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记叙文穿插议论,对所叙之事发表的意见和看法,可揭示本质,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内容由肤浅变得深刻,主题由朦胧变为清晰。可以对文中所写人、事、物、景直接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
在记叙文中不同位置议论,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放在开头,起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统帅全篇的作用;放在结尾,可归纳全文、突出中心,让人回味;放在中间,能承上启下;前后皆放,则前呼后应、凸显中心;反复使用,更能让文章中心鲜明突出,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一、记叙文中“叙议结合”要注意的问题
(一)议论要“精”
在记叙文中,如果我们把叙事、写人、描景、状物比做“画龙”的话,那么议论便是“点睛”,一定要少而精,切忌“滥”。如果议论多而不当,且远离记叙的内容架空议论,非但不起作用,反成了画蛇添足;更不能长篇大论,喧宾夺主,造成文体上的“四不像”。
如江袅弘《爱是教育》的结尾是这样写的:“在我母亲那里,爱就是教育。”作者只用一句简洁的议论,就高度精炼地点明了母爱的真谛,总结了全文,点了题。
(二)议论要“深”
记叙文中的议论经常存在“浅”的毛病。主要原因是议论没有切中所记事物的深刻意义,浮光掠影,成为空洞的说教和时髦的口号。写到某人就说“他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啊”,写到某事,就说“这件事让我非常难忘”,“贴标签”“喊口号”“乱议论”“空议论”的问题比较严重。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建立在叙述与描写的基础上,应是因人缘事而发,应该与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水乳交融的整体。行文时力求做到不突兀、不生硬、不虚假,力求角度新颖,含义深刻。记叙中加入理性的议论,使文章因为思考而厚实深邃。
(三)议论要“活”
“活”即议论在记叙文中位置要根据需要灵活安排。议论在开头,可以点明中心、引出下文;议论穿插在行文过程,会使文章锦上添花;议论在结尾,可以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之事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议论在首尾,不但起到了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还可以相互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
二、记叙文中“叙议结合”的方法
(一)拓展法
在叙事写人绘景状物的基础上,拓展文章深度和广度,加入点石成金、深化主题的议论,使文章思想深刻。
1.由事及理。所谓“由事及理”,是在记叙事件的文章中,要从事件中提炼出思想,挖掘道理,生发议论,穿插议论揭示主题。由事及理,事是议的依托、基础,议是叙的深化、目的。这类文章阐述的“理”,是作者的体悟和发现,浸透了写作者主观认识、主观情绪的理。
例如莫顿·享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结尾:“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过多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亨特记叙完在父亲的指导从悬崖脱险事件后,挖掘出这样的道理:悬崖就像人生道路上遇到的许多困难一样,对待它,我们不能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解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才能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这样文章就在叙事的基础得到了总结提升。
2.由点到面。一篇文章可能写一件事,一个人,这是所谓的“点”。由此拓开来,围绕人、事、物,进行发散思维,由此及彼,由浅到深,由点到面,进行议论。
如杨绛在《老王》的结尾写道:“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先生的议论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许许多多像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由点到面的议论,让文章走出“就此事论此事,就此人论此人”的浅显,使文章的主题思想更加厚重。
3.由物及人。就是从文中所描写的物拓展开来,议论部分由物写到人,抓住物和人品格的相似点进行议论,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写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由花及人,让人们要正视苦难和挫折,不向命运低头,勇于迎接挑战,创造美好的生活! 思想立意更深刻了!
