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真的缘分已尽?”“现在是不是分手的好时机?”……
当遭遇上述感情问题,一些90后选择向线上“算命先生”求助。
近期一项网络调查显示,近80%的被调查者有过算命行为,其中九成是90后,他们曾在互联网平台上算过命,且多数是求算爱情运。
都说算命是迷信、糟粕,可为何追赶时尚潮流的90后却对它情有独钟?
要想理解算命,就不得不提到巴纳姆效应。该效应是指,人们很容易相信一段笼统的、对人格的描述,觉得它准确揭示了自己的性格特征,即使该描述很空洞。
举例来说,当算命先生得知你的生辰八字后,煞有介事地说:“你最近人际关系出问题了吧?”如果你没细琢磨,听了这句话后,很容易发出“太准了”的感慨。可冷静一想,谁又会没有一点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呢?由此可见,算命用语的开放性,极大地拓宽了它的解释空间,从而使巴纳姆效应极易被激活。
此外,人类认知存在证实偏差,这也为算命先生提供了“帮助”。该偏差是指,当人们接受了某观点后,在日常生活中,就会刻意选择支持该观点的信息,忽视或忘记与之相反的信息。
当算命软件告诉一个热恋中的女人:今年你的感情会面临考验,这个女人很可能就会不断回忆能证实该观点的事件,比如“昨天约会时,男朋友好像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等。通过给该类事件贴上“面临考验”的标签,以此证明算命结果的正确性。
由于证实偏差的存在,如果这个女人最终和伴侣分手了,会倾向于将其解释成:果然算命是准的,我就是过不了今年这个坎儿。如果顺利度过了这一年,她也不會怀疑算命结果,而会将其理解为:还好提前算命了,让她躲过一劫。
由此可见,若想证实一个观点,人们总能找出各种理由。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总有人被算命先生忽悠,因为人类的思维惯性就是善于证实而非证伪。
该研究揭示了算命“准”的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当人们给自己贴上了特定标签后,就很可能向这个标签“靠拢”,发展出对应的性格特征,经年累月最终让自己真成为了符合这个标签特征的人。
(摘自《科普时报》4.16)
当遭遇上述感情问题,一些90后选择向线上“算命先生”求助。
近期一项网络调查显示,近80%的被调查者有过算命行为,其中九成是90后,他们曾在互联网平台上算过命,且多数是求算爱情运。
都说算命是迷信、糟粕,可为何追赶时尚潮流的90后却对它情有独钟?
要想理解算命,就不得不提到巴纳姆效应。该效应是指,人们很容易相信一段笼统的、对人格的描述,觉得它准确揭示了自己的性格特征,即使该描述很空洞。
举例来说,当算命先生得知你的生辰八字后,煞有介事地说:“你最近人际关系出问题了吧?”如果你没细琢磨,听了这句话后,很容易发出“太准了”的感慨。可冷静一想,谁又会没有一点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呢?由此可见,算命用语的开放性,极大地拓宽了它的解释空间,从而使巴纳姆效应极易被激活。
此外,人类认知存在证实偏差,这也为算命先生提供了“帮助”。该偏差是指,当人们接受了某观点后,在日常生活中,就会刻意选择支持该观点的信息,忽视或忘记与之相反的信息。
当算命软件告诉一个热恋中的女人:今年你的感情会面临考验,这个女人很可能就会不断回忆能证实该观点的事件,比如“昨天约会时,男朋友好像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等。通过给该类事件贴上“面临考验”的标签,以此证明算命结果的正确性。
由于证实偏差的存在,如果这个女人最终和伴侣分手了,会倾向于将其解释成:果然算命是准的,我就是过不了今年这个坎儿。如果顺利度过了这一年,她也不會怀疑算命结果,而会将其理解为:还好提前算命了,让她躲过一劫。
由此可见,若想证实一个观点,人们总能找出各种理由。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总有人被算命先生忽悠,因为人类的思维惯性就是善于证实而非证伪。
该研究揭示了算命“准”的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当人们给自己贴上了特定标签后,就很可能向这个标签“靠拢”,发展出对应的性格特征,经年累月最终让自己真成为了符合这个标签特征的人。
(摘自《科普时报》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