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多元社会价值观念下,复杂情境下的风险遍布整个社会、文化,人们对风险的逐步认识,使得信任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进行分析,能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人机信任;危机;社会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96-01
一、前言
从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角度看,中国人会根据血缘关系,将人际关系分成“自己人”、“外人”,同时随着血缘关系的减弱,信任也会随之减弱。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人际交往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经常会出现人际信任危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加剧了社会交往成本,对社会道德风气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的心理表现
(一)挫折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个体在进行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相应的环境中,受到相应的干扰、障碍,同时无法克服这些障碍,从而造成目的无法实现后,个体出现的情绪。从人的需求层次看,可以分成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几个过程,大学生的生理、安全等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所以会朝着更高层次的需求发展。在大学校园中,生活充满了活动、竞争,这一方面能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给大学生失败。大学生在抱着很高期望建立人际关系时,突然受到现实或者个体的冷遇,就会跌落谷底,从而影响到与他人建立信任的过程,最终对整个社交过程造成影响。
(二)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是人们经历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经常会伴随着恐惧、紧张,在人际关系中,焦虑是分裂信任的一种表现,在新环境下,社会人际关系从互帮互助转变成竞争型,人际组合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使得人际冲突也逐渐增多。作为人际关系的纽带,人际情感逐渐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而削减,在这种情况下,敏感的大学生逐渐感觉缺乏信任。
(三)冷漠心理。
冷漠心理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距离逐渐扩大,交往感情逐渐冷漠的一种病态心理,在新时期下,感情、诚信逐渐在人际交往中失落,而利益成为驱动人际交往的主要动力,等价交换原则逐渐渗透到各种人际交往关系中,使得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开始变的更加复杂和遥远。
(四)怀旧心理。
怀旧心理是指在现代校园中,大学生产生了对旧生活方式的依恋情绪,是不适应人际关系变化的一种情绪。随着人际关系的疏离、冷漠,使得大学生产生“今不如昔”的情怀。怀旧是一种逆向的情绪,是在心理定势作用和高期望、低承受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主观错觉,也是在人际信任危机下的一种自我保护心理状态。
三、从社会心理学看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
在大学校园,汇集了各地的优秀学生,这些优秀学生都是从高考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他们希望自己在进入新环境后,也能和从前一样备受瞩目,但是在整个优秀学生群体中,精英的数量是很少的,也就导致以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中存在很强的竞争,一些处于劣势的成员难免会对一些优势的成员产生敌意,特别是在涉及助学金、奖学金等稀缺资源争夺时,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表现的更是明显,鉴于此,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成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平衡。
对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青年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一方面要建立自我统一,另一方面还需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在多元的社会价值观念下,大学生不管是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大学生经常会感受到一个和以往形象不同的自己,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大学生的自我统一性处于分散、扩散的状态,而大学生的自我统一会对其人际关系带来直接的影响。当大学生实现自我统一后,会在社会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社会自我,而自我意识也经历了他人与自我、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等的对立、冲突从而稳定,这时他们就会掌握适应环境的手段,同时也会肯定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相反的如果大学生没有实现自我统一,自我意识发展不平衡,就会担心与他人建立关系时,丧失自我,从而出现人际信任危机。
(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社会存在多种冲突的价值,就会对人价值的产生造成压力,在缺乏稳定的参考结构下,会引起人的心理混乱与不确定。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革,而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这种远距离沟通方式,导致大学生疏离了人与人的近距离沟通,可以说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的产生与时代特征有明显的关联,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消解了人的情感、多样性,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逐渐冷漠、疏远。
(三)单薄弱化的社会期待。
单薄弱化的社会期待是削弱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关键因素,信任和未来的社会期待有很大的关键,信任的结果也取决于预期的未来实现程度,当人们相信自己的行为活动会得到预期的回报时,其信任程度也会随之增强。从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看,道德素养急需提高,在诚信方面更是需要提高,失信行为屡见不鲜,加上大学生缺乏良好的社会期待,使得他们对人际关系十分敏感,随时都有可能产生人际信任危机。
四、总结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栋梁,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不仅是一种校园现象的体现,同时还是一种病态心理的展示,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的疏通、引导,从而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颖.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浅谈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J].商品与质量·焦点关注,2012(10):123-124.
[2]陈剑梅.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的影响、成因与重构——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0(05):59-61.
[3]伍麟.“信任危机”的心理学解析[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4):50-57.
[4]刘自雄,王朱莹.被信任的假新闻——虚假信息的受众接受心理探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7):56-59.
