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师范院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薄弱的问题,本文借鉴探究社区(CoI)理论,在《诗苑经典中的芳菲世界》课程的在线教学中实施了"3I"螺旋教学设计。Inspire(激发) 环节通过教师的示范性解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实现从“教得过剩”向“学得充分”的转变;Interact(交互)环节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充分交互,构筑充分的社交临场感;Improve(提升)环节以学习产出为导向,化解周期性学习倦怠,促进学生提升。三阶式设计环环相扣,构筑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在线学习空间,促进了学生诗歌欣赏能力的发展和自主探究意识的提升。3I螺旋教学设计解决了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通识课程学习不到位的难点,为高等师范院校全人格师范生的培养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Col理论;3I螺旋;激发;交互;提升;师范生;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1)01-0078-06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所掌握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由这些知识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和心理的综合体现,主要通过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出来。从根本意义上说,教育是塑造人的思想、观念和灵魂的过程,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对于师范生来说,人文素养的教育尤为重要。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會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1]
近几年来,中央陆续颁布文件规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各高校不断加强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人文素养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受到关注。但从总体上来说,当前高校师范生人文素养教育依然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
首先,当代师范生基本是在动漫文化、快餐文化、网络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受外来娱乐文化影响较大,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普遍缺乏兴趣,视野较为局限,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较为欠缺。其次,当前高校课程设置中的学科分支细化倾向导致学生更重视专业课学习,对“公共课”大多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人文知识学习意识淡薄。再者,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政治化内容,缺乏人文关怀。其实,社会意识形态及其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沃土上结出的硕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素养教育不仅有助于意识形态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进入学生的心灵,而且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激发他们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民族认同感,使他们成为能够承担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合格教师。
《诗苑经典中的芳菲世界》是一门面向全校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人文素养类核心通识课。它以专题的方式,通过介绍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花卉意象,引导学生探究这些花卉意象背后的文化含义,使学生初步具备独立欣赏诗歌的能力,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主探究意识。这一课程从2018年起作为核心通识课在全校范围内开设,颇受学生欢迎,但我们在两年多中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理工科学生为主的课堂构成在达成教学目标方面具有相当的困难。将课程所需的独立的诗歌欣赏能力具体划分为基本的文学审美能力、诗歌解读能力、文献运用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我们会发现,大部分理工科学生连基本的文学审美能力都非常欠缺,对中文专业学生行之有效的解读方法训练对他们来说并不适用。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将课程的人文素养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呢?在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中,我们借鉴加拿大教育学家提出的探究社区理论(Community of Inquiry,简称CoI理论),引导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创建有效的数字化学习共同体,在协作学习中建构知识,通过对话反思加强批判性思维培养,使人文素养课程的自主学习意愿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步得到提升。
一、基于CoI理论的3I螺旋教学设计
探究社区理论,即CoI理论,由加拿大远程教育学者兰迪·加里森(Randy Garrison)、特里·安德森(Terry Anderson)和沃尔特·阿彻(Walter Archer)等人共同创建。它指出,通过发展教学存在、社会存在和认知存在三个相互依存的要素,可以在在线教学中创造深层次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2]。将这一理论运用于疫情期间核心通识课《诗苑经典中的芳菲世界》的在线教学,我们探索了如何通过激发、交互、提升这一3I螺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在在线学习中为学生创建有意义的学习探究社区,促进其课程核心能力的提高,以及自主探究意识的萌发。
CoI理论(探究社区理论)最初源于加拿大社会科学与人文研究基金资助的一项题为“以教育为目的的基于文本的计算机会议的特征和质量研究”项目。这一项目从1997年一直持续到2001年,核心是创建一个由教育经验的三个基本要素(认知存在、社会存在和教学存在)组成的在线协作探究学习社区理论模型。1999年,该项目研究成果《基于文本环境中的批判性探究:高等教育的计算机会议》发表在同行评审期刊《互联网和高等教育》上,引起了在线学习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已被引7263次(由谷歌学术搜索2019年10月报道)。由于其为在线学习和混合学习研究提供了独特视角、方法和工具,CoI理论已成为在线学习和混合学习领域的有效教学理论[3]。