(二)问题法
问题法就是结合文章题目与所写的人、事、物、景进行提问,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才能写出有思想、有深意的议论。如《原来初中生活如此美好》,可以抓住题目中的“美好”提问,“初中生活为什么美好?”“这样美好生活对你有怎样的影响?”“你要如何度过美好的初中生活?”通过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写出议论文字。
再简单一点,可以把题目变成一个问题,结尾部分的议论,围绕这个问题去写,就能起到深化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如《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要写清“为什么”感谢的原因;《故乡的元宵》要让人知道故乡的元宵对“我”来说有何意义;《没想到要,真没想到》要点明为什么出乎你的意料;《你有属于自己的光芒》要写清人物身上的“光芒”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光芒对所写人物有什么好处。
问题法比较适合在结尾议论,画龙点睛。找出题目中的“题眼”结合文中所写内容,提问题,答问题。用这种方法一般都可以写出深化主题,点明中心的议论性结尾。
(三)修辞法
用修辞方法,“美化”记叙文中穿插的议论。
1.比喻法。议论中运用比喻。如一名考生在《亲情归来》中写道:“我的亲情曾经一度迷失,如今归来,好似帆船回归港湾,好似云朵回归天空,又似倦鸟回归山林。我终于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浮沉,这就是父母的爱。”
2.引用法。可以引用文中人物所说的话,如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开头就引用闻一多自己的话:“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还可以引用名人名言、古诗词句、歌詞等。如“很喜欢那句话: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生活难免有困难与挫折,在人生这场战斗中,只要来不断刷新自我,拼命向前,生活一定会对我们展开笑脸。”(甘肃考生《刷新自我》)
3.对比法。如“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这话很对。自信的人依靠自己的力量,一次次出发,去实现奋斗目标。自卑的人遇到困难就停滞不前,只会怨天尤人。而成功永远属于那些跌倒之后爬起来,总结教训,坚持初衷,充满自信,再次出发的勇士。”(选自贵阳考生《坚定目标后再次出发》)作者把自信的人与自卑的人进行对比,突出了坚定目标对人生的重要性。
4.反问法。“听着他们碎碎的话语,我心中一颤:一个爷爷,含辛茹苦抚养孙子,是亲情;一位老人,用心良苦教育晚辈,是厚意;一位名师,一心爱校、严谨教学,是师德!走近这些凡人,得知背后的情怀,难道我们不感动吗?”(选自长沙考生《凡人小事背后》)文中运用了排比和反问,让人们深深感动于小事背后的大爱。
5.设问法。“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它不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幸福是一碗水,它平凡却最有价值。我的幸福就是我的平凡生活。”(选自学生习作《我的幸福》)作者在文章开头,以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兴趣,直接入题,点出“我”的幸福就是“平凡生活”,引出下文。
文章中,记叙描写和议论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分开。在记叙中恰当穿插议论,就会像画在壁上的龙,一经点上眼睛,就会破壁而出,腾云而去。
【小试牛刀】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过许多拨动心弦的记忆: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帮助、书香的熏陶……这些记忆如同呵护的春风、关爱的雨露、友善的阳光,滋养着我们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
请根据你对上述文字的理解,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以“成长路上的阳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你最熟悉的生活,运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表达你最深刻的感悟,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字数不少于500;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在记叙文中不同位置议论,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放在开头,起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统帅全篇的作用;放在结尾,可归纳全文、突出中心,让人回味;放在中间,能承上启下;前后皆放,则前呼后应、凸显中心;反复使用,更能让文章中心鲜明突出,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一、记叙文中“叙议结合”要注意的问题
(一)议论要“精”
在记叙文中,如果我们把叙事、写人、描景、状物比做“画龙”的话,那么议论便是“点睛”,一定要少而精,切忌“滥”。如果议论多而不当,且远离记叙的内容架空议论,非但不起作用,反成了画蛇添足;更不能长篇大论,喧宾夺主,造成文体上的“四不像”。
如江袅弘《爱是教育》的结尾是这样写的:“在我母亲那里,爱就是教育。”作者只用一句简洁的议论,就高度精炼地点明了母爱的真谛,总结了全文,点了题。
(二)议论要“深”
记叙文中的议论经常存在“浅”的毛病。主要原因是议论没有切中所记事物的深刻意义,浮光掠影,成为空洞的说教和时髦的口号。写到某人就说“他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啊”,写到某事,就说“这件事让我非常难忘”,“贴标签”“喊口号”“乱议论”“空议论”的问题比较严重。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建立在叙述与描写的基础上,应是因人缘事而发,应该与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水乳交融的整体。行文时力求做到不突兀、不生硬、不虚假,力求角度新颖,含义深刻。记叙中加入理性的议论,使文章因为思考而厚实深邃。
(三)议论要“活”
“活”即议论在记叙文中位置要根据需要灵活安排。议论在开头,可以点明中心、引出下文;议论穿插在行文过程,会使文章锦上添花;议论在结尾,可以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之事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议论在首尾,不但起到了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还可以相互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
二、记叙文中“叙议结合”的方法
(一)拓展法
在叙事写人绘景状物的基础上,拓展文章深度和广度,加入点石成金、深化主题的议论,使文章思想深刻。
1.由事及理。所谓“由事及理”,是在记叙事件的文章中,要从事件中提炼出思想,挖掘道理,生发议论,穿插议论揭示主题。由事及理,事是议的依托、基础,议是叙的深化、目的。这类文章阐述的“理”,是作者的体悟和发现,浸透了写作者主观认识、主观情绪的理。
例如莫顿·享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结尾:“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过多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亨特记叙完在父亲的指导从悬崖脱险事件后,挖掘出这样的道理:悬崖就像人生道路上遇到的许多困难一样,对待它,我们不能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解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才能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这样文章就在叙事的基础得到了总结提升。
2.由点到面。一篇文章可能写一件事,一个人,这是所谓的“点”。由此拓开来,围绕人、事、物,进行发散思维,由此及彼,由浅到深,由点到面,进行议论。
如杨绛在《老王》的结尾写道:“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先生的议论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许许多多像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由点到面的议论,让文章走出“就此事论此事,就此人论此人”的浅显,使文章的主题思想更加厚重。
3.由物及人。就是从文中所描写的物拓展开来,议论部分由物写到人,抓住物和人品格的相似点进行议论,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写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由花及人,让人们要正视苦难和挫折,不向命运低头,勇于迎接挑战,创造美好的生活! 思想立意更深刻了!
