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论述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的可行性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现代著名学者钱穆曾说:“风俗为文化奠深基,苟非能形成为风俗,则文化理想仅如空中楼阁,终将烟消云散。”民俗文化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个民族的民众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了解、吸纳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成为一代有文化有素养之人,成为一代心存文化之“根”的人。
1 中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渗透的可行性
1.1 中学生的特点为民俗文化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之时中学生在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时侯,他们更喜欢多姿多彩的课堂,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知识就能够丰富课堂教学,这些知识在课文教学中往往能满足学生的更多需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用一些有趣的谚语或一些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中学语文课程特点有利于民俗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教材编写“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理解和尊重多元(样)文化”“开阔学生视野”。中学语文教材的这些特点也具体体现在它所包含的民俗文化方面。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课文有鲁迅的《社戏》、《故乡》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孙犁的《芦花荡》及朱自清的《背影》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课文有《茶馆》《荷花淀》《胡同文化》《我与地坛》等,中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既提高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又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熏陶。
2 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虽然有其可行性,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并不属于常规的语文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民俗文化的讲解和渗透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授课内容,寻找有效途径和具体方法进行分析、渗透。
2.1 通过突破中学语文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中学语文教材有相当一部分涉及民俗文化的篇目,它也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如果在讲授过程中不能进行正确的解读,那么,学生在对课文的理解就会不完整、不深入,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民俗文化进行正确的分析,详细地讲解。
2.2 通过开拓中学语文学习的新渠道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在借助优质课程资源、开拓中学语文学习新渠道时,如果能充分利用民俗文化成分的支持,有效利用民俗文化素材,可以拓宽中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民俗文化无时无处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化”教育。教师结合当地的风俗民情来进行教学,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和民俗有关的活动,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这样就把民俗教育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阅历,使学生认识了生活、体验了人生。
2.3 通过发现、领悟课本中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来进行民俗文化渗透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经典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往往是通过具有民俗风情的事物来表达的,例如“月”“柳”“菊”“茱萸”“龙舟”等。在讲授这些经典诗歌时,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素材,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
2.4 通过在教学中的写作训练来进行民俗文化渗透
民俗经过历史的积淀,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教学期间,教师可紧扣不同的时令节日,对中学生进行相关的作文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
2.5 通過在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民俗与人民的生活相伴而生,反映人民的生活面貌,它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教给人们珍视友谊的挚情;“离乡背井时,怀揣乡井土”教给人们热爱家乡的真情;“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教给人们祈福的美好心愿……这些并非一时一地的风习,历经千年成为一种美的风范、善的追求、真的指归,这些对学生的熏陶和教育是不可低估的,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民俗材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2.6 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外实践活动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学校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有关民俗内容的课外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当地有民俗特色的节日庆典、植树活动、登高赏菊、龙舟竞赛等活动,从而使学生亲身感受民俗风情,受到积极的熏陶和感染。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文化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应当把握的原则
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民俗内容很多,但并非课文中只要牵涉到民俗内容或民俗描写就去讲解,在讲解时也不可牵强附会或喧宾夺主地去无限制地挖掘教材,而是应该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进行恰到好处地渗透。
总之、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民俗教育可以更好地进行母语教育。可以在改善中学知识结构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可以更大程度地满足中学生的心理追求和文化追求,有利于中华民俗文化的传播,从而为中学语文教学开辟出新的教学途径。
(作者单位:南昌市进贤县教体局电教站)
现代著名学者钱穆曾说:“风俗为文化奠深基,苟非能形成为风俗,则文化理想仅如空中楼阁,终将烟消云散。”民俗文化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个民族的民众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了解、吸纳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成为一代有文化有素养之人,成为一代心存文化之“根”的人。
1 中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渗透的可行性
1.1 中学生的特点为民俗文化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之时中学生在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时侯,他们更喜欢多姿多彩的课堂,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知识就能够丰富课堂教学,这些知识在课文教学中往往能满足学生的更多需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用一些有趣的谚语或一些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中学语文课程特点有利于民俗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教材编写“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理解和尊重多元(样)文化”“开阔学生视野”。中学语文教材的这些特点也具体体现在它所包含的民俗文化方面。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课文有鲁迅的《社戏》、《故乡》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孙犁的《芦花荡》及朱自清的《背影》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课文有《茶馆》《荷花淀》《胡同文化》《我与地坛》等,中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既提高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又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熏陶。
2 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虽然有其可行性,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并不属于常规的语文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民俗文化的讲解和渗透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授课内容,寻找有效途径和具体方法进行分析、渗透。
2.1 通过突破中学语文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中学语文教材有相当一部分涉及民俗文化的篇目,它也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如果在讲授过程中不能进行正确的解读,那么,学生在对课文的理解就会不完整、不深入,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民俗文化进行正确的分析,详细地讲解。
2.2 通过开拓中学语文学习的新渠道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在借助优质课程资源、开拓中学语文学习新渠道时,如果能充分利用民俗文化成分的支持,有效利用民俗文化素材,可以拓宽中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民俗文化无时无处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化”教育。教师结合当地的风俗民情来进行教学,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和民俗有关的活动,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这样就把民俗教育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阅历,使学生认识了生活、体验了人生。
2.3 通过发现、领悟课本中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来进行民俗文化渗透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经典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往往是通过具有民俗风情的事物来表达的,例如“月”“柳”“菊”“茱萸”“龙舟”等。在讲授这些经典诗歌时,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素材,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
2.4 通过在教学中的写作训练来进行民俗文化渗透
民俗经过历史的积淀,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教学期间,教师可紧扣不同的时令节日,对中学生进行相关的作文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
2.5 通過在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民俗与人民的生活相伴而生,反映人民的生活面貌,它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教给人们珍视友谊的挚情;“离乡背井时,怀揣乡井土”教给人们热爱家乡的真情;“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教给人们祈福的美好心愿……这些并非一时一地的风习,历经千年成为一种美的风范、善的追求、真的指归,这些对学生的熏陶和教育是不可低估的,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民俗材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2.6 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外实践活动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学校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有关民俗内容的课外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当地有民俗特色的节日庆典、植树活动、登高赏菊、龙舟竞赛等活动,从而使学生亲身感受民俗风情,受到积极的熏陶和感染。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文化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应当把握的原则
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民俗内容很多,但并非课文中只要牵涉到民俗内容或民俗描写就去讲解,在讲解时也不可牵强附会或喧宾夺主地去无限制地挖掘教材,而是应该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进行恰到好处地渗透。
总之、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民俗教育可以更好地进行母语教育。可以在改善中学知识结构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可以更大程度地满足中学生的心理追求和文化追求,有利于中华民俗文化的传播,从而为中学语文教学开辟出新的教学途径。
(作者单位:南昌市进贤县教体局电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