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时代下的我们面临的冲击是亲所未有的,而跨界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面对这个冲击的解决之法。
【关键词】跨界;设计思维;界限;设计语言
新时代已经悄悄来到,设计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就以品牌为例:它不再是其本身对产品的一种的设想,更是一种对产品文化的传播和品牌的一种推广。从2017年开始,“跨界”一词慢慢地走进了艺术领域。起初,很多设计师认为这是放弃原有的设计理念,来进行一些别的方式的创作,其实不然,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而已。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跨界”是一种趋势。在之前,歌手只可能是歌手,厨师只可能是厨师,而现在却是,演员可能是歌手,厨师可能是赛车手,司机可能是裁缝,他们有很多不同的身份。在以前会觉得这样是一种不务正业的体现,看起来是个笑话,但是现在看来已经在慢慢再实现中。这就是一种“跨界”。而我一直相信每个人都有很多专长,设计师更是这样。
跨界在现代的科技社会非常的普及,其本质:是整合、是融合。是通过自身资源的某一特性与其它表面上不相干的资源进行随机的搭配应用。可放大相互资源的价值,甚至可以融合一个完整的独立个体面世。跨界也不是随意的整合或者融合,它是通过理性思维的整理和分析进行的一次“再创造”。但是,在艺术领域,大家也是否定“界”的存在的。日本设计师原研哉曾经说过:“跨界设计这个说法是人们把它弄复杂的, 设计师本来就没有界限。”他从源头上就否定了跨界的存在,没有了“界”又何来的“跨界”呢?
其实,“立界”就是人类为了更好地区分各个领域起的一个代名词,就像我们每个人的名字一样存在着。从“界”到“破界”我们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进步,是我们对传统的思维方式的一种挑战。所以,跨界设计其实就是创意的一种体现。以雕塑为例:从传统的石头、陶泥的材料到现代的树脂、菌类材料;从单一的视觉体验到现在的全息体验;从坚固变到柔软,都是以创意为主的一种变化。现在的装置艺术不就是艺术融合了现代科技技术的一种“活雕塑”吗?设计是周期长,见效慢,重在过程的,跨界设计,是周期短,见效快、具有创新性的,也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的。从宏观上说,跨界设计是设计从单一的思维模式向多种思维模式的变化,是从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的,在设计领域是一种进阶性的突破。现在的发展看来,已经把设计分的越来越细致,从你是建筑师,他是平面设计师,她是室内设计师等等等,我觉得设计本就没有具体之分,好的想法和好的创作理念放在平面作品中可能不是很适合但是放在建筑中却是很好的作品,那么这样的创意怎么能说是不好的呢?
在上个世纪,波普艺术的领军人物安迪.沃霍尔,他不仅仅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他还参与同一时期的电影、写作、音乐作曲和设计。可能大家都知道几何抽象画派先驱皮埃·蒙德里安的《红、蓝、黄构图》的这幅色彩构成,同时期的著名时装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 (即YSL品牌创始人) 的“蒙德里安裙”,就是借用了红、蓝、黄的色彩搭配进行创作的,当时在红遍了法国时尚圈。在当代跨界设计更是数不胜数,以日本的草间弥生为例,这位八十多岁的“波点女王”提前引领时尚三四十年。波尔卡圆点就是草间弥生创作的重要原素,在她将墙壁、地板、桌子、椅子全部包裹着高彩色度、高对比波点,这就是她的创作特点,而她本人的穿着就像从自己作品中走出来的人物一样,诡异、梦幻、引人遐想。而她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把她的风格带到了路易威登的秀场,给人们带来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让路易威登也充满了色彩。日本松山的宝庄酒店里有三间客房的设计是出自草间弥生。房间非常的梦幻,如同仙境,可以在这个空间里喝茶、谈心也可以在这里享受晚餐。这个房间是紫色调, 把波点元素做成了灯光, 还有窗外时不时照进来的灯光,在这里就可以把自己当做一个外星人在地球的聚集地,在这里窥探着地球,聊着他们在地球上发现的一切。草间弥生认为自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因为她看到的一切都是圆点,她就用这些圆点来完成作品,来表现她眼中的世界。无论是在时尚圈还是室内设计还是平面,草间弥生都是一个很好地跨界设计师,她的理念引领着时尚的风向。
