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习是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的课前预习能为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很多教师习惯于每天上完课后对学生说:晚上回家预习下一课啊。这样对学生说了几年,随着年级的增长,我们的课文篇幅越来越长,单靠课上的一点读书时间,教师往往觉得学生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就开始抱怨:这学生都这么大了,还不会预习课文,愁死人。
是学生的问题吗?笔者认为是教师预习要求的不明确,学生没有养成预习习惯,最终造成预习效果不好。教师的要求笼统,学生不知该怎么做,可能草草读一遍课文就应付了事了。时间长了,就会不把预习当成一回事,自然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预习习惯的培养,要遵循三个原则:循序渐进;要求明确;持之以恒。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年段不同,预习任务不同。不同年级预习的侧重点不同,低年级要关注字词,高年级要关注文本。预习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安排,这是预习习惯培养的初始阶段,所以我们不能过高要求,更要时时提醒。低年级在布置预习时,安排学生朗读三到五遍课文;标出自然段;圈画出本课的生字,并在条形格上注音也就可以了。与此同时,请家长督促辅导签字,从而使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中年级,在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认识理解字词,可以思考课文主要内容;初知文章的脉络结构;用一些符号做一些简单的标注。为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做准备。
到了高年级,要逐步提高预习的要求。如:圈画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可作初步的文字批注,课后题有哪些是可以完成的,为课堂上探究新知,做好充分的准备。到了此时,预习实际上已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自学习惯,读书习惯的培养。
其二,课型不同,预习任务不同。精读课与略读课的预习要求是不相同的。略读课需要迁移精读课的学习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一课型更需要充分的预习,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略读课课文前都有文前导读。这个文前导读实际上就是一个自学提示。教师要针对文前导读来落实预习任务。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组有这样一篇课文——《彩色的非洲》。在文前导语中写道:阅读课文,想一想: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都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课文和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非洲的印象。在预习时就要要求学生按照导读中的要求来落实预习任务,自主学习。另外,在这里又涉及到一个搜集资料的的问题,如果课前学生没有充分的准备,那么,非洲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是陌生的、新鲜的,是无法在课堂上落实好导读这一任务的。
其三,单元导读的侧重点不同,预习任务不同。单元导读不同,单元的训练重点也不相同。因此,根据单元导读的侧重作为一个指挥棒,安排预习任务这一点也是不容忽视的。
这里把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组与第八组的单元导读作一下比较。第七组单元导读中说:学习本组课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第八组的单元导读提到:阅读本组课文,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因为单元导读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在预习第七组课文时,要把“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作为预习重点。而对第八组的课文预习时,则要把“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始终作为预习侧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预习的主动性,要想方设法变被动预习为主动预习。切不可压制甚至要求过高,打消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对学生在预习中的收获及时表扬,使学生寻求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与自信。
当学生的预习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种习惯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必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将成为学生今后独立自主学习的奠基石。
很多教师习惯于每天上完课后对学生说:晚上回家预习下一课啊。这样对学生说了几年,随着年级的增长,我们的课文篇幅越来越长,单靠课上的一点读书时间,教师往往觉得学生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就开始抱怨:这学生都这么大了,还不会预习课文,愁死人。
是学生的问题吗?笔者认为是教师预习要求的不明确,学生没有养成预习习惯,最终造成预习效果不好。教师的要求笼统,学生不知该怎么做,可能草草读一遍课文就应付了事了。时间长了,就会不把预习当成一回事,自然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预习习惯的培养,要遵循三个原则:循序渐进;要求明确;持之以恒。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年段不同,预习任务不同。不同年级预习的侧重点不同,低年级要关注字词,高年级要关注文本。预习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安排,这是预习习惯培养的初始阶段,所以我们不能过高要求,更要时时提醒。低年级在布置预习时,安排学生朗读三到五遍课文;标出自然段;圈画出本课的生字,并在条形格上注音也就可以了。与此同时,请家长督促辅导签字,从而使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中年级,在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认识理解字词,可以思考课文主要内容;初知文章的脉络结构;用一些符号做一些简单的标注。为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做准备。
到了高年级,要逐步提高预习的要求。如:圈画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可作初步的文字批注,课后题有哪些是可以完成的,为课堂上探究新知,做好充分的准备。到了此时,预习实际上已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自学习惯,读书习惯的培养。
其二,课型不同,预习任务不同。精读课与略读课的预习要求是不相同的。略读课需要迁移精读课的学习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一课型更需要充分的预习,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略读课课文前都有文前导读。这个文前导读实际上就是一个自学提示。教师要针对文前导读来落实预习任务。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组有这样一篇课文——《彩色的非洲》。在文前导语中写道:阅读课文,想一想: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都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课文和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非洲的印象。在预习时就要要求学生按照导读中的要求来落实预习任务,自主学习。另外,在这里又涉及到一个搜集资料的的问题,如果课前学生没有充分的准备,那么,非洲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是陌生的、新鲜的,是无法在课堂上落实好导读这一任务的。
其三,单元导读的侧重点不同,预习任务不同。单元导读不同,单元的训练重点也不相同。因此,根据单元导读的侧重作为一个指挥棒,安排预习任务这一点也是不容忽视的。
这里把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组与第八组的单元导读作一下比较。第七组单元导读中说:学习本组课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第八组的单元导读提到:阅读本组课文,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因为单元导读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在预习第七组课文时,要把“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作为预习重点。而对第八组的课文预习时,则要把“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始终作为预习侧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预习的主动性,要想方设法变被动预习为主动预习。切不可压制甚至要求过高,打消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对学生在预习中的收获及时表扬,使学生寻求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与自信。
当学生的预习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种习惯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必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将成为学生今后独立自主学习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