CoI理论提出,在线学习中,认知存在、社会存在和教学存在三大核心要素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学习参与者有效协作建构知识的理论框架。其中,认知存在指学习参与者在探究学习社区中,通过不断的批判反思和对话建构意义的程度;社会存在指学习参与者在探究学习社区中利用媒介(社交媒体)在社交和情感方面表现“真实”自己的能力;教学存在指对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设计、促进和指导,目的是实现学习者富有个人意义和教育价值的学习效果[4]。当这三个要素都达到足够水平时,就能产生深层次、有意义的学习。这一理论提出后,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证实探究社区框架所预测的三种存在之间的确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教学存在和社会存在对认知存在有显著影响,教学存在影响社会存在。这就为我们揭示出,即使在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在线教学中,教学存在也具有建立和维持探究社区过程的关键作用。通过有效的在线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师可以在时空分离的空中教室中创建有效的教学存在,并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进入生生互动的境界,最终促进学生与教学内容的深度交互,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课程的性质和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们在本学期全程实施在线教学的人文素养核心通识课《诗苑经典中的芳菲世界》中提出了3I螺旋的教学设计,即通过Inspire(激发)、Interact(交互)、Improve(提升)三阶式的教学设计,以构筑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在线学习空间,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和自主探究意识提升。
针对理工科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接触的人文学科知识较少、人文视野萎缩的现状,我们决定从他们最擅长学习的操作层面入手,逐渐引发他们对人文学科知识的兴趣。首先,通过教师的示范性赏读,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强烈兴趣,引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诗歌解读方法;然后,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训练他们的文献运用能力;最后,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由此,我们在课程中构建了一个从教学存在入手、激发积极有效的社会存在、进而提升学生认知存在的螺旋式上升结构。基于CoI理论的3I螺旋教学结构,我们惊讶地发现,学生的文学欣赏感受能力也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了提升。
二、3I螺旋教学结构在课程中的实施
(一)Inspire:从“教得过剩”向“学得充分”转变
在线教学虽然不可避免地由于“时空分离”使师生间产生一定的疏离感,但也有它独特的优势。除了学习结果,在线教学还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下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过程性学习数据,比如学生对学习资源的访问次数访问频率、学生的在线学习时长、任务点的完成率、参与互动的次数、主动提问的次数等。这些数据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情感,为教师充分分析、唤醒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可能。
调查问卷是教师们公认的了解学情行之有效的方法。与3I螺旋的教学结构相对照,我们在课程中安排了4次问卷调查,分别为课程开始前的在线学习设备调查、1/3进程时的学习满意度调查、2/3进程时的学习效果测试和课程结束后的学习反思问卷。通过对学生在线学习设备和学习需求的分析,我们确定了课程“直播+录播”的教学方式,为不同网络条件的学生提供了同步学习、异步学习两种路径;通过在线学习满意度的调查,我们准确筛选出在线学习有相当困难的学生、有个性化学习偏好的学生,为他们提供了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保证全班同学都能进行有效的在线学习。
除此之外,借助Kolb的学习风格量表,我们进一步描绘出全班同学的班级学习风格肖像,辅助学生按照能力、学习倾向搭配的原則进行分组。在教学中,发现困难学生时对照其学习风格的典型特征,迅速判断是由于学习能力不足,还是情感态度的欠缺,进而通过或让其与学习风格互补的同学配对组合互相学习,或教师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尽快化解学生的学习困难。
通过对学生学习路径的分析,我们很快找到了在线教学中激发理科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有效策略,即针对他们由于缺乏文科知识普遍易错的知识点,采取“挖坑式”的讲解策略。比如分析“桃花源”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演变时,我们从学生普遍忽略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中桃源人衣着的矛盾入手设计判断题。很多同学在答错后好奇心被充分激发,在接下来探究“桃花源”文化含义的过程中不仅积极参与,甚至还会在课后回头重新温习课上师生的讲解讨论。实践证明,通过基于学情的教学设计,即使隔着遥远的时空距离,教师也能在在线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教学存在,对学生学习进行良好的引导。
(二)Interact: 以交互为纽带引导充分的社会存在
在线教学经常为人所诟病的就是无法实现充分的人际交互,从而影响学生的知识掌握。其实这毋宁说是一种偏见,它忽略了在线教学中的交互往往是以学习数据分析为基础的。学生对不同类型资源的访问偏好、观看视频的反刍比等,作为学生学习需求的精准反映,实际上为教师反思教学资源的配置、改善教学设计提供了科学的指征。通过这种基于数据的隐蔽师生间交互调整教学结构,一方面更容易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配置,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师生间情感纽带的加强。
我们在“在线学习满意度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对师生交互具有强烈的认同,但对在线课程中与其它同学的交互并不在意。这与CoI理论所强调的社会存在对在线协作探究学习的重要性有相当距离。CoI理论中的社会存在鼓励开放式交流(交互式响应)与人际互动,认为人际互动又是迈向批判性思维和高层次深度学习的基础。如何转变学生的这种态度呢?我们从尊重学生的情感认同出发,拟定了通过师生交互促进生生交互,由线上到课上逐步迁移的路径,以期为课程构建足够丰富的社会存在。
