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行,高中语文教学更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新教学方式,以便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式教学理念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在分析了探究式教学法内涵的基础上,对于如何以探究式教学构建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提出了一些可行措施。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高中语文 教学课堂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这其中,以探究式教学构建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中,因此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
1.以“探究式教学”构建高中语文课堂的现实意义
1.1探究式教学法的内涵。
探究就是探寻、追究,或者深入探索、反复研究。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在学生课堂学习时,教师只给出一些实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独立探索研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发展能力。它是一种化被动为主动、化知识注入为独立探寻、化单向吸收为多向交流的教学方法。
1.2探究式教学法的意义。
探究式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有了很大改进,是高中语文教学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探究式教学法可以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运用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要求,通过这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探究式教学法构建的高中语文课堂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2.以“探究式教学”构建高中语文课堂的方法
2.1创设探索型学习环境和氛围。
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和氛围。首先,教师应与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搭建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活跃发言。其次,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给予学生质疑的权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上《祝福》这课时,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在大年之夜死去,祥林嫂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相比有何不同?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思考这个问题。”同学们有的翻书查找课文中的相关部分,有的低头沉思,有的与周围同学小声讨论。一段时间后,笔者请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终于得出了最佳答案:祥林嫂临死前问“我”人死后有没有灵魂,这说明她对封建迷信是半信半疑的,所以她是在恐惧中死去的,而卖火柴的小女孩“见到了奶奶,升入天堂”,是满怀喜悦而死的。教师通过创建探索型学习环境,采用提问的方法,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轻松,为学生思维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2.2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追根溯源。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培养他们的独创精神,鼓励他们大胆质疑问难、追根溯源[2]。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探究式教学中应该有学生自己思考并试着解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不迷信课本和权威,主动探索,形成对事物的独立见解。
以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的研究阅读为例,笔者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对比阅读这两篇文章,然后说说你的感想。”在研究阅读中,有的同学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同样是写关于秦国灭亡的文章,为什么在论述秦国灭亡的原因时,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而杜牧则认为是“秦爱纷奢”呢?为解决这一问题,同学们查阅史料求证,进而通过讨论得出这样的答案:古人是借史讽今,各有其针对性,所以都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如果现在再写论秦朝灭亡的新文章,便可联系现实,或谈改革图强增国力,或谈反对腐败得民心,等等。
2.3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多层次探究。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主要是教会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解决方案或结论[3]。例如,笔者在执教《归去来兮辞》时,分析至陶渊明之“安贫乐道”时,请同学讨论“安贫”与“乐道”的关系。有的同学说:“只有乐道,才能安贫。正是因为陶渊明对道的孜孜以求,才能安于困苦的农村生活,乐在其中。”这时有学生马上反驳:“要先安贫,才能乐道呀。如果不能忍受贫困与寂寞,就很难对‘道’产生兴趣。”前一位同学仔细一想,这位学生说的也很有道理,他从“乐道”产生的前提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最终同学们形成结论:两者是辩证的,要先安贫,才能得“道”,然后“乐”道,有所乐才能坚守贫困。由此可见,思维角度不同,得到的启发就会有所不同,进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得到很好的锻炼。
3.结语
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在课堂构建时采取多种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以探究式教学构建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所学文章,提高语文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以探究式教学构建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与学生有效互动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晓伟.课堂教学的F互动形式与效应——对“以讲为主”的教学形式的再认识[J].中国教育学刊,2010(3):89-90.
[2]范晔.探究语文课堂的提问[J].海峡科学,2010(04):43.
[3]江旗.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2011(02):65.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高中语文 教学课堂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这其中,以探究式教学构建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中,因此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
1.以“探究式教学”构建高中语文课堂的现实意义
1.1探究式教学法的内涵。
探究就是探寻、追究,或者深入探索、反复研究。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在学生课堂学习时,教师只给出一些实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独立探索研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发展能力。它是一种化被动为主动、化知识注入为独立探寻、化单向吸收为多向交流的教学方法。
1.2探究式教学法的意义。
探究式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有了很大改进,是高中语文教学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探究式教学法可以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运用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要求,通过这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探究式教学法构建的高中语文课堂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2.以“探究式教学”构建高中语文课堂的方法
2.1创设探索型学习环境和氛围。
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和氛围。首先,教师应与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搭建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活跃发言。其次,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给予学生质疑的权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上《祝福》这课时,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在大年之夜死去,祥林嫂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相比有何不同?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思考这个问题。”同学们有的翻书查找课文中的相关部分,有的低头沉思,有的与周围同学小声讨论。一段时间后,笔者请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终于得出了最佳答案:祥林嫂临死前问“我”人死后有没有灵魂,这说明她对封建迷信是半信半疑的,所以她是在恐惧中死去的,而卖火柴的小女孩“见到了奶奶,升入天堂”,是满怀喜悦而死的。教师通过创建探索型学习环境,采用提问的方法,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轻松,为学生思维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2.2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追根溯源。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培养他们的独创精神,鼓励他们大胆质疑问难、追根溯源[2]。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探究式教学中应该有学生自己思考并试着解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不迷信课本和权威,主动探索,形成对事物的独立见解。
以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的研究阅读为例,笔者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对比阅读这两篇文章,然后说说你的感想。”在研究阅读中,有的同学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同样是写关于秦国灭亡的文章,为什么在论述秦国灭亡的原因时,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而杜牧则认为是“秦爱纷奢”呢?为解决这一问题,同学们查阅史料求证,进而通过讨论得出这样的答案:古人是借史讽今,各有其针对性,所以都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如果现在再写论秦朝灭亡的新文章,便可联系现实,或谈改革图强增国力,或谈反对腐败得民心,等等。
2.3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多层次探究。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主要是教会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解决方案或结论[3]。例如,笔者在执教《归去来兮辞》时,分析至陶渊明之“安贫乐道”时,请同学讨论“安贫”与“乐道”的关系。有的同学说:“只有乐道,才能安贫。正是因为陶渊明对道的孜孜以求,才能安于困苦的农村生活,乐在其中。”这时有学生马上反驳:“要先安贫,才能乐道呀。如果不能忍受贫困与寂寞,就很难对‘道’产生兴趣。”前一位同学仔细一想,这位学生说的也很有道理,他从“乐道”产生的前提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最终同学们形成结论:两者是辩证的,要先安贫,才能得“道”,然后“乐”道,有所乐才能坚守贫困。由此可见,思维角度不同,得到的启发就会有所不同,进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得到很好的锻炼。
3.结语
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在课堂构建时采取多种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以探究式教学构建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所学文章,提高语文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以探究式教学构建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与学生有效互动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晓伟.课堂教学的F互动形式与效应——对“以讲为主”的教学形式的再认识[J].中国教育学刊,2010(3):89-90.
[2]范晔.探究语文课堂的提问[J].海峡科学,2010(04):43.
[3]江旗.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2011(0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