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移动社交时代,美国的新闻消费出现了视频化、移动化、社交化三大趋势。短视频新闻极大满足了受众全新的新闻消费习惯。《华盛顿邮报》精耕短视频新闻业务,在选题策划、生产制作、视频分发、人力资源分配与信息反馈等多个环节发力并取得成效。分析《华盛顿邮报》的短视频新闻传播策略,可以在提升新闻的社交属性、实现差异化传播、增强用户黏性等方面获得一些借鉴。
【关 键 词】《华盛顿邮报》;短视频新闻;传播策略;新闻消费
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与智能设备的日臻成熟与普及,受众的新闻消费行为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短视频新闻以其即时性、移动性、社交性的特征,可同时为受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体验,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碎片化的新闻消费习惯。作为美国最古老的报纸之一,《华盛顿邮报》也是美国较早发展视频业务、精耕短视频新闻内容的媒体,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进展顺利,这与其在选题策划、生产制作、视频分发、人力资源分配与信息反馈等环节的策略密不可分。
一、短视频新闻契合当下美国受众新闻消费习惯
美国多家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在移动社交时代,美国受众的新闻消费模式已悄然发生改变,出现视频化、移动化、社交化等趋势。而短视频新闻恰恰适应了受众的新需求。
(一)短视频新闻符合受众新闻消费视频化需求
美国著名数据分析网站Statista 2019年9月发布的报告指出,在线视频消费是目前全球最流行的网络活动之一,移动技术和宽带网络的发展使得观看视频成为用户在线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网络视频观众达到2.288亿人次,预计2022年网络视频观众将继续上升至2.489亿人次。①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美国网络视频观看者会浏览新闻视频,教育程度越高与收入水平越高的美国精英人士更加倾向于观看新闻视频。②
(二)短视频新闻切中受众新闻消费移动化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设备性价比也持续提高,通过移动方式获取新闻信息成为更多美国受众的第一选择。短视频新闻以其更加直观多样的呈现形式、更低的流量消耗等特性,表现出更加适应移动化、碎片化的新闻消费场景的特性。皮尤研究中心2019年11月的报告显示,通过移动方式获取新闻的受众比例从2013年的21%、2016年的28%、2018年的34%迅速增加至2019年的57%,增幅超过2倍,其中收入水平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或年龄越小的群体更加依赖移动方式获取新闻。③
(三)短视频新闻契合受众新闻消费社交化需求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美国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Statista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全球互联网活跃用户规模为45.7亿人,社交媒体活跃用户数量达39.1亿人。选择社交媒体作为新闻信息第一来源的美国受众比例达到57%,这一比例远超报纸、电视、广播等,而且年龄越小,使用社交媒体获得新闻的频率越高——45%的“婴儿潮”一代、64%的1965~1980年代出生者、75%的“千禧一代”、78%的1995~2010年代出生者每天或者每周多次通过社交平台获取新闻信息。④皮尤研究中心2019年12月的调查报告显示,Facebook、YouTube是美国成年人获得新闻资讯的主要社交媒体,其次是Twitter、LinkedIn、Snapchat等其他社交媒体。⑤
二、《华盛顿邮报》短视频新闻传播策略
《华盛顿邮报》2013年推出Post TV这一电视直播形态视频平台,自2015年起转为将短视频新闻业务作为着力发展的重点之一,在选题策划、生产制作、视频分发、人力资源分配和信息反馈等环节,都有所创新。
(一)选题策略:增加生活服务类软性新闻比重
