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里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如今,新课程、新课标已唱得红红火火,新课标下的新课堂究竟怎样组织,许多老师在思考、在实践。面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语文课堂教学,我本着“以朗读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体验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凸显朗读在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诗歌 朗读教学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学生朗读能力高低与否,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朗读训练好处很多。
一、朗读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每篇课文开始,我都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或者用音频播放课文朗读,创设一个课文情境。这样,就很快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进入课文之中,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朗读有利于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反复朗读的重要性。反复朗读之后多数同学就基本能理解诗歌内容及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三、朗读有利于从读到写,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经常进行朗读训练,能增强学生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赏力。我经常为学生示范朗读,教他们朗读,训练学生自由读。不知不觉中,学生对语音的感受能力明显增强,普通话也越说越流利了。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手法,也是一种灵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是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生动,形式非常活泼。反过来说,没有朗读的语文课不是美的语文课。诗歌的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教学时用“情”这根红线来贯穿,学生必大有思想和情感的收获。如何透过表层文字领悟深层情感?笔者认为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借助传统的教学方法——朗读。笔者尝试着将诗歌教学与朗读有机地融合起来,设计出几种诗歌的朗读教学模式。
第一:将“朗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一节课中,主要的教学活动方式是什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为是什么课型。所以,朗读课型的主要活动方式就是朗读,兼以品析、讨论、讲解等等。笔者在执教《清贫乐?村居》时就尝试了用这种方法来处理教材,收到的效果也很不错。可见《清贫乐?村居》的朗读课教学流程。
第一次读:读流畅响亮﹑人人出声——扫清所有的文字障碍,读得沸沸扬扬,形成课堂气氛并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次读:读得有高有低﹑抑扬顿挫——教师示范,学生学读。这里的抑扬顿挫主要是指词本身在音韵上有高有低,富有变化的阅读快感,切忌读得平平淡淡﹑四平八稳。
第三次读:读得层次分明﹑感情饱满——从理解段落层次的角度训练朗读,找出描写﹑叙述与抒情的语句 。对于描写的部分要读出夏的美丽与勃勃生机及不同人事活动情感态度与细微区别,对于抒情的部分要读出作者对“小儿无赖”喜爱。
第四次读:读得有轻有重——找出词中描写部分精彩的词句,要读出味道读出诗意,切忌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老师示范,同学们体味文中情境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其表达出来。
第五次读:读得有急有缓﹑富有变化——这里重点朗读上片,让学生充分感受急与缓,以及如何变化;重点演示下片,强化所学。
第二:将朗读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点拨手法来设计。即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设计,精细地点拨,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和鉴赏,既简化教师的讲析,又增加思维训练的力度。笔者在执教《清贫乐?村居》时,在教学“溪头卧剥莲蓬”时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该句应重点读好哪个字,怎么读,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书声琅琅,拿腔拿调,不亦乐乎;于是人物形象、作者情感明明白白。这样,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然领悟到了诗歌的感情内核,透过语言表层走进诗人感情世界。
第三:将朗读作为一种欣赏过程来设计。即在对诗歌的欣赏过程中借助朗读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自觉的欣赏出诗歌的美。笔者再教《清贫乐?村居》时,就让学生借助朗读的方式欣赏全诗,具体的设计如下:
第一遍,读准语音,重在整体感受(押韵、饱满、圆润)上片韵脚为:小 草 好 媪;下片韵脚为:东 笼 蓬。
第二遍,读准节奏,重在体味诗歌的音韵美(节奏、快慢、轻重)。
第三遍,读中想象,重在欣赏诗歌的画面美。茅檐、青青草、翁媪吴音、大儿锄豆、中儿织笼、小儿卧剥莲蓬。
第四遍,读准语气,重在进入情境读出诗歌的情感美(抒情性)。
在一遍遍的朗读过程中让学生美美地读,细细地品,不知不觉就会陶醉在是个优美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之中,获得一种渐入佳境的朗读感受。
