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道德品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校长需要严格开展多元化的德育活动,凭借传统文化的渗透丰富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内容。经过传统文化的德育渗透,小学生将在传统文化的感知中了解流传千百年的高尚品质,逐步建立可贵的道德素养。经过小学德育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校长将提升德育实施效果、完善全体小学生的道德品質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德育;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1-042
小学校长需要借助道德品质教育的实施帮助学生具备高尚的品质、建立良好的道德素养。为了达成德育效果,校长需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请学生在千百年来留下来的高尚品质中感受道德品格的价值和意义,促使学生逐步实现道德品质的完善。同时,为了高效应用传统文化,校长可以借助国学校本文化活动的建设请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凭借国学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受高尚的道德品质;校长需要借助符合传统美德的社会事件对学生分享,请学生领略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的展现形式;校长还可以借助传统德育活动的实施请学生参与,完善学生的高尚品德。
一、国学校本文化的建设
国学校本文化的建设是传统文化渗透进德育的第一步,也是校长引领学生通过传统文化健全道德品质的重要教育步骤。在小学校园中,教师需要借助国学校本课程的详细筹划和建设对学生实施教育引导,引领学生在国学吟诵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高尚道德品质的洗礼。最终,学生将凭借国学校本文化拓展自己的眼界、从中汲取高尚的道德品质。
例如,校长在引领各位教师构建国学校本文化课程的时候,尝试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安排了启蒙阶段的国学吟诵活动、进阶阶段的国学认知活动和拓展阶段的国学训练活动。在不同的活动中,校长将鼓励学生凭借《三字经》《唐诗三百首》《论语》《老子》等不同内容、不同难度的国学经典参与校本文化的学习。在国学校本文化的传播中,学生不仅凭借国学诵读感受到了传统文学中琅琅上口的韵律感,也在阅读中理解了其中的内容,感受到国学文化中丰富的道德品质。不论是三字经中的孝道,还是《老子》中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顺应,都使得学生受到了高尚品质的渗透和洗礼。最终,学生在国学经典校本活动的参与中实现了传统文化的认知、凭借传统文化中凝聚的高尚品质收获了道德的渗透和洗礼。
二、传统美德事件的分析
校长可以借助定期实施的校园德育大会请学生参与,凭借其中的社会新闻分析对学生实施传统文化的渗透,引领学生将现代社会新闻的情境与传统文化中的高尚道德品质进行融合和渗透。经过社会新闻的详细了解、经过传统文化与美德的教育渗透,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还能借助传统美德的影响建立高尚的道德品质。
例如,校长在每个月都在校园中召开德育大会,且会在其中针对一种道德品质实施针对性的德育渗透。比如校长开展的“百善孝为先——带着妈妈上大学”德育活动。首先,校长展示了社会新闻,请学生了解一位大学生姐姐为了照顾自己患病的母亲背着母亲上大学的社会事件;接着,校长结合诗作《游子吟》为学生进行吟诵,尝试借助传统诗词文化的渗透请学生感受亲子之间的感情;然后,校长又借助孔子的学生子路《百里负米》的故事对学生进行讲述,帮助学生理解孝顺的意义和价值。经过现代新闻事件的了解和相关传统文化的认知,学生不仅建立了孝敬父母的意识,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建立关爱父母的道德品质。可见,想要对学生实施道德品质教育,校长可以将现代社会事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引领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切实实现道德品质的逐步建立。
三、传统德育活动的开展
校长可以借助德育活动的实施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也可以凭借传统文化的展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素养。因此,校长需要将传统文化中的品德加以凝练,引领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欣赏中了解其中的高尚品质、践行其中的高尚品质。
例如,校长在校园德育大会中为学生讲述了一个传统的民间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勤俭》的意义。在故事中,两兄弟一个继承了父亲的“勤”,每天辛苦劳作——但是其却不知道节俭,所以不管获得多少收成,最后都被浪费了;另一个兄弟继承了父亲留下的“俭”,但是却四体不勤,于是也是家徒四壁。最后,兄弟二人一合计,才发现需要“勤俭”才能致富——不仅要勤劳,还要节俭。经过传统故事的欣赏和聆听,学生了解了“勤俭”的含义,且能够在生活中“勤”“俭”,注重以可贵的传统美德约束自己的行为。最终,学生不仅在教育活动的参与中实现了传统文化的认知,也确实建立了勤俭的可贵品质。
综上所述,德育校长为了提升小学校园中的德育效果,需要借助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引领学生参与。校长可以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德育活动中,引领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感受中认识到高尚道德品质的价值和意义。久而久之,学生不仅能够凭借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品质感受到高尚品德的价值和意义,也将在传统文化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中达成道德品质的建立和道德素养的完善。最终,学生不仅能够通过传统文化活动的体验积极参与到校园的德育教育活动中,还将在活动的践行中理解传统文化、拓展个人眼界、实现高尚品质的全面完善。
参考文献
[1]冯绮虹.小学德育教育从孔子谈起[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
[2]李仙.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的措施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8(36).