《华盛顿邮报》作为严肃类大报,擅长报道政治、经济、外交等硬新闻。为进一步贴近网络受众的新闻消费习惯,该报在向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分发短视频新闻时,有意识地增加软性内容。主要方式有二:一是硬新闻的软性表达。以政治议题为例,围绕美国总统大选,该报在制作总统候选人辩论的短视频新闻时,回顾了多个辩论过程中的趣事,避开了候选人选情、政治主张等传统报道选题,将枯燥的话题转为适合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新闻题材。二是主打受众面极广的民生题材短视频。《华盛顿邮报》抓住“生活服务”这一民生主题,在“美食”“旅游”“科普”等主题上大做文章,提供大量服务性、指导性强的短视频,例如,该报陆续推出《和茱德可斯一起品尝美食》《秘密餐桌》《教大卫做菜》等美食类测评节目;围绕出游行李打包这个司空见惯的行为,另辟蹊径关注运动员、野外调查员等特殊人群如何打包行李;對时下热点科技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例如科技专栏作家杰弗里·福勒以不同性能的汽车作为类比,向观众展示5G技术优于以往技术的特色,等等。
(二)技术策略:利用新科技手段提高短视频视觉效果
《华盛顿邮报》主要将新技术应用于两个环节:一是视频生产环节,视频团队使用全球最大广电实时包装系统厂商维斯(Vizrt)提供的视频制作工具,在更精简的流程下,高效实现新闻现场图像的剪辑工作。二是视频呈现环节,《华盛顿邮报》使用竖屏播放、360度沉浸式播放等手段,旨在满足受众求新求变的需求。比如,该报在YouTube上推出的360度沉浸式系列短视频,使受众可以通过全景式视角“参观”博物馆、进行飞行体验。受众点击视频左上方按钮便可对视频进行360度拖动,观看新闻现场的任何角落。再比如,该报推出了一则时长为30秒的短视频,运用360度沉浸式播放技术展现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美丽海洋,受众滑动手指便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看到的视角,领略该岛景色。
(三)分发策略:针对不同社交平台调性与规则,定制分发短视频
《华盛顿邮报》已入驻美国全部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华盛顿邮报》视频业务总监格曼表示,该报专门为不同社交平台制作不同视频内容,而不是把一个视频简单地分发到不同平台,这样的做法可以确保“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平台上讲述一个正确的新闻故事”①。 在“传统”社交媒体平台方面,《华盛顿邮报》在Facebook、Twitter、YouTube、
Snapchat等深耕多年。该报充分利用Facebook提供的静音播放功能,在视频画面的侧边、底边配以大量大字号文字进行内容解说,并结合自动播放功能,针对同一新闻事件,为用户提供十多个短视频以全方位、多角度呈现内容。在推特上,该报开设了Washington Post Video账户,每日推送4~6条短视频新闻,内容以原创性新闻解读为主,辅以娱乐、趣味性内容。每条视频的推文后都附有该报官网视频专区链接,吸引受众浏览更多原创新闻视频。另外,在使用黏性极强、年轻用户众多的Snapchat,《华盛顿邮报》是最早入驻该平台Discover频道的传统媒体之一。2017年,该报成为第一个每天在Snapchat上提供新闻更新的编辑合作伙伴,以突发新闻、头条政治新闻和前瞻性分析为特色,每天更新10个左右专题或页面,由该报多位驻外记者发布短视频新闻,与读者分享所驻地生活状态,讲述幕后故事。以上内容以竖屏形式呈现,用户通过左右滑动可在短视频新闻中切换页面。
在新兴社交媒体平台方面,《华盛顿邮报》主动拥抱Tiktok等当下美国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在Tiktok上,该报投放的视频主要涉及新闻采编部的工作情况和时下最流行的内容,时长不超过20秒。账号主要运营者戴维·乔根森表示,该报在TikTok上发布的视频偏向轻松、搞笑,主要通过拟人化方式,发布基于该平台的热门主题而拍摄的同款泛娱乐类视频,以及部分新闻信息,从中展现新闻编辑的日常工作。
(四)人力资源策略:视频团队“嵌入”新闻编辑室
《华盛顿邮报》视频业务总监格曼表示,该报短视频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将短视频内容“与所有的报道之间进行协同,而不是孤立地创造内容”②。《华盛顿邮报》视频业务团队的工作方式是大量视频编辑“嵌入”新闻编辑室,视频编辑与记者在同一新闻编辑室工作,且视频编辑进入新闻编辑室的不同板块中,全方位参与每日新闻报道,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把视频新闻当作附加产品。视频团队在新闻产生之初就与记者编辑合作。观察近几年《华盛顿邮报》的招聘广告,就可以发现,岗位需求透露了该报在未来短视频发展上的主打方向。近期,该报正在招聘能够高效快速完成喜剧脚本并能管理团队的资深视频制作人,以实现在轻松有趣的短视频新闻中融入媒体思考的目标。
(五)信息反馈策略:注重与用户互动,利用新兴平台为传统媒体导流
《华盛顿邮报》每天发布约60个短视频,以增加读者的访问量,为其官方网站导流,在Tiktok上开设的账户为该媒体吸引了大量“千禧一代”受众。短视频内容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用户通过分享、转发、评论等方式参与新闻事件的构建。因此,重视受众对短视频内容的反馈对于提高传播内容的吸引力具有积极意义。《华盛顿邮报》Tiktok账号负责人戴维·乔根森表示,“只要有观众发表评论,他都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回复”,因为“与粉丝互动是整个视频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为提升点击率,《华盛顿邮报》有时会尝试制作两个不同版本的视频,跟踪二者对流量的影响,以此作为改进内容的依据。
