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以为画画是很艰难的,又说要生来有绘画的天才,我觉得不然。我以为只要自已有兴趣,找到一条正路,又肯用功,自然而然就会成功的。从前的人说,“三分人事七分天”,这句话我却绝对反对。我以为应该反过来说,  “七分人事三分天”才对,就是说任你天分如何好,不用功是不行的。世上所谓神童,大概到了成年以后就默默无闻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只因大家一捧,加之父母一宠,便忘乎其形,自以为了不起,从此不再用功。不进则退,乃是自然趋势,你叫他如何得成功?在我个人的意思,要画画首先要从勾摹古人的名迹入手,把线条练习好了。写字也是一样,要先习双勾。跟着便学习写生,写生首先要了解物理,观察物态,体会物情,必须要一写再写,写到没有错误为止。
   在我的想象中,作画根本无中西之分,初学时如此;到最后达到最高境界也是如此。虽然可能有点儿不同的地方,那是地域、风俗习惯以及工具的不同,在画面上才有了分别。
   还有,用色的观点,西画是色与光不可分开来的,色来衬光,光来显色,为表达物体的深度与立体,更用阴影来衬托。中国画是光与色分开来用的,需要用光时就用光,不需用光时便撇了不用,至于阴阳向背全靠线条的起伏转折来表现,而水墨和写意,又为我国独特的画法,不画阴影。中国古代的艺术家,早认为阴影有妨画面的美,所以中国画的传统,除以线条的起伏转折表现阴阳向背,又以色来衬托。这也好像近代的人像艺术摄影中的高白调,没有阴影,但也自然有立体与美的感觉,理论是一样的。近代西画趋向抽象,马蒂斯、毕加索都说自己是受了中国的影响而改变的。我亲眼见了毕氏用毛笔水墨练习的中国画有五册之多,每册约三四十页,且承他赠了一幅所画的西班牙牧神。所以我说中国画与西洋画不应有太大的距离。一个人能将西画的长处融化到中国画里面来,看起来完全是国画的神韵,不留丝毫西画的外貌,这除了天才而外,主要靠非常艰苦的用功,才能有此成就。
   中国画常常被不了解画的人批评说,没有透视。其实中国画何尝没有透视?它的透视是从四方上下各方面着取的,现在抽象画不过得其一斑。如古人所说的下面几句话,就是十足的透视抽象的理论。他说“远山无效”。远山为何无效呢?因为人的目力不能达到,就等于摄影过远,空气间有一种雾层,自然看不见山上的脉络,当然用不着效了。“远水无波”,江河远远望去,哪里还看得见波纹呢? “远人无目”也是一样的,距离远了,五官当然辨不清楚了,这是自然的道理。所谓透视,就是自然,不是死板板的。从前没有发明摄影,但是中国画里早已发明这些集合摄影的原理。何以见得呢?譬如画远的景物,色调一定是浅的,同时也是轻轻淡淡模模糊糊的,这就是用来表现远的;如果画近的,楼台殿阁,就一定画得清清楚楚,色调深浓,一看就如到了跟前一样。石涛还有一种独特的技能,他有时反过来将近景画得模糊而虚,将远景画得清楚而实。这等于摄影机的焦点,对在远处。更像我们眼睛注视远方,近处就显得不清楚了。这是“最高”现代科学的物理透视,他能用在画上,又能表现出来,真是了不起的。所以中国画的抽象,既合物理,而又要包含着美的因素。讲到以美为基点,表现的时候就该利用不同的角度。画家可以从每种角度,或从流动地位的眼光下,产生灵感,几方面的角度下,集成美的构图。这种理论,现代的人或已能够明白,但古人中就有不懂得这个道理的。宋人沈存中就批评李成所画的楼阁都是掀屋角。怎样叫掀屋角呢?他说从上向下的角度看起来,看屋顶就不会看到屋搪,李成的画,既具屋脊又见斗拱,颇不合理。粗粗看来,这个道理好像是对的,仔细一想就知道不对了,因为画既以美为主点,李成用鸟瞰的方法,俯看到屋脊,并且以飞动的角度仰而看到屋搪斗拱,就一刹那间的印象,将脑中所留屋脊与屋据的美感并合为一,于是就画出来了。况且中国建筑,屋脊的美和斗拱的美都很绝,非兼用俯仰的透视不能传其全貌。
   画家自身便认为是上帝,有创造万物的特权本领。画家要它下雨就可以下雨,要出太阳就可以出太阳;造化在我手里,不为万物所驱使;这里缺少一个山峰,便加上一个山峰,那里该删去一堆乱石,就删去一堆乱石;心中有个神仙境界,就可以画出一个神仙境界。这就是科学家所谓的改造自然,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笔补造化天无功”。总之,画家可以在画中创造另一个天地,要如何去画,就如何去画,有时要表现现实,有时也不能太顾现实,这种取舍,全凭自己思想。何以如此,简略地说,画一种东西,不应当求太像,也不应当故意求不像。