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石头的小画家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ning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东部太康县一隅的王坟村。
  1978年,隆冬的下午。宽阔干涸的河床两侧,大片的盐碱地如打了霜似的泛着一层白光。远处,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枯草透着的全是死气。
  王坟村村西人气少。偶有热闹,便是东边几个村子里有人死了送村西的荒滩上埋葬时,会响起一阵凄婉的唢呐声。
  可这一年的冬天完全不同,腊月初,每天下午都会从村西口涌出一群人来。头里的一个拄拐老头,快收缩成了人干,要是不拄拐,一阵风可以把他刮跑。头上仅有的几根白发,形同盐碱地上乱竖着的枯草,东倒西歪。老棉袄老棉裤上几个开口处露着发黄的棉花,腰间扎着一根手指般粗的麻绳,为的是不让怀里宝贝着的热气走失一丝丝。
  老人身边拥着十几个尚未踏进校门的孩童,在一阵叽喳声中,一步三摇地走出村来。
  人称“干瘪枣”的老人,会用拐杖在地面画出无数生动活泼的画来,这个可是这些穷乡僻壤的孩子们唯一的娱乐。七岁的王兴华是孩子王,他已随老人到村西的盐碱地不下十次,老爷爷手中的拐杖会变魔法,是孩子们快乐的源泉。这个下放后不知何故始终不肯回大城市的孤老是个五保户,也是娘嘴里说的已是一身阴气快要入土的人,孩子们不懂忌讳,还是一步不离三寸地跟着。
  跟着老爷爷出来好哇,惊喜多得好比家里突然间吃上了一顿红烧肉,不,一碗红烧肉大大小小七八双筷子伸过去才一人一块,刚搛至嘴边,哧溜一下就滑进肚皮,那快感就是一秒钟的事,哪像跟着老爷爷,出来一次就开心半天。
  盐碱地上,王兴华大呼小叫,指挥伙伴们干起了老行当:把一块丈把左右的地方,用带来的两三尺长的红缨枪杆又是刮又是打,硬是把这块地上的土疙瘩敲得如面粉般细腻,划得如镜子般平整。
  趁着孩子们整地的当口,老人独自在一边拄着拐杖默默地打量着面前的乱坟岗。他是在孩子们的大声吆喝中才回过头来的。
  老人站在平好土面的一侧,伸出拐杖在地中心画了个尺余大小的三角形,然后又在这图形里画了个小碗大的圆圈,这才面向孩子,前额掀起了比村里那棵百年老榆树树皮还厚的皮层,张了张掉光了牙连说话都关不住风的瘪嘴,嘿嘿地干笑两声过后,边喘着粗气边问孩子们:“看,爷爷这是要画啥了?”
  小脑袋摇成了一片拨浪鼓。
  “这是三条大鲤鱼的头。看爷爷怎么为你们变出来吧,待会儿好让你们抬回去,让全村人挨家挨户分着吃上一碗红烧鱼!”
  面面相觑中,就几分钟时间,这个三角形就在老人手中拐杖的连勾带划下果真变成了三条大鲤鱼。它们共享一个鱼头,三角形中的那个圆圈,则成了三条鲜活的大鲤鱼共用的一张嘴。
  一幅画观赏结束,欢呼声中,孩子们马上又纷纷动手,把刚刚画了鱼群的场地重新打平,让老人再展“西洋镜”功夫。
  这次老人颤巍巍地在地上画了个大鼻子,停下拐杖,脸露慈爱,笑眯眯地问大家:“知道爷爷这次又要画啥?”
  见着鼻子就好猜多了,一片小嘴叽叽喳喳,有说这是牛鼻子,也有说狗鼻子的,哪知老人的拐杖再三两下一划,地上却呈现出一个猫头样。大家一齐喊“猫”。谁知老人随后又几拐杖比画后,这“猫头”马上变成了一个张着血盆大口的虎头来!
  孩子们有吓得尖叫的,也有惊喜得合不上嘴唇的。见状,老人脸上也现了浓浓喜色,额头的皱纹翻卷成了一朵花,急促地吞吐了几口气之后,他又和悦地问孩子:“孩子们哟,猜一下,爷爷这次要画的是一头卧虎还是立虎?”