除了正常的教学环节之外,“作业反馈”无疑是在线教学中师生交互的一种有效途径,对于人文素养普遍较弱的理工科师范生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利用这一环节,在反馈时充分展示优秀作业,激发他们挑战、比试的愿望,从而形成基本的社交临场感,进而因地制宜地构筑“套娃式”反馈。比如在第一章桃花章节“推选桃花诗仙”前十甲打榜活动的作业反馈中,根据活动中第九名、第十名、第十一名得票数相同的情况,教师在完成评讲后开启在线投票,让全班学生依据教师评讲的原则,再次投票决出最终上榜的两名学生。学生这一“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反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让学生开始体会到课程中生生交互的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引导学生自由组合完成线上分组,通过“数字花朝节”“云上上巳节”等趣味性活动熟悉彼此,与小组同学进行有效合作。当学生在线小组任务完成越来越高效迅速时,我们把握时机实现了生生互动从线上到课上的迁移。鉴于学生课上在线小组活动时,教师不易于掌控每组的进度和参与度这一客观现实,我们对首次在线小组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不仅将任务拆解为3个10-15分钟的具体环节,而且在每一环节实施中通过“完成性签到”“5分钟倒计时提醒”等方式掌握进度,督促学生高效参与,并要求每组同时提交讨论结果和讨论过程性记录。第一次在线讨论的圆满完成,给学生带来了新鲜的学习体验,充分激发了他们之间的伙伴感和积极参与的意识,也为课程创建了一个学生充分信任、可以自由交流的探究环境。他们乐于展现自己对问题的情感反应,有了对同伴观点更好的交互式响应,在竞争性的活动面前逐渐表现出凝聚力反应。通过交流、联接、碰撞,社会存在开始逐渐在课程中显现出它的意义。 (三)Improve: 以学习产出为导向化解倦怠促提升
在CoI理论模型中,认知存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我们通过实验想要提升的重要目标。基于认知存在,学生对学习探究过程能够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他们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提高认知管理水平。简言之,认知存在反映了高阶知识的获取和应用过程,并与批判性思维密切相关。当在线教学中的教学存在、社会存在均达到一定的强度,认知存在是否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呢?我们发现,是,也不是。
在课程进行的前半学期,随着教学存在和社会存在的日益加强,我们的确发现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产生了日益深入的交互。拿到一首没见过的古诗,他们的第一反应不再是直接上网搜索它的意义,而是会通过查找诗人的生平,力图做到“知人论世”,能通过对中国知网论文的搜集辨析来看它与其他类似诗作有何差异。特别是在线上小组活动中,每个小组不仅会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还能针对别组的发言提出质疑,可以说全班同学的诗歌赏析能力都得到了普遍提升。
但是,课程进行到3/5时,我们从在线学习数据上发现了部分学生学习热情的下降。课后回看教学视频量、任务点的完成率和完成速度同时下降,都表明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所变化。通过与不同类型学生的沟通,我们意识到,学生在线学习中的学习倦怠已然产生。学期过半后,学生对在线学习的新鲜感逐渐消散,各科在线学习任务的频度又让他们感觉不胜负担,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全班同学学习状态的普遍下滑会很快出现。
如何化解这一问题呢?经过分析我们确定,学生此时的主要问题在于学习情感衰退,因而强调学习纪律、对迟交不交作业同学进行惩罚等传统措施恐怕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学生已经熟悉甚至有点厌倦的在线学习模式重新注入新鲜感,能否重新激发起他们的积极学习情感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首先是加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设计。“牡丹”章节讲完后,我们利用课上时间对全班进行了知识点掌握程度测试。既要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知识掌握中的不足,又不能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特地选择了Kahoot这一游戏性测试工具在课堂上进行在线测验。果然,这种形式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有的同学虽然因为网络原因中途掉线,但也会马上重新进入,你争我夺地和同学比赛谁答得又快又好。每一题测试后实时更新的榜单让气氛越来越热烈,最终前三名在满屏天彩带中诞生时,不少学生既兴奋又遗憾,课堂上的学习热情重又高涨起来。
其次是加強教学活动的闯关式设计。我们将侦探小说的“悬疑式”结构引入了课后线上小组活动设计,通过将一个整体活动拆解为4-5个环节,分别在小组内部、同一课堂不同小组内部、不同课堂之间展开,在布置每一环节任务时对后续任务既有所预告又保持悬念,对完成每一环节任务的时间既有底线设置又鼓励学生提前完成。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不断被激发,小组合作的效率越来越高。
通过这些措施,学生很快摆脱了之前的学习倦怠,重新焕发出饱满的活力。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CoI理论中的三种存在之间总体上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教师创设的教学存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在线教学中的社会存在,社会存在鼓励开放式交流与人际互动,人际互动又是迈向批判性思维和高层次深度学习的基础,三者的相互作用可以将学生最终引导向深度学习。而在这三者中,教学存在无疑是教师的核心角色,是发展网络环境学习型社区的最重要的机制。可以说,在在线教学的环境中,教师的作用较传统教学更为重要。他不仅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支持者和促进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学习情感的维护者和学生发展的守护者。
三、在线学习探究社区建构的反思
加拿大远程教育专家Randy Garrison等所创建的在线协作探究学习社区理论以协作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协作建构学习与批判性反思对话为实施理念,以批判性探究迈向有意义学习和深度学习为实施路径,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反思性思维和高阶思维为终极目标,自1999年问世以来已在西方学界产生广泛影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混合教学、翻转课堂、在线交互教学等多种在线教学形态的兴起,它更成为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的在线教学有效教学理论模型。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西方的学者们在理论探讨和实践运用方面都做出了相当深入的探索,而国内的研究依然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方面,具体的实践运用,尤其是在课程的全程学习中运用仍然较少。通过一个学期以来将其运用于在线课程,提炼出3I螺旋的教学模式,我们的确发现教学临场感、社交临场感和认知临场感的相互作用能很好帮助理工科学生消除对于人文素养类课程不想学、不会学、学不好的误解。教师只要持续关注那些能充分表征三个存在的学习数据,比如能充分显示学习参与度的任务点完成率、活动参与率等,能充分显示与他人交互程度的小组活动参与率、讨论次数、主动发起讨论次数、互评次数等,能充分显示与知识交互程度的平台日均访问量、资源访问率等,就能及时发现需要给予个性化帮助的学生,或需要实施教学干预的情境,有效进行教学中的支持和帮助,逐渐将学生的在线学习引导到深层次学习中,甚至能很好激发起他们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以及在继承的基础上让这些文化因素更好地融入他们当下生活的渴望,实现对古典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这不能不说是这一理论带给我们的惊喜。