关键词:小学;德育;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1-042
小学校长需要借助道德品质教育的实施帮助学生具备高尚的品质、建立良好的道德素养。为了达成德育效果,校长需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请学生在千百年来留下来的高尚品质中感受道德品格的价值和意义,促使学生逐步实现道德品质的完善。同时,为了高效应用传统文化,校长可以借助国学校本文化活动的建设请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凭借国学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受高尚的道德品质;校长需要借助符合传统美德的社会事件对学生分享,请学生领略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的展现形式;校长还可以借助传统德育活动的实施请学生参与,完善学生的高尚品德。
一、国学校本文化的建设
国学校本文化的建设是传统文化渗透进德育的第一步,也是校长引领学生通过传统文化健全道德品质的重要教育步骤。在小学校园中,教师需要借助国学校本课程的详细筹划和建设对学生实施教育引导,引领学生在国学吟诵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高尚道德品质的洗礼。最终,学生将凭借国学校本文化拓展自己的眼界、从中汲取高尚的道德品质。
例如,校长在引领各位教师构建国学校本文化课程的时候,尝试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安排了启蒙阶段的国学吟诵活动、进阶阶段的国学认知活动和拓展阶段的国学训练活动。在不同的活动中,校长将鼓励学生凭借《三字经》《唐诗三百首》《论语》《老子》等不同内容、不同难度的国学经典参与校本文化的学习。在国学校本文化的传播中,学生不仅凭借国学诵读感受到了传统文学中琅琅上口的韵律感,也在阅读中理解了其中的内容,感受到国学文化中丰富的道德品质。不论是三字经中的孝道,还是《老子》中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顺应,都使得学生受到了高尚品质的渗透和洗礼。最终,学生在国学经典校本活动的参与中实现了传统文化的认知、凭借传统文化中凝聚的高尚品质收获了道德的渗透和洗礼。
二、传统美德事件的分析
校长可以借助定期实施的校园德育大会请学生参与,凭借其中的社会新闻分析对学生实施传统文化的渗透,引领学生将现代社会新闻的情境与传统文化中的高尚道德品质进行融合和渗透。经过社会新闻的详细了解、经过传统文化与美德的教育渗透,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还能借助传统美德的影响建立高尚的道德品质。
例如,校长在每个月都在校园中召开德育大会,且会在其中针对一种道德品质实施针对性的德育渗透。比如校长开展的“百善孝为先——带着妈妈上大学”德育活动。首先,校长展示了社会新闻,请学生了解一位大学生姐姐为了照顾自己患病的母亲背着母亲上大学的社会事件;接着,校长结合诗作《游子吟》为学生进行吟诵,尝试借助传统诗词文化的渗透请学生感受亲子之间的感情;然后,校长又借助孔子的学生子路《百里负米》的故事对学生进行讲述,帮助学生理解孝顺的意义和价值。经过现代新闻事件的了解和相关传统文化的认知,学生不仅建立了孝敬父母的意识,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建立关爱父母的道德品质。可见,想要对学生实施道德品质教育,校长可以将现代社会事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引领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切实实现道德品质的逐步建立。
三、传统德育活动的开展
校长可以借助德育活动的实施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也可以凭借传统文化的展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素养。因此,校长需要将传统文化中的品德加以凝练,引领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欣赏中了解其中的高尚品质、践行其中的高尚品质。
例如,校长在校园德育大会中为学生讲述了一个传统的民间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勤俭》的意义。在故事中,两兄弟一个继承了父亲的“勤”,每天辛苦劳作——但是其却不知道节俭,所以不管获得多少收成,最后都被浪费了;另一个兄弟继承了父亲留下的“俭”,但是却四体不勤,于是也是家徒四壁。最后,兄弟二人一合计,才发现需要“勤俭”才能致富——不仅要勤劳,还要节俭。经过传统故事的欣赏和聆听,学生了解了“勤俭”的含义,且能够在生活中“勤”“俭”,注重以可贵的传统美德约束自己的行为。最终,学生不仅在教育活动的参与中实现了传统文化的认知,也确实建立了勤俭的可贵品质。
综上所述,德育校长为了提升小学校园中的德育效果,需要借助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引领学生参与。校长可以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德育活动中,引领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感受中认识到高尚道德品质的价值和意义。久而久之,学生不仅能够凭借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品质感受到高尚品德的价值和意义,也将在传统文化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中达成道德品质的建立和道德素养的完善。最终,学生不仅能够通过传统文化活动的体验积极参与到校园的德育教育活动中,还将在活动的践行中理解传统文化、拓展个人眼界、实现高尚品质的全面完善。
参考文献
[1]冯绮虹.小学德育教育从孔子谈起[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
[2]李仙.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的措施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