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反转已经成为当前新闻报道中的一种“通病”。新京报在重庆公交坠江案的事故报道中,因为稿件中带有明显倾向的语句,外加报道一味去迎合受众的兴趣,过度追求速度,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稿件的审核把关不严,受众本身的媒介素养不高等原因造成新闻报道失实,导致新闻反转。
关键词 新媒体;反转;受众;失实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4-0093-0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率上升,手机网民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8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占据网民人数的98.3%①。除此以外,自媒体也蓬勃发展起来,人人都有麦克风,随时随地都有在网上发声的可能。这使得网络谣言和假新闻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值,促使反转新闻频频发生。反转新闻已经成为社会新闻中的一种普遍的现象,每次新闻报道出来,受众好像都在等待新闻反转的出现。
新闻反转的实质是新闻失实,而且大部分反转还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有些甚至存在新闻故意失实。从2013年至今,每年都会有年度十大反转新闻,主要集中在三大类上,官民冲突型、国民素质型、公共道德型②。这三种类型分别代表着三种属性:弱势群体与公共权力、道德自我矮化、消费“真善美”。2018年重庆公交车案属于这三种类型中的国民素质型,这次的舆论事件再次引发了对新闻反转的关注与思考。
新京报对重庆万州公交坠江案,一共报道了25篇左右的新闻稿件。在这些新闻稿件的报道中,就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了3次反转。第一次将事故原因矛头直指女司机——逆行;第二次矛头指向公交车——逆行;第三次矛头才正真指向案发的真实原因——司乘争执互殴造成的。当然随着案发原因的不斷变化,司机的人设也发生了变化。从刚开始报道女司机逆行,这时所有的报道还没有涉及到大巴司机,但当报道大巴车逆行时,报道的重点就开始往司机身上转移。报道中写道:“司机在事发事故的清晨,还在K歌”,这样的报道无疑是在引导舆论转向对大巴车司机讨论上,到最后事故的真正原因出来后,报道中又写道:“司机生活一切正常”。一个事件,两条反转线,故事情节不亚于小说。
1 反转新闻的原因
1.1 新闻报道带有明显的倾向性
从新京报的报道中所使用的词句来看,报道带有明显倾向性。在第一篇关于万州重庆公交坠江案的稿件中,使用了很多标签化的词语,例如:“女司机”“逆行”,这两个词看似在客观描写案发现场的情况,但是却把矛头直指女司机。在受众的心里女司机只要开车,什么交通事故都有可能,刻意迎合大众对“女司机开车不安全”这一刻板成见,成功的符合了受众对事件的心理猜测。虽然后来证明这篇稿件存在错误,新京报删掉了这篇稿子(图1),但是在后面的报道中还是具有明显的态度倾向,他们在后续报道中的一篇稿件中这样写道“事发时,当时公交车正从南向北通过长江大桥,为躲避一辆红色小桥车。”报道中的“躲避”一词,间接的还是把事故责任引向了小桥车。
在事故初步勘察中,他们又报道一篇“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原因系公交车逆行导致”,单独看这篇稿子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如果把这篇稿件和另一篇“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桥事故事发当日清晨,公交车司机曾K歌”的稿件放在一起,就会给受众造成一定的困惑,在无形中把这次事故和司机的疲劳驾驶联系起来,把矛头指向了公交车司机,引起舆论的哗然。
1.2 新闻报道中对稿件的核实把关不够
任何新闻报道反转的实质就是新闻的失实,这种新闻的失实主要是人为造成的,新闻记者没有去进一步核实自己报道出去的新闻,甚至还有新闻记者故意造成新闻失实的可能。新京报在报道这次事故中,可以感受出来,新京报有几篇新闻报道明显在抢新闻,这种动机让他们在对新闻真实核查中可能有所松懈。在事件报道中,新京报在报道女司机逆行时,也在下面标注“据目击者回忆”。也就是说,新京报在事故报道中找到了一手资料,但是他们没有对这个一手资料再进一步的核实,最终造成新闻失实。
1.3 对信息的碎片化接收和报道
在新媒体条件下,有一些新闻报道是静态化的新闻报道,一些信息发出者,他们可能就是路过或者从远远的看到有这事,然而对事件本身并不了解。但是他们根据自己看到的和自己对事件的猜测利用自媒体平台就将信息发布出去,受众在接收这样的不全面的信息时,只能靠自己的臆想来填补各个报道细节之间的联系,然后站在上帝的视角来讨论这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这时媒体对信息的了解也不全面,但是为了时效性、抢新闻,而急于发声,就有可能导致造成舆论的快速升温,新闻失实,引发新闻反转。
