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现代化发展,经典之作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可谓高处不胜寒。本文从三个角度展现对经典名著的品读,独上高楼赏经典,抓住灵感品经典,师生共读研经典,在实践中畅享经典文化的饕餮盛宴。
【关键词】经典;独上高楼;灵感;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大浪淘沙,古今中外的文化精髓,必是经历一番扬弃所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手持一卷,乃至废寝忘食,掩卷沉思,或感慨万千,或慷慨激昂。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时至今日,经典之作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识周迅者越来越多,知鲁迅者越来越少;会唱《荷塘月色》的越来越多,读过的却越来越少;明星赚得越来越多目光,文化名人却坐尽冷板凳无人问津;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精神食粮越来越稀缺。经典的著作正面临着尴尬境遇,课内不学,课外不考,教师不教,学生不读,俗人不看,雅人不赏,渐渐地被束之高阁。所谓经典,已高处不胜寒。
一、经典名著阅读教学的尴尬现状
对于爱好文学的教师,人类的文化宝藏如汩汩清泉,沁人心脾。较之学生,教师的人文素养可谓更上一层楼,对经典名著也自有一番品味。可独乐,不若与人乐,教师也想觅得知音,在文学的海洋里携手同游,达到心灵的契合。因此,与生奇文共赏,但学生的理解水平有限,有些教师急于求成,兴尽之余,将经典名著打碎嚼烂,有时也不过差强人意,但大多数是教师在台上兴致勃勃,学生在台下两眼鳏鳏。俗话说,学生若得一滴水,教师须有一桶水。而学生得到老师讲解的那点意会,也不过是经典精华中的残羹冷炙。
因为中高考,许多学校不设课外阅读课,教师只能利用自习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于是,自习课上,学生拿出乌泱泱一堆课外书,埋进书堆,或默读或低吟或朗读,有的插科打诨,随手拿起一本小人书,也煞有介事地讨论起来,整个教室仿佛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可见,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是许多语文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
由于我校一直进行着课外阅读课题研究实践,我也近水楼台,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经典阅读,适时点拨,遇到的问题也及时得到了解决。
二、品读经典,如独上高楼
培根说,读书可以怡情,可以傅彩,可以长才。可有些学生望经典而却步,认为大家之作,岂是我中小学生能参悟得透的。这样想来,便有了思想负担。读书本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而不是要完成一项高不可攀的任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读书可以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每天读一章节一段落,不用求急求快,每天行一跬步,也能至千里;每天登一阶梯,也能上高楼。我校制定的是分年级阅读计划,七年级阅读《窗边的小豆豆》,八年级是《草房子》,九年级是《童年》和《在人间》。隔一段时间再相互传阅。我要求学生读高尔基的《童年》时,每天晚自习时看一章左右,有些同学看到其他人翻书速度较快便有些心猿意马,我就告诉他们每个人的阅读方式不同,有时可以一目十行,有时又可细细品读,就像一杯茶,可以一股脑喝下,也可以小口慢慢品味。于是有些同学虽然看完了《童年》,却是囫囵吞枣、言不及义,而有些同学虽看了一部分,却是过目不忘、娓娓道来。
每一次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实则是读者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也是读者与自己心灵对话的过程。因此,好的作品要读者独自品味。每天给自己固定的阅读时间,可以是教师引导设定,也可以学生自己选择一段安静独处的时间,哪怕是闹中也要取静。潜心静气地默读,可以带着“好奇心”,多问些为什么。我班学生在读《草房子》时,金色的草房子,苦苦的艾叶,静静的大河,聪明顽皮的桑桑,秃顶的陆鹤,坚强的杜小康,文静的纸月,这些纯真可爱的孩子们的何去何从无不牵动着学生们的心灵。桑桑的病好了吗?陆鹤有没有和小伙伴们和好如初?杜小康又上学了吗?纸月身边的那个人究竟是谁?学生的脑海里仿佛有无数的问题等待解开谜底。
