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藏族人和安第斯人更适应高原生活?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xkun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平原地区生活惯了的人初到青藏高原会有高原反应,原因是快速进入高原暴露于低压低氧环境后会产生各种病理性反应,常见的症状有红细胞增多、头痛、呼吸困难、失眠、食欲减退、疲倦等。统计表明,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时,50%~75%的人会出现高原反应,但经过3~10天后会慢慢习惯,症状逐渐消失。
  不过,全球约有1.4亿人世世代代居住在高原,如中国的藏族人、南美的安第斯人和东非的阿比西尼亚人,他们在高原生活应对自如,没有高原反应,这是为什么呢?研究人员从遗传、适应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和解释。
  高原适应基因之一:EPAS1
  研究人员发现,藏族人适应高原生活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具有比较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基因,例如,其中一种称为低氧诱导因子EPAS1的基因,该基因又称内皮PAS蛋白1基因。任何人都带有EPAS1基因,在高海拔地区,由于空气中含氧量较低,血液中的含氧量也会降低,这时EPAS1基因会被激活,触发生成更多的红细胞,其中的血红蛋白能携带更多的氧气,以满足全身各组织器官维持生理功能的需求。
  不过,EPAS1基因被激活导致红细胞过度增多后,也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导致高血压、心脏病发作以及产生低出生体重婴儿,增加婴儿的死亡率。所不同的是,藏族人长期生活于高海拔地区,其EPAS1基因发生了变异,基因变异的结果是只让藏族人轻微提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不会造成其他副作用。但汉族人和其他没有长时间生活在高原的人,EPAS1基因没有变异,若到高原就会导致供氧不足和其他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
  藏族人的这种适应高原生活的生物学特性又是如何获得的呢?最近,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学教授尼尔森团队的研究发现,藏族人适应高原生活是其祖先与其他民族通婚后以遗传方式而获得。
  研究人员对40名藏族人和40名汉族人的EPAS1基因周围区域进行了重复测序,发现藏族人的这一基因包含一个存在高度差异的单体型,后者只存在于丹尼索瓦人(一个古老的原本生活在欧亚大陆西伯利亚地区的灭绝人种)基因组而不存在于世界各地其他种群的基因组中。这证明,藏族人适应高原生活的基因源自丹尼索瓦人。藏族人的祖先有可能与丹尼索瓦人有过婚配,从而导致这一基因从丹尼索瓦人流动到藏族人,促进了藏族人适应高海拔的低氧环境。
  研究也发现,在藏族人和汉族人混居的地方,部分汉族人也携带有与藏族人相同的这种基因。统计表明,高达87%的藏族人携带EPAS1变异基因,仅有9%的汉族人携带该变异基因。
  高原适应基因之二:EGLN1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藏族人适应高原生活不只是有一种基因在帮助他们,而是有几十种基因,只是现在对这些基因的研究还不够。最近,研究得比较深入的另一个高原适应基因是EGLN1。
  美国犹他州大学内科医学教授约瑟夫·普查尔等人发现,一种称为EGLN1的基因(又称脯氨酸羟化酶2基因)突变使得藏族人能适应高原的低氧或缺氧环境(平均海拔4500米)。
  EGLN1基因编码脯氨酸羟化酶-2(是一种蛋白酶),这个基因有两个突变位点。一个是该基因第12位碱基由胞嘧啶变成鸟嘌呤,另一个是第380位碱基由鸟嘌呤变成胞嘧啶,使其编码的蛋白酶的氨基酸也发生序列改变,蛋白酶的第4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变成谷氨酸,第127位氨基酸由半胱氨酸变成丝氨酸。
  EGLN1基因能促进缺氧诱导因子(HIF)的分解,从而导致红细胞加速生成。相反,突变的EGLN1基因难以促进缺氧诱导因子分解,使得红细胞生成作用降低。研究发现,高达88%的藏族人都携带突变的EGLN1基因,但生活在低海拔平原地区的人体内则不含这个突变基因。
  不含这个突变基因的人在高原环境会产生高原反应,即对低氧水平的过度反应,红细胞会增多,以增加血红蛋白的携氧量来供应全身组织器官之需,但由于心血管中红细胞堆积过多,会造成血液过分黏稠而堵塞,以及心力衰竭等副作用。相反,藏族人含有这个突变基因,其血液中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浓度较低,心血管不会因红细胞堆积过多导致血液过分黏稠而堵塞,也不会有心力衰竭。
  研究人员认为,藏族人拥有这种突变基因始于8000年前,当时藏族人祖先的EGLN1基因受一对简单DNA碱基影响而发生变异。
