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事数学教学十八余年,在课堂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有的东西讲了很多遍了,有些学生还是不会。有的题甚至做过了,考试时还是错;我在思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下面是我的总结和反思。
一、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所重视和忽视的方面
(1)重视帮学生“明白”,忽视学生自主阅读。也就是重视了讲明白,忽视了学生自主弄明白。致使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方式存在重大缺陷—学生不能通过自主构建形成能力。
学生听明白了,但却不会做题,根本原因是阅读理解的训练不够,拿过题来无从下手。所以必须加大学生对文字图表的自主阅读训练,教师在例题、习题的讲解中,不要对文字图表的分析包办代替。课堂上教师念题、帮学生分析题意,都是剥夺学生阅读能力训练机会的低效益行为。从信息学的角度看,拾取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是一条完整的链条,缺少了拾取信息能力的训练,我往往在学生不会的时候就接着进行了分析讲解,没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时间,必然导致听得明白,做起来不会。这样的教学培养的不是完整的人,而是耳聪目瞎的残疾人。
(2)重视了学生回答“明不明白”,忽视了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现实的教学中,因为在帮学生“弄明白”思想指导下的讲,也就霸占了学生阅读和表达思维过程的时空。学生对自主研究的结果没有机会展示,他的思维是否正确也不能得到评判,即使正确了也得不到因表达而进行的重新整理过程,当然也就不能使正确的表达更加迅捷、顺畅。不让学生表达的课堂培养的同样是不完整的人。
(3)课堂重视讲,训练放在课后。不少老师以课时少、知识多为由,霸占了整个课堂,只让学生听,把训练寄托于自习。这有两个问题,一是学生自习的训练不紧张,二是自习时间少,三节自习去解决七节正课的训练是完全不行的。所以,依靠自习训练的想法也不现实。正因为如此,学生的解题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升。
(4)课堂问题重视普遍的思路、方法的设问,忽视如何运用思路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设计。
二、能力培养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1)能力要求的理解不全面。学生能力上不去,听得明白不会做题,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于研究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态度不够坚决,没有下功夫去探讨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仅仅依靠从大学老师那里遗传来的“满堂灌”来应付教学,进而对考试说明中的五种能力理解不全面,使教学措施偏离能力培养的方向。
理解不全面的表现是断章取义,错把知识当能力。有的老师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叫做“学会抓关键词”,而我们理解五种能力时,也抓关键词,只不过把关键词抓反了,本应把五种能力后面的“能力”当成关键词,却阴差阳错地把“能力”二字当成了非关键词,只剩下了“理解”、“推理”、“分析与综合”等等,且把理解能力误认为只有老师帮助理解,忽视阅读本身也是理解能力的一部分,也就使得在教学中不把阅读等独立的研究能力放在首位,单纯地重视帮助学生理解、推理、分析与综合。要知道,“知”不等于“会”。“知”是理解、懂得,会是运用理解的知识解决问题。懂得了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所以,让学生懂得,不是教学目的,让学生会解决问题才是备考的真谛。当然,会解决问题,需要以懂得为前提,问题是让学生懂得也有多种办法。讲是一种办法,他是通过学生的耳朵来达到理解和懂得的,但眼睛作为次要器官只起辅助作用,结果是造成了“睁眼瞎”。让学生自主研究,从中既获得知识的结论,又获得形成结论的素养,这又是另一种办法,两种办法对比,效果是不一样的。由此看来,“讲”与备考的目标背道而驰,讲的课堂与考的考场不接轨。自主研究才是会的惟一正确途径,也是使学生会得快的捷径。要知道,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理解到能力同样需要研究、应用的实践过程。
(2)能力培养的策略低效。也许还有人说,我们明白了独立研究问题能力是备考的能力要求,但我们课时少,知识还要讲,是不是我们用课堂来讲,用自习来训练,不是同样能达到能力要求吗?其实,这同样是不正确的想法,训练的效果是较差的。
(3)课堂结构的设計低效。我们的课堂结构不是直入主题,往往陷入形式主义的复习引入;情境创设不够清晰,问题设计也欠准确;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无思维价值,开天窗式填空浪费时间;学生的展示较少,有也是让学生站在位子上口述,效果较差;课堂教学基本没有评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不到激发;习题的选择不够精练和典型,以为学生多见识题型便是能力;课堂小结只是老师说一说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剥夺了学生自主归纳的时间和空间;等等。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是老师始终认为自己是正确答案的来源,不相信学生,也不认为学生自己能够获得研究能力。课堂上讲得太多,讲得太滥,知道的全讲,影响进度,增加难度,学生只能是懂了,不会做题。
