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正式登陆海外资本市场这个舞台之前,国内企业“幕后”的代价除了高昂的前期成本之外,还有更多的是观念、人员素质、治理结构、管理水平等企业内功的提高
海外上市热潮不断
自1993年开始,赴海外上市的内地企业前赴后继,产生了5次浪潮。香港和纽约两地是它们上市的首选地。根据香港联交所提供的资料,截至2004年6月底,包括红筹、H股及在海外注册的民企在内,内地企业过去11年在香港上市筹集资金达8763亿港元。内地企业占香港市场的市值为30%,占市场的成交额更达43%。在美国资本市场,有内地背景的上市企业也有近30家。
1993年华晨金杯汽车在纽约证交所的上市,吹响了内地企业进军海外资本市场的号角。作为中国市场开放、资本运营观念增强后第一批海外上市的公司,它们主要以传统的工业、制造业为主,代表性企业如青岛啤酒、上海石化、马鞍山钢铁等。
第二批海外上市浪潮则以航空、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业为主。当时,中国基础设施业现状较为薄弱,相关方面的投资在海外投资者眼中极具增长潜力。代表性企业如东方航空、华能电力、大唐发电等。
第三批在海外上市浪潮中充当主角的则是以红筹股为主的企业,如上海实业、中远太平洋、香港中旅等。这些公司在当时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得到了来自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因而被当时市场普遍看好,在香港一度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红筹热潮。
从1999年开始,中国企业又在海外市场掀起了第四次上市浪潮。这期间赴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除了以石油、电信类为代表的大型的、带有垄断性的行业外,一大批民营、高科技企业也唱起了主角,如福建恒安、新浪、搜狐、网易等以互联网、电子商务为特色的一批企业。
2003年,中国概念股在海外市场上又掀起了第五次上市浪潮。以当年4月巴菲特在香港买进中国石油并且一度成为其第二大外资股东为标志,市场开始大量追逐在海外挂牌的中国企业。这一年,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中国指数飙升81%,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股票则狂涨152%。
资料统计,2003年,中国在海外上市(香港、新加坡、纽约、纳斯达克)的企业共有33家,集资金额接近68亿美元。33家中有10家在香港上市,1家在香港和纽约两地同时上市,13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创下多个纪录。
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的追捧一直持续到2004年。2004年1月,中国绿色食品公司获得1604倍的超额认购,创下香港市场上市的新纪录。中国绿色食品原计划赴港筹资额为1.75亿港元,最终却获得了2800亿港元的认购。一时间,中国概念股的风潮势不可挡。在蒙牛乳业、中电国际、腾讯、E龙网、前程无忧网、中国网通、中兴通讯等国内知名企业成功上市后,北青传媒、国航又将择日登陆海外市场。
在这种海外上市的热潮面前,尤其需要我们的企业家们冷静对待,通盘考虑自己企业的实际状况,然后再决策要不要实施海外上市,甚至要不要上市。
明白自己为什么要上市
企业家在做出决策之前,必须弄明白自己为什么要上市。上市无疑是有好处的,否则不会让众多企业趋之若鹜。
——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发行股票筹集大笔投资性的、不可随意撤出的企业发展资金,而且由于溢价或市场追捧等因素,其数额往往会接近甚至超过企业原有总资产。
——建立长期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的先决条件,如果企业业绩良好,或者有吸引投资者的题材,就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资金需求随时在资本市场上融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这一点是海外资本市场比国内资本市场更吸引人的地方。
——原有股东所持有的股权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变现,为企业前期投入的资金构筑退出平台。
——有利于管理现代化、规范企业管理,有利于社会监督、保证企业稳定发展,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如果在海外上市,企业将在技术、市场、管理和人才等方面,得到更多的机会,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作为上市公司尤其是海外上市公司,企业将获得巨大的发展和扩张能力,即收购兼并其它企业的能力。现在的企业并购,往往是以现金加股权的方式进行。这种能力是利用资本市场的定价功能而形成的。
上市之前先问几个问题
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去海外上市,更不能说所有企业都应该上市。究竟应不应该走海外上市之路?企业家在决策之前,应该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上市地点选得合适吗?