1.4 报道迎合受众兴趣,忽视受众需要
受众感兴趣的,不一定是受众所需要的信息。新闻是提供给人们想知道和必须知道的信息,是要为真正需要的有效观众提供信息,而不是给一些边缘受众。新京报在报道完事故是由大巴车逆行导致之后,立马报道公交车司机晚上唱K,这无疑是想再次引发舆论,但是对于这次事故有关的有效受众来说,他们想要了解的并不是这样的信息,他们想知道的是这辆车上有多少人,事故伤亡是多少,伤亡名单什么时候公布等这些信息。
灾难性新闻报道中,除非在事故原因非常确定的情况下,才可以把事故原因及时报道出去。否则,新闻媒体应该及时报道事故现场的情况以及报道事故该如何处理。而不是把报道的重点放到事故原因的猜测上,引发受众对已经无法挽回的局面的热议。
1.5 受众自身的媒介素养
大众在得知媒体发布信息符合自己心理预期的“事故原因”后,便丧失了对此真实性的判断和质疑,引发一轮强有力的网络暴力。“重庆坠江事故”的新闻反转正是新媒体和网民共同炮制的结果。吸引舆论眼球的并不是“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本身,而是戏剧性反转以及公众态度的反转。随着事件细节和真相慢慢浮现出来,受众的情绪发生180度的大反转。而导致这些“反转”发生的始作俑者,其实可能是这个舆论场中的每一个人。受众对信息的辨别度不够,对事件的信息了解不全面,就表达自己的看法。 其实单个受众在舆论场中是没声音的,但是随着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民数量很大,大部分受众媒介素养相对较低,对媒介的信息辨别度水平都差不多。所以对同一新闻事件有着基本相同的看法,这就容易造成相同观点的受众快速聚集,其他有着不同观点的受众迫于群体压力也会随波逐流,最终形成有力的发声筒,引发舆论。
2 如何避免新闻反转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短时间内,新闻反转可以给新闻媒体带来受众的点击量和关注度,但是这种现象过度消费了受众的关注度,同时极大地影响了媒体在受众之间的公信力。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案,开始的一些不真实的报道,一直引发受众的热议,长期占据各家媒体、论坛,然而当事实真相到来的时候,受众对真相的关注度相比之下却减少了许多。
第一,提高新闻的自律性,回归新闻专业主义。在自媒体时代中,信息海量化已成现实。受众对信息的辨别度本身就有一定的界限,分不清真假。媒体应该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传播真实有效的信息,而不是一味追求轰动效应,抢新闻,追求时效性,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就新闻记者自身而言,一定要坚守新闻的核实,做到核实,核实,再核实,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放弃投机取巧的手段,重新树立媒体的公信力。
第二,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提高受众对信息的辨别能力,才是有效减少反转新闻的有效办法。培养受众在面对一个热点新闻时,要从多个媒体,多个方面对热点新闻进行判断的能力,受众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能迫于群体压力随波逐流。表面上看受众单个人对信息的转发,并没有什么,但是当前中国的网络受众基数很大,再加上微信、微博、空间都是圈子传播,所以每一次受众的转发都会增加新闻的传播力度。
3 总结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全新表达方式的出现,提高了受众对信息的生产能力。专业的新闻媒体工作者人数和受众人数,永远不可能对等,这就意味着在新媒体时代,对社会新闻的信息生产方面,媒体的信息生产能力可能没有受众强。但是媒体在这个时候做的不仅仅是信息的生产,还有信息的权威发布,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让自身原本的优势更强,而不是去和受众和自己同行抢新闻,一味地迎合受眾,吸引读者。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年7月。
②周培源:反转新闻缘何频发,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官网,2016年9月13日。
参考文献
[1]刘慧利.互联网时代如何寻求新闻的真实[J].传播力研究,2018,2(27):239-240.
[2]林娜,程红.浅析自媒体时代大众传播的舆论拐点作用——基于网络视频拍摄时间点的探讨[J].今传媒,2018,26(12):62-65.
[3]欧阳霞.反转新闻中的社会认知偏差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8(10):77-79.
[4]梁嘉.新媒体时代如何看待新闻反转现象——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J].传媒论坛,2018,1(21):88,92.
