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趟列车不到2046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ing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几年前,土地不像现在这般金贵和僧多粥少。如今即使家在农村,也只一人困守屁帘儿大的一块,上面插花一样间作套种,力求做到地尽其用。而那时候,大片大片的棉田,动辄绵延十几亩。绿油油的棉株,撑开巴掌大的叶子迎风招展,外行人看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只有内行——包括我一眼看去,就颔首曰:“嗯,该修理了。”
  说来惭愧,身为农家子弟,我浇地改不了地畦,打药背不动药筒,去捉虫也能被发育良好、身材丰满肉虫子吓得直冒冷汗,也只有给棉花打尖理杈这点一技之长。棉田一眼望不到边,风飒飒地吹着,脚一步一步往前挪动,手不停地给棉株“掏耳朵”——就是把主力棉枝以外,在腋窝长出来的捣乱的小嫩尖掐掉,不让它们长成不结棉桃的荒枝,争夺养料。“把反对势力消灭在萌芽状态”,就这意思。这是我最钟爱的一种劳动方式,安静而且舒缓,没事可以四处乱看,看天看地,白云苍狗,晴川历历,芳草萋萋。一大片绿云上浮着一个小小的,穿的确良小花褂的身影。偌大的棉田里,通常只有一个人和我作伴。
  家里其他的男人们有更重的活计,浇水、锄地、打药,顶着烈日耕锄犁耙。只有他清秀文弱,就把他留在我身边,一边闲闲地说着话,一边一起给齐腰高的棉花“掏耳朵”。一人占两垄,他干得快,时不时把手伸过来帮我顾一段。正是六月天,抬起头,能看见他脸上的汗。奇怪的是这个人辍学务农已经两年,却怎么晒都晒不黑。17岁的少年,白面、细眼、长身,眼睛里总有一点点忧郁的神情,有点儿招人心疼。家里穷,虽然没让他再上学,但也不舍得让他多吃苦。我是在他家过暑假去的,当然也不会为难我这个客人,于是就把他派来和我一起干这种轻省的活计。
  远远地看过去,地头放着他那辆二八加重黑色飞鸽自行车。从家到地里,需要穿过整个村子,走过弯弯曲曲我都绕不清楚的小路。他在后衣架上带着我,我一边坐着,一边拿手指一下下刮他的后背。他就单手掌把,腾出一只手来攥住我的手,惊险地在人们的注视和两旁的庄稼间穿过。
  其时我读高二,自命算命先生,学校里正流行看手相。傻丫头们乐意幻想爱情线预示什么样的如意郎君。我想给他看看,他就是不肯,把手攥得紧紧的,怎么掰都掰不开。掰开一根,攥起另一根,掰开另一根,他把我的手也攥住。也不出声打闹,两个人安静地斗法,斗着斗着就到了田里,下地,干活。
  要开学了,该回家了。二十多里的乡间土路,曲曲折折,还是他送我。两旁是一人合抱的大杨树,巴掌大的叶子在夏风中哗啦哗啦地唱歌。他停下来,把车子支好,我站一边,莫名其妙,看着他一步步走近,伸出胳膊,抱住我。我个子矮,刚一米五,虽然也17岁,但他却一米七还多。努力抬头,能看见他白皙的脸,还有好看的、红红的、女人一样的嘴唇,细长的眼睛闪闪发亮。他捧起我的脸,叫声:“凤芝”,柔软的吻象蝴蝶,轻轻落在花瓣上……
  是的,凤芝。
  也是暑假,去住了几天,走的时候他不在。过了几天,再去,他还是不在。一本书凌乱地翻开着,几乎每一页纸的边边沿沿都写满了这两个字:凤芝。凤芝、凤芝……感觉这两个字像长了嘴,发出一声声呼叫,呼叫里是浸透了疼痛的快感。正出神,身后有响动,他像只猫一样轻轻地出现了,就在门边,不说话,静静地看我。他伸出胳膊,一把就把我搂住了。
  那天晚上,我宿在西屋,他没走。
  外面脸盆大的白月亮照着,他也没睡着,我也没睡着。两个人的衣服都穿得整整齐齐的。闭着眼睛,他吻我,我不张嘴,他也不张嘴,两瓣嘴唇像印模一样贴着——我们都还不懂怎么接吻呢。半睡半醒间,天就一点点亮起来了,鸡开始叫,大人一边咳嗽一边升火。睁开眼睛看他一眼,红脸埋头,他轻轻扳着我的肩膀叫我:“凤芝……”没有誓言,没有许诺,那些不可解的美丽与不能承受的哀痛啊,那些铺满成长小径的忧愁,从此以后,世情似炉,人心如火,再也没有过这样美丽的时刻。
  我们是没有未来的——他是我表哥。我考上大学的第二年,他结婚了。我大学毕业的那年,他添了小宝宝。他抱着脸朝外穿得像个小狗熊的娃娃,迎面走来,站定,细长的眼睛静静地看着我,叫:“凤芝。”我的心疼了一下。
  我是来报喜的。我也要结婚了。他听了,低下头,说:“哦。”
  十几年过去,整个世界都变了。农村再也没有大块大块的棉田,整个华北棉田的风光都已不在。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爹,我的孩子也10岁了。整天穿着职业装来来往往,身心疲惫,人事繁忙。不如意的事情很多,就把以前的种种渐渐淡忘了。
  自从上网,认识的人越来越多,经常接到莫名其妙的电话和短信,已经习以为常。有一个号码反复发来短信,有时是一个字:“累”;有时是一个字谜,谜面忘记了,谜底倒很容易猜:“想要把你忘记真的好难”;有时是谆谆关怀:“一向可好?”