到海外融资,基本要素是互通的,无论哪个市场都会对净资产和市值有一定的要求,还有良好的业务前景、营业能力、团队、客户质量等一系列标准问题,如果这些没有做好,那么海外上市将难以成功。
在基本层面做到位的情况下,选择一个合适的市场很重要。
不同的市场具有不同的产业方向。比如纳斯达克是个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市场,高科技企业占到这个市场的48%,但是它也不都是这种产业,比如星巴克也是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显现出这个市场在从高科技行业逐步转向其他行业。
加拿大市场是一个以矿类企业和采掘业企业为主的板块,这个市场长期累计的服务经验也基本集中在这个领域,所以如果是做矿业或采掘业的企业,显然在加拿大上市会比其他海外市场顺畅。
伦敦市场很简单,金融业和服务业是它的主要方向。在这里上市能得到更好的中介服务,能够节省时间。在综合发展层面,无论是资金量、当地政府的监管、品牌以及上市之后的管理,这个市场都有一定的优势。
新加坡作为一个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发展前景也是不错的。中国企业在新加坡市场的换手率是当地企业的1.5倍,也就是说这个市场是很欢迎中国企业的。
针对各个市场的差异,选择海外上市,可以找到一个真正符合自己企业的市场,而上市费用在香港和美国相对于新加坡就要贵一些。
一个企业在哪儿上市由企业实力和战略发展方向决定,不用死盯住一个市场,比如香港上市确实有其优势,但是想在这个市场上市的企业实在太多了,不一定能挨上自己的企业,所以应该把眼界放得更开阔一些,在更远的市场寻找符合自己上市的“地方”。
——公司治理结构达标了吗?
公司内部控制系统不健全,不能满足海外交易所有关上市公司的治理要求,这一直是困扰我国民企的一个核心问题。
在经历安然、世界通信、施乐、安达信等一系列世界知名大公司和中介机构的丑闻后,投资者信心持续恶化,美国资本市场遇到巨大威胁。2002年7月30日,由民主党议员萨班斯和共和党议员奥克斯利共同起草并提交国会表决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索克斯法案》)经布什总统签署生效。因《索克斯法案》引起的争议集中在其404节。
该条款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必须说明公司管理层建立和维持良好内部控制、审查报表、披露所有实质性缺陷的职责,并建立相应的机制来保证公司内部有合理的控制结构。
已经有一些中小公司会因为该法案实行后管理成本的提高而退出市场或暂停上市计划。去年,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声卡制造商新加坡创新科技成为第一家退出纳斯达克的亚洲公司。其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沈望傅表示,退市是因为《索克斯法案》通过后,创新科技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成本高昂。2002年夏,中银香港决定放弃在美上市发行ADR,仅以144A形式向美国机构投资者单独进行了配售。中国外运也放弃了原来在美国上市的计划,该公司已在香港上市,并通过144A股票私募规定向美国投资者配售了股票。最近的消息则是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将原来在香港和纽约同时上市的计划改为在香港和伦敦两地上市。
而由于海外成熟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尤其严格,投资者的维权意识也相当强,而且监管部门也给投资者提供了便利的维权条件,像美国的投资者就可以对企业的欺诈行为免费搞“集团诉讼”。国内企业稍有不慎,就会吃官司。去年高调上市的中国人寿就因为母公司的审计问题于今年3月遭遇由美国两家律师事务所发起和组织的集团诉讼。中国人寿由此成为上市不久首次在美遭遇官司的国有改制上市企业。其后又有UT斯达康由于预期业绩的披露问题在美国遭遇诉讼。
最近在新加坡和香港发生的中航油和创维数码的丑闻无疑将加深海外投资者本来就对国内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存有的疑虑,给国内企业的海外上市之路又添几分困难。
——中介机构选对了吗?
有些企业由于过早签订过多的中介机构,导致上市成本增加。而且由于管理层对国际中介机构的选择缺乏经验,因而往往未能在价格和工作能力的最优化上做出合适的选择。更糟糕的是由于国内企业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对海外资本市场知之甚少,缺乏辨别能力,经常会走很多弯路,甚至掉进一些无良、无能财务顾问或中介机构的陷阱,付出沉痛的代价。例如近期媒体曝光的澳大利亚某中介公司在国内的不良行为就给四川的5家企业造成了超过50万美元的直接损失。
——管理层准备好了吗?
