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为了使教育教学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在考虑如何教的同时,应考虑学生如何去学。“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法摆在首位,真正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从“会学”变为“乐学”,从“乐学”能够达到“活学”.
关键词: 情境教学 建构主义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中图分类号G633
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定位,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待,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仅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设计。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与时俱进的要求,不得不改变,不得不付诸于行动。本文结合我校在新课改过程中的认识和个人的心的浅谈几点体会。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再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例如: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时,先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例题由“数”变为“式”,自然引出分式的基本性质。这种类比的学习方法,既体现了知识的衔接性,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在学习分式的运算时,再次回忆了分数的约分与通分,又一次的类比,让学生顿悟知识升华的重要性,大大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二: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建构意义的学习方式而获得。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的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例如:“多边形内角和”一节的教学,我先复习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1)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2)具体办法采用添加对角线的方法(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3)从一个顶点出发可以连多少条对角线?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有多少条对角线?(4)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5)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和探索,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还因势利导探索出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联系实际培养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枯燥乏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熟记,然后反反复复做题。新教材内容的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与形象的图象,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例如:在学习打电话缴费时,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去移动、电信、联通大厅调查相关知识。教学时,让学生出示调查情况,然后6人一组,分组讨论合作攻关,最后借助例题的表格归纳出结论。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愉快地学到了知识,深深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大大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多媒体教学提高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展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我从网上下载了我国公元3世纪赵爽在注解《周髀算经》时给出的弦图,供学生去欣赏。同时我又介绍勾股定理又叫商高定理或毕达哥拉斯定理,把商高和毕达歌拉斯的个人简介也从网上下载供学生了解。通过彩图与名人故事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以激发学习热情并提高学习效率。
五:多方案关注个体发展
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每位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志趣上存在很大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认可这种差异,尽可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有困难的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教学中先合理分几个小组,然后多设计一些做一做、试一试、议一议、猜一猜、论一论等题目,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互相讨论等形式主动获取知识。这完全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和分层教学的特点,也正是新课程所体现的教学理念。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的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关键词: 情境教学 建构主义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中图分类号G633
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定位,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待,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仅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设计。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与时俱进的要求,不得不改变,不得不付诸于行动。本文结合我校在新课改过程中的认识和个人的心的浅谈几点体会。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再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例如: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时,先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例题由“数”变为“式”,自然引出分式的基本性质。这种类比的学习方法,既体现了知识的衔接性,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在学习分式的运算时,再次回忆了分数的约分与通分,又一次的类比,让学生顿悟知识升华的重要性,大大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二: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建构意义的学习方式而获得。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的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例如:“多边形内角和”一节的教学,我先复习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1)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2)具体办法采用添加对角线的方法(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3)从一个顶点出发可以连多少条对角线?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有多少条对角线?(4)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5)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和探索,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还因势利导探索出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联系实际培养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枯燥乏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熟记,然后反反复复做题。新教材内容的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与形象的图象,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例如:在学习打电话缴费时,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去移动、电信、联通大厅调查相关知识。教学时,让学生出示调查情况,然后6人一组,分组讨论合作攻关,最后借助例题的表格归纳出结论。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愉快地学到了知识,深深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大大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多媒体教学提高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展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我从网上下载了我国公元3世纪赵爽在注解《周髀算经》时给出的弦图,供学生去欣赏。同时我又介绍勾股定理又叫商高定理或毕达哥拉斯定理,把商高和毕达歌拉斯的个人简介也从网上下载供学生了解。通过彩图与名人故事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以激发学习热情并提高学习效率。
五:多方案关注个体发展
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每位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志趣上存在很大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认可这种差异,尽可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有困难的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教学中先合理分几个小组,然后多设计一些做一做、试一试、议一议、猜一猜、论一论等题目,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互相讨论等形式主动获取知识。这完全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和分层教学的特点,也正是新课程所体现的教学理念。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的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