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大熊猫,可以说是一个崇尚道家修身养性的隐士。黑白分明的肤色,是太极八卦图谱的两种基本色。悠闲自在的神态是道家崇尚“自然主义”的外在表现,憨厚表情有“大智若愚”的智者风范,性情温顺秉承道家的“非攻”之道。
“春节将至,赵半狄和他的熊猫们冒着严寒一早来到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河东村,在镇领导的陪同下,对当地敬老院进行慰问,为孤寡老人们带去节日的问候和祝福,并送上彩电、现金及其他节日礼物。”
这是一段引自“熊猫人”赵半狄的博客。动辄“以熊猫说事”的赵半狄再一次凭“熊猫元素”挑动了社会大众的神经。毋庸置疑,大众之所以关注此次行为艺术,并非因为赵半狄本人,而是因为国人对国宝熊猫的至爱。
不但是国人喜欢大熊猫,放眼全世界,恐怕也绝少有一种动物能够像大熊猫一样,经久不衰地打动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人民的心。
作为广大华人至爱的大熊猫,能够得到大众真心的喜爱,不仅是因为作为珍稀动物本身,更因为在大熊猫憨厚可爱外形的背后,是一种平和、知足、非攻的生活态度。以及由这种生活态度衍生出的,带有明显中国式智慧的“和平、发展、合作”务实的外交政策。
道家形象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有“熊猫爸爸”之称的他对本刊记者谈起大熊猫显得格外开心,“我早晚都跟大熊猫在一起,我们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现在是全国最大的大熊猫保护基地,我们大熊猫种群数占到全国圈养大熊猫的60%左右,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共200只左右,我们就占了118只。”
张和民对一般人认为大熊猫“憨厚”、“笨拙”持反对意见,他认那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大熊猫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憨态,只是大熊猫在‘装憨’,是‘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表现。用静若处子,动如脱兔来形容大熊猫一点都不为过,熊猫真正奔跑起来,速度超过一般人,灵活程度超过一般的小孩。两周岁左右的熊猫,可以在树上倒立、翻滚、玩耍的功夫甚至赛过猴子,可以在很高很细的树枝上睡觉。”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老子《道德经》里的这番话,用来对大熊猫性情进行解读,可以说恰到好处。
大熊猫性情温顺,野生大熊猫常年生活在大片竹林之中,所以有“隐士”之称,但同时大熊猫又具有丰富的情感,大熊猫初次见人时往往会“怕羞”:用前掌蒙面,或是低头。大熊猫是个“智者”,因为智者乐水,大熊猫特别喜爱泉水,有“醉水”的习惯,口渴难忍时见到清泉,常常会痛饮至走不动路,就像一个醉汉躺在水边。大熊猫同时秉承墨子“非攻”哲学,一般只要你不侵犯它,它也不会攻击你,真正是做到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道教使中国人处于游戏状态,儒教使中国人处于工作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中国人在成功时是儒家,而失败时则变成道家的原因。道家的自然主义,正是用来慰藉中国人受伤心灵的止痛药膏。”这是一代大师林语堂在《中国人》对中国人内里描述精辟的一段话,评述有所偏颇,但对中国人内在精神的描述基本准确。
如果我们刻意寻找特属于我们民族的,与林语堂文章中“中国人”内在精神相合拍的动物,可能只有大熊猫。如果我们勉强用激昂腾飞的龙来象征中国人百折不回的精神(即儒家的进取精神),那么用大熊猫来映衬处于另一种状态的中国人则更为妥当,那就是处于生活状态的中国人(即道家的自然主义)。
务实外交
选择大熊猫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外交官”,不但因为其数量稀少显得珍贵,更重要的是,在某种程度上,其憨厚可爱的外形暗合了中国一以贯之“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政策,可以承担中国务实外交“另类传播者”的使命。
研究解放至今大熊猫的“出访”线路,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大熊猫“出访”的背后,都是一次破冰式的外交事件,并且均暗合了一段重大的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大熊猫作为外交使节“出访”苏联、朝鲜,那时候中国、苏联、朝鲜同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亲密战友,中苏、中朝友谊非同一般。
20世纪70年代,大熊猫“出访”美日欧等国。1972年,大熊猫“出访”美国,是伴随着尼克松政府1972年对中美关系破冰式的访问,乒乓外交帷幕拉开,大熊猫玲玲和兴兴赠送美国;同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对中国进行访问,恢复了两国冰封了20多年的外交关系,中国向日本赠送了一对大熊猫兰兰和康康;1973年,随着中国和欧洲国家关系的趋缓,在西方国家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法国率先获赠一对大熊猫燕燕和黎黎;1974年,赠送联邦德国一对大熊猫天天和宝宝,同时赠送给英国一对大熊猫佳佳和晶晶……
“大熊猫身上的很多元素,无论是肤式、性情、习惯,我们均可以对之作道家文化的哲学解读,与易经的许多原理可以很好地相融。”世界易经联席会议主席李书友在接受《华人世界》记者采访时说,“大熊猫的外形能很好地贴近‘和平使者’的角色,它不但能够向国外传递中国对‘和平’的诉求,并且能够很好地体现中国式的智慧和文化,是个绝好的中国对外‘形象大使’。”