对于想到海外上市的国内企业来说,必须要经历一个从不规范管理的企业,到规范管理的、透明度较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要1到2年甚至更长,这就需要我们企业的管理层从决定海外上市的那一刻起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
——企业有合格的专业人员吗?
如果企业缺乏有海外上市经验的人才,就有可能在与海外中介机构沟通过程中,不能及时准备及提供符合相关要求的资料,进而影响上市时间和进度,严重的甚至可能影响上市本身。
对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也非常重要。在某民企海外上市项目中,就曾发生过在国际会计师执行现场审计时,才发现存在会计或税务问题,进而影响上市时间和进程的事件。造成的原因除了公司财务人员不了解国际会计准则,无法有效配合国际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外,还与公司相关人员缺乏海外上市规则的专业培训,不能及时了解上市规则、程序、信息披露的要求等有关系。
由此可见,在正式登陆海外资本市场这个舞台之前,国内企业“幕后”的代价除了高昂的前期成本之外,还有更多的是观念、人员素质、治理结构、管理水平等企业内功的提高。这些,对想在国际资本市场一展身手的中国企业来说,都准备好了吗?
背景资料
不良投资银行业务、企业顾问与管理咨询服务供应商的主要特征
● 开展业务前期,只注重形式上的专业报告,但对客户难以募集资金的事实隐而不报;
● 路演阶段,通过互联网寻找投资者,安排投资意向淡漠甚至毫无意向的境外机构敷衍客户,以此博取客户继续支付高额费用;
当融资失败后,则将原因归咎于客户不够成熟,并以投资银行“不就服务结果做绝对承诺”的行业惯例为由推卸责任。
企业管理层要做的准备
心理素质:政策变化,市场变化等变故,会使企业上市历程风云突变,保持好的心态将十分重要。
协调能力:上市过程中有大量的协调工作,包括和中介的协调、和政府部门的协调、和媒体的协调等。
业务知识:作为决策者,你的决策依据是什么?你怎样判断重组方案是否可行?你在选择上市方案时,如何针对企业状况做出利弊分析?这都需要企业家具备相关知识结构。
(责任编辑 廖文燕)
海外上市热潮不断
自1993年开始,赴海外上市的内地企业前赴后继,产生了5次浪潮。香港和纽约两地是它们上市的首选地。根据香港联交所提供的资料,截至2004年6月底,包括红筹、H股及在海外注册的民企在内,内地企业过去11年在香港上市筹集资金达8763亿港元。内地企业占香港市场的市值为30%,占市场的成交额更达43%。在美国资本市场,有内地背景的上市企业也有近30家。
1993年华晨金杯汽车在纽约证交所的上市,吹响了内地企业进军海外资本市场的号角。作为中国市场开放、资本运营观念增强后第一批海外上市的公司,它们主要以传统的工业、制造业为主,代表性企业如青岛啤酒、上海石化、马鞍山钢铁等。
第二批海外上市浪潮则以航空、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业为主。当时,中国基础设施业现状较为薄弱,相关方面的投资在海外投资者眼中极具增长潜力。代表性企业如东方航空、华能电力、大唐发电等。
第三批在海外上市浪潮中充当主角的则是以红筹股为主的企业,如上海实业、中远太平洋、香港中旅等。这些公司在当时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得到了来自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因而被当时市场普遍看好,在香港一度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红筹热潮。
从1999年开始,中国企业又在海外市场掀起了第四次上市浪潮。这期间赴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除了以石油、电信类为代表的大型的、带有垄断性的行业外,一大批民营、高科技企业也唱起了主角,如福建恒安、新浪、搜狐、网易等以互联网、电子商务为特色的一批企业。
2003年,中国概念股在海外市场上又掀起了第五次上市浪潮。以当年4月巴菲特在香港买进中国石油并且一度成为其第二大外资股东为标志,市场开始大量追逐在海外挂牌的中国企业。这一年,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中国指数飙升81%,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股票则狂涨152%。
