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重视思想教育,提高教师对挫折的承受力的基础上,采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营造柔性的管理氛围、构建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机制等方法,是调节与改善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探析;柔性;反思
教师是教育理念的导人体,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措施,都是通过教师来落实的,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从教积极性及其创造能力的发挥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和了解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中的心理问题及其来源,进而采取有效的对策来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是十分必要的。
1 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近几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要求的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笔者依据有关报道提供的数据,结合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的现状.发现当前农村中小学学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表现:
1.1 自卑心态严重。上述课题组的检测结果还表明:有近69%的被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主要表现在:他们心情忧郁。整日闷闷不乐。提不起精神,遇事畏缩,缺乏信心。
1.2焦虑水平偏高。在农村中小学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的教师自身水平有限、能力一般,教育教学质量平平,但好胜心却很强,实行竞争上岗,担心争不上岗位而坐立不安、忧心忡忡……在对教师的调查中,上述现象在某些农村中小学竟高达70%,焦虑水平可见一斑。
1.3挫败感与嫉妒情绪突出。表现在教师对待工作业绩上——“英雄无用武之地”。同事间常为教学成绩的分厘之差互相猜度、计较等现象突出。
凡此种种迹象表明: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比较普遍、比较严重地存在着。
2 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探析
2.1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对农村教育的冲击。当前,随着人事制度和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许多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愈发突出。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读书与不读书没有什么区别,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一些家中开办加工作坊或搞经营的学生并不愿意读书,辍学情况严重。这给普九工作带来挑战,同时也给农村教师的工作增添许多压力。教师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和压力,日积月累引发压抑、郁闷、焦虑等情绪严重。
2.2农村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与教师教育观念滞后的巨大落差使教师严重缺乏成就感。
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农村中小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多样化,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趋向多元化。而学校因经费不足等诸多原因而无力改善实验设备、丰富现代教学手段等工作条件,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的“校园网”形同虚设。教师的授课方式、提问方式、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态度等与十几年前相比没有多大变化,仍然固守着传统的教育观、学生观。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小学教师整日辛劳,工作压力大,却劳而无功,力不从心,毫无成就感可言,自卑心态愈发严重了。
2.3“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与农村学校浓厚的“应试教育”氛围的矛盾。
2.3.1教师职业角色的模糊性与不适应性导致教师权威弱化。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的主要形式在于传授知识,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抛体育、废美育。学生家长在衡量学校教育时,也把升学率作为唯一标准。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角色期望是“知识传授者”,学生学什么,能学多少,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智识水平。
然而,农村中小学教师中相当一部分人对自身扮演的角色认识模糊,加上评价制度的不配套,在教学中仍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性,相当部分教师出现焦虑情绪和挫败感。
2.3.2“刚性化”管理和“一元化”评价的迟滞性。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多元智能的评价模式被广泛倡导。但受“应试教育”等落后观念的束缚,农村学校内部的管理与评价体系严重滞后。
第一、“刚性化”管理过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使学校工作上新台阶,农村学校的管理工作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更多地倾向于效率;在方法上更多看重规章制度。它虽然能使教师循规蹈矩,确保管理有序、政令畅通,但更多地压制了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的人智、人能得不到很好地开发与释放。
第二、“一元化”评价的片面性。采取这种“一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师的师德、能力创新精神等一些重要因素均得不到体现。为了有好的教学成绩,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绞尽脑汁,变相加班加点、大量布置作业、使用大量的教辅资料、搞题海战术等,无形中教师间的关系紧张,烦躁、嫉妒情绪愈发突出。
3 调整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几点对策
“心病还需心药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缓解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对于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都是十分重要的。
3.1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挫折的承受力。思想是人的精神灵魂,解决心理问题必须首先从思想人手。学校管理者应该重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实施心理疏导。要教育和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同时,注意培养教师健全的人格,包括谦虚谨慎、涵养克制的品质,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稳定的心境,崇高的情操等,以提高他们适应挫折的能力。
3.2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激发教师队伍内部活力。
3.2,1 完善教育投入体制,建立教师工资保障机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待遇问题成了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地方主管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落实中央财政政策,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做到城镇、农村教师工资平等无差距。
3.2.2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校长负责制,减少行政干预;进一步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坚持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按需设岗、严格考核、合约管理六大原则,强化岗位管理,淡化身份管理。同时,打破校际间的限制,建立“流动”用人模式,形成“人员能进出,待遇能高低,职务能上下”的激励机制,鼓励人才脱颖而出。
3.2.3合理开发教师人力资源,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自主实现。首先,学校管理者要鼓励并倡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先进理念,全力创建学习型学校。第二、通过培训,能有效地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等。第三、培养反思能力,推动教师专业化的自主实现。教师具备了反思能力,其专业化才能实现真正的自主发展,角色行为才能符合新的社会期望的要求,教师的权威地位得以重建。
3.3营造“规范加柔性”的管理氛围。
3.3.1重视“柔性”管理。管理者的尊重信任能给教师以精神支持,激发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给予关切、体贴和心理补偿能使教师感到温暖;管理者凡事宽容大度,从大处着眼,依据教师不同的气质、性格:能力,全面分析看待人,发现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减轻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的教师的心理压力,能有效地防止教师压抑感和挫败感的产生。
