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课程是当下大多数幼儿园都在轰轰烈烈开展的项目。在我园幼儿创意手工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课题背景下,我园以创意手工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微课程实践研究。本文将以一个具体的案例来阐述我们的微课程是如何开展、实施的,以及我们从中获得了哪些核心经验和梳理总结的相关经验。
【关键词】创意手工;微课程;策略
一、活动缘起:镜子里的自己
主题活动“六个好宝贝”中,我们在区域里放置了几面镜子,孩子们仔细地观察镜子里自己的小脸,然后尝试画出自己的样子。区域活动后,我们将孩子们的作品呈现在作品展示区,接下来的几天区域活动,都陆陆续续有孩子来画自己。随着主题活动“六个好宝贝”的持续开展和美工区“画自己”活动的不断开展,有几位孩子在美工区自发地用创意手工的方式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脸。在分享交流中,孩子们的话匣子又打开了,他们提出小脸还可以用光盘、水果、纸杯做。我们能感受到孩子们发起了强烈的主动探究欲,于是我们和孩子们开启了这一场艺术之旅……
二、活动开展前——对接指南、预设价值
在活动前,我们要明晰资源存在的价值。先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各个领域中寻找相关指标。
三、材料收集中——计划收集、介绍整理
在艺术创作前,最不可缺的便是材料收集。在以往的艺术造型游戏的材料收集中,更多的是教师和家长参与其中,幼儿成为材料的使用者。
计划:本次活动我们将幼儿带入其中,幼儿计划自己需要哪些材料,需要多少数量,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采用了教师记录的方式。
收集:在统计完需要哪些材料后,幼儿进行自主认领分工。在分工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及幼儿周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孩子们思考我们需要的这次材料谁家里有,或者說哪里能找到这些材料。就这样,孩子们带着任务去收集。
介绍:孩子们把自己收集的材料带进了幼儿园,我们鼓励孩子们大胆地向同伴介绍自己收集的是什么材料,在哪里收集到的以及这些材料可以用来做什么。
整理:这么多的材料,如何进行整理摆放呢?我们又一次把问题抛给幼儿。一组幼儿用插入桶装容器的方法整理了长羽毛、树枝、毛根、吸管等;一组幼儿将毛线放入瓶中,线头从洞口抽拉式拿取更方便……
四、艺术创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第一次尝试:自主创作
材料收集整理好后,接下来就是幼儿进行艺术创作的时间了。今天我们制作自己的脸需要哪些材料?步骤可以怎样?是一个人做还是和同伴合作完成呢?这些都是需要幼儿自主思考的问题。最终有的幼儿选择了独立创作,有的幼儿选择了合作创作,他们每人从材料超市自助拿取自己需要的材料后便开始各自创造。在脸的创意上有的用光盘、有的用盖子、有的用纸杯、有的用水果、有的用纸,在眼睛的创意上也各有各的特色,材料分别用眼睛贴、纽扣、毛球等。
分享交流、发现问题:发型的缺失。
在本次活动后我们采用了互动分享式评价,让幼儿相互欣赏同伴的作品、讲述作品的故事、分享创作的想法,通过幼儿、同伴、教师之间的互动来进行评价和交流。通过分享交流,孩子们发现问题:我们的头上都缺少了发型。
对接《指南》,艺术领域中的教育建议指出“要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特征,感受和欣赏美。”“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
(二)第二次尝试:我是小小发型师
于是,我们与孩子们开展了一节关于发型的集体教学活动。我们一起欣赏各种发型图片,并请幼儿相互观察说一说我们班小朋友的发型是什么样的,接着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想给自己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发型。幼儿想清打算用什么材料来做发型后便开始了创作。有的用卡纸撕一撕、贴一贴,有的用毛根卷一卷,有的用毛球贴一贴,有的用瓶盖贴一贴,还有的用毛线和麻绳卷一卷……在分享交流中,孩子们通过对比观察同伴的作品,发现头发是一根一根紧紧挨着的,整个头顶要贴满、要贴得多、贴得紧密。
(三)第三次尝试:会变的脸——我们的表情包
一天早上乐乐小朋友带来了一只在家里做的会换变表情的小熊,一大帮小朋友们都围着乐乐,都想玩乐乐的小熊,小熊一会儿睁大眼睛,一会儿闭眼睛睡觉。也有孩子提出:“这个是怎么做的呢?”看见孩子们的兴趣点后,在征求了乐乐的同意后,我将会变脸的小熊玩具投放在美工区,并在美工区投放了制作会变脸的图示以及各种表情的支持性环境。此时我退后,暗暗观察孩子们。刚投放进去的第二个早晨,美工区吸引了3位小朋友进入制作会变脸的队伍中,孩子们看着图示一步一步地制作,用绘画的方式画出了自己眼中的自己。在长条纸上画上了各种各样的表情包,通过移动的方式,变换表情、变脸。
