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只有对网络语言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有可能进而了解使用者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心理,为语言研究和网络的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网络;语言;原因
电脑网络作为新的媒体,影响了人们许多方面的生活,也影响了人们的语言生活。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脑的普及,网络的进一步平民化,中国网民人数的增加,作为一种语言变体,网络语言也越来越对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传统媒体产生着更大的影响。现阶段人们对网络语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从表现形式和生成方式角度进行的研究,如于根元(2001)、何洪峰(2002)从广义上对词汇进行了研究,将其分为五种类型,郑远汉(2002)从狭义角度将其分为七种类型;有从网络语言的含义角度进行的研究,如劲松、麒可(2000)认为,广义的网络语言是与网络时代、e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另类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自称网民、他称网虫的语言;有从网络语言的性质上进行的研究,如邝霞(2000)、刘海燕(2002)认为网络是一种新的特定的社会方言;郑远汉(2002)则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它不同于社会流行语;王钢华(2002)认为网络语言是语言在网络上的变异;有从变体的角度进行研究,如王鸿雁《汉语网络语言变体探析》(2005);有从规范化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如安志伟《对网络规范化的几点思考》(晋中学院学报2005);有从新词产生的角度進行研究,如宋兴甫《浅析菜鸟》(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有的从网络语言对其它方面的影响,如《网络语言流行对书面语言的影响》。但这些研究大都是非系统的和相对松散的。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怀特曾经在《文化科学》中指出,“所有的文化都基本依赖符号,尤其是依赖发音清晰的语言而产生并永存”“因此,文化是依靠超体质语境的符号表达出来的事物和事件”。事实证明,语言以最典型的形式在自身中表现了文化活动,是文化的表达符号。而网络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它是不分国界和民族的。
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运用的工具,通常以屏幕文字、音频及视频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很多人认为,网络语言通过链接改变了传统知识结构,整合优化了原有的语言习惯,丰富了原有的文化和词语,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交流方式,提高了效率;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网络语言现在还是一种很不成熟的语言,因其在存字数量,输入法,打字速度等的限制,导致了人类许多灵巧的语言方式将逐渐丧失,从而使语言缺乏创造力而变得苍白,幼稚。然而网络语言在人们激烈的争论中凭借其生动的表达内容,新颖的表达方式而迅猛发展,应该说有其深刻的主客观原因。
例如新词新语,新词新语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文化,网络中的新词新语也不例外。作为一种语言变体的网络语言,在随着网络日渐风行的同时,也开始从网格中走出来,并走向大众,走向普通人。最流行的应该是随着超级女声而大为传播的PK了。
我们先看一下PK,PK来源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是来源于网络游戏,早期网络游戏不支持组队,通常是单个玩家杀机器人,或者两个玩家之间的单挑。为了将玩家杀机器人区别于玩家杀玩家,故将两个玩家之间的对决称为PK(Personal Killing),后引申变化为任何比赛中的单对单的对决,即单挑。二是理解为“Player Killer”,即“玩家杀手”,是在游戏中杀死其他玩家的胜者,三是动词“Player Kill”,指玩家杀戮怪物、互相战斗的行为。如果结合《超级女声》这个节目里的实际情况,即两名实力相当的选手一对一大比拼,赢的人晋级,输的人淘汰,PK应该是英文“Player Kill”的简称。
PK和DVD、OK、干部、革命一样是一个原形词,即指借用外语词原有的字母词模,以表达其本来意义的一种翻译手法,在语用学里叫做异文。原形词有其积极的意义,其具有规范、经济、塑造和文化功能,主要是可以发展国际间的交流、节省言语功率消耗和激活丰富的文化意味的视觉冲击。PK的流行就在于其具有积极的文化语用价值。
一、时代性和新潮性
相比汉语来说,使用PK替代相关的同义词使语言更新潮更时髦更活泼,迎合了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追求时尚的心理,反映了他们求新求美的价值取向。
二、简洁性和经济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讲速度的社会,年轻人办事讲求方便快捷。一个PK有多个相关的含义,使用起来简单迅捷,不必多加思考,适应了当代社会的快节奏,也符合年轻人的需要,所以受到追捧和欢迎。
三、委婉性和含蓄性
用PK代替汉语中同义但属贬义色彩的词,语言显得委婉和含蓄。文化是人们一切生活的缩影,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PK的流行是超级女声风靡的结果,但更是PK本身所蕴含意义和现代人生存的一致性的展示。PK游戏里的生存法则,信奉的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是竞争最惨烈的单挑,而现代人也处在这种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生活中,内心里有一种共鸣,生活中人人都可能充当PK者,被PK似乎随时都可能在你我之间上演。可以说“生命不息,PK不止”。同时,它体现了一种顽强的个人生存价值的展示,这种状态是你死我活的单打独斗,是无视他人和社会感受的自我展示。
如今网络已经普遍,什么样的人物几乎都可以接触到网络。正是这一条件,促成了网络语言的兴起。初步研究发现,目前网络语言基本包括四类:
语音谐音类,比如“9494”代表“就是就是”,“7456”表示“气死我了”,“酱紫”表示“这样子”;符号象形类,比如“@_@”在网上就代表一个戴眼镜的人;英汉缩略类,比如“cu”表示“see you”;诙谐指代类,如“保重”在网上的意思就是“保持体重”,“公司总裁”其实是公司“总在裁员”的意思……随着新的网络语言不断被发明、流行,很多新形式其实非常难以归类,描形摹状,惟妙惟肖。如果你愤怒,你可以选出一个横眉竖目的脸谱发过去,心情好时则可以选择哈哈大笑的卡通形象。还有许多符号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网络语言种类繁多,很难一一列出,其中的意味、酸甜苦辣就得网民们自己去慢慢品了。当你对朋友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感到很满意时,一个简单的J(微笑)可以涵盖你所有的心情,同样,一个L比一大堆语言更有说服力,他甚至能让你的朋友看到你生气的表情,而Zzzz……是不是让你似乎听见了对方因疲惫而发出的呼噜声?
