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调整印花税措施出台的时机和方式,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其已经非常明确地显露出了政府调控当前股市的决心。与此同时,市场普遍猜测,如果调整印花税的措施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的话,管理层还将陆续推出一些后续政策。那么,究竟还有多少“靴子”悬在半空?这些“靴子”落地的可能性有多大呢?我们不妨来作一番分析和预判。
征收资本利得税
今年以来,关于资本利得税的消息风生水起。“征收资本利得税”传闻直接导致了“2·27暴跌”,幸好管理层立即进行了辟谣,才制止了暴跌的继续。有消息称,日前,国务院专门召集6名内地学者开会讨论当前股市估值是否合理、是否已有泡沫等问题,期间学者们对是否开征资本利得税展开激辩。一些主张调控股市的学者提出,资本利得税是很好的调控手段,但这一观点遭到其他一些学者反对。
所谓资本利得税就是对投资者从事证券买卖所获取的价差收益(资本利得)征税。国都证券策略分析师张翔认为,是否会出台资本利得税政策,将视市场和监管层的博弈结果而定,目前还很难说。“如果股市在提高印花税税率后仍继续疯涨,市场出现混乱,监管层可能会出台这项政策来遏制市场,但就目前来说,不到万不得已这项政策是不会出台的。”
业内人士指出,作为一种非常严厉的调控措施,资本利得税近期开征的可能性很小。东方证券分析师凌俊杰认为,如果推出资本利得税的话,对股市的杀伤性将非常大,很可能把来之不易的牛市“一棍子打死”。当年中国台湾股市由于出台征收资本利得税的政策,结果从一万点跌到三千点,最后不得不取消征收资本利得税。这显然是监管层不愿意看到的。考虑到今年下半年将有中移动、中石油等一系列大蓝筹“海归”,此外还有不少上市公司等着增发新股,一旦市场信心被摧毁将严重影响这一系列融资行为。因此,监管层今年年内应该不会采取如此过激的调控手段。
不过,张翔认为,资本利得税迟早会推出。“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资本利得税有利于财富的公平分配。它在推出的伊始也许对市场的打击比较大,但长期看不会改变市场趋势。”
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
自去年以来,央行已多次动用了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等手段来抑制市场上过度充裕的资金,专家预计年内还将采取2~3次相关动作。
渣打银行经济学家王志浩预计,由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只能锁定在银行系统的一部分资金,若想要控制住信贷及投资规模,加息的效果更猛烈些。
高盛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认为,阻止流动性进一步增加首先应当从调整负实际利率入手,目前加息恰逢其时。如果对负的实际利率不予控制,散户投资者投机活动将不断扩散,资产价格的膨胀可能很快会达到无法持续的地步。高盛预计今年二、三季度,政府可能3次调高存贷款利率,每次幅度为27个基点(已验证一次)。
中金公司预测,未来消费依然将强劲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难以明显放缓,并且第二、三季度CPI还将在一季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走高。基于此,中金判断央行年内至少加息两次,一次已经得到验证,另一次则会发生于7~8月间。
国金证券认为,从存款和贷款利率角度看,未来中国存在50~80个基点左右的加息空间,如果每次加启、27个基点,则累计有2~3次加息(已验证一次)。
谢国忠认为,加息力度可能会加大,因为过去一直是27个基点的加息幅度,与美国相近。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美国的5倍,所以,加息的幅度跟经济增长不成比例。
今年以来,央行的前四次动作(提高准备金率和加息)都被市场解读为“正面消息”,所以市场也都作出了正面的回应。但是,如果央行再采取加息或提高准备金率的措施,其累积效应将逐步显现。尤其是在管理层抛出针对股市的提高印花税的措施以后,市场对再次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的理解将由“正面”转为“负面”,届时将出现汹涌的抛盘。