三、《华盛顿邮报》短视频新闻传播策略的启示
近年来,中国国际传播媒体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积极发出中国声音,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特别是在短视频新闻方面,制作了大量“爆款”产品,丰富了国际传播实践。有研究显示,中国国际传播媒体在YouTube上发布的视频中,短视频新闻是最受欢迎、播放量最高的内容类型。①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些西方媒体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散布中国民众处境艰难、社会矛盾尖锐的不实之词,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媒体一方面通过评论类短视频亮明观点,另一方面制作大量诉诸情感的短视频,使海外受众直接感受到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抗疫精神,得到大量海外受众的积极点赞、评论和转发。
但与此同时,中国国际传播媒体在短视频新闻传播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用户黏性、内容生产、视频包装和发布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有些媒体发布的短视频新闻仍以主播口播、嘉宾访谈等传统样式出现,VR、无人机、视频直播等新兴传播手段利用率不高,未能有效激发海外受众的兴趣点。
通过对《华盛顿邮报》短视频新闻传播策略的分析,结合中国媒体的实际,本文建议从以下方面提升短视频新闻的国际传播能力。
(一)增加短视频新闻的情感要素,提升新闻的社交属性
研究显示,受众使用社交媒体的主要目的是保持与周围的联系。人们通过分享、转发、点赞等互动行为维护社会关系。有趣、新奇的新闻内容有助于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强化短视频的社交属性。加强短视频新闻选题与内容表达对海外受众需求的贴近性,满足后者了解新闻事实、探询新闻背后故事的心理需求,能够激发受众分享的意愿,巩固并增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黏性,从而提高媒体影响力。
(二)找准短视频内容定位,实现标签化、差异化传播
《华盛顿邮报》以深度时政类、社会类新闻报道见长,但并没有把这些题材在平面媒体上的内容直接“搬”到短视频中予以呈现,而是依据各社交媒体平台的不同调性对这类新闻内容进行调整。在国际舆论场上,美西方媒体一直与中国媒体争夺涉华议题的话语权,如今这一争夺战逐渐蔓延至社交媒体平台上,可谓杂音不断、众声喧哗。关注中国发展的海外受众迫切需要可信的新闻以及理性客观的声音,中国主流媒体在海外社交平台上主动发声、权威发布的价值更加凸显。为牢牢掌握涉华议题的国际话语权,中国媒体可结合自身优势,找准自身定位,实现标签化传播,第一时间主动发声,在短视频新闻制作策划的过程中,挖掘媒体特点并将其放大、固定,持续输出更多短视频内容,不断突出上述特征,以实现短视频新闻内容的标签化,强化涉华报道上的权威性、主导性。
(三)积极探索传播新技术,利用传播规律增强用户黏性
《华盛顿邮报》抓住短视频新闻这股新风潮,通过开发垂直播放器、360度沉浸式播放不断吸引受众,近年来还在积极探索推动视频直播业务,丰富用户体验。短视频新闻契合了用户移动化、社交化和视频化的新闻消费习惯,随着5G技术的日臻成熟,未来还将有巨大发展空间。在生产环节,中国媒体可主动探索,将VR、无人机、视频直播、大数据等运用到短视频新闻内容的生产环节,努力适应移动社交时代受众的新闻消费需求与习惯。在新闻分发环节,中国媒体一方面可加强对已布局的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短视频投放力度,提升用户黏性;另一方面可主动使用TikTok等新兴平台,并针对尚未涉足但有巨大潜在用户的社交平台,提前布局,抢占先机。在信息反馈环节,中国媒体应注重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及时掌握短视频新闻的点击率、转发量、好评率等核心指标,并在综合分析大量視频播放情况的基础上,不断摸索总结在海外社交媒体发布短视频新闻的策略与规律,以提升用户的观看体验,并以这些基础数据信息为参照,及时调整推送内容以实现精准投放。同时,还应注重加强与用户的互动。用户参与评论是短视频新闻传播的重要一环,不仅能够丰富新闻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媒体及时了解受众需求,以便对视频新闻的制作分发作出必要调整,从而与用户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
