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大字典》第一卷653页:喝 hē,吸食液体饮料或流质食物。如:喝水;喝稀饭。清徐釚《游鼓山记》:“从石磴下数十级为灵源洞,大书‘喝水岩’三字于左。”
如果孤立地看,所引书证似乎正确无误,但只要探明鼓山“喝水岩”命名之由来,就不难发现此条书证及其相关的注音和释义都有误。据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六十八《鼓山题名》记载:“鼓山去福州府治东三十里。康熙壬子六月,偕歙人郑珵,乘竹轿往游。晨曦射人面,扇以障之,手指皆流汗。既而行松阴三里,达涌泉寺。寺创自梁开平二年,闽王审知所建,延国师神晏居之。入门,山僧迎客,饭香积厨,寻挟之出探灵源洞,下岩磴数十级,中裂一涧,跨以石梁,下视乏水。山僧语予,此喝水岩也。国师安禅于是,恶涧水之喧,喝之,水乃倒流,遂涸,予为怅然。旁多宋人题字,有徐锡之者,刊诗于石云:‘重峦复岭锁松关,只欠泉声入座间。我若当年侍师侧,不教喝水过他山。’”
“喝水岩”命名之由来是“国师安禅于是,恶涧水之喧,喝之,水乃倒流”,“喝”应读为hè,叱喝之意。国师厌恶涧水之喧哗,叱喝之,使之倒流。徐锡之所题诗句“我若当年侍师侧,不教喝水过他山”,亦可证明“喝水岩”的“喝”当作“叱喝”解。
再查清徐釚《南州草堂集》卷二十三《游鼓山记》全文,其下文曰:“然灵源洞为鼓山第一幽胜处,五代时开山僧神晏居此。相传晏安禅涧窦中,厌水声喧嘈,喝之使去,涧道遂枯。”
可见徐釚本人也认为“喝水岩”的“喝”字是当叱喝解的。如果《汉语大字典》的编者能细
读《游鼓山记》全文,就不可能如此误引书证了。
(通讯地址:510303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
如果孤立地看,所引书证似乎正确无误,但只要探明鼓山“喝水岩”命名之由来,就不难发现此条书证及其相关的注音和释义都有误。据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六十八《鼓山题名》记载:“鼓山去福州府治东三十里。康熙壬子六月,偕歙人郑珵,乘竹轿往游。晨曦射人面,扇以障之,手指皆流汗。既而行松阴三里,达涌泉寺。寺创自梁开平二年,闽王审知所建,延国师神晏居之。入门,山僧迎客,饭香积厨,寻挟之出探灵源洞,下岩磴数十级,中裂一涧,跨以石梁,下视乏水。山僧语予,此喝水岩也。国师安禅于是,恶涧水之喧,喝之,水乃倒流,遂涸,予为怅然。旁多宋人题字,有徐锡之者,刊诗于石云:‘重峦复岭锁松关,只欠泉声入座间。我若当年侍师侧,不教喝水过他山。’”
“喝水岩”命名之由来是“国师安禅于是,恶涧水之喧,喝之,水乃倒流”,“喝”应读为hè,叱喝之意。国师厌恶涧水之喧哗,叱喝之,使之倒流。徐锡之所题诗句“我若当年侍师侧,不教喝水过他山”,亦可证明“喝水岩”的“喝”当作“叱喝”解。
再查清徐釚《南州草堂集》卷二十三《游鼓山记》全文,其下文曰:“然灵源洞为鼓山第一幽胜处,五代时开山僧神晏居此。相传晏安禅涧窦中,厌水声喧嘈,喝之使去,涧道遂枯。”
可见徐釚本人也认为“喝水岩”的“喝”字是当叱喝解的。如果《汉语大字典》的编者能细
读《游鼓山记》全文,就不可能如此误引书证了。
(通讯地址:510303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