  高原适应基因之三:HMOX2
  最近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宿兵研究团队同样发现了一种让藏族人适应高原极端低氧环境的基因HMOX2(重组人血红素氧合酶-2)基因。
  研究团队对拉萨市和班戈县的1000多名藏族个体的HMOX2基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藏族人群和平原汉族人群的HMOX2基因序列,发现该基因在藏族人群中有一个功能性的突变。而且,该功能突变在藏族人群的频率显著高于平原汉族人群,这个基因突变位点又与藏族高原适应能力的指标之一——血红蛋白浓度显著相关。
  由于HMOX2基因参与血红素(血红素是血红蛋白分子上的主要稳定结构,为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的辅基)的代谢,它在藏族人群的低氧适应,特别是血红蛋白水平的调控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不适应低氧环境的汉族人体内,长期低氧将引发红细胞的增生,因为,这可以让增多的红细胞携带更多氧气供给缺氧的机体。但是,红细胞增多又会产生红细胞增多症,造成一系列副作用。
  HMOX2基因的功能突变可以加速藏族人体内多余血红素的代谢,有利于藏族人在高海拔条件下保持相对较低的血红蛋白水平,以避免红细胞过度增殖带来的负面效应,为藏族人提供保护。这显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显然,无论是EPAS1、EGLN1,还是HMOX2基因,都是通过降低藏族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量来使藏族人适应低氧环境,而且,这些基因都属于缺氧诱导因子(HIF)基因,是一大类基因。不过,这些基因降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也会降低氧气的携带量,为何藏族人还会适应高原上的低氧环境呢?   因此,基因现在尚不能完全解释清楚为何藏族人适应高原低氧环境,而且,基因也只是藏族人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解释之一,当然还会有其他原因。
  低氧适应的多种学说和原理
  高原人群与平原(低海拔)人群适应环境都有各自的多种因素,例如,可以从血红蛋白浓度、血氧饱和度、一氧化氮(NO)浓度、血细胞比容等来解释。现在,研究人员通过研究供氧途径和一氧化氮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一种更合理地解释藏族人适应高原环境的原因。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人类学家比尔等人根据其研究结果提出,藏族人的血流较快才是他们适应高原环境的原因,因为血流快能较快地供应全身各组织器官氧气,而这种血流较快又与一氧化氮浓度相关。藏族人的血流速度几乎是生活在平原人的两倍,这使得他们能更好地适应高原环境。
  比尔等人测量了85位藏族人和50位生活在平原的美国克利夫兰人的前臂血流速度,发现前者的血流速度是后者的2倍,同时藏族人血液中的一氧化氮副产物是克利夫兰人的10倍。这表明,藏族人的血管内膜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氮,一氧化氮扩散到血液中,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后两种化学物质会使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由此会增加血管的血流量,从而更快更多地将氧气送达全身。
  同时,研究发现,藏族人血液中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浓度比感染性休克患者还高,因此他们的血流速度也比高血压患者更快。按理,快速的血流可能会造成高血压,但是对藏族人的检测没有发现血管阻力的上升,这是血压增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藏族人体内的抗氧化物的浓度也更高,这或许是为了减弱一氧化氮作为一种自由基对人体的负面作用。
  藏族人适应高原环境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的呼吸频率既高于生活在平原上的人,也高于那些生活在南美安第斯山脉的人,安第斯人素来以巨大肺容积著称。给藏族人吸纯氧时,他们的心率会下降16%。这也意味着,呼吸频率快和血流快是对高原低氧环境的人提供维持生理功能氧气的重要方式,这种重要方式的产生又是他们体内有高浓度的一氧化氮导致的,因为高浓度的一氧化氮会刺激血管扩张,这才是他们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重要原因。
  安第斯人的高原适应原因