(责任编辑:林凌)
【关 键 词】《华盛顿邮报》;短视频新闻;传播策略;新闻消费
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与智能设备的日臻成熟与普及,受众的新闻消费行为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短视频新闻以其即时性、移动性、社交性的特征,可同时为受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体验,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碎片化的新闻消费习惯。作为美国最古老的报纸之一,《华盛顿邮报》也是美国较早发展视频业务、精耕短视频新闻内容的媒体,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进展顺利,这与其在选题策划、生产制作、视频分发、人力资源分配与信息反馈等环节的策略密不可分。
一、短视频新闻契合当下美国受众新闻消费习惯
美国多家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在移动社交时代,美国受众的新闻消费模式已悄然发生改变,出现视频化、移动化、社交化等趋势。而短视频新闻恰恰适应了受众的新需求。
(一)短视频新闻符合受众新闻消费视频化需求
美国著名数据分析网站Statista 2019年9月发布的报告指出,在线视频消费是目前全球最流行的网络活动之一,移动技术和宽带网络的发展使得观看视频成为用户在线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网络视频观众达到2.288亿人次,预计2022年网络视频观众将继续上升至2.489亿人次。①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美国网络视频观看者会浏览新闻视频,教育程度越高与收入水平越高的美国精英人士更加倾向于观看新闻视频。②
(二)短视频新闻切中受众新闻消费移动化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设备性价比也持续提高,通过移动方式获取新闻信息成为更多美国受众的第一选择。短视频新闻以其更加直观多样的呈现形式、更低的流量消耗等特性,表现出更加适应移动化、碎片化的新闻消费场景的特性。皮尤研究中心2019年11月的报告显示,通过移动方式获取新闻的受众比例从2013年的21%、2016年的28%、2018年的34%迅速增加至2019年的57%,增幅超过2倍,其中收入水平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或年龄越小的群体更加依赖移动方式获取新闻。③
(三)短视频新闻契合受众新闻消费社交化需求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美国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Statista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全球互联网活跃用户规模为45.7亿人,社交媒体活跃用户数量达39.1亿人。选择社交媒体作为新闻信息第一来源的美国受众比例达到57%,这一比例远超报纸、电视、广播等,而且年龄越小,使用社交媒体获得新闻的频率越高——45%的“婴儿潮”一代、64%的1965~1980年代出生者、75%的“千禧一代”、78%的1995~2010年代出生者每天或者每周多次通过社交平台获取新闻信息。④皮尤研究中心2019年12月的调查报告显示,Facebook、YouTube是美国成年人获得新闻资讯的主要社交媒体,其次是Twitter、LinkedIn、Snapchat等其他社交媒体。⑤
二、《华盛顿邮报》短视频新闻传播策略
《华盛顿邮报》2013年推出Post TV这一电视直播形态视频平台,自2015年起转为将短视频新闻业务作为着力发展的重点之一,在选题策划、生产制作、视频分发、人力资源分配和信息反馈等环节,都有所创新。
(一)选题策略:增加生活服务类软性新闻比重
《华盛顿邮报》作为严肃类大报,擅长报道政治、经济、外交等硬新闻。为进一步贴近网络受众的新闻消费习惯,该报在向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分发短视频新闻时,有意识地增加软性内容。主要方式有二:一是硬新闻的软性表达。以政治议题为例,围绕美国总统大选,该报在制作总统候选人辩论的短视频新闻时,回顾了多个辩论过程中的趣事,避开了候选人选情、政治主张等传统报道选题,将枯燥的话题转为适合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新闻题材。二是主打受众面极广的民生题材短视频。《华盛顿邮报》抓住“生活服务”这一民生主题,在“美食”“旅游”“科普”等主题上大做文章,提供大量服务性、指导性强的短视频,例如,该报陆续推出《和茱德可斯一起品尝美食》《秘密餐桌》《教大卫做菜》等美食类测评节目;围绕出游行李打包这个司空见惯的行为,另辟蹊径关注运动员、野外调查员等特殊人群如何打包行李;對时下热点科技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例如科技专栏作家杰弗里·福勒以不同性能的汽车作为类比,向观众展示5G技术优于以往技术的特色,等等。