一、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所重视和忽视的方面
(1)重视帮学生“明白”,忽视学生自主阅读。也就是重视了讲明白,忽视了学生自主弄明白。致使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方式存在重大缺陷—学生不能通过自主构建形成能力。
学生听明白了,但却不会做题,根本原因是阅读理解的训练不够,拿过题来无从下手。所以必须加大学生对文字图表的自主阅读训练,教师在例题、习题的讲解中,不要对文字图表的分析包办代替。课堂上教师念题、帮学生分析题意,都是剥夺学生阅读能力训练机会的低效益行为。从信息学的角度看,拾取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是一条完整的链条,缺少了拾取信息能力的训练,我往往在学生不会的时候就接着进行了分析讲解,没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时间,必然导致听得明白,做起来不会。这样的教学培养的不是完整的人,而是耳聪目瞎的残疾人。
(2)重视了学生回答“明不明白”,忽视了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现实的教学中,因为在帮学生“弄明白”思想指导下的讲,也就霸占了学生阅读和表达思维过程的时空。学生对自主研究的结果没有机会展示,他的思维是否正确也不能得到评判,即使正确了也得不到因表达而进行的重新整理过程,当然也就不能使正确的表达更加迅捷、顺畅。不让学生表达的课堂培养的同样是不完整的人。
(3)课堂重视讲,训练放在课后。不少老师以课时少、知识多为由,霸占了整个课堂,只让学生听,把训练寄托于自习。这有两个问题,一是学生自习的训练不紧张,二是自习时间少,三节自习去解决七节正课的训练是完全不行的。所以,依靠自习训练的想法也不现实。正因为如此,学生的解题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升。
(4)课堂问题重视普遍的思路、方法的设问,忽视如何运用思路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设计。
二、能力培养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1)能力要求的理解不全面。学生能力上不去,听得明白不会做题,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于研究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态度不够坚决,没有下功夫去探讨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仅仅依靠从大学老师那里遗传来的“满堂灌”来应付教学,进而对考试说明中的五种能力理解不全面,使教学措施偏离能力培养的方向。
理解不全面的表现是断章取义,错把知识当能力。有的老师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叫做“学会抓关键词”,而我们理解五种能力时,也抓关键词,只不过把关键词抓反了,本应把五种能力后面的“能力”当成关键词,却阴差阳错地把“能力”二字当成了非关键词,只剩下了“理解”、“推理”、“分析与综合”等等,且把理解能力误认为只有老师帮助理解,忽视阅读本身也是理解能力的一部分,也就使得在教学中不把阅读等独立的研究能力放在首位,单纯地重视帮助学生理解、推理、分析与综合。要知道,“知”不等于“会”。“知”是理解、懂得,会是运用理解的知识解决问题。懂得了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所以,让学生懂得,不是教学目的,让学生会解决问题才是备考的真谛。当然,会解决问题,需要以懂得为前提,问题是让学生懂得也有多种办法。讲是一种办法,他是通过学生的耳朵来达到理解和懂得的,但眼睛作为次要器官只起辅助作用,结果是造成了“睁眼瞎”。让学生自主研究,从中既获得知识的结论,又获得形成结论的素养,这又是另一种办法,两种办法对比,效果是不一样的。由此看来,“讲”与备考的目标背道而驰,讲的课堂与考的考场不接轨。自主研究才是会的惟一正确途径,也是使学生会得快的捷径。要知道,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理解到能力同样需要研究、应用的实践过程。
(2)能力培养的策略低效。也许还有人说,我们明白了独立研究问题能力是备考的能力要求,但我们课时少,知识还要讲,是不是我们用课堂来讲,用自习来训练,不是同样能达到能力要求吗?其实,这同样是不正确的想法,训练的效果是较差的。
(3)课堂结构的设計低效。我们的课堂结构不是直入主题,往往陷入形式主义的复习引入;情境创设不够清晰,问题设计也欠准确;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无思维价值,开天窗式填空浪费时间;学生的展示较少,有也是让学生站在位子上口述,效果较差;课堂教学基本没有评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不到激发;习题的选择不够精练和典型,以为学生多见识题型便是能力;课堂小结只是老师说一说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剥夺了学生自主归纳的时间和空间;等等。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是老师始终认为自己是正确答案的来源,不相信学生,也不认为学生自己能够获得研究能力。课堂上讲得太多,讲得太滥,知道的全讲,影响进度,增加难度,学生只能是懂了,不会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