资料统计,2003年,中国在海外上市(香港、新加坡、纽约、纳斯达克)的企业共有33家,集资金额接近68亿美元。33家中有10家在香港上市,1家在香港和纽约两地同时上市,13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创下多个纪录。
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的追捧一直持续到2004年。2004年1月,中国绿色食品公司获得1604倍的超额认购,创下香港市场上市的新纪录。中国绿色食品原计划赴港筹资额为1.75亿港元,最终却获得了2800亿港元的认购。一时间,中国概念股的风潮势不可挡。在蒙牛乳业、中电国际、腾讯、E龙网、前程无忧网、中国网通、中兴通讯等国内知名企业成功上市后,北青传媒、国航又将择日登陆海外市场。
在这种海外上市的热潮面前,尤其需要我们的企业家们冷静对待,通盘考虑自己企业的实际状况,然后再决策要不要实施海外上市,甚至要不要上市。
明白自己为什么要上市
企业家在做出决策之前,必须弄明白自己为什么要上市。上市无疑是有好处的,否则不会让众多企业趋之若鹜。
——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发行股票筹集大笔投资性的、不可随意撤出的企业发展资金,而且由于溢价或市场追捧等因素,其数额往往会接近甚至超过企业原有总资产。
——建立长期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的先决条件,如果企业业绩良好,或者有吸引投资者的题材,就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资金需求随时在资本市场上融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这一点是海外资本市场比国内资本市场更吸引人的地方。
——原有股东所持有的股权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变现,为企业前期投入的资金构筑退出平台。
——有利于管理现代化、规范企业管理,有利于社会监督、保证企业稳定发展,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如果在海外上市,企业将在技术、市场、管理和人才等方面,得到更多的机会,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作为上市公司尤其是海外上市公司,企业将获得巨大的发展和扩张能力,即收购兼并其它企业的能力。现在的企业并购,往往是以现金加股权的方式进行。这种能力是利用资本市场的定价功能而形成的。
上市之前先问几个问题
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去海外上市,更不能说所有企业都应该上市。究竟应不应该走海外上市之路?企业家在决策之前,应该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上市地点选得合适吗?
到海外融资,基本要素是互通的,无论哪个市场都会对净资产和市值有一定的要求,还有良好的业务前景、营业能力、团队、客户质量等一系列标准问题,如果这些没有做好,那么海外上市将难以成功。
在基本层面做到位的情况下,选择一个合适的市场很重要。
不同的市场具有不同的产业方向。比如纳斯达克是个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市场,高科技企业占到这个市场的48%,但是它也不都是这种产业,比如星巴克也是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显现出这个市场在从高科技行业逐步转向其他行业。
加拿大市场是一个以矿类企业和采掘业企业为主的板块,这个市场长期累计的服务经验也基本集中在这个领域,所以如果是做矿业或采掘业的企业,显然在加拿大上市会比其他海外市场顺畅。
伦敦市场很简单,金融业和服务业是它的主要方向。在这里上市能得到更好的中介服务,能够节省时间。在综合发展层面,无论是资金量、当地政府的监管、品牌以及上市之后的管理,这个市场都有一定的优势。
新加坡作为一个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发展前景也是不错的。中国企业在新加坡市场的换手率是当地企业的1.5倍,也就是说这个市场是很欢迎中国企业的。
针对各个市场的差异,选择海外上市,可以找到一个真正符合自己企业的市场,而上市费用在香港和美国相对于新加坡就要贵一些。
一个企业在哪儿上市由企业实力和战略发展方向决定,不用死盯住一个市场,比如香港上市确实有其优势,但是想在这个市场上市的企业实在太多了,不一定能挨上自己的企业,所以应该把眼界放得更开阔一些,在更远的市场寻找符合自己上市的“地方”。
——公司治理结构达标了吗?