  就在孩子们一阵胡乱猜测声里,老人又是用拐杖连划了几下,那只老虎却变成了一只威风凛凛气势若虹的下山虎。这虎过于逼真,吓得孩子们连大气都不敢出了。
  这天,老人最后的表演,是画了头怀了身孕的大水牛。他虽在一阵比画后有些上气不接下气,但依然还用游丝般的气息来抚平孩子们刚刚受了下山虎惊吓的情绪,他一脸慈祥:“孩子们呐,好好学哟,有了本事,将来的日子才有奔头哟。来,让我们把这条大母牛牵回去吧,看呐,说不定今晚它可就要生下牛宝宝喽。”
  没人料到,就在这天半夜,兴华真的就做了那條母牛产下牛宝宝的好梦,但他决不会知道,就在兴华梦中的惊喜时刻,老人咽了在人间的最后一口气。
  村西盐碱地边的乱坟岗又添了座新坟,然而,村里的孩子们却没有一个人对这里感到害怕。
  这天,兴华一手拎着只小篮子,一手扶着肩上扛着的红缨枪,带着这群娃娃军,又来到这块让老人画过无数画、给了他们无比快乐的地方,继续寻找快乐。
  兴华先是将红缨枪插在几丈外的地方,然后让大家站成一排,看他怎么来变戏法。接着他来到插下红缨枪的地方,蹲下身子,从篮子里取出一张尺余大小的尼龙膜,又摸出里边的瓶瓶罐罐,随后伸出小手,用手指挖出瓶中的颜料,在摊在地上的尼龙膜上左抹右抹一阵之后,便用一根娘扎鞋底的麻线,一头扣了尼龙膜的一角,一头将它扣在了竖在地上的红缨枪的枪杆顶上,这才又得意扬扬地回到队伍中来。
  “老子听爷爷的,也学着他的本事了!猜,挂在前边的尼龙膜上画的是啥?轮着猜,猜不准的,学狗叫!”
  王兴华的邻居小明先叫了起来:“猫爪子!”
  兴华一口否定:“我没画猫,哪来猫爪?学狗叫!”
  排第二个猜的是女娃小芹:“鸟,一定是鸟,看,还在彩云里飞呢!”
  兴华又放下了脸:“我画鸟了?咋就不说画的是条狗?去,也叫三声!”
  孩子怕挨骂,开始大眼看小眼,一阵过后,一齐朝兴华叫道:“瘪嘴爷爷可是先问后画,哪有先画后问的道理?你自己画的啥该自己知道,你告诉我们不就得了?”
  到底画的啥?王兴华连抓了几把头发,朝前边涂得花花绿绿的尼龙膜嘀咕:看爷爷用拐杖在地下比画几下就要什么来什么,我这可是偷用了大哥演戏时画花脸的好颜料啊,咋就没画出好东西来呢?他对风中飘荡一如彩旗般的尼龙膜左看右看之后,突然间兴奋地叫了起来:“这是块石头呀,彩色的石头!不信,你们就去河床找,要找不出这样色彩的石头,我就学狗叫!”
  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观者如潮,很多人的目光停留在一幅题为《石韵》的参赛作品上,他们驻足不前,只因被眼前这幅作品的美感所折服。画框下方的金属牌上标注着:综合材料绘画·王兴华。
  王兴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宜兴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宜兴市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学会会长。
  吴云仙:江苏省无锡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多家报刊。
  编辑 木木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2021年,党中央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来抓,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逐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
期刊
在我少年时期,文学是所有梦想中最简单的。它不需要附加太多的条件,阅读,生活,写作,于是梦想就展开了。但后来才知道,这些朴素的想法并不能梦想成真,我甚至一段时间以为文学的梦想是最艰难的。我们要在文字中想象一个世界,建构一个世界,哪怕只是世界的一个角度一个段落,谈何容易。也许终其一生,我们都是在接近这个梦想。这就是文学的辽阔和崇高。  我在大学已经待了整整四十年。如愿以偿,从最初的文学梦想到以文学为业