表情达意,自由灵活。最常用的数字语言中的爱情密码:1314520(一生一世我爱你),59420(我就是爱你)等等,只要对方能够明白你的意思,在网上任何表达方式都是合理的。
言简意赅,快捷便利。你对朋友的言谈举止感到吃惊时,OMG代替了oh my god,朋友分手,更是简单到了cu(see you)的程度。
扬长避短,栩栩如生。英文e-mail的意思是电子邮件,“伊妹儿”的音译使原本苍白的字面变得生动又美丽,活脱脱一个人见人爱的大美女。同样,如果说对方“你真是一个丑瓜”,就会显得直白,而用“青蛙”“恐龙”是不是更加贴切,形象?网络语言还包括很多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比如说,“BB”的意思就很复杂了,它可能是宝贝、孩子,情人,也可能是和你说分手—BYE—BYE。
网络语言是时代变迁的记录,更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它彰显了当代年轻人的思维习惯和言语方式,也传达出属于这个时代、年轻人专属的人文精神。语言从本质来讲,是一个阶层或群体与其它群体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网络语言不仅仅是时髦的标签,更是一种身份的认同,年轻一代对网络语言的热衷,标新立异与叛逆的精神跃然纸上,这充分折射出他们渴望被社会关注、理解和认同的迫切心情。网络语言的前卫性,标示了网络族群与传统文化的疏离趋势,网络语言的简约性,暗含着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反抗,网络语言的直观性,表达出他们对社会批判的率真,网络语言的叛逆性,折射出他们积极融入成人社会的渴望。
作者简介:
郑一晴(1990.01—),女,河南周口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网络;语言;原因
电脑网络作为新的媒体,影响了人们许多方面的生活,也影响了人们的语言生活。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脑的普及,网络的进一步平民化,中国网民人数的增加,作为一种语言变体,网络语言也越来越对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传统媒体产生着更大的影响。现阶段人们对网络语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从表现形式和生成方式角度进行的研究,如于根元(2001)、何洪峰(2002)从广义上对词汇进行了研究,将其分为五种类型,郑远汉(2002)从狭义角度将其分为七种类型;有从网络语言的含义角度进行的研究,如劲松、麒可(2000)认为,广义的网络语言是与网络时代、e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另类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自称网民、他称网虫的语言;有从网络语言的性质上进行的研究,如邝霞(2000)、刘海燕(2002)认为网络是一种新的特定的社会方言;郑远汉(2002)则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它不同于社会流行语;王钢华(2002)认为网络语言是语言在网络上的变异;有从变体的角度进行研究,如王鸿雁《汉语网络语言变体探析》(2005);有从规范化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如安志伟《对网络规范化的几点思考》(晋中学院学报2005);有从新词产生的角度進行研究,如宋兴甫《浅析菜鸟》(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有的从网络语言对其它方面的影响,如《网络语言流行对书面语言的影响》。但这些研究大都是非系统的和相对松散的。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怀特曾经在《文化科学》中指出,“所有的文化都基本依赖符号,尤其是依赖发音清晰的语言而产生并永存”“因此,文化是依靠超体质语境的符号表达出来的事物和事件”。事实证明,语言以最典型的形式在自身中表现了文化活动,是文化的表达符号。而网络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它是不分国界和民族的。
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运用的工具,通常以屏幕文字、音频及视频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很多人认为,网络语言通过链接改变了传统知识结构,整合优化了原有的语言习惯,丰富了原有的文化和词语,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交流方式,提高了效率;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网络语言现在还是一种很不成熟的语言,因其在存字数量,输入法,打字速度等的限制,导致了人类许多灵巧的语言方式将逐渐丧失,从而使语言缺乏创造力而变得苍白,幼稚。然而网络语言在人们激烈的争论中凭借其生动的表达内容,新颖的表达方式而迅猛发展,应该说有其深刻的主客观原因。
例如新词新语,新词新语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文化,网络中的新词新语也不例外。作为一种语言变体的网络语言,在随着网络日渐风行的同时,也开始从网格中走出来,并走向大众,走向普通人。最流行的应该是随着超级女声而大为传播的PK了。