3.3.2创设协作进取的人文环境。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探析;柔性;反思
教师是教育理念的导人体,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措施,都是通过教师来落实的,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从教积极性及其创造能力的发挥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和了解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中的心理问题及其来源,进而采取有效的对策来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是十分必要的。
1 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近几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要求的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笔者依据有关报道提供的数据,结合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的现状.发现当前农村中小学学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表现:
1.1 自卑心态严重。上述课题组的检测结果还表明:有近69%的被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主要表现在:他们心情忧郁。整日闷闷不乐。提不起精神,遇事畏缩,缺乏信心。
1.2焦虑水平偏高。在农村中小学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的教师自身水平有限、能力一般,教育教学质量平平,但好胜心却很强,实行竞争上岗,担心争不上岗位而坐立不安、忧心忡忡……在对教师的调查中,上述现象在某些农村中小学竟高达70%,焦虑水平可见一斑。
1.3挫败感与嫉妒情绪突出。表现在教师对待工作业绩上——“英雄无用武之地”。同事间常为教学成绩的分厘之差互相猜度、计较等现象突出。
凡此种种迹象表明: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比较普遍、比较严重地存在着。
2 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探析
2.1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对农村教育的冲击。当前,随着人事制度和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许多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愈发突出。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读书与不读书没有什么区别,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一些家中开办加工作坊或搞经营的学生并不愿意读书,辍学情况严重。这给普九工作带来挑战,同时也给农村教师的工作增添许多压力。教师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和压力,日积月累引发压抑、郁闷、焦虑等情绪严重。
2.2农村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与教师教育观念滞后的巨大落差使教师严重缺乏成就感。
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农村中小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多样化,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趋向多元化。而学校因经费不足等诸多原因而无力改善实验设备、丰富现代教学手段等工作条件,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的“校园网”形同虚设。教师的授课方式、提问方式、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态度等与十几年前相比没有多大变化,仍然固守着传统的教育观、学生观。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小学教师整日辛劳,工作压力大,却劳而无功,力不从心,毫无成就感可言,自卑心态愈发严重了。
2.3“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与农村学校浓厚的“应试教育”氛围的矛盾。
2.3.1教师职业角色的模糊性与不适应性导致教师权威弱化。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的主要形式在于传授知识,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抛体育、废美育。学生家长在衡量学校教育时,也把升学率作为唯一标准。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角色期望是“知识传授者”,学生学什么,能学多少,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智识水平。
然而,农村中小学教师中相当一部分人对自身扮演的角色认识模糊,加上评价制度的不配套,在教学中仍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性,相当部分教师出现焦虑情绪和挫败感。
2.3.2“刚性化”管理和“一元化”评价的迟滞性。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多元智能的评价模式被广泛倡导。但受“应试教育”等落后观念的束缚,农村学校内部的管理与评价体系严重滞后。
第一、“刚性化”管理过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使学校工作上新台阶,农村学校的管理工作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更多地倾向于效率;在方法上更多看重规章制度。它虽然能使教师循规蹈矩,确保管理有序、政令畅通,但更多地压制了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的人智、人能得不到很好地开发与释放。
第二、“一元化”评价的片面性。采取这种“一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师的师德、能力创新精神等一些重要因素均得不到体现。为了有好的教学成绩,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绞尽脑汁,变相加班加点、大量布置作业、使用大量的教辅资料、搞题海战术等,无形中教师间的关系紧张,烦躁、嫉妒情绪愈发突出。
3 调整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几点对策
“心病还需心药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缓解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对于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都是十分重要的。
3.1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挫折的承受力。思想是人的精神灵魂,解决心理问题必须首先从思想人手。学校管理者应该重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实施心理疏导。要教育和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同时,注意培养教师健全的人格,包括谦虚谨慎、涵养克制的品质,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稳定的心境,崇高的情操等,以提高他们适应挫折的能力。
3.2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激发教师队伍内部活力。
3.2,1 完善教育投入体制,建立教师工资保障机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待遇问题成了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地方主管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落实中央财政政策,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做到城镇、农村教师工资平等无差距。
3.2.2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校长负责制,减少行政干预;进一步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坚持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按需设岗、严格考核、合约管理六大原则,强化岗位管理,淡化身份管理。同时,打破校际间的限制,建立“流动”用人模式,形成“人员能进出,待遇能高低,职务能上下”的激励机制,鼓励人才脱颖而出。
3.2.3合理开发教师人力资源,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自主实现。首先,学校管理者要鼓励并倡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先进理念,全力创建学习型学校。第二、通过培训,能有效地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等。第三、培养反思能力,推动教师专业化的自主实现。教师具备了反思能力,其专业化才能实现真正的自主发展,角色行为才能符合新的社会期望的要求,教师的权威地位得以重建。
3.3营造“规范加柔性”的管理氛围。
3.3.1重视“柔性”管理。管理者的尊重信任能给教师以精神支持,激发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给予关切、体贴和心理补偿能使教师感到温暖;管理者凡事宽容大度,从大处着眼,依据教师不同的气质、性格:能力,全面分析看待人,发现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减轻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的教师的心理压力,能有效地防止教师压抑感和挫败感的产生。
3.3.2创设协作进取的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