期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夏天,我到婶子家借喷雾器。一进门,婶子在拆毛线,拆好的毛线弯弯绕绕,团成一圈放在报纸上。婶子把开水倒在脸盆里,用一根竹枝挑着毛线团,在开水里一点点烫直。  我瞅了一眼,水盆里的水在慢慢地变红,又看到线团腾出的地方赫然露出“人民日报”这几个大字。我歪着头接着看下去,又有几个字了露出来——“哦,香雪”,好吸引人的题目呀!我挪了挪剩下的线团儿,看到了作者是铁凝。我就手把线团递给婶子
期刊
洗手过勤更易染病菌  为了有效预防疾病传染,人们往往认为勤洗手是个良好的习惯。然而,据日本中日新闻网日前报道,过度洗手会让手上皮肤皲裂,使皮肤更容易沾上细菌并感染炎症。因此,手并不是越勤洗就越好。   日本横滨市野村皮肤科医院院长野村有子说:“往年,手皲裂的患者在11月天气变冷后会陆续增多。而2009年由于新型流感呈蔓延趋势,人们从夏季开始就非常注意手的卫生,手皲裂患者也开始增多。”患手皲裂的人有
期刊
台风刚刚过去,尾风的劲吹带来的清爽凉意依旧装饰着南国的早晨,在睡意迷蒙中,从车声与市声的间隙处,隐隐能听到海滨传来阵阵委婉的涛声。这时电话响起,一接,喜出望外地跃身坐起:来电者竟然是近30年不见的老师许涛主任,声音依旧那么健朗,声调依旧那样于亲切中带着几许甜糯。  许涛老师可能早已经不被人称呼为“许主任”了,他后来当的是中学校长。但我上学的那个时候,中学的领导机关叫作革命委员会,负责人便称为革委会
期刊
秋天,我去了一趟北宕宕,这是江苏宜兴南部山区的一处山坳,曾经出产紫砂。山路上,丰饶的大地以它的清静、秀丽令我深深沉醉。寂静中踽踽独行,大自然的千百种面孔在平静中缓缓展开。这其中,也有紫砂的千百种面孔,千磨万砺深山出的紫砂,怎可能只是通常所见的温润如玉?  或许,只有窥见大地的脾性与血脉,才可读懂万物生长的玄机,包括紫砂所蕴含的缤纷文化。  终于,站到了北宕宕的山脚下。远处看,一片葱绿,而转到山的南
期刊
1  1941年7月,14岁的小姑娘高美兰蹲在水缸里,水缸里的水半满,盖子半开,她和妹妹躲在水里,盖板罩在她们头顶。9岁的妹妹蹲下去,水就淹过了头,站起来,就会顶着盖板,她半趴着,昂着头,时间一长,就吃不消了,“扑通”一声就趴下去了。高美兰手忙脚乱把妹妹捞起来,动静一大,就听见爷爷在外屋狠狠地敲着水烟杆子。高美兰悄悄地安抚妹妹:等鬼子走了就好了。  鬼子这天没上她们家。她们在水缸里蹲了一下午,天擦
期刊
记忆的春风里,时时飘旋着一只滴溜溜打转的皮囊,是那种橄榄状尖尖的、以一根根细亮的长丝悠悠地悬挂在杨树或柳树上、终生躲藏在叶子和丝粘织成坚韧如皮的小巢里、自以为聪明的小虫。我至今不知道它的学名是什么,打小只管它叫皮虫。  皮虫乌溜溜肥嘟嘟的,个头、长相酷似蚕虫,习性也相似,能吐丝,以树叶为食。所不同的是它一生都蜗牛般包藏在那只黑褐色的皮囊里,负着它啃食树叶,吃饱了就将自己用那根细细的长丝悬吊在树枝上
期刊
秋风吹雨,一夜新凉,立秋,暑热退,凉寒起,天之别调。《管子》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暑气收敛,草木萧落,庄稼成熟。  立秋了,随着节气的转变,人也变得清爽起来了。立秋是秋天在打鼓,鼓声响起,秋天渐次登场,踏进了一片清凉的世界。古有迎秋仪式,举行祭祀,巡游,接秋,喜迎丰收的到来。  槿花篱下占秋事,早有牵牛上竹来。欢喜的牵牛用喇叭广播着秋的消息,清风拂面,温润带雨,神清气爽扑面而来。秋雨在
期刊
新中国成立前,二舅從老家来蚌埠投靠我们。父亲看他无业,就花钱让他去学手艺,学什么呢?他愿去学皮匠。学了半年,父亲又为他制了一副皮匠担子,买了三张牛皮,他就上街开业了。生意还算凑合,起码可以养得起自己和舅母了。  二舅是个很有趣的人,会讲故事说笑话,还会教我猜谜语,比如他让我猜两个字:“少一笔能领雄兵百万,多一笔能教弟子三千”。我那时肚里没几滴墨水,使劲猜也猜不出来。他告诉我前一句谜底是老师的“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