打击证券违法违规动真格
“2007中国证券市场第一案”的杭萧钢构案中,证监会对公司和相关高管警告,并处以数额总计为110万元的罚款,并将有关人员涉嫌犯罪线索移交司法机关;中国证监会查实了上投摩根基金经理唐建“老鼠仓”事件;由于涉嫌参与广济药业股价炒作,并涉嫌利用职业优势买卖该股票,联合证券医药行业研究员宋华峰被深交所调查,成为此轮牛市中第一个被调查的研究员……
不难看出,2007年以来,管理层正在加大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但美中不足的是,对相关公司和人员的处罚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杭箫钢构案中对上市公司高管的处罚简直是“毛毛雨”,相关的内幕交易者和操纵股价者也毫发无损。
如果说管理层的监管在以前还有些疲弱,那么,5月29日的一则关于查处广发证券借壳消息,则表明了管理层的决心。当日,证监会通报了拟对广发证券借壳延边公路有关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陆续送出。不仅如此,在调查中,证监会还重点调查了部分当事人涉嫌内幕交易及其他形式的犯罪线索,并已将涉嫌犯罪的证据和线索移送公安机关,相关责任人移送司法机关,提请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一处罚事件透露出一个强烈信号:证监会等监管部门打击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动真格”了。
“有异动就要查清,有线索就要核实。”这是监管部门多次强调的,也是证监会正在行动的。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市场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对证券市场上的任何违法违规行为,中国证监会坚决依法打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为了提高案件查处效率,中国证监会建立了快速反应机制,稽查部门、交易所、派出机构紧密配合,三位一体,发挥分工合作优势,实时跟踪,及时发现,及时查处,及时披露。此外,证监会正在积极推动制定内部交易、市场操纵行为的认定标准,推动修订证券犯罪行为移送标准等,以便让司法机关能够比较快速地与证券市场行政处罚行为相衔接,持续加大打击力度。
可以看到的是,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证券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与以前相比有很大的变化,粗放的、简单的拉抬股价模式会变得更加隐蔽、复杂和多样化。比如,最近一段时间,利用重组概念进行内部交易、利用内幕信息操纵股价,通过短信、博客等影响市场;非法发行股票活动开始猖獗……据透露,目前证监会在查的案件有几十件,如果这些案件一一得以查处,将击中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要害,也将有效遏制市场的炒作风,有利于形成一个“良股驱逐劣股”的健康、有效的证券市场。因此,二级市场上,垃圾低价股、没有实质内容支撑的重组股必 将经历一次价值理性回归的过程。由于前期此类股票炒作过高,其整体的下跌可能会引发市场一定幅度的回调,但对市场的影响有限且短暂。
严禁信贷资金进入股市
与上调印花税几乎同时传出的消息还有:商业银行紧急自查信贷资金炒股情况,重点监控流动资金贷款、个人经营贷款,特别是大额新增流动资金入市。
据称,日前部分商业银行紧急下发文件,要求全面严查信贷资金入市的情况,防止借款人挪用信贷资金进入股市。通知要求,不得向无法提供合理贷款用途和还款的项目发放贷款。在借款合同中必须明确:银行贷款不得用于股票、期货等证券投资,借款人不得擅自改变贷款用途。通知还称:“一旦发现违规流入股市立即进行控制和清收,并严肃查处相关责任人。”从5月28日开始,部分银行开始严格自查,有关检查结果将于6月中旬上报。另外,对于证券公司等单位要重点监控。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每一次清理违规资金伴随而来的几乎都是牛市的结束。如今,在股市连创新高之际,对信贷资金违规入市的清查如期而至,是否也会对市场的资金面造成重大冲击,以至影响牛市的继续?