“春节将至,赵半狄和他的熊猫们冒着严寒一早来到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河东村,在镇领导的陪同下,对当地敬老院进行慰问,为孤寡老人们带去节日的问候和祝福,并送上彩电、现金及其他节日礼物。”
这是一段引自“熊猫人”赵半狄的博客。动辄“以熊猫说事”的赵半狄再一次凭“熊猫元素”挑动了社会大众的神经。毋庸置疑,大众之所以关注此次行为艺术,并非因为赵半狄本人,而是因为国人对国宝熊猫的至爱。
不但是国人喜欢大熊猫,放眼全世界,恐怕也绝少有一种动物能够像大熊猫一样,经久不衰地打动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人民的心。
作为广大华人至爱的大熊猫,能够得到大众真心的喜爱,不仅是因为作为珍稀动物本身,更因为在大熊猫憨厚可爱外形的背后,是一种平和、知足、非攻的生活态度。以及由这种生活态度衍生出的,带有明显中国式智慧的“和平、发展、合作”务实的外交政策。
道家形象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有“熊猫爸爸”之称的他对本刊记者谈起大熊猫显得格外开心,“我早晚都跟大熊猫在一起,我们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现在是全国最大的大熊猫保护基地,我们大熊猫种群数占到全国圈养大熊猫的60%左右,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共200只左右,我们就占了118只。”
张和民对一般人认为大熊猫“憨厚”、“笨拙”持反对意见,他认那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大熊猫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憨态,只是大熊猫在‘装憨’,是‘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表现。用静若处子,动如脱兔来形容大熊猫一点都不为过,熊猫真正奔跑起来,速度超过一般人,灵活程度超过一般的小孩。两周岁左右的熊猫,可以在树上倒立、翻滚、玩耍的功夫甚至赛过猴子,可以在很高很细的树枝上睡觉。”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老子《道德经》里的这番话,用来对大熊猫性情进行解读,可以说恰到好处。
大熊猫性情温顺,野生大熊猫常年生活在大片竹林之中,所以有“隐士”之称,但同时大熊猫又具有丰富的情感,大熊猫初次见人时往往会“怕羞”:用前掌蒙面,或是低头。大熊猫是个“智者”,因为智者乐水,大熊猫特别喜爱泉水,有“醉水”的习惯,口渴难忍时见到清泉,常常会痛饮至走不动路,就像一个醉汉躺在水边。大熊猫同时秉承墨子“非攻”哲学,一般只要你不侵犯它,它也不会攻击你,真正是做到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道教使中国人处于游戏状态,儒教使中国人处于工作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中国人在成功时是儒家,而失败时则变成道家的原因。道家的自然主义,正是用来慰藉中国人受伤心灵的止痛药膏。”这是一代大师林语堂在《中国人》对中国人内里描述精辟的一段话,评述有所偏颇,但对中国人内在精神的描述基本准确。
如果我们刻意寻找特属于我们民族的,与林语堂文章中“中国人”内在精神相合拍的动物,可能只有大熊猫。如果我们勉强用激昂腾飞的龙来象征中国人百折不回的精神(即儒家的进取精神),那么用大熊猫来映衬处于另一种状态的中国人则更为妥当,那就是处于生活状态的中国人(即道家的自然主义)。
务实外交
选择大熊猫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外交官”,不但因为其数量稀少显得珍贵,更重要的是,在某种程度上,其憨厚可爱的外形暗合了中国一以贯之“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政策,可以承担中国务实外交“另类传播者”的使命。
研究解放至今大熊猫的“出访”线路,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大熊猫“出访”的背后,都是一次破冰式的外交事件,并且均暗合了一段重大的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大熊猫作为外交使节“出访”苏联、朝鲜,那时候中国、苏联、朝鲜同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亲密战友,中苏、中朝友谊非同一般。
20世纪70年代,大熊猫“出访”美日欧等国。1972年,大熊猫“出访”美国,是伴随着尼克松政府1972年对中美关系破冰式的访问,乒乓外交帷幕拉开,大熊猫玲玲和兴兴赠送美国;同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对中国进行访问,恢复了两国冰封了20多年的外交关系,中国向日本赠送了一对大熊猫兰兰和康康;1973年,随着中国和欧洲国家关系的趋缓,在西方国家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法国率先获赠一对大熊猫燕燕和黎黎;1974年,赠送联邦德国一对大熊猫天天和宝宝,同时赠送给英国一对大熊猫佳佳和晶晶……
“大熊猫身上的很多元素,无论是肤式、性情、习惯,我们均可以对之作道家文化的哲学解读,与易经的许多原理可以很好地相融。”世界易经联席会议主席李书友在接受《华人世界》记者采访时说,“大熊猫的外形能很好地贴近‘和平使者’的角色,它不但能够向国外传递中国对‘和平’的诉求,并且能够很好地体现中国式的智慧和文化,是个绝好的中国对外‘形象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