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为母语,语文有它的特殊性。语文学习是终生的,语文学习不仅限于课堂,语文课堂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知识的积淀,来源散漫,不具备循序渐进的体系。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良好学习习惯是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有力保证。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如下一些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训练,从而使其在“知、情、意、行”诸方面建立起一系列的条件反射,形成自主行为上的高层次动力定型,达到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1培养自主探究的习惯
1.1独立钻研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为学生设计自学环节,安排学生自己去读、写、查、思,安排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时间长了,就能克服依赖思想,坐得住,钻得进,聚精会神,认真读书,形成独立钻研的习惯。
1.2互相切磋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有不理解,不全面的地方,难免有弄不懂的难题。这时如能与同学交换意见,彼此切磋,彼此琢磨,往往会豁然开朗,疑窦顿释。因此,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组的活动,结队活动,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以使学生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
1.3向一切人学习的习惯。求师的“师”,不仅仅限于教师,长辈,还应指自己的同学,指一切能帮助自己的人。要像孔子那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不耻下问”、“乐于旁问”。培养学生在学校阶段要向教师学习,向比自己成绩好的同学学习,还要向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学习。因为人人都有长处,通过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实践中养成向一切入学习的好习惯。
2培养学而时习的习惯
培养学而时习的习惯,是把教材学到手的重要保证。但是,在现行教学安排上严重存在“重讲轻学”、“重讲轻习”的现象。一种课型,要学新,就忽视习旧;要习旧,就先停止学新,为了赶进度,对每篇课文往往是“连讲几节放一边,考前复习再见面”。如果学生不自觉,只能是学一篇,忘一篇。为了充分发挥教材作用,我们必须克服上述情况,培养学生学而时习的习惯。
习惯的培养有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其中最基本的是多次地、长时间地重复一定行为,因而使行为得到一定的巩固。这种多次重复是教师连续要求的结果,意识到和意识不到的模仿结果,以及有意识有目的的自我教育的结果,最后习惯不知不觉地形成。培养学而时习的习惯,就要培养学而时用,学而时思,学而时问的习惯。
2.1学而时用的习惯。培养学而时用的习惯就是要克服怕写,怕说,做到亲手写、主动写;乐于说、主动说。教学中增加学生自习的机会,每周都有书面或口头作文,书面作文由惯常的每两周一次,增加到每周一次。重视作文的同时,还适量做一些语文知识作业,并要求认真做,不抄袭。口头作文可自行上台,也允许由他人陪着上台。这样做开始时会显得课堂散乱,但时间一长,学生就会逐渐减少了心理压力,变得主动、积极,乃至于养成习惯。
2.2学而时思的习惯。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智力训练的目的就是形成智慧,而死记硬背学到的知识不等于智慧。为了培养学生学而时思的习惯,在训练时就必须做到:①以“活”题为主。训练中能力题的比例要大,记分向“活”题倾斜,把学生的记忆从单纯的记忆,引领到积极思维上来;②“死”题翻“活”。为了多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机会,对“死”题尽量翻“活”。如默写《兰亭集序》,不是要求学生从这里默写到那里,而是这样出题:默写兰亭集会时的自然环境和作者感受部分,并在作者感受的句子下加横线,同时对其作出点评;③“活”题不框。“死”题都要翻“活”,自然“活”题不能框“死”。如作文减少写前指导,加强写后评讲。
2.3学而时问的习惯。对一些行为的正面强化和对一些行为的抵制,对形成一种习惯会起重大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疑难问题,出现差错,只要及时问老师,问同学,查资料,就能长善救失。如果我们能对做得好的及时进行正面强化——称赞、表扬、奖励,对做得差的进行抑制——批评、惩罚,一种及时问查的习惯就会逐渐形成,为此,可以尝试规定学生作业独立完成后进行自改。自改对的,扣分从轻,漏改和错改的扣分从重。
3培养自我完善的习惯
3.1聚精会神,耳听脑记的听课习惯。据测查,学生“听”的效率一般都很低,其原因是许多学生听课时心不在焉,把老师讲的会当作“耳边风”。这一坏习惯与教学上长期对“听”没有具体教学任务和孤立地抓“听”有关。其实“听”的训练也是有办法的,如果把与“听”密切相关的“记”和“答”连结起来,组成“听记答”的训练结构,聚精会神,耳听脑记的习惯就会养成。因为“听”是吸收,是内化;“记”是贮存,是理解过程;“答”是表达,是输出,也是对“听记”的反馈评价。为了“答”好,必先“听记”好,这样,就能强化“听”的自觉性,提高吸收信息的能力。