[5]杨丹妞.走出“洞穴”:后真相时代的反转新闻[J].中国业,2018(22):23-24.
关键词 新媒体;反转;受众;失实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4-0093-0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率上升,手机网民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8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占据网民人数的98.3%①。除此以外,自媒体也蓬勃发展起来,人人都有麦克风,随时随地都有在网上发声的可能。这使得网络谣言和假新闻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值,促使反转新闻频频发生。反转新闻已经成为社会新闻中的一种普遍的现象,每次新闻报道出来,受众好像都在等待新闻反转的出现。
新闻反转的实质是新闻失实,而且大部分反转还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有些甚至存在新闻故意失实。从2013年至今,每年都会有年度十大反转新闻,主要集中在三大类上,官民冲突型、国民素质型、公共道德型②。这三种类型分别代表着三种属性:弱势群体与公共权力、道德自我矮化、消费“真善美”。2018年重庆公交车案属于这三种类型中的国民素质型,这次的舆论事件再次引发了对新闻反转的关注与思考。
新京报对重庆万州公交坠江案,一共报道了25篇左右的新闻稿件。在这些新闻稿件的报道中,就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了3次反转。第一次将事故原因矛头直指女司机——逆行;第二次矛头指向公交车——逆行;第三次矛头才正真指向案发的真实原因——司乘争执互殴造成的。当然随着案发原因的不斷变化,司机的人设也发生了变化。从刚开始报道女司机逆行,这时所有的报道还没有涉及到大巴司机,但当报道大巴车逆行时,报道的重点就开始往司机身上转移。报道中写道:“司机在事发事故的清晨,还在K歌”,这样的报道无疑是在引导舆论转向对大巴车司机讨论上,到最后事故的真正原因出来后,报道中又写道:“司机生活一切正常”。一个事件,两条反转线,故事情节不亚于小说。
1 反转新闻的原因
1.1 新闻报道带有明显的倾向性
从新京报的报道中所使用的词句来看,报道带有明显倾向性。在第一篇关于万州重庆公交坠江案的稿件中,使用了很多标签化的词语,例如:“女司机”“逆行”,这两个词看似在客观描写案发现场的情况,但是却把矛头直指女司机。在受众的心里女司机只要开车,什么交通事故都有可能,刻意迎合大众对“女司机开车不安全”这一刻板成见,成功的符合了受众对事件的心理猜测。虽然后来证明这篇稿件存在错误,新京报删掉了这篇稿子(图1),但是在后面的报道中还是具有明显的态度倾向,他们在后续报道中的一篇稿件中这样写道“事发时,当时公交车正从南向北通过长江大桥,为躲避一辆红色小桥车。”报道中的“躲避”一词,间接的还是把事故责任引向了小桥车。
在事故初步勘察中,他们又报道一篇“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原因系公交车逆行导致”,单独看这篇稿子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如果把这篇稿件和另一篇“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桥事故事发当日清晨,公交车司机曾K歌”的稿件放在一起,就会给受众造成一定的困惑,在无形中把这次事故和司机的疲劳驾驶联系起来,把矛头指向了公交车司机,引起舆论的哗然。
1.2 新闻报道中对稿件的核实把关不够
任何新闻报道反转的实质就是新闻的失实,这种新闻的失实主要是人为造成的,新闻记者没有去进一步核实自己报道出去的新闻,甚至还有新闻记者故意造成新闻失实的可能。新京报在报道这次事故中,可以感受出来,新京报有几篇新闻报道明显在抢新闻,这种动机让他们在对新闻真实核查中可能有所松懈。在事件报道中,新京报在报道女司机逆行时,也在下面标注“据目击者回忆”。也就是说,新京报在事故报道中找到了一手资料,但是他们没有对这个一手资料再进一步的核实,最终造成新闻失实。
1.3 对信息的碎片化接收和报道
在新媒体条件下,有一些新闻报道是静态化的新闻报道,一些信息发出者,他们可能就是路过或者从远远的看到有这事,然而对事件本身并不了解。但是他们根据自己看到的和自己对事件的猜测利用自媒体平台就将信息发布出去,受众在接收这样的不全面的信息时,只能靠自己的臆想来填补各个报道细节之间的联系,然后站在上帝的视角来讨论这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这时媒体对信息的了解也不全面,但是为了时效性、抢新闻,而急于发声,就有可能导致造成舆论的快速升温,新闻失实,引发新闻反转。
1.4 报道迎合受众兴趣,忽视受众需要
受众感兴趣的,不一定是受众所需要的信息。新闻是提供给人们想知道和必须知道的信息,是要为真正需要的有效观众提供信息,而不是给一些边缘受众。新京报在报道完事故是由大巴车逆行导致之后,立马报道公交车司机晚上唱K,这无疑是想再次引发舆论,但是对于这次事故有关的有效受众来说,他们想要了解的并不是这样的信息,他们想知道的是这辆车上有多少人,事故伤亡是多少,伤亡名单什么时候公布等这些信息。