(二)技术策略:利用新科技手段提高短视频视觉效果
《华盛顿邮报》主要将新技术应用于两个环节:一是视频生产环节,视频团队使用全球最大广电实时包装系统厂商维斯(Vizrt)提供的视频制作工具,在更精简的流程下,高效实现新闻现场图像的剪辑工作。二是视频呈现环节,《华盛顿邮报》使用竖屏播放、360度沉浸式播放等手段,旨在满足受众求新求变的需求。比如,该报在YouTube上推出的360度沉浸式系列短视频,使受众可以通过全景式视角“参观”博物馆、进行飞行体验。受众点击视频左上方按钮便可对视频进行360度拖动,观看新闻现场的任何角落。再比如,该报推出了一则时长为30秒的短视频,运用360度沉浸式播放技术展现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美丽海洋,受众滑动手指便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看到的视角,领略该岛景色。
(三)分发策略:针对不同社交平台调性与规则,定制分发短视频
《华盛顿邮报》已入驻美国全部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华盛顿邮报》视频业务总监格曼表示,该报专门为不同社交平台制作不同视频内容,而不是把一个视频简单地分发到不同平台,这样的做法可以确保“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平台上讲述一个正确的新闻故事”①。 在“传统”社交媒体平台方面,《华盛顿邮报》在Facebook、Twitter、YouTube、
Snapchat等深耕多年。该报充分利用Facebook提供的静音播放功能,在视频画面的侧边、底边配以大量大字号文字进行内容解说,并结合自动播放功能,针对同一新闻事件,为用户提供十多个短视频以全方位、多角度呈现内容。在推特上,该报开设了Washington Post Video账户,每日推送4~6条短视频新闻,内容以原创性新闻解读为主,辅以娱乐、趣味性内容。每条视频的推文后都附有该报官网视频专区链接,吸引受众浏览更多原创新闻视频。另外,在使用黏性极强、年轻用户众多的Snapchat,《华盛顿邮报》是最早入驻该平台Discover频道的传统媒体之一。2017年,该报成为第一个每天在Snapchat上提供新闻更新的编辑合作伙伴,以突发新闻、头条政治新闻和前瞻性分析为特色,每天更新10个左右专题或页面,由该报多位驻外记者发布短视频新闻,与读者分享所驻地生活状态,讲述幕后故事。以上内容以竖屏形式呈现,用户通过左右滑动可在短视频新闻中切换页面。
在新兴社交媒体平台方面,《华盛顿邮报》主动拥抱Tiktok等当下美国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在Tiktok上,该报投放的视频主要涉及新闻采编部的工作情况和时下最流行的内容,时长不超过20秒。账号主要运营者戴维·乔根森表示,该报在TikTok上发布的视频偏向轻松、搞笑,主要通过拟人化方式,发布基于该平台的热门主题而拍摄的同款泛娱乐类视频,以及部分新闻信息,从中展现新闻编辑的日常工作。
(四)人力资源策略:视频团队“嵌入”新闻编辑室
《华盛顿邮报》视频业务总监格曼表示,该报短视频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将短视频内容“与所有的报道之间进行协同,而不是孤立地创造内容”②。《华盛顿邮报》视频业务团队的工作方式是大量视频编辑“嵌入”新闻编辑室,视频编辑与记者在同一新闻编辑室工作,且视频编辑进入新闻编辑室的不同板块中,全方位参与每日新闻报道,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把视频新闻当作附加产品。视频团队在新闻产生之初就与记者编辑合作。观察近几年《华盛顿邮报》的招聘广告,就可以发现,岗位需求透露了该报在未来短视频发展上的主打方向。近期,该报正在招聘能够高效快速完成喜剧脚本并能管理团队的资深视频制作人,以实现在轻松有趣的短视频新闻中融入媒体思考的目标。
(五)信息反馈策略:注重与用户互动,利用新兴平台为传统媒体导流
《华盛顿邮报》每天发布约60个短视频,以增加读者的访问量,为其官方网站导流,在Tiktok上开设的账户为该媒体吸引了大量“千禧一代”受众。短视频内容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用户通过分享、转发、评论等方式参与新闻事件的构建。因此,重视受众对短视频内容的反馈对于提高传播内容的吸引力具有积极意义。《华盛顿邮报》Tiktok账号负责人戴维·乔根森表示,“只要有观众发表评论,他都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回复”,因为“与粉丝互动是整个视频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为提升点击率,《华盛顿邮报》有时会尝试制作两个不同版本的视频,跟踪二者对流量的影响,以此作为改进内容的依据。