我们也相信,本文的探索不会是CoI理论在师范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第一个实践例证,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因此,对于这一理论在中国当代高等教育中是否具有普适性的追问就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在运用CoI理论的过程中,我们不止一次地感受到,由于中国学生在传统课堂中更倾向于内向的情感方式和表达方式,激发课堂中的社会存在对教师来说会形成非常大的挑战。因此,在认知存在、社会存在、教学存在三者间如何进行侧重,依然是一个值得中国高校教师探讨的问题。另一方面,针对西方外向表达型学生为主所设计的模型和量表,在多大程度上能准确反映出中国学生的三种存在状态,也是需要审慎考虑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将这一理论及其模型运用于自己课堂实践时,是否需要同时引入深度学习的测量量表,以求能更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呢?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的:“音乐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广阔的思维方法。是音乐让我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更宽一点、活一点。”人文素養对于师范生来说,不仅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更在促进各学科知识相互贯通、培养创新思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在坚守中创新。当我们以人格培养为师范生的高阶素质养成目标,以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操、自强精神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帮助学生认识、发展、完善自我,我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中“不忘初心”,更好地担负起时代赋予师范院校的使命,通过激发与实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使之获得全人格的发展,为未来的教育事业培养更多21世纪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方在庆编译.我的世界观[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27.
[2]Garrison D.R.,Anderson T.& Archer W.Critical Inquiry in a text-based environment: Computer conferenc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Internet & Higher Education,1999,2(2-3):87-105.
[3]杨洁,白雪梅,马红亮.探究社区研究述评与展望[J].电化教育研究,2016(07):50-57.
[4]Garrison D.R.,Anderson T.& Archer W.Critical thinking,cognitive presence,and computer conferencing in distance education [J].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01,15(01):7-23.
Inspire,Interact,Improve:The Practice of Improving the
Humanity Quality of Normal Students Based on Col Theory
Xu Min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Languag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
Abstract:Facing the weak humanistic literac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normal universities,this paper uses Col theory,which was also known as exploring community theory of online learning and implements the 3I spiral teaching design in “Flowers World in the Classics Chinese Poetry” online course.In the first stage,“Inspire” stage,teacher uses exemplary interpretation to stimulates students learning desire,to makes change from “excess of teaching” to “sufficiency of learning‘;In the second stage,”Interact” stage,teacher creates enough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vs students and students vs students,to build a full social presence atmosphere,in the third stage,“improve” stage,teacher uses output-oriented tasks to reduce the midterm learning burnout,to promote student improvement.This 3-stage-design interlocking,build a spiraling online learning space,finally improves student poetry appreciation ability and self-inquiry awareness enhancement.3I spiral teaching design solves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learning of humanistic literacy courses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and provides a model for the cultivation of full-personality normal students in normal universities.
