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63400河南省平舆县中医院
摘要目的:评价腹腔穿刺引流加头孢噻肟钠腹腔内注射对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观察研究方法,把97例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随机分为治疗组(Ⅰ组49例)和对照组(Ⅱ组48例)。对照组在保肝支持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头孢噻肟钠静滴2g/q2h,治疗组在保肝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隔日放水(1000~3000m1)之后,腹腔内注射头孢噻肟钠2.0g。结果:治疗组治愈好转率81.6%,死亡率8.2%,而对照组治愈好转率47.9%,死亡率29.2%。结论:腹腔穿刺引流加头孢噻肟钠注射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疗效好,病死率低。
关键词 肝硬化 腹膜炎 腹腔穿刺引流 头孢噻肟钠 腹腔内注射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肝硬化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及时而有效的抗菌治疗是影响肝硬化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我院自2002年5月对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给予腹腔穿刺引流加头孢噻肟钠腹腔内注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2005年5月~2007年4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97例,其中男72例,女25例,年龄27~68岁,平均48.6岁,入选患者均在肝硬化腹水的基础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腹痛、呕吐、腹泻、麻痹性肠梗阻、压痛、反跳痛,血WBC升高。腹水多形核细胞PMN计数>250/mm3或腹水细菌培养阳性。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符合国际腹水协会(IAC)2000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断标准。
方法: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n=48)和治疗组(Ⅱ组,n=49),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主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患者在保肝、支持、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静脉滴注头孢噻肟钠(上海新亚有限公司提供),2g/q2h。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腹腔穿刺放腹水(1000~3000ml/次)之后腹腔内注射头孢噻肟钠2.0g,间隔时间1~3天,每人放腹水1~6次,平均3.1次。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转归的评估标准:① 痊愈:临床感染症状消失,腹水完全消退或腹水PMN<250/mm3,血常规WBC和分类接近正常,腹水细菌培养阴性;②好转:临床感染症状基本消失,腹水PMN>250/mm3,血常规WBC和分类接近正常,腹水细菌培养阴性;③未愈:临床感染症状无好转,腹水PMN>300/mm3血常规WBC和分类仍明显升高,腹水细菌培养阳性;④死亡:死因依次为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
结果
Ⅱ组的治愈好转率为81.6%,明显高于Ⅰ组(P<0.05),而死亡率明显低于Ⅰ组29.2%(P<0.05= ,见表。
讨论
腹腔穿刺引流的理论依据为外科引流,将被感染的腹水放出,可以减少对腹膜的炎性刺激和毒素吸收,同时腹腔内注射抗生素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的腹膜,增加药物的利用率。本文通过对97例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综合治疗的分析结果显示,腹腔穿刺引流加腹腔内注射抗生素治疗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疗效显著,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使用抗生素更小的剂量,更短的疗程,更低的费用,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但需要注意①要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出现再度感染;②腹腔穿刺引流量必须根据患者情况而定,对肝功能损害较轻者可一次性引流3000ml,对肝功能损害较严重的患者引流量不超过2000ml;③放水同时予以补充血浆或白蛋白,以减少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的发生;④补充丢失的电解质,防止发生电解质紊乱;⑤对于合并排尿减少的患者,腹腔穿刺引流后注入呋塞米、多巴胺,有利于增加肾血流量,增加尿量,有利于腹水消退,防止肝肾综合征。目前,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主要致病菌以大肠杆菌最多[1],对头孢噻肟钠敏感,极少有耐药发生[2],未发生肾毒性和再度感染。随着耐药菌的增多及感染菌种的改变,可根据腹水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及时调整抗生素的使用。
参考文献
1贾杰.肝硬化腹腔感染的治疗.临床肝病杂志.2004,20(1):6-7.
2王伟岸,岳恒志.消化系疾病诊治新概念.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4:236.
摘要目的:评价腹腔穿刺引流加头孢噻肟钠腹腔内注射对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观察研究方法,把97例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随机分为治疗组(Ⅰ组49例)和对照组(Ⅱ组48例)。对照组在保肝支持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头孢噻肟钠静滴2g/q2h,治疗组在保肝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隔日放水(1000~3000m1)之后,腹腔内注射头孢噻肟钠2.0g。结果:治疗组治愈好转率81.6%,死亡率8.2%,而对照组治愈好转率47.9%,死亡率29.2%。结论:腹腔穿刺引流加头孢噻肟钠注射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疗效好,病死率低。
关键词 肝硬化 腹膜炎 腹腔穿刺引流 头孢噻肟钠 腹腔内注射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肝硬化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及时而有效的抗菌治疗是影响肝硬化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我院自2002年5月对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给予腹腔穿刺引流加头孢噻肟钠腹腔内注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2005年5月~2007年4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97例,其中男72例,女25例,年龄27~68岁,平均48.6岁,入选患者均在肝硬化腹水的基础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腹痛、呕吐、腹泻、麻痹性肠梗阻、压痛、反跳痛,血WBC升高。腹水多形核细胞PMN计数>250/mm3或腹水细菌培养阳性。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符合国际腹水协会(IAC)2000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断标准。
方法: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n=48)和治疗组(Ⅱ组,n=49),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主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患者在保肝、支持、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静脉滴注头孢噻肟钠(上海新亚有限公司提供),2g/q2h。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腹腔穿刺放腹水(1000~3000ml/次)之后腹腔内注射头孢噻肟钠2.0g,间隔时间1~3天,每人放腹水1~6次,平均3.1次。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转归的评估标准:① 痊愈:临床感染症状消失,腹水完全消退或腹水PMN<250/mm3,血常规WBC和分类接近正常,腹水细菌培养阴性;②好转:临床感染症状基本消失,腹水PMN>250/mm3,血常规WBC和分类接近正常,腹水细菌培养阴性;③未愈:临床感染症状无好转,腹水PMN>300/mm3血常规WBC和分类仍明显升高,腹水细菌培养阳性;④死亡:死因依次为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
结果
Ⅱ组的治愈好转率为81.6%,明显高于Ⅰ组(P<0.05),而死亡率明显低于Ⅰ组29.2%(P<0.05= ,见表。
讨论
腹腔穿刺引流的理论依据为外科引流,将被感染的腹水放出,可以减少对腹膜的炎性刺激和毒素吸收,同时腹腔内注射抗生素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的腹膜,增加药物的利用率。本文通过对97例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综合治疗的分析结果显示,腹腔穿刺引流加腹腔内注射抗生素治疗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疗效显著,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使用抗生素更小的剂量,更短的疗程,更低的费用,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但需要注意①要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出现再度感染;②腹腔穿刺引流量必须根据患者情况而定,对肝功能损害较轻者可一次性引流3000ml,对肝功能损害较严重的患者引流量不超过2000ml;③放水同时予以补充血浆或白蛋白,以减少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的发生;④补充丢失的电解质,防止发生电解质紊乱;⑤对于合并排尿减少的患者,腹腔穿刺引流后注入呋塞米、多巴胺,有利于增加肾血流量,增加尿量,有利于腹水消退,防止肝肾综合征。目前,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主要致病菌以大肠杆菌最多[1],对头孢噻肟钠敏感,极少有耐药发生[2],未发生肾毒性和再度感染。随着耐药菌的增多及感染菌种的改变,可根据腹水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及时调整抗生素的使用。
参考文献
1贾杰.肝硬化腹腔感染的治疗.临床肝病杂志.2004,20(1):6-7.
2王伟岸,岳恒志.消化系疾病诊治新概念.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