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字典》书证质疑一则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wo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大字典》第一卷653页:喝 hē,吸食液体饮料或流质食物。如:喝水;喝稀饭。清徐釚《游鼓山记》:“从石磴下数十级为灵源洞,大书‘喝水岩’三字于左。”
  如果孤立地看,所引书证似乎正确无误,但只要探明鼓山“喝水岩”命名之由来,就不难发现此条书证及其相关的注音和释义都有误。据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六十八《鼓山题名》记载:“鼓山去福州府治东三十里。康熙壬子六月,偕歙人郑珵,乘竹轿往游。晨曦射人面,扇以障之,手指皆流汗。既而行松阴三里,达涌泉寺。寺创自梁开平二年,闽王审知所建,延国师神晏居之。入门,山僧迎客,饭香积厨,寻挟之出探灵源洞,下岩磴数十级,中裂一涧,跨以石梁,下视乏水。山僧语予,此喝水岩也。国师安禅于是,恶涧水之喧,喝之,水乃倒流,遂涸,予为怅然。旁多宋人题字,有徐锡之者,刊诗于石云:‘重峦复岭锁松关,只欠泉声入座间。我若当年侍师侧,不教喝水过他山。’”
  “喝水岩”命名之由来是“国师安禅于是,恶涧水之喧,喝之,水乃倒流”,“喝”应读为hè,叱喝之意。国师厌恶涧水之喧哗,叱喝之,使之倒流。徐锡之所题诗句“我若当年侍师侧,不教喝水过他山”,亦可证明“喝水岩”的“喝”当作“叱喝”解。
  再查清徐釚《南州草堂集》卷二十三《游鼓山记》全文,其下文曰:“然灵源洞为鼓山第一幽胜处,五代时开山僧神晏居此。相传晏安禅涧窦中,厌水声喧嘈,喝之使去,涧道遂枯。”
  可见徐釚本人也认为“喝水岩”的“喝”字是当叱喝解的。如果《汉语大字典》的编者能细
  读《游鼓山记》全文,就不可能如此误引书证了。
  
  (通讯地址:510303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
其他文献
地球上的事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产生的,一类是人工制造的。所谓某事物的基本属性就是指某事物是属于自然的,还是人造的。  研究某事物首先要确定它的基本属性,因为事物的基本属性不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就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一样。因此,如果把事物的基本属性确定错了,就会采用错误的研究方法,得出错误的结论。  语言和文字是属于哪类事物呢?是属于同一类事物,还是不属于同一类事物?  有人说“语言是人类的
期刊
谐音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早在《诗经》中就已出现,《诗经·周南·芣苢》篇中的“采采芣苢”,“芣苢”二字即谐“胚胎”,借托采摘芣苢以祈求怀孕生子。魏晋南北朝时,“采歌以观民风”,民歌是雅俗共赏之作,可读可唱,因此在诗作中更多地呈现民歌风韵的是语音修辞,叠字、叠音、双声、叠韵等,谐音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当民歌成为泱泱中国的一种重要文化形态时,更是将语音修辞发挥到了极致。谐音双关中最常见的以“丝”谐“思
期刊
“私”字既是一个日常语言里的常用字眼,又是一个涉及观念形态的基本概念,它的缘起及嬗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问题。本文对“私”字的语源及语义演变加以考察,并由此对“私”字所引发的先秦时代思想、观念之变革做一初步探究。    一    “厶”是“私”的古字,传世古文献多以“私”字代“厶”字,“厶”字遂废,“厶”字的初始构形意图也随之湮没不闻。后世学者多把《说文》所引韩非《五蠹》篇中“自营
期刊
一    太阳,斜斜地挂在了卓诺尔库西北面牦牛山的侧面。阳光显得极其疲乏,懒洋洋的。就在这样一个冬日的下午,披着阳光的几个彝人,在另一个藏民,两个汉胞的陪同下,相互簇拥着,由一个士兵领着跨进了县署里来。那几个彝人中,有的拿着细白面做的馍,有的拿着一大把野草,还有的拿着糠馍。他们衣衫褴楼,光着的足丫和腿肚子上还糊满了焦黄的泥尘。  这些人的到来,证实了传言很久的那件令人震惊不小的消息,已不再只是风言
期刊
2007年3月,日本三省堂出版了一部杰出的文字学著作《国字の位相と展開》。在日本国字研究史上,该著的出版具有划时代的学术意义,可谓日本国字研究史上的里程碑。该书面世不久,即荣获2007年度金田一京助博士纪念奖,得到学术界极高评价。  作者笹原宏之先生(1965—),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博士(文学)。少年时代始,酷爱汉字,初中阶段即购买了皇皇巨著《大汉和辞典》,高中时代研习网罗俗字的《异体字研究资料
期刊
2000年10月31日,第九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该法严正宣告:“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公民有学习和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條件。”“国爱奖励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这就在法律上肯定了规范汉字的重要地位。中国是汉字的故乡。汉字是中华
期刊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对中国人来说是“开门七件事”之一,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从历史上来看,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如今,茶作为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咖啡和可可)之一,已是风靡世界,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爱。汉语中有着大量的茶文化熟语。这些茶文化熟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与分析。    一  
期刊
《语文常谈》中说,文字“是记录口语的符号”,从一出现起“它就记录语言”,而且“这是铁的事实”和“不可动摇的天经地义”。现在,“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语言第一性,文字第二性”,“文字不过是语言的衍生物”,“同语言比较,文字永远处于记录语言的符号的从属地位”,甚至把它们说成是“妈妈与女儿”的关系{1}等等说法,在当前全国高校语言学的教科书中随处可见。  我们并不专攻语言学、
期刊
从“能指”的角度看,上古大部分白色词是专指性的,最初多限指某物之白色。(注意:这里的“专指性”是针对这些表白色词的本义而言的。如下文所引“皤”之本义就是指“老人白也”,具有专指性;而后才如《段注》所云“引申为凡白素之称”,其专指“老人白”之义随引申义之产生而消失了。)如据《说文·七下·白部》载:皎,月之白也。晓,日之白也。晳,人色白也。皤,老人白也。皬,鸟之白也。皑,霜雪之白也。皦,玉石之白也。等
期刊
所谓“美文”,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能让人产生共鸣的,文辞优美,文风朴素,文意深远,文采横溢,文法中规,文句清丽,文笔甘畅,文气飞扬,表述人情事理通达妙趣、情景交融、沁人心脾,并能被广为传颂的文章。  但从观念上,仿佛只有“纯文学”领域才有“美文”。其实不然。只要正确使用语言文字,遵循基本理论,按照约定俗成的表达习惯,一切文体皆能产生美文效果。当然,纯文学意义上的“美文”与其他文体(新闻通讯、书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