游戏结束后,我鼓励孩子们将作品呈现在美工区,当天制作的小朋友在分享交流时迫不及待地分享了自己的作品,在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还不忘去玩耍、摆弄一下自己的作品,改变一下自己的表情。就这样慢慢地加入制作表情包的孩子越来越多。于是,我们带领孩子们共同制作了会变的脸。
在以上3个阶段的艺术创作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做计划、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克服困难、寻求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同时他们的动手能力、绘画能力以及想象能力、运用工具的能力都获得了发展。
五、情感升华中——悦纳自己、喜欢自己
从孩子口中,我们听到过太多“我喜欢妈妈”“我喜欢爸爸”“我喜欢老师”之类的外向性表达,“我喜欢自己”的自白对小孩子来说却相对陌生。《指南》中社会领域的教育建议指出:可以和幼儿一起谈谈自己或朋友,说说喜欢的原因,发现自己及朋友的优点和长处。在微课程的最后我们通过师幼共阅绘本《我喜欢自己》,联系实际、潜移默化引导每一位幼儿悦纳自己。这本书里的主角是一个“真心喜欢自己”的快乐小猪妹,她算不上特别漂亮,也没有什么特异禀赋,就像我们身边最常见的小朋友,但是她很懂得照顾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她会做好玩的事;她会画漂亮的图画;她骑车骑得很快;她还会和自己读好看的书;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她会想办法让自己开心;每次跌倒的时候,她会告诉自己爬起来;她即使没有朋友在身边,也会做一些让自己愉快的事情;如果犯了错或是遇到了挫折,她会给自己再一次的机会尝试。通过师幼共读绘本,以及说一说自己及同伴的优点,孩子们增强了自我认识,更加喜欢自己。
六、我们的收获——理清策略、总结经验
微课程开展过程中,我们要将《指南》常伴左右,微课程开展前我们首先要对接《指南》,明晰资源可能存在的价值。开展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对接《指南》,寻找支持策略。一切孩子能做的事让孩子自己做。将材料的收集整理纳入课程,让幼儿从以往的材料使用者升级成了材料收集者、整理者、运用者。
课程推进中,教师的支持策略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集体活动也可以是个别、小组活动,可以是材料环境的支持,可以是互动分享式评价,也可以是以个体经验带动全体发展。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 教育部,2012.9
【关键词】创意手工;微课程;策略
一、活动缘起:镜子里的自己
主题活动“六个好宝贝”中,我们在区域里放置了几面镜子,孩子们仔细地观察镜子里自己的小脸,然后尝试画出自己的样子。区域活动后,我们将孩子们的作品呈现在作品展示区,接下来的几天区域活动,都陆陆续续有孩子来画自己。随着主题活动“六个好宝贝”的持续开展和美工区“画自己”活动的不断开展,有几位孩子在美工区自发地用创意手工的方式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脸。在分享交流中,孩子们的话匣子又打开了,他们提出小脸还可以用光盘、水果、纸杯做。我们能感受到孩子们发起了强烈的主动探究欲,于是我们和孩子们开启了这一场艺术之旅……
二、活动开展前——对接指南、预设价值
在活动前,我们要明晰资源存在的价值。先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各个领域中寻找相关指标。
三、材料收集中——计划收集、介绍整理
在艺术创作前,最不可缺的便是材料收集。在以往的艺术造型游戏的材料收集中,更多的是教师和家长参与其中,幼儿成为材料的使用者。
计划:本次活动我们将幼儿带入其中,幼儿计划自己需要哪些材料,需要多少数量,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采用了教师记录的方式。
收集:在统计完需要哪些材料后,幼儿进行自主认领分工。在分工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及幼儿周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孩子们思考我们需要的这次材料谁家里有,或者說哪里能找到这些材料。就这样,孩子们带着任务去收集。
介绍:孩子们把自己收集的材料带进了幼儿园,我们鼓励孩子们大胆地向同伴介绍自己收集的是什么材料,在哪里收集到的以及这些材料可以用来做什么。
整理:这么多的材料,如何进行整理摆放呢?我们又一次把问题抛给幼儿。一组幼儿用插入桶装容器的方法整理了长羽毛、树枝、毛根、吸管等;一组幼儿将毛线放入瓶中,线头从洞口抽拉式拿取更方便……
四、艺术创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第一次尝试:自主创作