此外我又给学生推荐了几本课外阅读的书籍,《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爱的教育》,这样很多学生就不会到校外的小书摊上买所谓的少男少女系列杂志了。
三、抓住灵感,述诸笔端
在读经典名著时,学生们常常有一些很独特的想法,关于人物性格的思考评析,由人及己的感同身受,超越文本的天马行空,这些灵感,有时不过是刹那间流出的思想的火花,像闪电般照亮人的心灵,却又转瞬即逝。所以在有感触出现时,我都建议学生用记录下来,可一句或一段,也可一篇,不必强求,不必为完成教师的任务而敷衍了事。
笔记上最好有记录的时间、相关的页码,一定要空出一部分,以备以后的查阅和记录。这是因为好文章好著作是慢慢品出的,真正的好作品精彩部分是读不够的。读到美味无穷处,满纸兰香,精彩画面印在脑海里,像电影似的一遍又一遍轮回,不肯放过点滴细节。因此喜欢的段落篇章,可以结合当时读书笔记中所感所想,反复阅读。再看一看、评一评、写一写此时的感受,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或许会有更深邃的见解。虽是自言自语,却也是与自己心灵進行对话。我班的刘怡同学在初次阅读《草房子》时,看到秦大奶奶将学校变成自己的养鸡场,在学校赖着不肯搬家,处处与学校斗争时,在笔记本上写下读后感:
“秦大奶奶是个自私自利的恶婆婆,对待小学生一点也不友善,她将鸡鸭随意地撵放在学校院内,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学生老师们都非常讨厌她,我也不例外……”
2016年12月13日
当刘怡同学再次阅读这一章节时,当了解了后文情节里秦大奶奶为了救小学生而牺牲自己时,她的想法又发生了改变,前面的自私自利都化作了奶奶的无奈和苦衷。这些想法化作笔记在上个记录的下方:
“其实秦大奶奶的一生都在孤独和贫困中度过,学校所在地本是奶奶和她的丈夫耗尽毕生辛劳所得,本已实属不易,奶奶的丈夫却不久去世,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奶奶一生心血所在,生命唯一。与学校的抗争,实际是为守护自己的家园和生命而奋斗。最后,奶奶为救学生而牺牲,她已是把学校当成了自己家园的一部分,把孩子们也视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最后她和这片生长艾叶的土地、自己守护的家园永远地融为了一体……” 2017年2月22日
从刘怡同学的笔记里我看到她思想的转变,从幼稚到成熟的蜕变。读书让人思考,让人发现人性之美,受之于心,述诸笔端,相信刘怡同学在以后的阅读中或许还有更深的收获。
四、共读经典,探讨百态人生
每给学生推荐一本书,我都会和学生利用自习和课下时间一起阅读,一起交流。学生每读完一本书,我都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作为课外名著阅读课,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阅读课分为几个板块,先由学生介绍自己所喜欢的段落,中意的人物,简述喜欢的理由,其他同学也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再由教师总结本书的主旨思想,教师可以选择重点短篇章请同学一起分析。同学们可以在课下相互传阅读书笔记,推荐给教师和全班同学。若有时间,教师还可以向同学们推荐此类型的著作。
读《繁星春水》时,我被冰心老人的智慧深深折服了,融化在她母爱、纯真、自然的摇篮里。我和学生们一起背诵“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朗朗的读书声点燃了每一个学生阅读的热情。我邀请学生和同学们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让学生尝试写短小精悍却又言近旨远的小诗。有的学生居然也能信手拈来:
“田野的风啊,你这自然的精灵啊,抖落了一地的繁华,碎了一池的浮萍。”
“梦的翅膀,飞得高,飞得远,却最容易受伤。”
学生们的笔记上记满了关于《繁星春水》的点点滴滴。我将泰戈尔的《飞鸟集》推荐给学生,让感兴趣的学生去图书馆借一借,读一读。这样,名著阅读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学生们都积极参与,立志要比他人读得多,品得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名著阅读教学不再枯燥无味,因为书籍自身就有其巨大的魅力,作为教师,只要为学生打开一扇美丽的天窗,一枝红杏自然会展露她的风采,经典名著,想说爱你很容易。
总之,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书籍的美在于切身的体会。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一部部经典著作,像一颗颗夺目的明珠,众里寻它,不若独守一处灯火阑珊,享受这文化的饕餮盛宴。
参考文献
[1]张海彦,周正梅.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9).
