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北京 100040)
摘 要:最近几年,关于构建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首先是设立话语平台,在上升到媒体公信力上面,可以说,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路线越来越清晰。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首先开始于重视“我说”,然后,慢慢的转移到“他信”层面上。因此,及时的改变言说的内容和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对于重视“他者”对信息的处理的方式,将会影响到传播能力,应该及时的做出调整。
关键词:媒体;国际传播能力;路径
在对外传播上面,占据主要位置的就是新闻媒体。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国际舆论上面由于西方国家势力比较强,而我国比较薄弱,双方的矛盾越发的突出。因此,促进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是现阶段乃至以后政府、学界,以及业界尤为关注的问题。那么,具体的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提高我国新闻媒体在国际舆论中的竞争力,又或者什么的路径是适合最科学有效的了?最近几十年的探索,值得我们详细认真的去总结,以便在未来更好的发展。
一、设立话语平台:粗放型实际活动引出的思考
目前,国际舆论场上面我国存在着一定的弱势,因此,我国政府和新闻相关行对未来的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思路,那就是要快速的提高自己的声音。现在,最紧要的事情就是扩大我国对外传播话语的平台的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快速的将中国的声音传播到世界各地。
设立对外传播的平台更加注重的是实际活动上面。我国目前主要的模式是官方为主导,媒体操作。因此,从战略上来看,首先要设立传播平台,以方便走出去,其主要的内容有两点:第一,就是增强我国对外传播的力度,比方说,增加多语种的对外传播媒体,以便保证可以直接对接国外的主流平台。据统计,国家官方向媒体投入的资金有450亿人民币,其主要负责内容是对国际上的事件进行报道或者一些全球性的业务,这些媒体主要的工作是将中国的声音传达到国际社会上面,比方说在牛市的时报广场上有播放新华社创作的中国形象宣传广告;第二,就是借船出海,也就是积极的参与并购,或者入股外国媒体,用这样的方式为外国构建海外话语平台。
还有一点就是,新闻业界的多数人认为应该组中“话语权”的塑造。回想以往的历史,那时候真有点过于简化这个问题。因此,人们很快的意识到话语权力和话语权利是不一样的盖帘的,话语权主要指的是控制舆论的权力,设立话语平台并不意味着你已经有话语权,所以在这方面获得的成效并不是很好。就如上文提到的纽约时代广场的广告,新华社花费巨资在美国醒目的位置传播中国形象,这当中关于人物的播放持续了28天,基本上每天20小时播放,一小时播放15次,也就是说总共播放了84000次。从数量上来说,这是一次重大的发声项目,也是一次非常强势的行为。不过这样的效果是否意味着话语权的塑造了?香港孔庆勤教授和“察哈尔学会”关于其就做过调查,其结果表面,这样的传播效果并不是很好。在广告播出之后,对于中国的好感上升了7%,但是与之相对的,反感上升了10%,大多数的人认为中国已经有这么多人入住自己的国家,这让他们感到很警长。此外,对于借船出海这一计划,也有一个新的评估,新加坡郑永年所长发现,虽然中国由并购或者参股一些外国小媒体,但是这些媒体多数都是华文的媒体,并且本身在当地的影响力度还不是很大,所以收到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对于国外主流媒体,因为担心透露本国的资源,很难渗透,因此,话语平台的建立非常的困难。比较有名的例子就是,美国华盛顿邮报旗下有一个新闻周刊年年亏损,我国当时用高价参与竞标,但是最后该刊宁愿用1美元给本国的国人,也不要中国的加入。
因此,在打造对外传媒的时候并不是话语权的构建,这一误解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我国长期“以我为主”思想的指导。文献资料表明,话语权的大小或者产生影响力度都是在沟通中不断增加的。所以,在实际的操作中要注重自己所说的话,也要注重“他者”接收的能力。换句话说,话语权的建立是建立在他人的接受力上面的。这样的沟通主要表现在三点;第一,话语权表现在“他者”对自己的了解;第二,“他者”对自己的信服上面;第三,“他者”对自己的自愿接受的程度上。也就是说让媒体的话语被他国所理解、接受,因此媒体公信力的建设是我国构建传播路径最有效的方式。