求它像,当然不如摄影,如求它不像,那又何必画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和不像之间,得到超物的天趣,方算是艺术。正是古人所谓遗貌取神,又等于说我笔底下所创造的新天地,叫识者一看自然会辨认得出来;我看到真美的就记下来,不美的就抛弃了它。谈到真美,当然不单指物的形态,是要悟到物的神韵。这可引证苏轼评王摩话的两句话: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怎样能达到这个境界呢?就是说要意在笔先,心灵一触,就能跟着笔墨表露在纸上。所以说“形成于未画之先”,“神留于既画之后”。近代有极多物事,为古代所没有,并非都不能入画,只要用你的灵感与思想,不变更原理而得其神态,画得含有古意而又不落俗套,这就算艺术了。
   作画要怎样才得精通?总括来讲,首重在勾勒,次则写生,其次才是写意。不论画花卉、钥毛、山水、人物,总要了解理、情、态三事。先要着手临摹,观审名作,不论今古,眼观手临,切忌偏爱;人各有所长,都应该采取,但每人笔触天生有不同的地方,故不可专学一人,又不可单就自己的笔路去追求,要凭理智聪慧来摄取名作的精神又要能转变它。老师教学生也应当如此,告诉他绘画的方法,由他自去追讨,不可让他固守师法,然后立意创作,这样才可以成为独立的画路。所以唐宋人所传的作品,不要题款,给人一看就可知道这是某人的作品,看他片褚寸嫌就可以代表他个人啊。
   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见闻广博,要从实地观察得来,不只单靠书本,两者要相辅而行的。名山大川,熟于心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要经历得多才有所获,山水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畜都是一样。
   游历不但是绘画资料的源泉,并且可以窥探宇宙万物的全貌,养成广阔的心胸,所以行万里路是必须的。
   一个成功的画家,画的技能已达到化境,也就没有固定的画法能够拘束他、限制他。所谓“俯拾万物”“从心所欲”,画得熟练了,何必墨守成规呢?但初学的人,仍以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为是。古人画人物,多数以渔樵耕读为对象,这是象征士大夫归隐后的清高生活。梅兰菊竹,各有身份,代表了不同人的风骨性格,又是花卉画法的祖宗。现在就我个人学画的经验略写几点在下面与大家研究:
   (一)临摹——勾勒线条来求规矩法度。
   (二)写生——了解物理、观察物态、体会物情。
     (三)立意——人物、故事、山水、花卉,虽小景要有大寄托。
     (四)创境——白出新意,力去陈腐。
   (五)求雅——读书养性,摆脱尘俗。
     (六)求骨气,去废笔。
     (七)布局为次,气韵为先。
     (八)遗貌取神,不背原理。
   (九)笔放心闲,不得料才使气。
     (十)揣摩前人要能脱胎换骨,不可因袭盗窃。
   (十一)传情记事——如写蔡淡归汉、杨妮病齿、温浦秋风等图。
   (十二)大结构——如穆天子传、屈子离骚、唐文皇便桥会盟、郭汾阳单骑见虏等图。
其他文献
猎豹也许不能改变自己的斑点,但是,有些斑马可以改变它们身上的条纹:一项新研究显示,在更温暖地方的斑马有更多的条纹,这也许能有助于回答一个古老的问题——为什么斑马身上有条纹?   研究者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的论文中指出,条纹的作用是让斑马感觉凉爽,并帮助它们抵御在炎热地区更常见的致病昆虫。   现存的三种斑马都有着显眼的黑白条纹,在其他颜色灰暗的非洲食草动物(比如水牛和羚羊)中间特别引
期刊
当我们翻开一本书,要在翻开的这本书里头寻找到什么呢?这个话题似乎要从我们刚刚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说起。当人生的这本书刚刚翻开,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在这本书里,我们又要寻找到什么呢?也许两者的答案有很多是相似的。首先翻开一本书,我们希望知道自己是谁,我的家乡在哪里,而世界又在哪里。   如果我不打开书,我会以为世界就像我生活的这座城市一样,有草原,有森林,有很多和善的人们。但是当我打开书才知道,
期刊