Keywords:Col theory;3I spiral;Inspire;Interact;Improve;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Humanities
关键词:Col理论;3I螺旋;激发;交互;提升;师范生;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1)01-0078-06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所掌握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由这些知识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和心理的综合体现,主要通过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出来。从根本意义上说,教育是塑造人的思想、观念和灵魂的过程,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对于师范生来说,人文素养的教育尤为重要。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會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1]
近几年来,中央陆续颁布文件规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各高校不断加强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人文素养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受到关注。但从总体上来说,当前高校师范生人文素养教育依然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
首先,当代师范生基本是在动漫文化、快餐文化、网络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受外来娱乐文化影响较大,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普遍缺乏兴趣,视野较为局限,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较为欠缺。其次,当前高校课程设置中的学科分支细化倾向导致学生更重视专业课学习,对“公共课”大多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人文知识学习意识淡薄。再者,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政治化内容,缺乏人文关怀。其实,社会意识形态及其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沃土上结出的硕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素养教育不仅有助于意识形态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进入学生的心灵,而且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激发他们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民族认同感,使他们成为能够承担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合格教师。
《诗苑经典中的芳菲世界》是一门面向全校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人文素养类核心通识课。它以专题的方式,通过介绍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花卉意象,引导学生探究这些花卉意象背后的文化含义,使学生初步具备独立欣赏诗歌的能力,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主探究意识。这一课程从2018年起作为核心通识课在全校范围内开设,颇受学生欢迎,但我们在两年多中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理工科学生为主的课堂构成在达成教学目标方面具有相当的困难。将课程所需的独立的诗歌欣赏能力具体划分为基本的文学审美能力、诗歌解读能力、文献运用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我们会发现,大部分理工科学生连基本的文学审美能力都非常欠缺,对中文专业学生行之有效的解读方法训练对他们来说并不适用。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将课程的人文素养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呢?在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中,我们借鉴加拿大教育学家提出的探究社区理论(Community of Inquiry,简称CoI理论),引导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创建有效的数字化学习共同体,在协作学习中建构知识,通过对话反思加强批判性思维培养,使人文素养课程的自主学习意愿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步得到提升。
一、基于CoI理论的3I螺旋教学设计
探究社区理论,即CoI理论,由加拿大远程教育学者兰迪·加里森(Randy Garrison)、特里·安德森(Terry Anderson)和沃尔特·阿彻(Walter Archer)等人共同创建。它指出,通过发展教学存在、社会存在和认知存在三个相互依存的要素,可以在在线教学中创造深层次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2]。将这一理论运用于疫情期间核心通识课《诗苑经典中的芳菲世界》的在线教学,我们探索了如何通过激发、交互、提升这一3I螺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在在线学习中为学生创建有意义的学习探究社区,促进其课程核心能力的提高,以及自主探究意识的萌发。
CoI理论(探究社区理论)最初源于加拿大社会科学与人文研究基金资助的一项题为“以教育为目的的基于文本的计算机会议的特征和质量研究”项目。这一项目从1997年一直持续到2001年,核心是创建一个由教育经验的三个基本要素(认知存在、社会存在和教学存在)组成的在线协作探究学习社区理论模型。1999年,该项目研究成果《基于文本环境中的批判性探究:高等教育的计算机会议》发表在同行评审期刊《互联网和高等教育》上,引起了在线学习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已被引7263次(由谷歌学术搜索2019年10月报道)。由于其为在线学习和混合学习研究提供了独特视角、方法和工具,CoI理论已成为在线学习和混合学习领域的有效教学理论[3]。