从目前情况看,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可以肯定地说,目前股市中确实存在相当部分的违规贷款资金,但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这部分资金量占比毕竟很小,绝大多数的资金是阳光的,违规资金的抽逃不足以左右股市的趋势。更进一步地说,违规入市的资金的查处有一定的难度。事实上,今年以来,违规贷款资金入市的清查似乎一直未间断。在此前自查中,银行对贷款的监控和跟踪能力有限,譬如一些企业通过虚假的内部关联交易转移资金并投入股市,银行很难查出来。
定向增发暂缓
定向增发是指上市公司以非公开的方式定向向大股东或一些机构投资者新发行一定数量的股份为对价,取得特定人资产的行为。定向发行的过程中,上市公司往往伴有收购资产、吸收合并、引入战略投资者、资产重组等行为。因此,前一阶段市场上逢增发就涨停,增发股受到资金的热烈追捧。
进行定向增发的条件之一就是需要特定的机构投资者的参与。一般而言,机构投资者敢于参与定向增发,应该对上市公司基本面情况相当看好,而往往这种上市公司早有证券投资机构重仓持有其流通股,不排除双方在定向融资这一事件上达成默契的可能性。因此,相比其他公司,再融资项目潜力较大、基金长期持有其流通股份的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
而从基本面来看,通过实施定向增发,上市公司的质地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定向增发中大股东重大资产注入,甚至还具有整体上市可能性。定向增发无疑将大为提升上市公司的竞争实力,特别是证监会对定向增发的审批力度在不断加大,一些对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没有较大提升的定向增发方案往往被否决,所以后市能够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基本上投资价值都能得到巨大提升。正是基于这种投资价值的大幅提升,使得这些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股价出现了惊人涨幅。
假设在印花税冲击波过去后,股市将重归火爆的话,管理层可能会通知暂缓定向增发,这将对股市造成比提高印花税更大的冲击力。但是,定向增发是促进股市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这一措施实施的可能性极小,即便实施也是缓兵之计,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使用这招。
对绩差股重组不予支持
在股市中,唯有价值投资理念才真金不怕火炼。然而,目前很多股民都抱着投机的心态来参与股市,以为炒股能够赚大钱快钱。目前市场对“垃圾股”、绩差股的恶炒就是这一现象种下的恶果。
但是,恶炒垃圾股相当部分则源自监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国内目前没有有效的制度设计来促使“垃圾股”退出,而太多的重组预期又成为这股炒风的“渊源”。
2005年,五部委还联合颁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高调支持ST重组。《指导意见》指出,支持上市公司以股份等多样化支付手段,通过吸收合并、换股收购等方式进行兼并重组,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证监会负责人特别强调,以注入优质资产、承担债务等多种方式作为对价来解决ST和*ST等绩差公司的股权分置问题,应当给予积极鼓励。管理层如此高调支持、鼓励上市公司兼并重组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股改虽已进入收官阶段,但ST的股改问题仍困难重重,相当部分的ST股还戴着S帽,相信为圆满完成股改,政府对ST的支持政策暂时不会改变。但是随着股改在下半年的基本结束,以及市场逐步走向成熟,政府会改变过去对垃圾股借壳重组注资的支持,而换之以一种合理的退出机制。
征收资本利得税
今年以来,关于资本利得税的消息风生水起。“征收资本利得税”传闻直接导致了“2·27暴跌”,幸好管理层立即进行了辟谣,才制止了暴跌的继续。有消息称,日前,国务院专门召集6名内地学者开会讨论当前股市估值是否合理、是否已有泡沫等问题,期间学者们对是否开征资本利得税展开激辩。一些主张调控股市的学者提出,资本利得税是很好的调控手段,但这一观点遭到其他一些学者反对。
所谓资本利得税就是对投资者从事证券买卖所获取的价差收益(资本利得)征税。国都证券策略分析师张翔认为,是否会出台资本利得税政策,将视市场和监管层的博弈结果而定,目前还很难说。“如果股市在提高印花税税率后仍继续疯涨,市场出现混乱,监管层可能会出台这项政策来遏制市场,但就目前来说,不到万不得已这项政策是不会出台的。”
业内人士指出,作为一种非常严厉的调控措施,资本利得税近期开征的可能性很小。东方证券分析师凌俊杰认为,如果推出资本利得税的话,对股市的杀伤性将非常大,很可能把来之不易的牛市“一棍子打死”。当年中国台湾股市由于出台征收资本利得税的政策,结果从一万点跌到三千点,最后不得不取消征收资本利得税。这显然是监管层不愿意看到的。考虑到今年下半年将有中移动、中石油等一系列大蓝筹“海归”,此外还有不少上市公司等着增发新股,一旦市场信心被摧毁将严重影响这一系列融资行为。因此,监管层今年年内应该不会采取如此过激的调控手段。
不过,张翔认为,资本利得税迟早会推出。“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资本利得税有利于财富的公平分配。它在推出的伊始也许对市场的打击比较大,但长期看不会改变市场趋势。”
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
自去年以来,央行已多次动用了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等手段来抑制市场上过度充裕的资金,专家预计年内还将采取2~3次相关动作。
