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全国消化道恶性病变介入诊疗暨消化介入新技术研讨会征文启示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m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患者女,54岁,8年前咽部隐痛,曾在当地医院诊为咽部炎症,治疗后仍有咽部异物感,进食欠顺畅,需饮流质送下,经常反食、呛咳。6年前恶心较剧时有肉样物涌入口腔内,可自行咽下,多次就诊于当地耳鼻喉科,诊断不清,症状渐加重。1个月前因恶心明显,胸骨后胀闷,仅能进流质饮食,当地胃镜检查显示食管内长约15cm息肉样物面来诊。
1992年Topazian等报道用金属支架扩张治疗胃出口恶性梗阻取得成功,之后国内外相继有多篇采用可膨式金属支架治疗胃出口梗阻的报道,但多数仍采用普通的食管或肠道支架来代替,其支架的口侧端口并无特殊设计,支架的胃内部分多不能与胃窦残腔壁贴合。近年来,随着制造丁艺的日益成熟,通过对金属支架个体化设计和制作,使其更适合胃窦的解剖和生理。本研究根据部分患者胃出口恶性梗阻患者残存胃窦腔呈卜宽下窄的形状以及
目的比较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及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分别采用EST联合LC(30例)和LCBDE联合LC(30例)治疗的临床资料,对结石清除率、并发症、中转开腹率和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EST联合LC组结石清除率96.7%(29/30)、并发症发
内镜检查过程中能够对消化道黏膜病变进行实时组织学预测是目前内镜发展的方向^[1]。普通白光内镜(white light endoscopy,WLE)配合活检标本组织学分析是诊断消化道疾病的常规方法,但这一过程耗时较长,有时还存在活检位置不准确或组织过小等弊端。虽然色素内镜和放大内镜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所帮助,
大肠平坦型病变是基于大肠肿瘤形态学意义上提出的概念,由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并规定大肠平坦型病变的肉眼定义是病变的高度小于直径的一半,组织学定义是病变的厚度不超过周围正常黏膜厚度的2倍。由于认识不够和诊断技术的应用不足,大肠平坦型病变在西方及我国报道甚少,近年来由于放大内镜联合黏膜染色的应用提高了平坦型病变的发现率,为平坦型病变的研究创造了条件。由于与大肠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平坦型病变的研
食管结核罕见,常规内镜、活检及CT诊断困难,极易误诊误治。有关EUS对本病的诊断迄今国内仅在个案报道中述及。本文总结本院4例及国内外6例临床资料,就食管结核的EUS图像特征进行分析探讨。
我院自2000年7月至2005年12月开展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aemorrhoids,PPH)689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PPH术后并发症的内镜处理报告如下。
近年来十二指肠镜治疗梗阻性胆管疾病取得了优于传统外科手术的良好结果。现将我院从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应用ERCP技术治疗梗阻性胆管疾病的结果报如下。
食管贲门部狭窄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肿瘤浸润、术后瘢痕狭窄、放疗后病变段的狭窄及贲门失弛缓症等。2006年1月至2007年7月,我院在无X线透视下经超细内镜对34例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及晚期食管癌患者进行46次扩张治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患者女,54岁,因反复黑便伴全身乏力8月入院。患者起病以来,平均每日解黑便1次,每次量约50-200g不等,多次行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诊为小肠隐源性出血。入院时血红蛋白为60g/L,同时伴有双下肢水肿,身体虚弱。采用双气囊内镜结合胶囊内镜靶向检诊技术,先行胶囊内镜检查判断为空肠出血(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