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培养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这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探索更为生动、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的形成指明了方向。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更好地实施语文阅读教学,下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问题式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验,对课文文本的解读是不同的。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以平等、合作、交流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观点,那么课堂教学气氛、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轻松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多方位地思考问题,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力给每一个学生创设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使学生小到对一个词语的理解,大到对文章主旨的认识,都能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体悟式阅读
体悟式阅读即是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和读者生活体验的多样性,使每个学生对不同的文学形象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只有这种学生自我建构的文学形象才是真实、生动的。因此,在学习一些语言明白晓畅、文辞优美的散文、诗歌、小说时,教师应让学生在诵读中自行体悟。
3.探究式阅读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通过交锋自己解决问题。”探究式阅读即是这样要求的,它要求全员参与、合理分工、明确职责,让学生讨论、分析、交流,达到知识建构,同时完成人格的建构。
三种类型的阅读教学形式配合展开,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更有利于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从而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师的角色定位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通过对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我们深知语文教师必须尽快完成从解析者、传声筒、训导师到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转化。针对角色定位,教师要采取相应的行为策略,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树立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组织学生深入研讨、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一、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问题式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验,对课文文本的解读是不同的。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以平等、合作、交流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观点,那么课堂教学气氛、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轻松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多方位地思考问题,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力给每一个学生创设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使学生小到对一个词语的理解,大到对文章主旨的认识,都能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体悟式阅读
体悟式阅读即是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和读者生活体验的多样性,使每个学生对不同的文学形象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只有这种学生自我建构的文学形象才是真实、生动的。因此,在学习一些语言明白晓畅、文辞优美的散文、诗歌、小说时,教师应让学生在诵读中自行体悟。
3.探究式阅读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通过交锋自己解决问题。”探究式阅读即是这样要求的,它要求全员参与、合理分工、明确职责,让学生讨论、分析、交流,达到知识建构,同时完成人格的建构。
三种类型的阅读教学形式配合展开,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更有利于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从而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师的角色定位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通过对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我们深知语文教师必须尽快完成从解析者、传声筒、训导师到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转化。针对角色定位,教师要采取相应的行为策略,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树立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组织学生深入研讨、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