渣打银行经济学家王志浩预计,由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只能锁定在银行系统的一部分资金,若想要控制住信贷及投资规模,加息的效果更猛烈些。
高盛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认为,阻止流动性进一步增加首先应当从调整负实际利率入手,目前加息恰逢其时。如果对负的实际利率不予控制,散户投资者投机活动将不断扩散,资产价格的膨胀可能很快会达到无法持续的地步。高盛预计今年二、三季度,政府可能3次调高存贷款利率,每次幅度为27个基点(已验证一次)。
中金公司预测,未来消费依然将强劲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难以明显放缓,并且第二、三季度CPI还将在一季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走高。基于此,中金判断央行年内至少加息两次,一次已经得到验证,另一次则会发生于7~8月间。
国金证券认为,从存款和贷款利率角度看,未来中国存在50~80个基点左右的加息空间,如果每次加启、27个基点,则累计有2~3次加息(已验证一次)。
谢国忠认为,加息力度可能会加大,因为过去一直是27个基点的加息幅度,与美国相近。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美国的5倍,所以,加息的幅度跟经济增长不成比例。
今年以来,央行的前四次动作(提高准备金率和加息)都被市场解读为“正面消息”,所以市场也都作出了正面的回应。但是,如果央行再采取加息或提高准备金率的措施,其累积效应将逐步显现。尤其是在管理层抛出针对股市的提高印花税的措施以后,市场对再次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的理解将由“正面”转为“负面”,届时将出现汹涌的抛盘。
打击证券违法违规动真格
“2007中国证券市场第一案”的杭萧钢构案中,证监会对公司和相关高管警告,并处以数额总计为110万元的罚款,并将有关人员涉嫌犯罪线索移交司法机关;中国证监会查实了上投摩根基金经理唐建“老鼠仓”事件;由于涉嫌参与广济药业股价炒作,并涉嫌利用职业优势买卖该股票,联合证券医药行业研究员宋华峰被深交所调查,成为此轮牛市中第一个被调查的研究员……
不难看出,2007年以来,管理层正在加大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但美中不足的是,对相关公司和人员的处罚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杭箫钢构案中对上市公司高管的处罚简直是“毛毛雨”,相关的内幕交易者和操纵股价者也毫发无损。
如果说管理层的监管在以前还有些疲弱,那么,5月29日的一则关于查处广发证券借壳消息,则表明了管理层的决心。当日,证监会通报了拟对广发证券借壳延边公路有关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陆续送出。不仅如此,在调查中,证监会还重点调查了部分当事人涉嫌内幕交易及其他形式的犯罪线索,并已将涉嫌犯罪的证据和线索移送公安机关,相关责任人移送司法机关,提请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一处罚事件透露出一个强烈信号:证监会等监管部门打击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动真格”了。
“有异动就要查清,有线索就要核实。”这是监管部门多次强调的,也是证监会正在行动的。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市场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对证券市场上的任何违法违规行为,中国证监会坚决依法打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为了提高案件查处效率,中国证监会建立了快速反应机制,稽查部门、交易所、派出机构紧密配合,三位一体,发挥分工合作优势,实时跟踪,及时发现,及时查处,及时披露。此外,证监会正在积极推动制定内部交易、市场操纵行为的认定标准,推动修订证券犯罪行为移送标准等,以便让司法机关能够比较快速地与证券市场行政处罚行为相衔接,持续加大打击力度。
可以看到的是,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证券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与以前相比有很大的变化,粗放的、简单的拉抬股价模式会变得更加隐蔽、复杂和多样化。比如,最近一段时间,利用重组概念进行内部交易、利用内幕信息操纵股价,通过短信、博客等影响市场;非法发行股票活动开始猖獗……据透露,目前证监会在查的案件有几十件,如果这些案件一一得以查处,将击中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要害,也将有效遏制市场的炒作风,有利于形成一个“良股驱逐劣股”的健康、有效的证券市场。因此,二级市场上,垃圾低价股、没有实质内容支撑的重组股必 将经历一次价值理性回归的过程。由于前期此类股票炒作过高,其整体的下跌可能会引发市场一定幅度的回调,但对市场的影响有限且短暂。
严禁信贷资金进入股市
与上调印花税几乎同时传出的消息还有:商业银行紧急自查信贷资金炒股情况,重点监控流动资金贷款、个人经营贷款,特别是大额新增流动资金入市。
据称,日前部分商业银行紧急下发文件,要求全面严查信贷资金入市的情况,防止借款人挪用信贷资金进入股市。通知要求,不得向无法提供合理贷款用途和还款的项目发放贷款。在借款合同中必须明确:银行贷款不得用于股票、期货等证券投资,借款人不得擅自改变贷款用途。通知还称:“一旦发现违规流入股市立即进行控制和清收,并严肃查处相关责任人。”从5月28日开始,部分银行开始严格自查,有关检查结果将于6月中旬上报。另外,对于证券公司等单位要重点监控。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每一次清理违规资金伴随而来的几乎都是牛市的结束。如今,在股市连创新高之际,对信贷资金违规入市的清查如期而至,是否也会对市场的资金面造成重大冲击,以至影响牛市的继续?