灾难性新闻报道中,除非在事故原因非常确定的情况下,才可以把事故原因及时报道出去。否则,新闻媒体应该及时报道事故现场的情况以及报道事故该如何处理。而不是把报道的重点放到事故原因的猜测上,引发受众对已经无法挽回的局面的热议。
1.5 受众自身的媒介素养
大众在得知媒体发布信息符合自己心理预期的“事故原因”后,便丧失了对此真实性的判断和质疑,引发一轮强有力的网络暴力。“重庆坠江事故”的新闻反转正是新媒体和网民共同炮制的结果。吸引舆论眼球的并不是“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本身,而是戏剧性反转以及公众态度的反转。随着事件细节和真相慢慢浮现出来,受众的情绪发生180度的大反转。而导致这些“反转”发生的始作俑者,其实可能是这个舆论场中的每一个人。受众对信息的辨别度不够,对事件的信息了解不全面,就表达自己的看法。 其实单个受众在舆论场中是没声音的,但是随着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民数量很大,大部分受众媒介素养相对较低,对媒介的信息辨别度水平都差不多。所以对同一新闻事件有着基本相同的看法,这就容易造成相同观点的受众快速聚集,其他有着不同观点的受众迫于群体压力也会随波逐流,最终形成有力的发声筒,引发舆论。
2 如何避免新闻反转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短时间内,新闻反转可以给新闻媒体带来受众的点击量和关注度,但是这种现象过度消费了受众的关注度,同时极大地影响了媒体在受众之间的公信力。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案,开始的一些不真实的报道,一直引发受众的热议,长期占据各家媒体、论坛,然而当事实真相到来的时候,受众对真相的关注度相比之下却减少了许多。
第一,提高新闻的自律性,回归新闻专业主义。在自媒体时代中,信息海量化已成现实。受众对信息的辨别度本身就有一定的界限,分不清真假。媒体应该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传播真实有效的信息,而不是一味追求轰动效应,抢新闻,追求时效性,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就新闻记者自身而言,一定要坚守新闻的核实,做到核实,核实,再核实,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放弃投机取巧的手段,重新树立媒体的公信力。
第二,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提高受众对信息的辨别能力,才是有效减少反转新闻的有效办法。培养受众在面对一个热点新闻时,要从多个媒体,多个方面对热点新闻进行判断的能力,受众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能迫于群体压力随波逐流。表面上看受众单个人对信息的转发,并没有什么,但是当前中国的网络受众基数很大,再加上微信、微博、空间都是圈子传播,所以每一次受众的转发都会增加新闻的传播力度。
3 总结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全新表达方式的出现,提高了受众对信息的生产能力。专业的新闻媒体工作者人数和受众人数,永远不可能对等,这就意味着在新媒体时代,对社会新闻的信息生产方面,媒体的信息生产能力可能没有受众强。但是媒体在这个时候做的不仅仅是信息的生产,还有信息的权威发布,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让自身原本的优势更强,而不是去和受众和自己同行抢新闻,一味地迎合受眾,吸引读者。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年7月。
②周培源:反转新闻缘何频发,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官网,2016年9月13日。
参考文献
[1]刘慧利.互联网时代如何寻求新闻的真实[J].传播力研究,2018,2(27):239-240.
[2]林娜,程红.浅析自媒体时代大众传播的舆论拐点作用——基于网络视频拍摄时间点的探讨[J].今传媒,2018,26(12):62-65.
[3]欧阳霞.反转新闻中的社会认知偏差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8(10):77-79.
[4]梁嘉.新媒体时代如何看待新闻反转现象——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J].传媒论坛,2018,1(21):88,92.
[5]杨丹妞.走出“洞穴”:后真相时代的反转新闻[J].中国业,2018(2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