材料收集整理好后,接下来就是幼儿进行艺术创作的时间了。今天我们制作自己的脸需要哪些材料?步骤可以怎样?是一个人做还是和同伴合作完成呢?这些都是需要幼儿自主思考的问题。最终有的幼儿选择了独立创作,有的幼儿选择了合作创作,他们每人从材料超市自助拿取自己需要的材料后便开始各自创造。在脸的创意上有的用光盘、有的用盖子、有的用纸杯、有的用水果、有的用纸,在眼睛的创意上也各有各的特色,材料分别用眼睛贴、纽扣、毛球等。
分享交流、发现问题:发型的缺失。
在本次活动后我们采用了互动分享式评价,让幼儿相互欣赏同伴的作品、讲述作品的故事、分享创作的想法,通过幼儿、同伴、教师之间的互动来进行评价和交流。通过分享交流,孩子们发现问题:我们的头上都缺少了发型。
对接《指南》,艺术领域中的教育建议指出“要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特征,感受和欣赏美。”“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
(二)第二次尝试:我是小小发型师
于是,我们与孩子们开展了一节关于发型的集体教学活动。我们一起欣赏各种发型图片,并请幼儿相互观察说一说我们班小朋友的发型是什么样的,接着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想给自己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发型。幼儿想清打算用什么材料来做发型后便开始了创作。有的用卡纸撕一撕、贴一贴,有的用毛根卷一卷,有的用毛球贴一贴,有的用瓶盖贴一贴,还有的用毛线和麻绳卷一卷……在分享交流中,孩子们通过对比观察同伴的作品,发现头发是一根一根紧紧挨着的,整个头顶要贴满、要贴得多、贴得紧密。
(三)第三次尝试:会变的脸——我们的表情包
一天早上乐乐小朋友带来了一只在家里做的会换变表情的小熊,一大帮小朋友们都围着乐乐,都想玩乐乐的小熊,小熊一会儿睁大眼睛,一会儿闭眼睛睡觉。也有孩子提出:“这个是怎么做的呢?”看见孩子们的兴趣点后,在征求了乐乐的同意后,我将会变脸的小熊玩具投放在美工区,并在美工区投放了制作会变脸的图示以及各种表情的支持性环境。此时我退后,暗暗观察孩子们。刚投放进去的第二个早晨,美工区吸引了3位小朋友进入制作会变脸的队伍中,孩子们看着图示一步一步地制作,用绘画的方式画出了自己眼中的自己。在长条纸上画上了各种各样的表情包,通过移动的方式,变换表情、变脸。
游戏结束后,我鼓励孩子们将作品呈现在美工区,当天制作的小朋友在分享交流时迫不及待地分享了自己的作品,在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还不忘去玩耍、摆弄一下自己的作品,改变一下自己的表情。就这样慢慢地加入制作表情包的孩子越来越多。于是,我们带领孩子们共同制作了会变的脸。
在以上3个阶段的艺术创作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做计划、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克服困难、寻求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同时他们的动手能力、绘画能力以及想象能力、运用工具的能力都获得了发展。
五、情感升华中——悦纳自己、喜欢自己
从孩子口中,我们听到过太多“我喜欢妈妈”“我喜欢爸爸”“我喜欢老师”之类的外向性表达,“我喜欢自己”的自白对小孩子来说却相对陌生。《指南》中社会领域的教育建议指出:可以和幼儿一起谈谈自己或朋友,说说喜欢的原因,发现自己及朋友的优点和长处。在微课程的最后我们通过师幼共阅绘本《我喜欢自己》,联系实际、潜移默化引导每一位幼儿悦纳自己。这本书里的主角是一个“真心喜欢自己”的快乐小猪妹,她算不上特别漂亮,也没有什么特异禀赋,就像我们身边最常见的小朋友,但是她很懂得照顾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她会做好玩的事;她会画漂亮的图画;她骑车骑得很快;她还会和自己读好看的书;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她会想办法让自己开心;每次跌倒的时候,她会告诉自己爬起来;她即使没有朋友在身边,也会做一些让自己愉快的事情;如果犯了错或是遇到了挫折,她会给自己再一次的机会尝试。通过师幼共读绘本,以及说一说自己及同伴的优点,孩子们增强了自我认识,更加喜欢自己。
六、我们的收获——理清策略、总结经验
微课程开展过程中,我们要将《指南》常伴左右,微课程开展前我们首先要对接《指南》,明晰资源可能存在的价值。开展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对接《指南》,寻找支持策略。一切孩子能做的事让孩子自己做。将材料的收集整理纳入课程,让幼儿从以往的材料使用者升级成了材料收集者、整理者、运用者。
课程推进中,教师的支持策略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集体活动也可以是个别、小组活动,可以是材料环境的支持,可以是互动分享式评价,也可以是以个体经验带动全体发展。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 教育部,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