从目前情况看,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可以肯定地说,目前股市中确实存在相当部分的违规贷款资金,但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这部分资金量占比毕竟很小,绝大多数的资金是阳光的,违规资金的抽逃不足以左右股市的趋势。更进一步地说,违规入市的资金的查处有一定的难度。事实上,今年以来,违规贷款资金入市的清查似乎一直未间断。在此前自查中,银行对贷款的监控和跟踪能力有限,譬如一些企业通过虚假的内部关联交易转移资金并投入股市,银行很难查出来。
定向增发暂缓
定向增发是指上市公司以非公开的方式定向向大股东或一些机构投资者新发行一定数量的股份为对价,取得特定人资产的行为。定向发行的过程中,上市公司往往伴有收购资产、吸收合并、引入战略投资者、资产重组等行为。因此,前一阶段市场上逢增发就涨停,增发股受到资金的热烈追捧。
进行定向增发的条件之一就是需要特定的机构投资者的参与。一般而言,机构投资者敢于参与定向增发,应该对上市公司基本面情况相当看好,而往往这种上市公司早有证券投资机构重仓持有其流通股,不排除双方在定向融资这一事件上达成默契的可能性。因此,相比其他公司,再融资项目潜力较大、基金长期持有其流通股份的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
而从基本面来看,通过实施定向增发,上市公司的质地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定向增发中大股东重大资产注入,甚至还具有整体上市可能性。定向增发无疑将大为提升上市公司的竞争实力,特别是证监会对定向增发的审批力度在不断加大,一些对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没有较大提升的定向增发方案往往被否决,所以后市能够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基本上投资价值都能得到巨大提升。正是基于这种投资价值的大幅提升,使得这些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股价出现了惊人涨幅。
假设在印花税冲击波过去后,股市将重归火爆的话,管理层可能会通知暂缓定向增发,这将对股市造成比提高印花税更大的冲击力。但是,定向增发是促进股市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这一措施实施的可能性极小,即便实施也是缓兵之计,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使用这招。
对绩差股重组不予支持
在股市中,唯有价值投资理念才真金不怕火炼。然而,目前很多股民都抱着投机的心态来参与股市,以为炒股能够赚大钱快钱。目前市场对“垃圾股”、绩差股的恶炒就是这一现象种下的恶果。
但是,恶炒垃圾股相当部分则源自监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国内目前没有有效的制度设计来促使“垃圾股”退出,而太多的重组预期又成为这股炒风的“渊源”。
2005年,五部委还联合颁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高调支持ST重组。《指导意见》指出,支持上市公司以股份等多样化支付手段,通过吸收合并、换股收购等方式进行兼并重组,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证监会负责人特别强调,以注入优质资产、承担债务等多种方式作为对价来解决ST和*ST等绩差公司的股权分置问题,应当给予积极鼓励。管理层如此高调支持、鼓励上市公司兼并重组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股改虽已进入收官阶段,但ST的股改问题仍困难重重,相当部分的ST股还戴着S帽,相信为圆满完成股改,政府对ST的支持政策暂时不会改变。但是随着股改在下半年的基本结束,以及市场逐步走向成熟,政府会改变过去对垃圾股借壳重组注资的支持,而换之以一种合理的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