  我回:“请问哪个?”不理我。
  “你是谁?”不理我。
  “你究竟是谁?”还是不理我。
  把电话拨过去,居然一拨就挂,一拨就挂。
  不堪其扰,我就托朋友:“你帮我打,看是哪个家伙。骂他一顿。”朋友马上就把电话拨过去了:“听说,你爱乱给人发短信是不是?小子,你再敢这样,我剁了你!”马上电话就打来了:“凤芝,是我。”
  “啊!”我没有话。是表哥。他也没有话,在电话里一起一伏地呼吸。相隔太久,也太远了。同事叫我:“老阎,走了,吃饭去。”我抱歉地笑笑,把电话挂了。
  有一天回娘家,娘说:“去看看你姨父吧,躺炕上不吃不喝十多天了,估计快那什么了。”
  “哦。”我有些自责,好几年没去看望他老人家了。那是个老实忠厚的人,从来不生气,也没有邪火。估计除了不让天资聪颖的表哥上学这件事,别的就没做错过什么。
  先生骑摩托车带着我,一路上树木“嗖嗖”地往后倒退。进村,我迷了路。大大的水塘不见了,嘎嘎叫的鸭子不见了,空阔的场坪也不见了,那条曲曲折折通到棉田的路踪影全无,到处是房子,还有切割大理石的机器轰隆隆地响着。我给表哥打电话:“来接我,我在村口,认不得路了。”
  两分钟不到,一个人骑着摩托飞快地赶来。我冲他一摆手,两辆摩托相跟着飞快地往冲去。到家,摘掉头盔,表哥看着我,说:“怎么这么瘦了!”
  我低头看看:这怎么能叫瘦呢?还是这么珠圆玉润的!
  进屋,寒暄,姨爹在炕上躺着打点滴,一家子都在跟前守着。表嫂见我来了,笑着说:“哎呀,也不见你哥,接个电话就疯了样往外跑,原来是把你们接来了……”大家都笑,表嫂什么也不知道,也胸无城府地跟着笑。表哥不笑,坐在一把椅子上,低头抽烟,看不见表情。一霎时昨日重现:广大的棉田,强烈的阳光,慢慢走着的两个人。掰不开的手掌,重叠的嘴唇,静静地搂抱着细数月光。Yesterday once more,啊,Yesterday once more。
  我知道我对他的冷落和辜负,我知道他也知道。自从知道是他以后,他给我发短信,我再没回过,有时是半夜两点,电话响两声就挂断,有时是陌生的电话号码,以为是他,一查,远在上海。后来才知道,他给表弟打工,被远派上海,换了号码——还是他。
  是他也没用。不冷落能怎样?不辜负,又能怎样呢?难道就为了偿这一世情缘,和他做一些成年人才会做的事吗?此生此世,再也不会有17岁的并肩而行,相向而坐。只能一个驻守,一个远离;一个怀念,一个遗忘;一个来了,另一个转过离去。
  《半生缘》里有一句话叫人伤感:“世钧,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是的,再也回不去了。“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流美人。”那是少年时代的爱情,纯美得无法复制,洁净得不容玷污,让人不忍心再有进一步接触。有些人只适合做朋友,有些人只适合做情人,而有些人什么也不适合做,最合适的就是在心底悄悄藏着,偶尔想起,微微痛过,也就罢了。
  王家卫的电影《2046》,是一列开向未来却装满回忆的列车。我只想说,表哥,我们这趟列车,不到2046。
  (摘自《读者》)
其他文献
路过广场的时候,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清洁工正在用心的清扫着广场,老人身后,一个约七八岁大小的小男孩,蹦蹦跳跳的自个玩得很开心。  我心中十分不解,按理说他这把年纪,怎么会有人让他做清洁工呢?我问他:“大爷,您为什么会做这个呢?”老人对我说:“没什么,经常带孙子来这玩,反正闲着也没事,清扫一下,也不累。”老人轻松平淡的回答让我吃惊不已,难道老人不是清洁工?  在接下来的谈话中,我才知道原来老人真的不是
期刊
盛夏的骄阳炙烤着大地,被一条条地埂分割开的红土地中渐渐迷漫起淡淡的青烟。大片的玉米和高粱卷起了长长的叶片,无力地躲避着阳光的青睐。向日葵也不再高高仰起漂亮的脸庞,只有稻田中的秧苗依然散发着刺目的绿色,在炽热的阳光下孕育着稻谷,散发出阵阵清香。闷热的空气被紧紧地捂在这田野的上空,没有一丝风能游离到其间,好似要将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一切生物都蒸熟一般。  夏日的正午,四处撒野的狗儿们被热浪赶回了家中,伸
期刊