作者简介:杨子微(1993.12-),女,汉,四川成都,成都师范学院,本科。
关键词:大学生;人机信任;危机;社会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96-01
一、前言
从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角度看,中国人会根据血缘关系,将人际关系分成“自己人”、“外人”,同时随着血缘关系的减弱,信任也会随之减弱。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人际交往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经常会出现人际信任危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加剧了社会交往成本,对社会道德风气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的心理表现
(一)挫折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个体在进行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相应的环境中,受到相应的干扰、障碍,同时无法克服这些障碍,从而造成目的无法实现后,个体出现的情绪。从人的需求层次看,可以分成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几个过程,大学生的生理、安全等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所以会朝着更高层次的需求发展。在大学校园中,生活充满了活动、竞争,这一方面能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给大学生失败。大学生在抱着很高期望建立人际关系时,突然受到现实或者个体的冷遇,就会跌落谷底,从而影响到与他人建立信任的过程,最终对整个社交过程造成影响。
(二)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是人们经历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经常会伴随着恐惧、紧张,在人际关系中,焦虑是分裂信任的一种表现,在新环境下,社会人际关系从互帮互助转变成竞争型,人际组合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使得人际冲突也逐渐增多。作为人际关系的纽带,人际情感逐渐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而削减,在这种情况下,敏感的大学生逐渐感觉缺乏信任。
(三)冷漠心理。
冷漠心理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距离逐渐扩大,交往感情逐渐冷漠的一种病态心理,在新时期下,感情、诚信逐渐在人际交往中失落,而利益成为驱动人际交往的主要动力,等价交换原则逐渐渗透到各种人际交往关系中,使得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开始变的更加复杂和遥远。
(四)怀旧心理。
怀旧心理是指在现代校园中,大学生产生了对旧生活方式的依恋情绪,是不适应人际关系变化的一种情绪。随着人际关系的疏离、冷漠,使得大学生产生“今不如昔”的情怀。怀旧是一种逆向的情绪,是在心理定势作用和高期望、低承受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主观错觉,也是在人际信任危机下的一种自我保护心理状态。
三、从社会心理学看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
在大学校园,汇集了各地的优秀学生,这些优秀学生都是从高考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他们希望自己在进入新环境后,也能和从前一样备受瞩目,但是在整个优秀学生群体中,精英的数量是很少的,也就导致以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中存在很强的竞争,一些处于劣势的成员难免会对一些优势的成员产生敌意,特别是在涉及助学金、奖学金等稀缺资源争夺时,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表现的更是明显,鉴于此,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成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平衡。
对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青年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一方面要建立自我统一,另一方面还需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在多元的社会价值观念下,大学生不管是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大学生经常会感受到一个和以往形象不同的自己,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大学生的自我统一性处于分散、扩散的状态,而大学生的自我统一会对其人际关系带来直接的影响。当大学生实现自我统一后,会在社会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社会自我,而自我意识也经历了他人与自我、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等的对立、冲突从而稳定,这时他们就会掌握适应环境的手段,同时也会肯定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相反的如果大学生没有实现自我统一,自我意识发展不平衡,就会担心与他人建立关系时,丧失自我,从而出现人际信任危机。
(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社会存在多种冲突的价值,就会对人价值的产生造成压力,在缺乏稳定的参考结构下,会引起人的心理混乱与不确定。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革,而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这种远距离沟通方式,导致大学生疏离了人与人的近距离沟通,可以说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的产生与时代特征有明显的关联,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消解了人的情感、多样性,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逐渐冷漠、疏远。
(三)单薄弱化的社会期待。
单薄弱化的社会期待是削弱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关键因素,信任和未来的社会期待有很大的关键,信任的结果也取决于预期的未来实现程度,当人们相信自己的行为活动会得到预期的回报时,其信任程度也会随之增强。从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看,道德素养急需提高,在诚信方面更是需要提高,失信行为屡见不鲜,加上大学生缺乏良好的社会期待,使得他们对人际关系十分敏感,随时都有可能产生人际信任危机。
四、总结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栋梁,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不仅是一种校园现象的体现,同时还是一种病态心理的展示,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的疏通、引导,从而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颖.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浅谈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J].商品与质量·焦点关注,2012(10):123-124.
[2]陈剑梅.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的影响、成因与重构——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0(05):59-61.
[3]伍麟.“信任危机”的心理学解析[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4):50-57.
[4]刘自雄,王朱莹.被信任的假新闻——虚假信息的受众接受心理探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7):56-59.
作者简介:杨子微(1993.12-),女,汉,四川成都,成都师范学院,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