  适应高原有不同的原因,这在其他民族身上也得到体现,例如,南美洲多个国家在高原生活的安第斯人。安第斯山脉属于科迪勒拉山系,位于南美洲的西岸,范围从巴拿马一直到智利。从北到南全长89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纵贯南美大陆西部,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山脉有许多在海拔6000米以上。
  南美的许多国家就在安第斯山脉上或与安第斯山脉毗邻,其中玻利维亚是南美洲的一个内陆国家,平均海拔超过3600米,该国四周与巴西、巴拉圭、阿根廷、秘鲁和智利为邻。由于它的法定首都苏克雷和政府、议会所在地拉巴斯分别在海拔2750米和3600米的安第斯高原上,故以“高原之国”名扬全球。
  显然,该国和其他南美高原国家的人也都适应高原低氧环境,他们适应环境的一个优势即体现在体育竞赛中,尤其是足球比赛。玻利维亚国家队主场是拉巴斯球场,海拔3650米,其他如哥伦比亚的波哥大球场和厄瓜多尔的基多球场也有海拔2600米和2850米。由于玻利维亚国家队更适应高原环境,一般在其主场进行的国际比赛都会在拉巴斯球场举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主场。
  世界各国的多数球队在这里都会产生高原反应,而对于足球这样的运动而言,高原反应是致命的。由此,玻利维亚的主场也成了南美最恐怖的魔鬼主场。统计表明,在拉巴斯球场举行的国际比赛玻利维亚保持了80%的胜率,玻利维亚甚至以6比1狂胜过阿根廷,原因就在于该国的球员都适应高原环境。尽管巴西、阿根廷等国连年上书国际足联要求禁止在海拔2500米以上设立主场,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这说明,玻利维亚以及其他安第斯高地人更适应低氧环境的生活。藏族人和安第斯人都适应高原生活,他们的基因和适应原因是一样的吗?研究结果提供的答案是否定的。研究人员发现,在相同的海拔条件下,藏族人的血红蛋白平均浓度要比安第斯人低3.6克/分升。安第斯人群适应高原环境的主要原因是,通过肺动脉高压来加快血流和促进肺部氧气交换。
  当然,安第斯人适应高原也有遗传和基因的原因,但他们的基因显然也与藏族人不同。最近,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共同完成了安第斯高地人慢性高原病全基因组测序及相关研究。
  慢性高原病在南美安第斯人中较为多见,因此也称安第斯山地病。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对安第斯人的全基因组学分析,以探究慢性高山病的遗传机理及高海拔适应机制。研究人员对20位生活在高原地区的安第斯人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其中包括10名慢性高原病患者和10名正常人。
  通过基因对比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他们的基因组中有11个区域存在明显的单体型频率差异并发生选择性清除,相对于正常人群,慢性高原病患者中ANP32D和SENP1两个基因有着显著的高表达。这个结果与对果蝇的研究结果相似。当果蝇中ANP32D和SENP1的同源基因表达下调时,果蝇在低氧环境下的存活率会显著升高。显然,ANP32D和SENP1基因也同属于缺氧诱导因子基因。
  因此,研究人员推测,这些基因变异后会有基因表达的下降,由此减少红细胞的生成,有利于对低氧环境的适应和耐受。正常的安第斯高地人就有这样的基因突变,而患慢性高原病的人这些基因没有变异,结果患者通常出现红细胞增多,使得血液黏稠度增加,造成组织局部缺血、心肌梗死等。
  另外,ANP32D是已知的原癌基因,研究人员推测在慢性高原病患者中,该基因以类似于在癌细胞中的方式来改变细胞代谢,从而使得在低氧环境下细胞大量增殖。这既能解释安第斯人的高原适应,也揭开了细胞增生导致癌症产生的另一种原因。至于ANP32D和SENP1基因突变如何像藏族人的EPAS1和EGLN1突变一样通过减少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产生来让人适应高原低氧环境,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揭示。
  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对藏族人和安第斯人适应高原低氧环境会有更合理的科学解释。
  【责任编辑】张田勘
其他文献
中国自古便赋予图书十分崇高的地位。《易经》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尚书·顾命》说文王登基时,将《大训》《河图》与其他镇国之宝同时陈列在太庙中;西汉“求遗书于天下”,积累起“如山丘”的藏书……这些都说明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国家层面的图书典籍搜集、整理和使用工作。在现代图书馆出现之前,各朝代都设置了管理国家藏书的政府机构,其中设置时间最长的就是秘书监。  秘书监的设立  据考古发掘和研究发现,
珠算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日,在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议后,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而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然而近年来,算盘好像从人们的生活里消失了一般。2001