二、构建公信力:媒体国际传播能力构建路径的选择
媒体公信力也就是改变目前说了别人不信的状况,这也是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最佳路径的选择。目前,对于媒体公信力的研究,最为重要的是喻国明教授关于《中国大众媒介传播效果与公信力研究》,但是,这当中并未提及如何构建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媒体公信力了?目前的研究报告对于此定义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阐释。静态上表示,公信力就是媒体的素质,也就是他最终的呈现形象。其影响的主要参数有:内容是否真实、是否公正权威、是否为他人排忧解答等。动态上表示,公信力就是媒体在和采访者中产生的信任。郑保卫先生关于公信力的解释包含了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他认为,公信力就是传播媒介获得受采访者的信任和亲耐的总和。其主要是在接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信誉和影响的一种评判。关于公信力还有一个重要的认识,那就是有没有,取决于受采访者。
因此,对于公信力的关注,首要的工作就是调整国际传播能力构建路径的思维。就像程云杰所言的,对外传播的力度必须要强大,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公信力,必须在注重自身发展的情况下,找到核心的挑戰内容。还应当跳出现有的思维方式,将“说”转变为“受”的导向。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完全吻合“他者”的观点。从话语平台的设立到提高公信力,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路径在改变。话语平台的设立的重点是在“我说”,而公信力的提高是“他者”。也就是说,公信力的提高不仅仅是在“我说”的话语平台上面,还应该注重“他者”的接受能力。这就好比新华社马生荣总编辑所表示的,话语的权力是任何人也无法剥夺的,但是重点是你说出来的东西别人要信服。公信力应该是所有媒体应该为之重视的东西。对于公信力的建立也就是注重“他者”所说的,相信与否都是不以你的意志的。当然,确定“他者”对我所说的信服,主要还是决绝于“我”所表示的内容。
摘 要:最近几年,关于构建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首先是设立话语平台,在上升到媒体公信力上面,可以说,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路线越来越清晰。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首先开始于重视“我说”,然后,慢慢的转移到“他信”层面上。因此,及时的改变言说的内容和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对于重视“他者”对信息的处理的方式,将会影响到传播能力,应该及时的做出调整。
关键词:媒体;国际传播能力;路径
在对外传播上面,占据主要位置的就是新闻媒体。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国际舆论上面由于西方国家势力比较强,而我国比较薄弱,双方的矛盾越发的突出。因此,促进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是现阶段乃至以后政府、学界,以及业界尤为关注的问题。那么,具体的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提高我国新闻媒体在国际舆论中的竞争力,又或者什么的路径是适合最科学有效的了?最近几十年的探索,值得我们详细认真的去总结,以便在未来更好的发展。
一、设立话语平台:粗放型实际活动引出的思考
目前,国际舆论场上面我国存在着一定的弱势,因此,我国政府和新闻相关行对未来的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思路,那就是要快速的提高自己的声音。现在,最紧要的事情就是扩大我国对外传播话语的平台的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快速的将中国的声音传播到世界各地。
设立对外传播的平台更加注重的是实际活动上面。我国目前主要的模式是官方为主导,媒体操作。因此,从战略上来看,首先要设立传播平台,以方便走出去,其主要的内容有两点:第一,就是增强我国对外传播的力度,比方说,增加多语种的对外传播媒体,以便保证可以直接对接国外的主流平台。据统计,国家官方向媒体投入的资金有450亿人民币,其主要负责内容是对国际上的事件进行报道或者一些全球性的业务,这些媒体主要的工作是将中国的声音传达到国际社会上面,比方说在牛市的时报广场上有播放新华社创作的中国形象宣传广告;第二,就是借船出海,也就是积极的参与并购,或者入股外国媒体,用这样的方式为外国构建海外话语平台。