[2]邹云来.农村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8).
(編辑:郭恒)
【关键词】经典;独上高楼;灵感;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大浪淘沙,古今中外的文化精髓,必是经历一番扬弃所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手持一卷,乃至废寝忘食,掩卷沉思,或感慨万千,或慷慨激昂。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时至今日,经典之作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识周迅者越来越多,知鲁迅者越来越少;会唱《荷塘月色》的越来越多,读过的却越来越少;明星赚得越来越多目光,文化名人却坐尽冷板凳无人问津;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精神食粮越来越稀缺。经典的著作正面临着尴尬境遇,课内不学,课外不考,教师不教,学生不读,俗人不看,雅人不赏,渐渐地被束之高阁。所谓经典,已高处不胜寒。
一、经典名著阅读教学的尴尬现状
对于爱好文学的教师,人类的文化宝藏如汩汩清泉,沁人心脾。较之学生,教师的人文素养可谓更上一层楼,对经典名著也自有一番品味。可独乐,不若与人乐,教师也想觅得知音,在文学的海洋里携手同游,达到心灵的契合。因此,与生奇文共赏,但学生的理解水平有限,有些教师急于求成,兴尽之余,将经典名著打碎嚼烂,有时也不过差强人意,但大多数是教师在台上兴致勃勃,学生在台下两眼鳏鳏。俗话说,学生若得一滴水,教师须有一桶水。而学生得到老师讲解的那点意会,也不过是经典精华中的残羹冷炙。
因为中高考,许多学校不设课外阅读课,教师只能利用自习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于是,自习课上,学生拿出乌泱泱一堆课外书,埋进书堆,或默读或低吟或朗读,有的插科打诨,随手拿起一本小人书,也煞有介事地讨论起来,整个教室仿佛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可见,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是许多语文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
由于我校一直进行着课外阅读课题研究实践,我也近水楼台,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经典阅读,适时点拨,遇到的问题也及时得到了解决。
二、品读经典,如独上高楼
培根说,读书可以怡情,可以傅彩,可以长才。可有些学生望经典而却步,认为大家之作,岂是我中小学生能参悟得透的。这样想来,便有了思想负担。读书本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而不是要完成一项高不可攀的任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读书可以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每天读一章节一段落,不用求急求快,每天行一跬步,也能至千里;每天登一阶梯,也能上高楼。我校制定的是分年级阅读计划,七年级阅读《窗边的小豆豆》,八年级是《草房子》,九年级是《童年》和《在人间》。隔一段时间再相互传阅。我要求学生读高尔基的《童年》时,每天晚自习时看一章左右,有些同学看到其他人翻书速度较快便有些心猿意马,我就告诉他们每个人的阅读方式不同,有时可以一目十行,有时又可细细品读,就像一杯茶,可以一股脑喝下,也可以小口慢慢品味。于是有些同学虽然看完了《童年》,却是囫囵吞枣、言不及义,而有些同学虽看了一部分,却是过目不忘、娓娓道来。
每一次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实则是读者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也是读者与自己心灵对话的过程。因此,好的作品要读者独自品味。每天给自己固定的阅读时间,可以是教师引导设定,也可以学生自己选择一段安静独处的时间,哪怕是闹中也要取静。潜心静气地默读,可以带着“好奇心”,多问些为什么。我班学生在读《草房子》时,金色的草房子,苦苦的艾叶,静静的大河,聪明顽皮的桑桑,秃顶的陆鹤,坚强的杜小康,文静的纸月,这些纯真可爱的孩子们的何去何从无不牵动着学生们的心灵。桑桑的病好了吗?陆鹤有没有和小伙伴们和好如初?杜小康又上学了吗?纸月身边的那个人究竟是谁?学生的脑海里仿佛有无数的问题等待解开谜底。
此外我又给学生推荐了几本课外阅读的书籍,《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爱的教育》,这样很多学生就不会到校外的小书摊上买所谓的少男少女系列杂志了。
三、抓住灵感,述诸笔端