三、《华盛顿邮报》短视频新闻传播策略的启示
近年来,中国国际传播媒体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积极发出中国声音,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特别是在短视频新闻方面,制作了大量“爆款”产品,丰富了国际传播实践。有研究显示,中国国际传播媒体在YouTube上发布的视频中,短视频新闻是最受欢迎、播放量最高的内容类型。①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些西方媒体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散布中国民众处境艰难、社会矛盾尖锐的不实之词,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媒体一方面通过评论类短视频亮明观点,另一方面制作大量诉诸情感的短视频,使海外受众直接感受到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抗疫精神,得到大量海外受众的积极点赞、评论和转发。
但与此同时,中国国际传播媒体在短视频新闻传播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用户黏性、内容生产、视频包装和发布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有些媒体发布的短视频新闻仍以主播口播、嘉宾访谈等传统样式出现,VR、无人机、视频直播等新兴传播手段利用率不高,未能有效激发海外受众的兴趣点。
通过对《华盛顿邮报》短视频新闻传播策略的分析,结合中国媒体的实际,本文建议从以下方面提升短视频新闻的国际传播能力。
(一)增加短视频新闻的情感要素,提升新闻的社交属性
研究显示,受众使用社交媒体的主要目的是保持与周围的联系。人们通过分享、转发、点赞等互动行为维护社会关系。有趣、新奇的新闻内容有助于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强化短视频的社交属性。加强短视频新闻选题与内容表达对海外受众需求的贴近性,满足后者了解新闻事实、探询新闻背后故事的心理需求,能够激发受众分享的意愿,巩固并增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黏性,从而提高媒体影响力。
(二)找准短视频内容定位,实现标签化、差异化传播
《华盛顿邮报》以深度时政类、社会类新闻报道见长,但并没有把这些题材在平面媒体上的内容直接“搬”到短视频中予以呈现,而是依据各社交媒体平台的不同调性对这类新闻内容进行调整。在国际舆论场上,美西方媒体一直与中国媒体争夺涉华议题的话语权,如今这一争夺战逐渐蔓延至社交媒体平台上,可谓杂音不断、众声喧哗。关注中国发展的海外受众迫切需要可信的新闻以及理性客观的声音,中国主流媒体在海外社交平台上主动发声、权威发布的价值更加凸显。为牢牢掌握涉华议题的国际话语权,中国媒体可结合自身优势,找准自身定位,实现标签化传播,第一时间主动发声,在短视频新闻制作策划的过程中,挖掘媒体特点并将其放大、固定,持续输出更多短视频内容,不断突出上述特征,以实现短视频新闻内容的标签化,强化涉华报道上的权威性、主导性。
(三)积极探索传播新技术,利用传播规律增强用户黏性
《华盛顿邮报》抓住短视频新闻这股新风潮,通过开发垂直播放器、360度沉浸式播放不断吸引受众,近年来还在积极探索推动视频直播业务,丰富用户体验。短视频新闻契合了用户移动化、社交化和视频化的新闻消费习惯,随着5G技术的日臻成熟,未来还将有巨大发展空间。在生产环节,中国媒体可主动探索,将VR、无人机、视频直播、大数据等运用到短视频新闻内容的生产环节,努力适应移动社交时代受众的新闻消费需求与习惯。在新闻分发环节,中国媒体一方面可加强对已布局的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短视频投放力度,提升用户黏性;另一方面可主动使用TikTok等新兴平台,并针对尚未涉足但有巨大潜在用户的社交平台,提前布局,抢占先机。在信息反馈环节,中国媒体应注重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及时掌握短视频新闻的点击率、转发量、好评率等核心指标,并在综合分析大量視频播放情况的基础上,不断摸索总结在海外社交媒体发布短视频新闻的策略与规律,以提升用户的观看体验,并以这些基础数据信息为参照,及时调整推送内容以实现精准投放。同时,还应注重加强与用户的互动。用户参与评论是短视频新闻传播的重要一环,不仅能够丰富新闻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媒体及时了解受众需求,以便对视频新闻的制作分发作出必要调整,从而与用户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
(责任编辑:林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