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班狂、肉食动物、吸霾战士……当心心血管病突然找上你!心血管病离你有多远?30年?40年?还是一生的距离?当“某某加着班突然心梗猝死”的消息再也不是新闻时,这些可怕的疾病或许就在不远处等着你。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
网上一直流行着“不作死就不会死”这句话,将此句玩笑话放在心血管疾病上,则变成冰冷的黑色幽默。因为死亡数据就是那么血淋淋地摆在你面前——中国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各类心血管疾病,平均每10秒就有一个患者死亡。而为什么说“作”,是因为心血管疾病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病。
国内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胡大一教授拿着手机说,刚刚看到关于两名医生的报道,一人50岁时心脏猝死,另一人48岁时脑出血成了植物人。医生工作过度疲劳,加之一半以上的男医生都在抽烟、喝酒,应酬时不注意控制自己,以工作忙为借口不去运动。4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上环境污染,即使掌握医学知识,也逃不过健康的规律。
◎ 运动减少。胡大一说现在年轻人出门就坐车,购物就上网,两三站路都懒得走。而他年轻的时候别说没车,骑自行车都很奢侈,最起码保证了一定的运动量。
◎ 饮食不健康。在从前,一个成年人一个月250克猪肉,想不健康饮食都不成,那时别说心肌梗死,糖尿病都很少见,高血压病也不普遍。现在人吃肉多、吃糖多,蔬菜、水果却吃得很少。
◎ 喝酒吸烟者数量明显增加。不少55岁前得心肌梗死的患者,仅因为大量吸烟,没有高血压病也遭遇了心肌梗死。
◎ 精神压力增大,工作过度疲劳。现在的孩子甚至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有学业压力,之后还有就业压力。
◎ 环境污染,PM2.5爆表。
“我一个快70岁的人天天劝说三十几岁的人要爱护心脏,告诉他们把命运寄托在支架上太不靠谱。”胡大一说。
淡薄的健康意识让人总觉得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离自己很遥远,总是怀揣着年轻时多努力打拼事业,争取提早退休,然后云游四方的梦想,但是现实却是不少人30多岁就出现了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或许有人会侥幸地认为,只要放了支架就可以一劳永逸,事实是心血管病到了需要放支架的程度时,说明你已经不能逆转回健康状态了,支架治疗只是多害相较取其轻。
胡大一说首先要丢掉幻想,不管现在支架技术有多好,将近60%的男性及将近45%的女性没有任何先兆会突发心肌梗死或者现场外猝死。这种时候即使医院设备再好、技术再好、支架再好,但是根本没有时间也来不及上医院。即放了支架,就说明你已经是患者。但是,支架本身是异物,如果没有保管好,里面同样会有长血栓的可能。“心脏的血管像大树一样,一个地方放了支架,如果你还不去改变生活方式,别的地方还会长。难道要支架放得越来越多,钱花得越来越多,病情越来越不好吗?因此,不要把命运寄托在放支架上,这太不靠谱了!”
“医院同样需要‘4S店’”
每个车主都知道车应该定期保养检修,但并不是每个患者都会时刻注意身体的“保养”。医生往往觉得不是他的责任,治疗过程到放完支架便结束了。胡大一把现在的医院形象地比喻成车辆销售,仅仅是把车卖出去,却没有对其保养和维修。“如果汽车卖了之后一直开到大修,即使再好的车,都会很快报废,而且车辆越好开坏了才会越心疼。”在胡大一眼中“4S店”是全新的医疗模式,是目前医疗体制所缺乏的。胡大一所提倡的心血管病的“4S店”会提供怎样的服务呢?
◎ 药物处方。从患者角度出发,放下住院这几天能否把药调好不说,同样的药每个患者需求的剂量是不同的。有些上年纪的患者吃一把药,很多药是相互作用的,有些副作用甚至会把人致残致死,但是医生却没有精力主动管理、及时发现、及早梳理。很多人回家后不知道为什么要长期吃药,化验单正常之后便自动停药。尤其在养生文化的影响下,觉得“是药三分毒”,拿到药一看说明书就被吓坏了,往往会随意停药,所以个体化的调药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
◎ 运动处方。一个做过支架或搭桥手术的患者,他其实是应该运动的,但是要根据其心脏的情况,还要看他是否有其他病症。比如患者除了心脏病外还有腰椎病,他应该做什么样的运动,从多大运动量开始?如何逐渐增大运动量,最后达到什么程度,比如一个32岁的心脏病患者还能否恢复性生活?患者在医院很难对医生启齿问这样的问题,“4S店”就要替患者考虑到。在生活中,太多患了心肌梗死的患者不敢“动”,不敢坐飞机,不敢旅行。
◎ 营养处方。得了心脏病应该注意饮食,怎样才能做到吃动两平衡?要将运动和饮食有效结合起来。
◎ 心理处方。让患者心里有底,不要因为对支架、搭桥不了解而纠结、焦虑,甚至出现惊恐,稍微觉得不舒服就以为又犯病了。患者的这些症状都非常类似,为此他们会反复去医院看病,反复住院,反复造影,浪费很多资源,人也越活越痛苦。
◎ 戒烟酒处方。如果得了心肌梗死还吸烟喝酒,还会出现血栓。
胡大一眼中的健康是——
“健康不等于没病和衰弱,健康是心身的全面健康和良好的适应能力,社会很多烂事,你不能因为这些伤了自己的身体。”
“健康是尊严,如果得了偏瘫之类的病,尊严都没有了。”
“健康是资源。”
“健康是能力,需要知识积累,需要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健康是责任,宁愿花钱买一堆包,为什么不投资健康呢?”