CoI理论提出,在线学习中,认知存在、社会存在和教学存在三大核心要素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学习参与者有效协作建构知识的理论框架。其中,认知存在指学习参与者在探究学习社区中,通过不断的批判反思和对话建构意义的程度;社会存在指学习参与者在探究学习社区中利用媒介(社交媒体)在社交和情感方面表现“真实”自己的能力;教学存在指对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设计、促进和指导,目的是实现学习者富有个人意义和教育价值的学习效果[4]。当这三个要素都达到足够水平时,就能产生深层次、有意义的学习。这一理论提出后,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证实探究社区框架所预测的三种存在之间的确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教学存在和社会存在对认知存在有显著影响,教学存在影响社会存在。这就为我们揭示出,即使在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在线教学中,教学存在也具有建立和维持探究社区过程的关键作用。通过有效的在线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师可以在时空分离的空中教室中创建有效的教学存在,并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进入生生互动的境界,最终促进学生与教学内容的深度交互,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课程的性质和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们在本学期全程实施在线教学的人文素养核心通识课《诗苑经典中的芳菲世界》中提出了3I螺旋的教学设计,即通过Inspire(激发)、Interact(交互)、Improve(提升)三阶式的教学设计,以构筑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在线学习空间,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和自主探究意识提升。
针对理工科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接触的人文学科知识较少、人文视野萎缩的现状,我们决定从他们最擅长学习的操作层面入手,逐渐引发他们对人文学科知识的兴趣。首先,通过教师的示范性赏读,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强烈兴趣,引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诗歌解读方法;然后,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训练他们的文献运用能力;最后,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由此,我们在课程中构建了一个从教学存在入手、激发积极有效的社会存在、进而提升学生认知存在的螺旋式上升结构。基于CoI理论的3I螺旋教学结构,我们惊讶地发现,学生的文学欣赏感受能力也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了提升。
二、3I螺旋教学结构在课程中的实施
(一)Inspire:从“教得过剩”向“学得充分”转变
在线教学虽然不可避免地由于“时空分离”使师生间产生一定的疏离感,但也有它独特的优势。除了学习结果,在线教学还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下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过程性学习数据,比如学生对学习资源的访问次数访问频率、学生的在线学习时长、任务点的完成率、参与互动的次数、主动提问的次数等。这些数据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情感,为教师充分分析、唤醒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可能。
调查问卷是教师们公认的了解学情行之有效的方法。与3I螺旋的教学结构相对照,我们在课程中安排了4次问卷调查,分别为课程开始前的在线学习设备调查、1/3进程时的学习满意度调查、2/3进程时的学习效果测试和课程结束后的学习反思问卷。通过对学生在线学习设备和学习需求的分析,我们确定了课程“直播+录播”的教学方式,为不同网络条件的学生提供了同步学习、异步学习两种路径;通过在线学习满意度的调查,我们准确筛选出在线学习有相当困难的学生、有个性化学习偏好的学生,为他们提供了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保证全班同学都能进行有效的在线学习。
除此之外,借助Kolb的学习风格量表,我们进一步描绘出全班同学的班级学习风格肖像,辅助学生按照能力、学习倾向搭配的原則进行分组。在教学中,发现困难学生时对照其学习风格的典型特征,迅速判断是由于学习能力不足,还是情感态度的欠缺,进而通过或让其与学习风格互补的同学配对组合互相学习,或教师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尽快化解学生的学习困难。
通过对学生学习路径的分析,我们很快找到了在线教学中激发理科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有效策略,即针对他们由于缺乏文科知识普遍易错的知识点,采取“挖坑式”的讲解策略。比如分析“桃花源”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演变时,我们从学生普遍忽略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中桃源人衣着的矛盾入手设计判断题。很多同学在答错后好奇心被充分激发,在接下来探究“桃花源”文化含义的过程中不仅积极参与,甚至还会在课后回头重新温习课上师生的讲解讨论。实践证明,通过基于学情的教学设计,即使隔着遥远的时空距离,教师也能在在线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教学存在,对学生学习进行良好的引导。
(二)Interact: 以交互为纽带引导充分的社会存在
在线教学经常为人所诟病的就是无法实现充分的人际交互,从而影响学生的知识掌握。其实这毋宁说是一种偏见,它忽略了在线教学中的交互往往是以学习数据分析为基础的。学生对不同类型资源的访问偏好、观看视频的反刍比等,作为学生学习需求的精准反映,实际上为教师反思教学资源的配置、改善教学设计提供了科学的指征。通过这种基于数据的隐蔽师生间交互调整教学结构,一方面更容易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配置,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师生间情感纽带的加强。
我们在“在线学习满意度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对师生交互具有强烈的认同,但对在线课程中与其它同学的交互并不在意。这与CoI理论所强调的社会存在对在线协作探究学习的重要性有相当距离。CoI理论中的社会存在鼓励开放式交流(交互式响应)与人际互动,认为人际互动又是迈向批判性思维和高层次深度学习的基础。如何转变学生的这种态度呢?我们从尊重学生的情感认同出发,拟定了通过师生交互促进生生交互,由线上到课上逐步迁移的路径,以期为课程构建足够丰富的社会存在。