1600年,南美洲哥伦比亚首都以北大约200千米的地方遭遇了一场洪灾。洪水过后,人们在污泥中发现了闪闪发光的翠绿色物体,其中最美丽的几颗被制成了精美的项链,送给了当地的公主。这条项链几经辗转,传承了400多年,如今已价值连城。用来制作项链的翠绿色晶体就是祖母绿。  比钻石还昂贵  如果仅从字面上看,不少人可能误以为祖母绿应该是一种老年女性喜欢的宝石。其实不然。祖母绿和祖母之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必然关
出于好奇心,人类对海洋深处的探索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了。据说,公元前4世纪时,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曾乘坐一个玻璃制成的大桶潜入大海进行观察,看见过一只大海怪。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记述了一种供潜水员采集海绵的小型“潜水钟”。这种装置犹如倒置的茶杯,潜水员不必露出水面,在潜水钟内部可换气。明代科学家宋应星1637年完成的《天工开物》,记载了中国南海沿岸的潜水采珠者利用锡制的弯管进行呼吸和治疗
长久以来医学界对足球运动中的头球动作是否会给球员脑部带来损伤存在争议。英国一项新的实验显示,头球会让球员的记忆能力在一段时间内出现明显下降,但目前还不清楚如果频繁进行这一动作是否会对球员脑部造成长期影响。研究人员让19名业余足球运动员进行多组头球练习。在头球训练开始前以及训练后都利用经颅磁刺激技术等方法对球员进行脑部检测,评估他们的记忆能力。结果显示,训练完后,球员们的记忆力比训练前下降了41%~
联合国秘书长的全称是“联合国秘书处秘书长”,其任期一般为5年,最多可以连任两届。联合国秘书长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以“地球村”村长的身份对各种国际争端进行斡旋和调停。  关于联合国秘书长的选举,大体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第一,唯才是举原则。联合国秘书长一般都有着非凡的外交才华和丰富的外交阅历,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声望,而且必须会说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中的至少一种。  第二,地区轮任原则。随着联合国
流言:自大年初一正式上映以来,周星驰  执导的电影《美人鱼》便掀起了一轮又一轮话题热潮。该片中有这样一个桥段:一位日本女性用一条小鱼做测验。鱼儿在声呐的震动下,瞬间器官破裂,分崩离析。声呐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真相:声呐最初是指军事上用于探测以潜艇等水中目标为主的主动或被动探测设备。如今,人们把各类利用声波的水中探测设备都称为声呐。声呐的工作频率一般从百赫兹到十几兆赫兹,包括声波和超声波,但不包括
说到匈牙利,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观看电影《茜茜公主》时留下的深刻记忆。虽然茜茜公主是奥地利的皇后,她更喜欢呆在匈牙利,匈牙利深深吸引着这位雍容华贵的传奇人物。    除了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风光,匈牙利还有一样资源可谓独具魅力,那就是丰富的温泉资源。虽然在匈牙利的版图上找不到任何海洋,它却被誉为一个浮在“温泉海”上的国度。作为欧洲温泉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在匈牙利有这样一句俗语:随便在哪个地方打口井
1966年,艾萨克·阿西莫夫在他的科幻小说《梦幻航行》中描绘了一种只有细胞大小的潜水艇,小说中的人物乘坐这种潜水艇航行在人体中,并遭遇了白血球、抗体和血小板。这个出自于半个世纪前的科学幻想现在正逐步变成现实。科学家正在研发类似的纳米装置,这是一个可在体外遥控的微小机器人,将其放入人体中,可以完成许多医学任务,如为帕金森症患者释放多巴胺,为血友病患者释放凝血因子,为癌症患者释放抗癌药物……  让分子
想必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做对了100件事没人理会,一旦做错一件事就会挨骂;网上正面新闻远没有负面新闻关注度高。原来,这是由人的思考方式决定的。美国研究人员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志愿者的大脑后发现,当一种行为产生负面效果时,志愿者大脑中的杏仁体开始活跃。杏仁体位于大脑深处,主要负责处理负面情绪。负面效果越明显,杏仁体就越活跃。但如果一种行为产生积极效果时,杏仁体就不太活跃,此时人们更多依靠数据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