纵觀当今设计圈,设计已经被细化的不能再细了,也变得越来越窄。要想有更好的作品就得去发现不一样的东西,去寻找不一样的学科和设计或者艺术的共同点,再进行创作。作不仅仅停留于让人们看完之后觉得它很美的视觉体验的层面,更注重其作品的内涵和精神层面,这样对设计师的要求就会更高,要了解很多方面的知识才可以创造出触动人们心灵的作品。
现在,设计师们都开始学习新的知识来丰富自己创造更好的作品,例如:当下非常流行的生物艺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生物艺术的先驱Stelarc先生,曾经是行为艺术的先驱,后其作品讨论的范畴逐渐的扩展到,人工智能和基于技术的对身体的延伸,90年代中期其作品“第三只手”(Third Hand)涉及了关于网络和控制,以及身体机能的条件反射和表现。后来作品中“手臂上的耳朵”,则成为众人讨论的焦点,艺术家改造自己身体的行为艺术源流和来自科技源流的新媒体艺术终于汇集到一起。所以,界限本是存在的,但是这只是学科和学科的界限,并不能成为我们创作的阻碍。
现在各大品牌也开始进行不同的程度的跨界,和跨界设计师的合作,来提升品牌的价值,来创造更多利润。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是带给我们带来多种多样的视觉冲击, 单一的视觉冲击已经不能满足于人们的需要了, 对设计者的要求也提升了, 对设计者来说, 通过跨界来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寻找一种新的灵感来提升自己势在必行。跨界推动着创意设计领域的发展,带来一种新的视觉审美体验和新的思维设计方式。同时,也引领者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拓宽了设计的领域,使设计的元素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拓宽了设计的语言,让设计更好的为生活服务,为现代人们服务。跨界其实是一种时尚,是学科和学科之间的一种沟通,是一种合作,在满足自身学科发展的同时进行的创新,让人们看见更好的作品。 我相信,跨界定能在带领中国设计愈来愈好的。
参考文献:
[1]于景《开启跨界思维—设计基础训练》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周岚、黄盛斌. 《设计中的“界”与“跨界”创意设计》2011.1
【关键词】跨界;设计思维;界限;设计语言
新时代已经悄悄来到,设计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就以品牌为例:它不再是其本身对产品的一种的设想,更是一种对产品文化的传播和品牌的一种推广。从2017年开始,“跨界”一词慢慢地走进了艺术领域。起初,很多设计师认为这是放弃原有的设计理念,来进行一些别的方式的创作,其实不然,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而已。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跨界”是一种趋势。在之前,歌手只可能是歌手,厨师只可能是厨师,而现在却是,演员可能是歌手,厨师可能是赛车手,司机可能是裁缝,他们有很多不同的身份。在以前会觉得这样是一种不务正业的体现,看起来是个笑话,但是现在看来已经在慢慢再实现中。这就是一种“跨界”。而我一直相信每个人都有很多专长,设计师更是这样。
跨界在现代的科技社会非常的普及,其本质:是整合、是融合。是通过自身资源的某一特性与其它表面上不相干的资源进行随机的搭配应用。可放大相互资源的价值,甚至可以融合一个完整的独立个体面世。跨界也不是随意的整合或者融合,它是通过理性思维的整理和分析进行的一次“再创造”。但是,在艺术领域,大家也是否定“界”的存在的。日本设计师原研哉曾经说过:“跨界设计这个说法是人们把它弄复杂的, 设计师本来就没有界限。”他从源头上就否定了跨界的存在,没有了“界”又何来的“跨界”呢?
其实,“立界”就是人类为了更好地区分各个领域起的一个代名词,就像我们每个人的名字一样存在着。从“界”到“破界”我们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进步,是我们对传统的思维方式的一种挑战。所以,跨界设计其实就是创意的一种体现。以雕塑为例:从传统的石头、陶泥的材料到现代的树脂、菌类材料;从单一的视觉体验到现在的全息体验;从坚固变到柔软,都是以创意为主的一种变化。现在的装置艺术不就是艺术融合了现代科技技术的一种“活雕塑”吗?设计是周期长,见效慢,重在过程的,跨界设计,是周期短,见效快、具有创新性的,也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的。从宏观上说,跨界设计是设计从单一的思维模式向多种思维模式的变化,是从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的,在设计领域是一种进阶性的突破。现在的发展看来,已经把设计分的越来越细致,从你是建筑师,他是平面设计师,她是室内设计师等等等,我觉得设计本就没有具体之分,好的想法和好的创作理念放在平面作品中可能不是很适合但是放在建筑中却是很好的作品,那么这样的创意怎么能说是不好的呢?