在读经典名著时,学生们常常有一些很独特的想法,关于人物性格的思考评析,由人及己的感同身受,超越文本的天马行空,这些灵感,有时不过是刹那间流出的思想的火花,像闪电般照亮人的心灵,却又转瞬即逝。所以在有感触出现时,我都建议学生用记录下来,可一句或一段,也可一篇,不必强求,不必为完成教师的任务而敷衍了事。
笔记上最好有记录的时间、相关的页码,一定要空出一部分,以备以后的查阅和记录。这是因为好文章好著作是慢慢品出的,真正的好作品精彩部分是读不够的。读到美味无穷处,满纸兰香,精彩画面印在脑海里,像电影似的一遍又一遍轮回,不肯放过点滴细节。因此喜欢的段落篇章,可以结合当时读书笔记中所感所想,反复阅读。再看一看、评一评、写一写此时的感受,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或许会有更深邃的见解。虽是自言自语,却也是与自己心灵進行对话。我班的刘怡同学在初次阅读《草房子》时,看到秦大奶奶将学校变成自己的养鸡场,在学校赖着不肯搬家,处处与学校斗争时,在笔记本上写下读后感:
“秦大奶奶是个自私自利的恶婆婆,对待小学生一点也不友善,她将鸡鸭随意地撵放在学校院内,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学生老师们都非常讨厌她,我也不例外……”
2016年12月13日
当刘怡同学再次阅读这一章节时,当了解了后文情节里秦大奶奶为了救小学生而牺牲自己时,她的想法又发生了改变,前面的自私自利都化作了奶奶的无奈和苦衷。这些想法化作笔记在上个记录的下方:
“其实秦大奶奶的一生都在孤独和贫困中度过,学校所在地本是奶奶和她的丈夫耗尽毕生辛劳所得,本已实属不易,奶奶的丈夫却不久去世,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奶奶一生心血所在,生命唯一。与学校的抗争,实际是为守护自己的家园和生命而奋斗。最后,奶奶为救学生而牺牲,她已是把学校当成了自己家园的一部分,把孩子们也视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最后她和这片生长艾叶的土地、自己守护的家园永远地融为了一体……” 2017年2月22日
从刘怡同学的笔记里我看到她思想的转变,从幼稚到成熟的蜕变。读书让人思考,让人发现人性之美,受之于心,述诸笔端,相信刘怡同学在以后的阅读中或许还有更深的收获。
四、共读经典,探讨百态人生
每给学生推荐一本书,我都会和学生利用自习和课下时间一起阅读,一起交流。学生每读完一本书,我都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作为课外名著阅读课,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阅读课分为几个板块,先由学生介绍自己所喜欢的段落,中意的人物,简述喜欢的理由,其他同学也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再由教师总结本书的主旨思想,教师可以选择重点短篇章请同学一起分析。同学们可以在课下相互传阅读书笔记,推荐给教师和全班同学。若有时间,教师还可以向同学们推荐此类型的著作。
读《繁星春水》时,我被冰心老人的智慧深深折服了,融化在她母爱、纯真、自然的摇篮里。我和学生们一起背诵“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朗朗的读书声点燃了每一个学生阅读的热情。我邀请学生和同学们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让学生尝试写短小精悍却又言近旨远的小诗。有的学生居然也能信手拈来:
“田野的风啊,你这自然的精灵啊,抖落了一地的繁华,碎了一池的浮萍。”
“梦的翅膀,飞得高,飞得远,却最容易受伤。”
学生们的笔记上记满了关于《繁星春水》的点点滴滴。我将泰戈尔的《飞鸟集》推荐给学生,让感兴趣的学生去图书馆借一借,读一读。这样,名著阅读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学生们都积极参与,立志要比他人读得多,品得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名著阅读教学不再枯燥无味,因为书籍自身就有其巨大的魅力,作为教师,只要为学生打开一扇美丽的天窗,一枝红杏自然会展露她的风采,经典名著,想说爱你很容易。
总之,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书籍的美在于切身的体会。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一部部经典著作,像一颗颗夺目的明珠,众里寻它,不若独守一处灯火阑珊,享受这文化的饕餮盛宴。
参考文献
[1]张海彦,周正梅.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9).
[2]邹云来.农村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8).
(編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