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方法,它也是用来表现情感的一种艺术技巧。一篇课文,通过朗读对学生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语句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训练自己的口语表达,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作者单位:溧阳市别桥中心小学)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诗歌 朗读教学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学生朗读能力高低与否,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朗读训练好处很多。
一、朗读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每篇课文开始,我都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或者用音频播放课文朗读,创设一个课文情境。这样,就很快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进入课文之中,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朗读有利于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反复朗读的重要性。反复朗读之后多数同学就基本能理解诗歌内容及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三、朗读有利于从读到写,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经常进行朗读训练,能增强学生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赏力。我经常为学生示范朗读,教他们朗读,训练学生自由读。不知不觉中,学生对语音的感受能力明显增强,普通话也越说越流利了。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手法,也是一种灵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是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生动,形式非常活泼。反过来说,没有朗读的语文课不是美的语文课。诗歌的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教学时用“情”这根红线来贯穿,学生必大有思想和情感的收获。如何透过表层文字领悟深层情感?笔者认为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借助传统的教学方法——朗读。笔者尝试着将诗歌教学与朗读有机地融合起来,设计出几种诗歌的朗读教学模式。
第一:将“朗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一节课中,主要的教学活动方式是什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为是什么课型。所以,朗读课型的主要活动方式就是朗读,兼以品析、讨论、讲解等等。笔者在执教《清贫乐?村居》时就尝试了用这种方法来处理教材,收到的效果也很不错。可见《清贫乐?村居》的朗读课教学流程。
第一次读:读流畅响亮﹑人人出声——扫清所有的文字障碍,读得沸沸扬扬,形成课堂气氛并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次读:读得有高有低﹑抑扬顿挫——教师示范,学生学读。这里的抑扬顿挫主要是指词本身在音韵上有高有低,富有变化的阅读快感,切忌读得平平淡淡﹑四平八稳。
第三次读:读得层次分明﹑感情饱满——从理解段落层次的角度训练朗读,找出描写﹑叙述与抒情的语句 。对于描写的部分要读出夏的美丽与勃勃生机及不同人事活动情感态度与细微区别,对于抒情的部分要读出作者对“小儿无赖”喜爱。
第四次读:读得有轻有重——找出词中描写部分精彩的词句,要读出味道读出诗意,切忌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老师示范,同学们体味文中情境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其表达出来。
第五次读:读得有急有缓﹑富有变化——这里重点朗读上片,让学生充分感受急与缓,以及如何变化;重点演示下片,强化所学。
第二:将朗读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点拨手法来设计。即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设计,精细地点拨,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和鉴赏,既简化教师的讲析,又增加思维训练的力度。笔者在执教《清贫乐?村居》时,在教学“溪头卧剥莲蓬”时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该句应重点读好哪个字,怎么读,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书声琅琅,拿腔拿调,不亦乐乎;于是人物形象、作者情感明明白白。这样,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然领悟到了诗歌的感情内核,透过语言表层走进诗人感情世界。
第三:将朗读作为一种欣赏过程来设计。即在对诗歌的欣赏过程中借助朗读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自觉的欣赏出诗歌的美。笔者再教《清贫乐?村居》时,就让学生借助朗读的方式欣赏全诗,具体的设计如下:
第一遍,读准语音,重在整体感受(押韵、饱满、圆润)上片韵脚为:小 草 好 媪;下片韵脚为:东 笼 蓬。
第二遍,读准节奏,重在体味诗歌的音韵美(节奏、快慢、轻重)。
第三遍,读中想象,重在欣赏诗歌的画面美。茅檐、青青草、翁媪吴音、大儿锄豆、中儿织笼、小儿卧剥莲蓬。
第四遍,读准语气,重在进入情境读出诗歌的情感美(抒情性)。
在一遍遍的朗读过程中让学生美美地读,细细地品,不知不觉就会陶醉在是个优美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之中,获得一种渐入佳境的朗读感受。
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方法,它也是用来表现情感的一种艺术技巧。一篇课文,通过朗读对学生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语句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训练自己的口语表达,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作者单位:溧阳市别桥中心小学)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