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肖炜清,特级教师,23年来先后在南宁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担任数学教师,2007年调入南宁市教科所任小学数学教研员。她怀着对小学教育事业的爱,以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精神,刻苦钻研,大胆实践,不断挑战自我,终于形成了自己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鲜明的教学特色,成长为我区教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从走上教学岗位的那一刻起,肖老师便坚信,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一切数学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也是确定数学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究竟应该追求怎样的数学课堂教学、达到怎样的教学目的才算是成功的数学教育?这个看似简单、实则“深奥”,没有长期的教学实践无法攻克的基础问题,一直困扰了肖老师许多年,同时也激励着她求索了许多年。
肖老师告诉记者:“记得在刚刚走上讲台的最初阶段,我每天思考的是如何运用各种各样的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动力,以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这个阶段我关注的是学生如何‘配合’老师上好每一节课,目标意识十分模糊;渐渐地,我开始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关注如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实际上还是从教师本位的角度来预设数学学习过程,牵着学生按照老师课前制定的程序走;在不断的思考与追寻中,我越来越认识到,数学教育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全面的目标追求——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解决了这个基本问题,接下来就是课堂教学的把握了。如何将自己的理念更好地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呢?
肖老师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尤应重视学情的把握。做课前准备时,要特别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状态,然后才能因材施教,为学生打造适合他们的课程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为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肖老师细细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努力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教学情境,并借助有趣的话题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
例如,在教学“连乘”这个教学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运算的顺序,她创设了“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85平方米。张老师用边长0.9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块够吗?”的情境,让学生结合情境解决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事实上,肖老师经常从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入手,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开展教学,难怪好多学生在学完相关的数学知识后会由衷地感叹:“哇,原来连这样的东西也可以用来解决数学问题啊,真有趣!”“有趣”的教学情境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老师的数学教学之中。肖老师的每一节课都在和学生一起体验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经历中获得了感官的体验、享受着数学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肖老师认识到: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为此,她灵活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操作、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在学习素材的选取、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也更多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策略。肖老师常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解决探究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的活动中经历实实在在的“数学化”过程,学会数学的思考。在教授《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即将结束时,肖老师将课前导入用奖状叠成的长方体逐渐减薄,直至剩下最后一张再提问:一张奖状还是长方体吗?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班里掀起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像这样的教学情境,在肖老师的课堂上时常呈现,不断激荡着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从预设教案到动态生成,从直观的感觉到合理的推论,学生在肖老师营造的思辨课堂中,或疑惑,或沉思,或争辩,或顿悟,对数学的认识有了更深的感悟与理解。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喜欢肖老师的课,认为肖老师的课有趣、有挑战性。“教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它必须有思维含量,只有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才有望提高。”肖老师说,“如今知识日新月异,我们不可能将学生终身需要的知识传授完,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性在于知识本身的价值和功用,即知识本身蕴涵着可资利用的思想方法。”
在教学取得成功的同时,肖老师还积极投身于课题研究,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位科研型教师,一位能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的名师。2000年以来,肖老师先后指导多名青年教师在自治区、全国的课堂数学教学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多次为区内外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和示范展示课,赢得了专家的肯定和同行的好评。
(人物小档案:肖炜清,女,南宁市教科所小学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骨干教师国家级培养对象,南宁市“我最喜爱的教师”、南宁市学科带头人、南宁市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工作优秀教师、自治区优秀教师。)
(责编韦春艳)
从走上教学岗位的那一刻起,肖老师便坚信,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一切数学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也是确定数学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究竟应该追求怎样的数学课堂教学、达到怎样的教学目的才算是成功的数学教育?这个看似简单、实则“深奥”,没有长期的教学实践无法攻克的基础问题,一直困扰了肖老师许多年,同时也激励着她求索了许多年。
肖老师告诉记者:“记得在刚刚走上讲台的最初阶段,我每天思考的是如何运用各种各样的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动力,以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这个阶段我关注的是学生如何‘配合’老师上好每一节课,目标意识十分模糊;渐渐地,我开始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关注如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实际上还是从教师本位的角度来预设数学学习过程,牵着学生按照老师课前制定的程序走;在不断的思考与追寻中,我越来越认识到,数学教育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全面的目标追求——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解决了这个基本问题,接下来就是课堂教学的把握了。如何将自己的理念更好地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呢?
肖老师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尤应重视学情的把握。做课前准备时,要特别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状态,然后才能因材施教,为学生打造适合他们的课程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为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肖老师细细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努力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教学情境,并借助有趣的话题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
例如,在教学“连乘”这个教学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运算的顺序,她创设了“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85平方米。张老师用边长0.9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块够吗?”的情境,让学生结合情境解决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事实上,肖老师经常从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入手,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开展教学,难怪好多学生在学完相关的数学知识后会由衷地感叹:“哇,原来连这样的东西也可以用来解决数学问题啊,真有趣!”“有趣”的教学情境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老师的数学教学之中。肖老师的每一节课都在和学生一起体验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经历中获得了感官的体验、享受着数学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肖老师认识到: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为此,她灵活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操作、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在学习素材的选取、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也更多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策略。肖老师常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解决探究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的活动中经历实实在在的“数学化”过程,学会数学的思考。在教授《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即将结束时,肖老师将课前导入用奖状叠成的长方体逐渐减薄,直至剩下最后一张再提问:一张奖状还是长方体吗?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班里掀起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像这样的教学情境,在肖老师的课堂上时常呈现,不断激荡着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从预设教案到动态生成,从直观的感觉到合理的推论,学生在肖老师营造的思辨课堂中,或疑惑,或沉思,或争辩,或顿悟,对数学的认识有了更深的感悟与理解。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喜欢肖老师的课,认为肖老师的课有趣、有挑战性。“教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它必须有思维含量,只有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才有望提高。”肖老师说,“如今知识日新月异,我们不可能将学生终身需要的知识传授完,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性在于知识本身的价值和功用,即知识本身蕴涵着可资利用的思想方法。”
在教学取得成功的同时,肖老师还积极投身于课题研究,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位科研型教师,一位能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的名师。2000年以来,肖老师先后指导多名青年教师在自治区、全国的课堂数学教学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多次为区内外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和示范展示课,赢得了专家的肯定和同行的好评。
(人物小档案:肖炜清,女,南宁市教科所小学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骨干教师国家级培养对象,南宁市“我最喜爱的教师”、南宁市学科带头人、南宁市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工作优秀教师、自治区优秀教师。)
(责编韦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