公司内部控制系统不健全,不能满足海外交易所有关上市公司的治理要求,这一直是困扰我国民企的一个核心问题。
在经历安然、世界通信、施乐、安达信等一系列世界知名大公司和中介机构的丑闻后,投资者信心持续恶化,美国资本市场遇到巨大威胁。2002年7月30日,由民主党议员萨班斯和共和党议员奥克斯利共同起草并提交国会表决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索克斯法案》)经布什总统签署生效。因《索克斯法案》引起的争议集中在其404节。
该条款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必须说明公司管理层建立和维持良好内部控制、审查报表、披露所有实质性缺陷的职责,并建立相应的机制来保证公司内部有合理的控制结构。
已经有一些中小公司会因为该法案实行后管理成本的提高而退出市场或暂停上市计划。去年,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声卡制造商新加坡创新科技成为第一家退出纳斯达克的亚洲公司。其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沈望傅表示,退市是因为《索克斯法案》通过后,创新科技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成本高昂。2002年夏,中银香港决定放弃在美上市发行ADR,仅以144A形式向美国机构投资者单独进行了配售。中国外运也放弃了原来在美国上市的计划,该公司已在香港上市,并通过144A股票私募规定向美国投资者配售了股票。最近的消息则是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将原来在香港和纽约同时上市的计划改为在香港和伦敦两地上市。
而由于海外成熟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尤其严格,投资者的维权意识也相当强,而且监管部门也给投资者提供了便利的维权条件,像美国的投资者就可以对企业的欺诈行为免费搞“集团诉讼”。国内企业稍有不慎,就会吃官司。去年高调上市的中国人寿就因为母公司的审计问题于今年3月遭遇由美国两家律师事务所发起和组织的集团诉讼。中国人寿由此成为上市不久首次在美遭遇官司的国有改制上市企业。其后又有UT斯达康由于预期业绩的披露问题在美国遭遇诉讼。
最近在新加坡和香港发生的中航油和创维数码的丑闻无疑将加深海外投资者本来就对国内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存有的疑虑,给国内企业的海外上市之路又添几分困难。
——中介机构选对了吗?
有些企业由于过早签订过多的中介机构,导致上市成本增加。而且由于管理层对国际中介机构的选择缺乏经验,因而往往未能在价格和工作能力的最优化上做出合适的选择。更糟糕的是由于国内企业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对海外资本市场知之甚少,缺乏辨别能力,经常会走很多弯路,甚至掉进一些无良、无能财务顾问或中介机构的陷阱,付出沉痛的代价。例如近期媒体曝光的澳大利亚某中介公司在国内的不良行为就给四川的5家企业造成了超过50万美元的直接损失。
——管理层准备好了吗?
对于想到海外上市的国内企业来说,必须要经历一个从不规范管理的企业,到规范管理的、透明度较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要1到2年甚至更长,这就需要我们企业的管理层从决定海外上市的那一刻起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
——企业有合格的专业人员吗?
如果企业缺乏有海外上市经验的人才,就有可能在与海外中介机构沟通过程中,不能及时准备及提供符合相关要求的资料,进而影响上市时间和进度,严重的甚至可能影响上市本身。
对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也非常重要。在某民企海外上市项目中,就曾发生过在国际会计师执行现场审计时,才发现存在会计或税务问题,进而影响上市时间和进程的事件。造成的原因除了公司财务人员不了解国际会计准则,无法有效配合国际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外,还与公司相关人员缺乏海外上市规则的专业培训,不能及时了解上市规则、程序、信息披露的要求等有关系。
由此可见,在正式登陆海外资本市场这个舞台之前,国内企业“幕后”的代价除了高昂的前期成本之外,还有更多的是观念、人员素质、治理结构、管理水平等企业内功的提高。这些,对想在国际资本市场一展身手的中国企业来说,都准备好了吗?
背景资料
不良投资银行业务、企业顾问与管理咨询服务供应商的主要特征
● 开展业务前期,只注重形式上的专业报告,但对客户难以募集资金的事实隐而不报;
● 路演阶段,通过互联网寻找投资者,安排投资意向淡漠甚至毫无意向的境外机构敷衍客户,以此博取客户继续支付高额费用;
当融资失败后,则将原因归咎于客户不够成熟,并以投资银行“不就服务结果做绝对承诺”的行业惯例为由推卸责任。
企业管理层要做的准备
心理素质:政策变化,市场变化等变故,会使企业上市历程风云突变,保持好的心态将十分重要。
协调能力:上市过程中有大量的协调工作,包括和中介的协调、和政府部门的协调、和媒体的协调等。
业务知识:作为决策者,你的决策依据是什么?你怎样判断重组方案是否可行?你在选择上市方案时,如何针对企业状况做出利弊分析?这都需要企业家具备相关知识结构。
(责任编辑 廖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