(据《健康之友》)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
网上一直流行着“不作死就不会死”这句话,将此句玩笑话放在心血管疾病上,则变成冰冷的黑色幽默。因为死亡数据就是那么血淋淋地摆在你面前——中国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各类心血管疾病,平均每10秒就有一个患者死亡。而为什么说“作”,是因为心血管疾病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病。
国内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胡大一教授拿着手机说,刚刚看到关于两名医生的报道,一人50岁时心脏猝死,另一人48岁时脑出血成了植物人。医生工作过度疲劳,加之一半以上的男医生都在抽烟、喝酒,应酬时不注意控制自己,以工作忙为借口不去运动。4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上环境污染,即使掌握医学知识,也逃不过健康的规律。
◎ 运动减少。胡大一说现在年轻人出门就坐车,购物就上网,两三站路都懒得走。而他年轻的时候别说没车,骑自行车都很奢侈,最起码保证了一定的运动量。
◎ 饮食不健康。在从前,一个成年人一个月250克猪肉,想不健康饮食都不成,那时别说心肌梗死,糖尿病都很少见,高血压病也不普遍。现在人吃肉多、吃糖多,蔬菜、水果却吃得很少。
◎ 喝酒吸烟者数量明显增加。不少55岁前得心肌梗死的患者,仅因为大量吸烟,没有高血压病也遭遇了心肌梗死。
◎ 精神压力增大,工作过度疲劳。现在的孩子甚至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有学业压力,之后还有就业压力。
◎ 环境污染,PM2.5爆表。
“我一个快70岁的人天天劝说三十几岁的人要爱护心脏,告诉他们把命运寄托在支架上太不靠谱。”胡大一说。
淡薄的健康意识让人总觉得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离自己很遥远,总是怀揣着年轻时多努力打拼事业,争取提早退休,然后云游四方的梦想,但是现实却是不少人30多岁就出现了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或许有人会侥幸地认为,只要放了支架就可以一劳永逸,事实是心血管病到了需要放支架的程度时,说明你已经不能逆转回健康状态了,支架治疗只是多害相较取其轻。
胡大一说首先要丢掉幻想,不管现在支架技术有多好,将近60%的男性及将近45%的女性没有任何先兆会突发心肌梗死或者现场外猝死。这种时候即使医院设备再好、技术再好、支架再好,但是根本没有时间也来不及上医院。即放了支架,就说明你已经是患者。但是,支架本身是异物,如果没有保管好,里面同样会有长血栓的可能。“心脏的血管像大树一样,一个地方放了支架,如果你还不去改变生活方式,别的地方还会长。难道要支架放得越来越多,钱花得越来越多,病情越来越不好吗?因此,不要把命运寄托在放支架上,这太不靠谱了!”
“医院同样需要‘4S店’”
每个车主都知道车应该定期保养检修,但并不是每个患者都会时刻注意身体的“保养”。医生往往觉得不是他的责任,治疗过程到放完支架便结束了。胡大一把现在的医院形象地比喻成车辆销售,仅仅是把车卖出去,却没有对其保养和维修。“如果汽车卖了之后一直开到大修,即使再好的车,都会很快报废,而且车辆越好开坏了才会越心疼。”在胡大一眼中“4S店”是全新的医疗模式,是目前医疗体制所缺乏的。胡大一所提倡的心血管病的“4S店”会提供怎样的服务呢?
◎ 药物处方。从患者角度出发,放下住院这几天能否把药调好不说,同样的药每个患者需求的剂量是不同的。有些上年纪的患者吃一把药,很多药是相互作用的,有些副作用甚至会把人致残致死,但是医生却没有精力主动管理、及时发现、及早梳理。很多人回家后不知道为什么要长期吃药,化验单正常之后便自动停药。尤其在养生文化的影响下,觉得“是药三分毒”,拿到药一看说明书就被吓坏了,往往会随意停药,所以个体化的调药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
◎ 运动处方。一个做过支架或搭桥手术的患者,他其实是应该运动的,但是要根据其心脏的情况,还要看他是否有其他病症。比如患者除了心脏病外还有腰椎病,他应该做什么样的运动,从多大运动量开始?如何逐渐增大运动量,最后达到什么程度,比如一个32岁的心脏病患者还能否恢复性生活?患者在医院很难对医生启齿问这样的问题,“4S店”就要替患者考虑到。在生活中,太多患了心肌梗死的患者不敢“动”,不敢坐飞机,不敢旅行。
◎ 营养处方。得了心脏病应该注意饮食,怎样才能做到吃动两平衡?要将运动和饮食有效结合起来。
◎ 心理处方。让患者心里有底,不要因为对支架、搭桥不了解而纠结、焦虑,甚至出现惊恐,稍微觉得不舒服就以为又犯病了。患者的这些症状都非常类似,为此他们会反复去医院看病,反复住院,反复造影,浪费很多资源,人也越活越痛苦。
◎ 戒烟酒处方。如果得了心肌梗死还吸烟喝酒,还会出现血栓。
胡大一眼中的健康是——
“健康不等于没病和衰弱,健康是心身的全面健康和良好的适应能力,社会很多烂事,你不能因为这些伤了自己的身体。”
“健康是尊严,如果得了偏瘫之类的病,尊严都没有了。”
“健康是资源。”
“健康是能力,需要知识积累,需要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健康是责任,宁愿花钱买一堆包,为什么不投资健康呢?”
(据《健康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