在刚结束不久的英雄联盟职业联赛中,赫赫有名的WE战队与皇族战队在小组战中1 :1战平收场。皇族战队同样是具有超高声望的人气战队,和该战队取得平局的战果也算可以接受,不算是折了WE战队这“第一战队”的称号。不过,赛后WE战队中一位来自韩国的队员Sin的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认为,战队之所以没能取得胜利,完全是因为自己作为外援没能够尽到责任,因此在比赛后他不停地向自己的每一个队友说着“sorry”,并
期刊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非常相信所谓“精读原典”的说法,觉得找到了通向学术之途的秘密门户,自以为确定了原典,照此苦读,终有一天会读懂那些伟大的书。循着几个书单,我立即扎入原典的大海,“刚日读哲,柔日读文”,花费了三四年的时间。有一天梦中醒来,回想自己读过的一大堆各类书籍,却似乎没什么所得,尤其是对西方的大部头哲学著作和先秦的思想经典。记得很清楚的是读康德,当时摘抄难懂语句的一个本子里,我差不多把整本《判
期刊
两年前,陈和丰的爷爷陈诚志去世。在家人眼里,这只是一个“平凡老实”的人。因为老人晚年脑萎缩,陈和丰与爷爷交流并不多。   直至整理遗物时,他打开一个旧盒子。这个90后大学生意外地发现,里面放着好些张爷爷手写的个人情况登记表:“1940年—1945年浙江温州家乡讨饭”,“1953年—1956年参军”,“1970年—1985年上海后方312长汽机班长”……   这些陌生的历史信息让这个上海大学历史
期刊
“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粮食和种子的重要意义,曾做过这样的评价。   过去许多年,中国粮食生产都“很争气”,到去年,中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十一连增”。在粮食增产的背后,是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是科技人员的辛勤汗水。与此
期刊
在北京这个超级城市里,废纸有了新的旅行故事。   故事从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办事处开始:位于二楼的复印间里,三台打印复印机并排而立,旁边摆置着办公废纸“白纸类”投放袋。   再生资源回收员利落地抱起废纸扔进回收袋。偶有三两张报纸或复印纸包装袋“鱼目混珠”,他顺手“二次分拣”、分类投放。   印有“北京回收”字样的厢式货车将回收纸质资源运至郊外的分拣中心,经废纸打包机捆装定型,成为体积约1
期刊
人们总是试图把自己的感情移植给动物,而确实有些动物给人“通人性”的感觉。那么矛盾来了:动物到底有没有道德观念?它们通人性通到什么样一个程度?  动物也有同情心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丰富的同情心,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指标——打哈欠。我们都有这样的切身体验:打哈欠是可以被传染的。科学家已经证明,那些很容易被传染打哈欠的人更有同情心,而在感知他人情感方面存在障碍的人,例如自闭症儿童,他们在一大波哈欠袭来时仍
期刊
伪装部队总是和战争并存。它就像魔术师一样,把真实和虚假一起展现给敌人,让对手无法分辨。中国伪装部队的“魔术”技巧,随着高新技术的进步,也越来越高。  沼泽地下面隐藏着指挥部   说起伪装部队,很多人觉得很遥远,可是只要你留心,说不定就有机会发现生活中有这样的情景。   北京远郊,景色迷人的群山被绿色覆盖,一座灌木不多的山坡格外醒目,这里耸立着一枚直刺蓝天的战略导弹。   一辆外国使馆的轿车途
期刊
如果你还继续爱得更多,很可能会给对方沉重的压力,让彼此喘不过气来,完全丧失了爱情的乐趣。所以请记住,喝酒不要超过六分醉,吃饭不要超过七分饱,爱一个人不要超过八分喔!你发觉到了吗?   爱的感觉,总是在一开始觉得很甜蜜,总觉得多一个人陪、多一个人帮你分担,你终于不再孤单了,至少有一个人想着你、恋着你,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能一起,就是好的,但是慢慢的,随着彼此的认识愈深,你开始发现了对方的缺点,于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