除了正常的教学环节之外,“作业反馈”无疑是在线教学中师生交互的一种有效途径,对于人文素养普遍较弱的理工科师范生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利用这一环节,在反馈时充分展示优秀作业,激发他们挑战、比试的愿望,从而形成基本的社交临场感,进而因地制宜地构筑“套娃式”反馈。比如在第一章桃花章节“推选桃花诗仙”前十甲打榜活动的作业反馈中,根据活动中第九名、第十名、第十一名得票数相同的情况,教师在完成评讲后开启在线投票,让全班学生依据教师评讲的原则,再次投票决出最终上榜的两名学生。学生这一“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反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让学生开始体会到课程中生生交互的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引导学生自由组合完成线上分组,通过“数字花朝节”“云上上巳节”等趣味性活动熟悉彼此,与小组同学进行有效合作。当学生在线小组任务完成越来越高效迅速时,我们把握时机实现了生生互动从线上到课上的迁移。鉴于学生课上在线小组活动时,教师不易于掌控每组的进度和参与度这一客观现实,我们对首次在线小组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不仅将任务拆解为3个10-15分钟的具体环节,而且在每一环节实施中通过“完成性签到”“5分钟倒计时提醒”等方式掌握进度,督促学生高效参与,并要求每组同时提交讨论结果和讨论过程性记录。第一次在线讨论的圆满完成,给学生带来了新鲜的学习体验,充分激发了他们之间的伙伴感和积极参与的意识,也为课程创建了一个学生充分信任、可以自由交流的探究环境。他们乐于展现自己对问题的情感反应,有了对同伴观点更好的交互式响应,在竞争性的活动面前逐渐表现出凝聚力反应。通过交流、联接、碰撞,社会存在开始逐渐在课程中显现出它的意义。 (三)Improve: 以学习产出为导向化解倦怠促提升
在CoI理论模型中,认知存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我们通过实验想要提升的重要目标。基于认知存在,学生对学习探究过程能够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他们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提高认知管理水平。简言之,认知存在反映了高阶知识的获取和应用过程,并与批判性思维密切相关。当在线教学中的教学存在、社会存在均达到一定的强度,认知存在是否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呢?我们发现,是,也不是。
在课程进行的前半学期,随着教学存在和社会存在的日益加强,我们的确发现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产生了日益深入的交互。拿到一首没见过的古诗,他们的第一反应不再是直接上网搜索它的意义,而是会通过查找诗人的生平,力图做到“知人论世”,能通过对中国知网论文的搜集辨析来看它与其他类似诗作有何差异。特别是在线上小组活动中,每个小组不仅会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还能针对别组的发言提出质疑,可以说全班同学的诗歌赏析能力都得到了普遍提升。
但是,课程进行到3/5时,我们从在线学习数据上发现了部分学生学习热情的下降。课后回看教学视频量、任务点的完成率和完成速度同时下降,都表明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所变化。通过与不同类型学生的沟通,我们意识到,学生在线学习中的学习倦怠已然产生。学期过半后,学生对在线学习的新鲜感逐渐消散,各科在线学习任务的频度又让他们感觉不胜负担,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全班同学学习状态的普遍下滑会很快出现。
如何化解这一问题呢?经过分析我们确定,学生此时的主要问题在于学习情感衰退,因而强调学习纪律、对迟交不交作业同学进行惩罚等传统措施恐怕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学生已经熟悉甚至有点厌倦的在线学习模式重新注入新鲜感,能否重新激发起他们的积极学习情感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首先是加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设计。“牡丹”章节讲完后,我们利用课上时间对全班进行了知识点掌握程度测试。既要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知识掌握中的不足,又不能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特地选择了Kahoot这一游戏性测试工具在课堂上进行在线测验。果然,这种形式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有的同学虽然因为网络原因中途掉线,但也会马上重新进入,你争我夺地和同学比赛谁答得又快又好。每一题测试后实时更新的榜单让气氛越来越热烈,最终前三名在满屏天彩带中诞生时,不少学生既兴奋又遗憾,课堂上的学习热情重又高涨起来。
其次是加強教学活动的闯关式设计。我们将侦探小说的“悬疑式”结构引入了课后线上小组活动设计,通过将一个整体活动拆解为4-5个环节,分别在小组内部、同一课堂不同小组内部、不同课堂之间展开,在布置每一环节任务时对后续任务既有所预告又保持悬念,对完成每一环节任务的时间既有底线设置又鼓励学生提前完成。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不断被激发,小组合作的效率越来越高。
通过这些措施,学生很快摆脱了之前的学习倦怠,重新焕发出饱满的活力。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CoI理论中的三种存在之间总体上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教师创设的教学存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在线教学中的社会存在,社会存在鼓励开放式交流与人际互动,人际互动又是迈向批判性思维和高层次深度学习的基础,三者的相互作用可以将学生最终引导向深度学习。而在这三者中,教学存在无疑是教师的核心角色,是发展网络环境学习型社区的最重要的机制。可以说,在在线教学的环境中,教师的作用较传统教学更为重要。他不仅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支持者和促进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学习情感的维护者和学生发展的守护者。
三、在线学习探究社区建构的反思
加拿大远程教育专家Randy Garrison等所创建的在线协作探究学习社区理论以协作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协作建构学习与批判性反思对话为实施理念,以批判性探究迈向有意义学习和深度学习为实施路径,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反思性思维和高阶思维为终极目标,自1999年问世以来已在西方学界产生广泛影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混合教学、翻转课堂、在线交互教学等多种在线教学形态的兴起,它更成为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的在线教学有效教学理论模型。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西方的学者们在理论探讨和实践运用方面都做出了相当深入的探索,而国内的研究依然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方面,具体的实践运用,尤其是在课程的全程学习中运用仍然较少。通过一个学期以来将其运用于在线课程,提炼出3I螺旋的教学模式,我们的确发现教学临场感、社交临场感和认知临场感的相互作用能很好帮助理工科学生消除对于人文素养类课程不想学、不会学、学不好的误解。教师只要持续关注那些能充分表征三个存在的学习数据,比如能充分显示学习参与度的任务点完成率、活动参与率等,能充分显示与他人交互程度的小组活动参与率、讨论次数、主动发起讨论次数、互评次数等,能充分显示与知识交互程度的平台日均访问量、资源访问率等,就能及时发现需要给予个性化帮助的学生,或需要实施教学干预的情境,有效进行教学中的支持和帮助,逐渐将学生的在线学习引导到深层次学习中,甚至能很好激发起他们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以及在继承的基础上让这些文化因素更好地融入他们当下生活的渴望,实现对古典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这不能不说是这一理论带给我们的惊喜。