在上个世纪,波普艺术的领军人物安迪.沃霍尔,他不仅仅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他还参与同一时期的电影、写作、音乐作曲和设计。可能大家都知道几何抽象画派先驱皮埃·蒙德里安的《红、蓝、黄构图》的这幅色彩构成,同时期的著名时装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 (即YSL品牌创始人) 的“蒙德里安裙”,就是借用了红、蓝、黄的色彩搭配进行创作的,当时在红遍了法国时尚圈。在当代跨界设计更是数不胜数,以日本的草间弥生为例,这位八十多岁的“波点女王”提前引领时尚三四十年。波尔卡圆点就是草间弥生创作的重要原素,在她将墙壁、地板、桌子、椅子全部包裹着高彩色度、高对比波点,这就是她的创作特点,而她本人的穿着就像从自己作品中走出来的人物一样,诡异、梦幻、引人遐想。而她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把她的风格带到了路易威登的秀场,给人们带来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让路易威登也充满了色彩。日本松山的宝庄酒店里有三间客房的设计是出自草间弥生。房间非常的梦幻,如同仙境,可以在这个空间里喝茶、谈心也可以在这里享受晚餐。这个房间是紫色调, 把波点元素做成了灯光, 还有窗外时不时照进来的灯光,在这里就可以把自己当做一个外星人在地球的聚集地,在这里窥探着地球,聊着他们在地球上发现的一切。草间弥生认为自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因为她看到的一切都是圆点,她就用这些圆点来完成作品,来表现她眼中的世界。无论是在时尚圈还是室内设计还是平面,草间弥生都是一个很好地跨界设计师,她的理念引领着时尚的风向。
纵觀当今设计圈,设计已经被细化的不能再细了,也变得越来越窄。要想有更好的作品就得去发现不一样的东西,去寻找不一样的学科和设计或者艺术的共同点,再进行创作。作不仅仅停留于让人们看完之后觉得它很美的视觉体验的层面,更注重其作品的内涵和精神层面,这样对设计师的要求就会更高,要了解很多方面的知识才可以创造出触动人们心灵的作品。
现在,设计师们都开始学习新的知识来丰富自己创造更好的作品,例如:当下非常流行的生物艺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生物艺术的先驱Stelarc先生,曾经是行为艺术的先驱,后其作品讨论的范畴逐渐的扩展到,人工智能和基于技术的对身体的延伸,90年代中期其作品“第三只手”(Third Hand)涉及了关于网络和控制,以及身体机能的条件反射和表现。后来作品中“手臂上的耳朵”,则成为众人讨论的焦点,艺术家改造自己身体的行为艺术源流和来自科技源流的新媒体艺术终于汇集到一起。所以,界限本是存在的,但是这只是学科和学科的界限,并不能成为我们创作的阻碍。
现在各大品牌也开始进行不同的程度的跨界,和跨界设计师的合作,来提升品牌的价值,来创造更多利润。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是带给我们带来多种多样的视觉冲击, 单一的视觉冲击已经不能满足于人们的需要了, 对设计者的要求也提升了, 对设计者来说, 通过跨界来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寻找一种新的灵感来提升自己势在必行。跨界推动着创意设计领域的发展,带来一种新的视觉审美体验和新的思维设计方式。同时,也引领者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拓宽了设计的领域,使设计的元素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拓宽了设计的语言,让设计更好的为生活服务,为现代人们服务。跨界其实是一种时尚,是学科和学科之间的一种沟通,是一种合作,在满足自身学科发展的同时进行的创新,让人们看见更好的作品。 我相信,跨界定能在带领中国设计愈来愈好的。
参考文献:
[1]于景《开启跨界思维—设计基础训练》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周岚、黄盛斌. 《设计中的“界”与“跨界”创意设计》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