(二)问题法
问题法就是结合文章题目与所写的人、事、物、景进行提问,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才能写出有思想、有深意的议论。如《原来初中生活如此美好》,可以抓住题目中的“美好”提问,“初中生活为什么美好?”“这样美好生活对你有怎样的影响?”“你要如何度过美好的初中生活?”通过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写出议论文字。
再简单一点,可以把题目变成一个问题,结尾部分的议论,围绕这个问题去写,就能起到深化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如《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要写清“为什么”感谢的原因;《故乡的元宵》要让人知道故乡的元宵对“我”来说有何意义;《没想到要,真没想到》要点明为什么出乎你的意料;《你有属于自己的光芒》要写清人物身上的“光芒”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光芒对所写人物有什么好处。
问题法比较适合在结尾议论,画龙点睛。找出题目中的“题眼”结合文中所写内容,提问题,答问题。用这种方法一般都可以写出深化主题,点明中心的议论性结尾。
(三)修辞法
用修辞方法,“美化”记叙文中穿插的议论。
1.比喻法。议论中运用比喻。如一名考生在《亲情归来》中写道:“我的亲情曾经一度迷失,如今归来,好似帆船回归港湾,好似云朵回归天空,又似倦鸟回归山林。我终于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浮沉,这就是父母的爱。”
2.引用法。可以引用文中人物所说的话,如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开头就引用闻一多自己的话:“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还可以引用名人名言、古诗词句、歌詞等。如“很喜欢那句话: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生活难免有困难与挫折,在人生这场战斗中,只要来不断刷新自我,拼命向前,生活一定会对我们展开笑脸。”(甘肃考生《刷新自我》)
3.对比法。如“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这话很对。自信的人依靠自己的力量,一次次出发,去实现奋斗目标。自卑的人遇到困难就停滞不前,只会怨天尤人。而成功永远属于那些跌倒之后爬起来,总结教训,坚持初衷,充满自信,再次出发的勇士。”(选自贵阳考生《坚定目标后再次出发》)作者把自信的人与自卑的人进行对比,突出了坚定目标对人生的重要性。
4.反问法。“听着他们碎碎的话语,我心中一颤:一个爷爷,含辛茹苦抚养孙子,是亲情;一位老人,用心良苦教育晚辈,是厚意;一位名师,一心爱校、严谨教学,是师德!走近这些凡人,得知背后的情怀,难道我们不感动吗?”(选自长沙考生《凡人小事背后》)文中运用了排比和反问,让人们深深感动于小事背后的大爱。
5.设问法。“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它不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幸福是一碗水,它平凡却最有价值。我的幸福就是我的平凡生活。”(选自学生习作《我的幸福》)作者在文章开头,以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兴趣,直接入题,点出“我”的幸福就是“平凡生活”,引出下文。
文章中,记叙描写和议论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分开。在记叙中恰当穿插议论,就会像画在壁上的龙,一经点上眼睛,就会破壁而出,腾云而去。
【小试牛刀】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过许多拨动心弦的记忆: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帮助、书香的熏陶……这些记忆如同呵护的春风、关爱的雨露、友善的阳光,滋养着我们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
请根据你对上述文字的理解,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以“成长路上的阳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你最熟悉的生活,运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表达你最深刻的感悟,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字数不少于500;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