我们也相信,本文的探索不会是CoI理论在师范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第一个实践例证,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因此,对于这一理论在中国当代高等教育中是否具有普适性的追问就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在运用CoI理论的过程中,我们不止一次地感受到,由于中国学生在传统课堂中更倾向于内向的情感方式和表达方式,激发课堂中的社会存在对教师来说会形成非常大的挑战。因此,在认知存在、社会存在、教学存在三者间如何进行侧重,依然是一个值得中国高校教师探讨的问题。另一方面,针对西方外向表达型学生为主所设计的模型和量表,在多大程度上能准确反映出中国学生的三种存在状态,也是需要审慎考虑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将这一理论及其模型运用于自己课堂实践时,是否需要同时引入深度学习的测量量表,以求能更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呢?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的:“音乐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广阔的思维方法。是音乐让我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更宽一点、活一点。”人文素養对于师范生来说,不仅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更在促进各学科知识相互贯通、培养创新思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在坚守中创新。当我们以人格培养为师范生的高阶素质养成目标,以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操、自强精神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帮助学生认识、发展、完善自我,我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中“不忘初心”,更好地担负起时代赋予师范院校的使命,通过激发与实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使之获得全人格的发展,为未来的教育事业培养更多21世纪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方在庆编译.我的世界观[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27.
[2]Garrison D.R.,Anderson T.& Archer W.Critical Inquiry in a text-based environment: Computer conferenc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Internet & Higher Education,1999,2(2-3):87-105.
[3]杨洁,白雪梅,马红亮.探究社区研究述评与展望[J].电化教育研究,2016(07):50-57.
[4]Garrison D.R.,Anderson T.& Archer W.Critical thinking,cognitive presence,and computer conferencing in distance education [J].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01,15(01):7-23.
Inspire,Interact,Improve:The Practice of Improving the
Humanity Quality of Normal Students Based on Col Theory
Xu Min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Languag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
Abstract:Facing the weak humanistic literac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normal universities,this paper uses Col theory,which was also known as exploring community theory of online learning and implements the 3I spiral teaching design in “Flowers World in the Classics Chinese Poetry” online course.In the first stage,“Inspire” stage,teacher uses exemplary interpretation to stimulates students learning desire,to makes change from “excess of teaching” to “sufficiency of learning‘;In the second stage,”Interact” stage,teacher creates enough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vs students and students vs students,to build a full social presence atmosphere,in the third stage,“improve” stage,teacher uses output-oriented tasks to reduce the midterm learning burnout,to promote student improvement.This 3-stage-design interlocking,build a spiraling online learning space,finally improves student poetry appreciation ability and self-inquiry awareness enhancement.3I spiral teaching design solves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learning of humanistic literacy courses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and provides a model for the cultivation of full-personality normal students in normal universities.
Keywords:Col theory;3I spiral;Inspire;Interact;Improve;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