3.2速读熟读与精思的读书习惯。读书方法有多种多样,每人使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快速浏览和熟读精思这一基本方法每人都必须熟练掌握。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要读的东西很多,只有快速浏览,才可用较少的时间,完成巨大的阅读量。但有的书只浏览还不行,必须反复阅读,仔细推敲才行,有时则须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3.3培养先看书思考后作业的训练习惯。不少学生都是拿到作业就写,结果是作业做了不少,收获却很小,原因是未能充分发挥做作业的效能,只是把写作业当成了做作业的全部过程。
先应看书思考。作业题来自教材,读教材就抓住了根本,作业题才有做好的可能。作业题总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把教材的所有内容都出上题目布置给学生做。学生全面熟悉了教材,教师没有出的部分,自己也过了一遍。此外,作业不全是教材的再现、重复,许多时候却是对教材的深化、扩展,学生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消化,才能正确解答作业题。
再是独立、快速完成。实践证明,抄教材的作业,抄同学答案的作业收益都不大,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要求督促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完成速度要快。快速既有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更多的任务,又能促使做作业时的思想高度集中,提高输出的质量。
3.4自我矫正与完善的求知习惯。自我矫正与完善的核心工作是查对和请教。查对,是借助本本作用,进行自我完善;请教,是借助他人的力量,进行自我完善。两条渠道都开通,就能扬长避短,长其善救其失。有的学生只愿查对,不愿向人请教,有的则刚好相反,也有的既不愿查对,也不愿请教,自我封闭。这方面优生普遍比差生做得好。通过查对,请教进行自我完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而是一个认识问题,习惯问题,必须通过长期的训练来提高认识,形成习惯。
以上所举,仅只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同层面的做法举隅,还有许多好的措施,愿得专家同行指教,则不胜感激。
作为母语,语文有它的特殊性。语文学习是终生的,语文学习不仅限于课堂,语文课堂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知识的积淀,来源散漫,不具备循序渐进的体系。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良好学习习惯是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有力保证。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如下一些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训练,从而使其在“知、情、意、行”诸方面建立起一系列的条件反射,形成自主行为上的高层次动力定型,达到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1培养自主探究的习惯
1.1独立钻研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为学生设计自学环节,安排学生自己去读、写、查、思,安排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时间长了,就能克服依赖思想,坐得住,钻得进,聚精会神,认真读书,形成独立钻研的习惯。
1.2互相切磋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有不理解,不全面的地方,难免有弄不懂的难题。这时如能与同学交换意见,彼此切磋,彼此琢磨,往往会豁然开朗,疑窦顿释。因此,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组的活动,结队活动,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以使学生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
1.3向一切人学习的习惯。求师的“师”,不仅仅限于教师,长辈,还应指自己的同学,指一切能帮助自己的人。要像孔子那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不耻下问”、“乐于旁问”。培养学生在学校阶段要向教师学习,向比自己成绩好的同学学习,还要向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学习。因为人人都有长处,通过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实践中养成向一切入学习的好习惯。
2培养学而时习的习惯