我们先看一下PK,PK来源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是来源于网络游戏,早期网络游戏不支持组队,通常是单个玩家杀机器人,或者两个玩家之间的单挑。为了将玩家杀机器人区别于玩家杀玩家,故将两个玩家之间的对决称为PK(Personal Killing),后引申变化为任何比赛中的单对单的对决,即单挑。二是理解为“Player Killer”,即“玩家杀手”,是在游戏中杀死其他玩家的胜者,三是动词“Player Kill”,指玩家杀戮怪物、互相战斗的行为。如果结合《超级女声》这个节目里的实际情况,即两名实力相当的选手一对一大比拼,赢的人晋级,输的人淘汰,PK应该是英文“Player Kill”的简称。
PK和DVD、OK、干部、革命一样是一个原形词,即指借用外语词原有的字母词模,以表达其本来意义的一种翻译手法,在语用学里叫做异文。原形词有其积极的意义,其具有规范、经济、塑造和文化功能,主要是可以发展国际间的交流、节省言语功率消耗和激活丰富的文化意味的视觉冲击。PK的流行就在于其具有积极的文化语用价值。
一、时代性和新潮性
相比汉语来说,使用PK替代相关的同义词使语言更新潮更时髦更活泼,迎合了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追求时尚的心理,反映了他们求新求美的价值取向。
二、简洁性和经济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讲速度的社会,年轻人办事讲求方便快捷。一个PK有多个相关的含义,使用起来简单迅捷,不必多加思考,适应了当代社会的快节奏,也符合年轻人的需要,所以受到追捧和欢迎。
三、委婉性和含蓄性
用PK代替汉语中同义但属贬义色彩的词,语言显得委婉和含蓄。文化是人们一切生活的缩影,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PK的流行是超级女声风靡的结果,但更是PK本身所蕴含意义和现代人生存的一致性的展示。PK游戏里的生存法则,信奉的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是竞争最惨烈的单挑,而现代人也处在这种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生活中,内心里有一种共鸣,生活中人人都可能充当PK者,被PK似乎随时都可能在你我之间上演。可以说“生命不息,PK不止”。同时,它体现了一种顽强的个人生存价值的展示,这种状态是你死我活的单打独斗,是无视他人和社会感受的自我展示。
如今网络已经普遍,什么样的人物几乎都可以接触到网络。正是这一条件,促成了网络语言的兴起。初步研究发现,目前网络语言基本包括四类:
语音谐音类,比如“9494”代表“就是就是”,“7456”表示“气死我了”,“酱紫”表示“这样子”;符号象形类,比如“@_@”在网上就代表一个戴眼镜的人;英汉缩略类,比如“cu”表示“see you”;诙谐指代类,如“保重”在网上的意思就是“保持体重”,“公司总裁”其实是公司“总在裁员”的意思……随着新的网络语言不断被发明、流行,很多新形式其实非常难以归类,描形摹状,惟妙惟肖。如果你愤怒,你可以选出一个横眉竖目的脸谱发过去,心情好时则可以选择哈哈大笑的卡通形象。还有许多符号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网络语言种类繁多,很难一一列出,其中的意味、酸甜苦辣就得网民们自己去慢慢品了。当你对朋友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感到很满意时,一个简单的J(微笑)可以涵盖你所有的心情,同样,一个L比一大堆语言更有说服力,他甚至能让你的朋友看到你生气的表情,而Zzzz……是不是让你似乎听见了对方因疲惫而发出的呼噜声?
表情达意,自由灵活。最常用的数字语言中的爱情密码:1314520(一生一世我爱你),59420(我就是爱你)等等,只要对方能够明白你的意思,在网上任何表达方式都是合理的。
言简意赅,快捷便利。你对朋友的言谈举止感到吃惊时,OMG代替了oh my god,朋友分手,更是简单到了cu(see you)的程度。
扬长避短,栩栩如生。英文e-mail的意思是电子邮件,“伊妹儿”的音译使原本苍白的字面变得生动又美丽,活脱脱一个人见人爱的大美女。同样,如果说对方“你真是一个丑瓜”,就会显得直白,而用“青蛙”“恐龙”是不是更加贴切,形象?网络语言还包括很多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比如说,“BB”的意思就很复杂了,它可能是宝贝、孩子,情人,也可能是和你说分手—BYE—BYE。
网络语言是时代变迁的记录,更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它彰显了当代年轻人的思维习惯和言语方式,也传达出属于这个时代、年轻人专属的人文精神。语言从本质来讲,是一个阶层或群体与其它群体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网络语言不仅仅是时髦的标签,更是一种身份的认同,年轻一代对网络语言的热衷,标新立异与叛逆的精神跃然纸上,这充分折射出他们渴望被社会关注、理解和认同的迫切心情。网络语言的前卫性,标示了网络族群与传统文化的疏离趋势,网络语言的简约性,暗含着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反抗,网络语言的直观性,表达出他们对社会批判的率真,网络语言的叛逆性,折射出他们积极融入成人社会的渴望。
作者简介:
郑一晴(1990.01—),女,河南周口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