单干不如并联”。再如,电动机、发电机的左、右手定则学生很容易混淆,我把它归纳为“左电动,右感应”等。这些简约、概括的语言不仅让学生觉得风趣幽默而且意味深长,相信学生很快会记住这些语言,并且能很好地解决类似的问题。
当然,这种语言千锤百炼的硬功夫,是建立在对教材高度的把握、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对学生洞察入微的基础之上的,是教师教学基本功及备课的努力程度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所追求的。
2.流畅、有节奏,留出语言空白
很多教师把流畅简单地理解为“不停地说”,甚至在学生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也不厌其烦地啰唆几句,吵得学生心神不安,思维常常被打断。教师的语言应该如行云流水,流畅而自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科学注重“思”的内在品质,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节约自己的语言,不多讲,不乱说,给学生留下思考与理解足够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这种授课语言上的空白,其效益是显著的。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整合利用——降低资源成本
多媒体教学手段,融文、图、形、声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更有动画、录像、录音等效果,可以说是色彩丰富、图文并茂、声乐俱全。它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迎合了身处读图时代的学生的阅读习惯,充分地唤起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教学效果。但技术本身毕竟是一把双刃剑,其耗时多、用钱多,预设性、线性化等缺点也比较明显,加上课件使用初期,学生好奇心强,课件容易喧宾夺主,而后期学生又容易产生“审奇”疲劳。总之课件时间成本、经济成本、课堂风险成本比较高昂,用得好能获得较高的目标达成,用得不好反而“偷鸡不成蚀把米”。
在具体课堂情境中,用几个、用哪个课件?我们只要比较两者投入与产出“百分比”的高低,最后再因课制宜、因“率”而定就可。例如,《花的结构》教学时,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花,然后展示解剖了的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再利用鼠标的闪动来认识花各部分的名称,比较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表面上看,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学生对两种花的结构已经了解。但这种学习学生缺乏参与意识,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亲自动手,无法真正感受花的结构,所以很快就会忘了这些结构,不能真正掌握这些知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学生丰富的实验活动和实际操作。学生的活动是认识的来源,是创新的动力。多媒体制作的自然现象代替不了学生亲眼所见、亲手操作过程。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
正所谓“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多媒体在什么时机使用、每次使用多长时间,绝不能随心所欲。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不用,不能为电教而电教。有时候传统的板书虽然没有课件来得热闹生动,但因为是教师课前精心预设与课中动态生成的“结晶体”,其除了设计和书写的时间成本外,几乎没有其他成本投入,所以基本能收获较高的目标达成。例如:《生物进化学说》一课的板书,我精心设计如下:
这种板书是对知识的浓缩,它可让学生学会加工处理文字材料的方法,学会从文字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这一板书高度概括了达尔文自然选择的内容,既提纲挈领又清晰简洁,低成本高效果。
各种教学手段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在教学中,它们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就像粉笔加黑板、幻灯投影、电视教学等教学手段一样,多媒体教学也只是教师授课的教学手段之一。只有将多媒体技术与其他教学手段合理有效地整合起来,才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关注课堂,关注实效”成为每一个关心教育的人最根本的出发点。降低课堂成本,走进常态课堂更是每一位教师最朴素的愿望。愿我们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探索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志伟,陈秉初.中学科学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 盛群力,吴文胜.教学时间研究模式及其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
[5] 崔允漷,唐江澎.有效,无限的探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 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N].中国教育报,2007-05-08(6).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城北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