培养学而时习的习惯,是把教材学到手的重要保证。但是,在现行教学安排上严重存在“重讲轻学”、“重讲轻习”的现象。一种课型,要学新,就忽视习旧;要习旧,就先停止学新,为了赶进度,对每篇课文往往是“连讲几节放一边,考前复习再见面”。如果学生不自觉,只能是学一篇,忘一篇。为了充分发挥教材作用,我们必须克服上述情况,培养学生学而时习的习惯。
习惯的培养有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其中最基本的是多次地、长时间地重复一定行为,因而使行为得到一定的巩固。这种多次重复是教师连续要求的结果,意识到和意识不到的模仿结果,以及有意识有目的的自我教育的结果,最后习惯不知不觉地形成。培养学而时习的习惯,就要培养学而时用,学而时思,学而时问的习惯。
2.1学而时用的习惯。培养学而时用的习惯就是要克服怕写,怕说,做到亲手写、主动写;乐于说、主动说。教学中增加学生自习的机会,每周都有书面或口头作文,书面作文由惯常的每两周一次,增加到每周一次。重视作文的同时,还适量做一些语文知识作业,并要求认真做,不抄袭。口头作文可自行上台,也允许由他人陪着上台。这样做开始时会显得课堂散乱,但时间一长,学生就会逐渐减少了心理压力,变得主动、积极,乃至于养成习惯。
2.2学而时思的习惯。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智力训练的目的就是形成智慧,而死记硬背学到的知识不等于智慧。为了培养学生学而时思的习惯,在训练时就必须做到:①以“活”题为主。训练中能力题的比例要大,记分向“活”题倾斜,把学生的记忆从单纯的记忆,引领到积极思维上来;②“死”题翻“活”。为了多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机会,对“死”题尽量翻“活”。如默写《兰亭集序》,不是要求学生从这里默写到那里,而是这样出题:默写兰亭集会时的自然环境和作者感受部分,并在作者感受的句子下加横线,同时对其作出点评;③“活”题不框。“死”题都要翻“活”,自然“活”题不能框“死”。如作文减少写前指导,加强写后评讲。
2.3学而时问的习惯。对一些行为的正面强化和对一些行为的抵制,对形成一种习惯会起重大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疑难问题,出现差错,只要及时问老师,问同学,查资料,就能长善救失。如果我们能对做得好的及时进行正面强化——称赞、表扬、奖励,对做得差的进行抑制——批评、惩罚,一种及时问查的习惯就会逐渐形成,为此,可以尝试规定学生作业独立完成后进行自改。自改对的,扣分从轻,漏改和错改的扣分从重。
3培养自我完善的习惯
3.1聚精会神,耳听脑记的听课习惯。据测查,学生“听”的效率一般都很低,其原因是许多学生听课时心不在焉,把老师讲的会当作“耳边风”。这一坏习惯与教学上长期对“听”没有具体教学任务和孤立地抓“听”有关。其实“听”的训练也是有办法的,如果把与“听”密切相关的“记”和“答”连结起来,组成“听记答”的训练结构,聚精会神,耳听脑记的习惯就会养成。因为“听”是吸收,是内化;“记”是贮存,是理解过程;“答”是表达,是输出,也是对“听记”的反馈评价。为了“答”好,必先“听记”好,这样,就能强化“听”的自觉性,提高吸收信息的能力。
3.2速读熟读与精思的读书习惯。读书方法有多种多样,每人使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快速浏览和熟读精思这一基本方法每人都必须熟练掌握。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要读的东西很多,只有快速浏览,才可用较少的时间,完成巨大的阅读量。但有的书只浏览还不行,必须反复阅读,仔细推敲才行,有时则须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3.3培养先看书思考后作业的训练习惯。不少学生都是拿到作业就写,结果是作业做了不少,收获却很小,原因是未能充分发挥做作业的效能,只是把写作业当成了做作业的全部过程。
先应看书思考。作业题来自教材,读教材就抓住了根本,作业题才有做好的可能。作业题总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把教材的所有内容都出上题目布置给学生做。学生全面熟悉了教材,教师没有出的部分,自己也过了一遍。此外,作业不全是教材的再现、重复,许多时候却是对教材的深化、扩展,学生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消化,才能正确解答作业题。
再是独立、快速完成。实践证明,抄教材的作业,抄同学答案的作业收益都不大,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要求督促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完成速度要快。快速既有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更多的任务,又能促使做作业时的思想高度集中,提高输出的质量。
3.4自我矫正与完善的求知习惯。自我矫正与完善的核心工作是查对和请教。查对,是借助本本作用,进行自我完善;请教,是借助他人的力量,进行自我完善。两条渠道都开通,就能扬长避短,长其善救其失。有的学生只愿查对,不愿向人请教,有的则刚好相反,也有的既不愿查对,也不愿请教,自我封闭。这方面优生普遍比差生做得好。通过查对,请教进行自我完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而是一个认识问题,习惯问题,必须通过长期的训练来提高认识,形成习惯。
以上所举,仅只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同层面的做法举隅,还有许多好的措施,愿得专家同行指教,则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