哪个春天不绚烂?哪个少年不做梦?  更何况这春天正是花团锦绣、流光惊艳的开幕,而少年,正是纵横驰骋在那浩瀚时光驿道上的明日风光。春天尽可以华丽登场,跳一曲浓酽芳菲的舞蹈,少年也尽可以且歌且行,用灵动欢快的手指,描一幅七彩斑斓的梦想神话。  “黄粱美梦”“南柯一梦”,那是古时候迂腐羸弱书生的垂涎贪婪,而绝不同今日阳光少年的铮铮渴望。更何况春天的鲜花正艳,每一朵都张扬着一个果实鲜活的梦,你又何必瑟缩沉
期刊
中秋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蕴含着强大的“思亲”、“思乡”情结,在这一天,无论身在何方,游子都心系家的方向,企盼合家团圆。而“团圆”与中国传统孝文化中的“父母在,不远游”也有异曲同工之处。父母健在的时候,儿女陪在父母身边也不失为一种“孝”。我们的近邻韩国则干脆把中秋节的英文名叫做“感恩节”,其中自然蕴含了“向父母感恩”的含义。  “孝”容易“顺”很难  讲述人:黄先生  孝文化是我们民族最优秀的传统之
期刊
一天放学后,我捧着书背英语单词。我最喜欢背单词了,因为我又可以和妈妈比赛单词背记了。  紧张的比赛开始了,我一笔一划地写着,却心不在焉。因为我们每个单元都进行比赛,妈妈却一次也没有赢过我。只见妈妈皱着眉头,非常认真地写着单词,似乎又在思考着什么,我心里得意极了,虽然背得不是很熟练,但每次妈妈错得总比我多,想到这里,我心里暗暗地笑了。果然,又像往常一样,妈妈再一次遗憾地输了。  爸爸回来了,我欢天喜
期刊
春天里,我拥抱过春光,亲吻过芬芳,送走过日暮,迎来过朝阳。可是,绵绵春雨中,时常一个人翘首以盼;柔柔春风里,时常一个人拭目以待。  春天,怀着对人间美好的憧憬,我种下希望的种子,祈盼着它生根发芽,并在每一个季节开出等待中的渴望:渴望春天不再有冬日遗留下来的料峭春寒,而应该处处春暖花开,所有阴暗的角落都能洒满阳光;渴望夏日里盛开着火热的激情,用那激情的火焰点燃生机勃发,烧毁猥琐,让那些蜷缩的灵魂把柔
期刊
深秋的傍晚,一阵风吹过,树上的黄叶纷纷落下,天气已经很凉了。在一个小区楼下,一位20来岁的小伙子额头上闪着汗珠,正从车上般着一箱鸡蛋,向五楼爬去。下来后,他的头发已被汗水打湿,但顾不上擦一把,他又抱起一箱鸡蛋,向另一栋楼走去……  他就是被网友和顾客称为“鸡蛋哥”的李轩,武汉人,2013年6月从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后,他放弃了月薪6000元的工作,在微博上卖起了土鸡蛋。  放着待
期刊
宋朝时,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名相范仲淹,他虽然出身贫苦,自幼孤贫,却勤学苦读,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以真才实学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在文学史上还留下了许多彪炳史册的作品,是在困境之中崛起的典范。  出生于公元989年的范仲淹,还不满一岁父亲就离开了他,失去生活依赖的母亲谢氏只好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而范仲淹也改姓为朱,在朱家长大。  从小,范仲淹就为自己树立了特别远大的目标,他希望有一天可以出
期刊
春天,在塞北想起江南。慢慢清晰并浮现出的是那些春光里的老人。昨日青青,今日苍苍,韶华白首之间,是漫长一生?还是恍然一瞬?  晨晓  四时的情趣,春天的晨晓最好。暗夜在天边的微光里醒来,飞鸟在朦胧的树影里醒来,人们在昨夜的落花里醒来。大地上,黑色渐渐隐去,绿色依稀蔓延。  火车在光影的交错中飞奔,开往江南的春天。一站站停停走走,穿过长长的隧道,越过茫茫田野。从乍暖还寒到春意盎然,从苍凉到翠绿。空间的
期刊
他是腾讯中的传奇人物,他鼓捣出的微信,诞生仅两年多,注册用户已突破3亿,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到底是怎样的牛人?  曾是“无业游民”  1987年,18岁的张小龙从湖南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系里有几台当时还比较罕见的电脑,他经常整天坐在电脑前,玩得如痴如醉。一位姓向的教授曾经发明过一个“肿瘤诊断仪”,张小龙帮他编写过仪器的数据库。此举让他受到很多同学的崇拜。  1994年获硕士学位后,他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