还有一点就是,新闻业界的多数人认为应该组中“话语权”的塑造。回想以往的历史,那时候真有点过于简化这个问题。因此,人们很快的意识到话语权力和话语权利是不一样的盖帘的,话语权主要指的是控制舆论的权力,设立话语平台并不意味着你已经有话语权,所以在这方面获得的成效并不是很好。就如上文提到的纽约时代广场的广告,新华社花费巨资在美国醒目的位置传播中国形象,这当中关于人物的播放持续了28天,基本上每天20小时播放,一小时播放15次,也就是说总共播放了84000次。从数量上来说,这是一次重大的发声项目,也是一次非常强势的行为。不过这样的效果是否意味着话语权的塑造了?香港孔庆勤教授和“察哈尔学会”关于其就做过调查,其结果表面,这样的传播效果并不是很好。在广告播出之后,对于中国的好感上升了7%,但是与之相对的,反感上升了10%,大多数的人认为中国已经有这么多人入住自己的国家,这让他们感到很警长。此外,对于借船出海这一计划,也有一个新的评估,新加坡郑永年所长发现,虽然中国由并购或者参股一些外国小媒体,但是这些媒体多数都是华文的媒体,并且本身在当地的影响力度还不是很大,所以收到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对于国外主流媒体,因为担心透露本国的资源,很难渗透,因此,话语平台的建立非常的困难。比较有名的例子就是,美国华盛顿邮报旗下有一个新闻周刊年年亏损,我国当时用高价参与竞标,但是最后该刊宁愿用1美元给本国的国人,也不要中国的加入。
因此,在打造对外传媒的时候并不是话语权的构建,这一误解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我国长期“以我为主”思想的指导。文献资料表明,话语权的大小或者产生影响力度都是在沟通中不断增加的。所以,在实际的操作中要注重自己所说的话,也要注重“他者”接收的能力。换句话说,话语权的建立是建立在他人的接受力上面的。这样的沟通主要表现在三点;第一,话语权表现在“他者”对自己的了解;第二,“他者”对自己的信服上面;第三,“他者”对自己的自愿接受的程度上。也就是说让媒体的话语被他国所理解、接受,因此媒体公信力的建设是我国构建传播路径最有效的方式。
二、构建公信力:媒体国际传播能力构建路径的选择
媒体公信力也就是改变目前说了别人不信的状况,这也是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最佳路径的选择。目前,对于媒体公信力的研究,最为重要的是喻国明教授关于《中国大众媒介传播效果与公信力研究》,但是,这当中并未提及如何构建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媒体公信力了?目前的研究报告对于此定义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阐释。静态上表示,公信力就是媒体的素质,也就是他最终的呈现形象。其影响的主要参数有:内容是否真实、是否公正权威、是否为他人排忧解答等。动态上表示,公信力就是媒体在和采访者中产生的信任。郑保卫先生关于公信力的解释包含了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他认为,公信力就是传播媒介获得受采访者的信任和亲耐的总和。其主要是在接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信誉和影响的一种评判。关于公信力还有一个重要的认识,那就是有没有,取决于受采访者。
因此,对于公信力的关注,首要的工作就是调整国际传播能力构建路径的思维。就像程云杰所言的,对外传播的力度必须要强大,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公信力,必须在注重自身发展的情况下,找到核心的挑戰内容。还应当跳出现有的思维方式,将“说”转变为“受”的导向。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完全吻合“他者”的观点。从话语平台的设立到提高公信力,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路径在改变。话语平台的设立的重点是在“我说”,而公信力的提高是“他者”。也就是说,公信力的提高不仅仅是在“我说”的话语平台上面,还应该注重“他者”的接受能力。这就好比新华社马生荣总编辑所表示的,话语的权力是任何人也无法剥夺的,但是重点是你说出来的东西别人要信服。公信力应该是所有媒体应该为之重视的东西。对于公信力的建立也就是注重“他者”所说的,相信与否都是不以你的意志的。当然,确定“他者”对我所说的信服,主要还是决绝于“我”所表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