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桑塔菲是个很小的城市,说镇也差不多,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偏远的西南,但在艺术圈子里,或者在比较波西米亚一点的朋友中,却是一个尽人皆知的去处。
一切起源于乔治亚·奥姬芙一次偶然的旅行。
乔治亚·奥姬芙(1887—1986),美国女画家,成名于二三十年代。她最出名的作品是近距离的大朵大朵贴到极尽处逼视的花——从没有人以这样的视角去画过花。画出来的结果是贴近的花,也是抽象的形体,也让人做出女性器官的联想。这是奥姬芙爆得大名的主因。创新的艺术是要为我们观察世界提供新的视角、新的意味。后来,随着60年代的女性运动,奥姬芙的画跟女性运动还挂上了钩,她也成了美国最有名气的现代女画家。加上其不平凡的生活,有了偶像的感觉。
看到所谓美女作家浓妆艳抹的“艺术照”,不知做何感想。奥姬芙的摄影师丈夫倒是以她为模特拍了不少真正可称为艺术的照片。奥姬芙的丈夫是纽约有名的摄影师Alfred Stieglitz,他拍她,拍了很多年,从年轻到老。照片中的奥姬芙脂粉不施,也不该用“美女”这种词。Stieglitz拍她的脸,她的浓眉的、目光深邃的、线条鲜明的、硬线条的脸;拍她的身体,完美的、现代型的、骨感而乳房饱满的身体;拍她的手,纤长的、曲线优美的画家的手。这些照片本身成了美国现代艺术的一部分,大都会博物馆有过这些照片的专展。拍这些照片时,奥姬芙有年老有年轻,但她是那种与年龄无关的女人,她是有独特美的女人,因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而更加引人注目,印象深刻。
女性器官的联想,裸体照片,奥姬芙应该是现在前卫女性模仿的榜样。但是这种事是模仿不来的,也不是小女人想做就能做到的。生活也如艺术,有品,有种浑然天成,有就有,没有也没有办法。
2
奥姬芙出生在美国中西部威斯康辛州的农场。很早习画,是资质出众的学生。早期以艺术教师的工作为生,是美国早期的独立女性。当然,在每一个成功女人后面也会有一个男人。奥姬芙的这个男人就是Stieglitz。1915年,奥姬芙28岁,在外州教书,她给一个纽约朋友送去她画的一批素描,这些素描被Stieglitz看到。Stieglitz是摄影家并开了美国最早期的现代艺术画廊——291。Stieglitz深赏其画,未向奥姬芙求得允许就在其画廊展出了那些画。奥姬芙觉得画本来是给私人看的,气呼呼地跑到画廊去问罪,结果,Stieglitz得到她允许展画,还劝说她搬到纽约。若干年后,他们结婚了。他大她23岁。
奥姬芙与桑塔菲的邂逅,起源于1916年的一次旅行。她和妹妹克劳迪亚一起去科罗拉多度假。火车临时改道,途经新墨西哥。桑塔菲就是新墨西哥的一个小镇。奥姬芙在桑塔菲待了几天。她后来回忆说:“我立刻爱上了它。从那时起我永远在归来。”人们与一个地方的关系,也像情侣之间的那样不可言说,命中注定。
1928年,奥姬芙已经得以卖画为生。她的丈夫喜欢住在纽约上州乔治湖畔的别墅度假,而且喜欢跟他的一大家人住在一起,而她渴望有自己的一间屋。1927年,她切除了一个良性肿瘤,1929年,与Stieglitz有很多争执,加之医生劝她换个环境,使她重返西部。她与另一个纽约著名摄影师Paul Strand的妻子结伴,到新墨西哥州的一个艺术资助人卢汉那里去小住。卢汉为作家D.H.劳伦斯和其妻子提供了一个牧场,在新墨西哥陶斯镇(Taos)北部。在那里,D.H.劳伦斯写就了《儿子与情人》,卢汉提供作家写作环境的回报是,他得到劳伦斯小说的签名手稿。
奥姬芙在去西部前,画了一阵大花,也画了一阵纽约的摩天楼风景,而巨幅大花比她画的摩天楼和纽约天际线更成功,后来她就到西部去了。奥姬芙很是雄心勃勃,她要在她的画里表现一种独特的美国精神,无论是她的大花,还是摩天楼,还是新墨西哥风景,的确有世纪初美国文化蓬勃日上的气象,的确捕捉到那个时代的美国。
有一次,约一个朋友到纽约一家酒店的酒吧碰面,这位朋友说:“你知道吗?奥姬芙画过那座楼。”我说:“真的?”朋友就从网上找出那画给我看,画是熟悉的,就是没想到那画中的楼离我的住处不远。
3
2001年3月,我需要到得克萨斯的一个小城办事,那是一个偏僻的地方,离桑塔菲开车5个小时。我想,何不趁机到桑塔菲拐道一下?
一个人租一辆车,在美国西南的壮丽风景中行走,自有一番风味。到桑塔菲已是夜晚,远望小城灯火,可是一个出口没有出对,就到了一条没有灯的僻路,不见来者,也不见后人,慌慌的不知要引人向何处。我是胆大之人,但怕黑。黑中走失,就会觉得有些心慌。开了一阵,好不容易可以掉头,才掉过头来往回开。想,现在这地方还这么荒凉,不能明白奥姬芙是怎么在这里生活的。
桑塔菲位于洛基山南端,最早是印第安人的村落,但是这些村落神秘地消失了。二百年后,1540年西班牙人来到这里,1607年,桑塔菲正式成镇,其名意为“神圣的信仰”,一直是西班牙殖民地的重要城镇。墨西哥从西班牙统治独立出来后,桑塔菲成了新墨西哥的州府。1846年墨西哥与美国战争中,被美国军队占领,成为美国的领土。从这些历史中可以了解到桑塔菲和新墨西哥的文化独特,是因为它混杂了印第安、西班牙和墨西哥文化。在今天,桑塔菲是一处艺术家聚居地,也是旅游景点。此地建筑是土坯砌成,这是它的特色,叫作adobe建筑,中国人看了会想起延安窑洞。区别是延安窑洞依山而掘,桑塔菲的土房是独立沏成。但同样是“黄土高坡”风格。adobe建筑就带有上述三种文化的痕迹。
参观奥姬芙艺术馆,参观印第安艺术馆,看街边的建筑风格,找墨西哥餐馆吃午饭,参观教堂,浏览首饰店,我走走停停,自嘲像个标准的“波波族”(布尔乔亚加波西米亚)。印象深刻的是印第安人在那里卖手工艺品。他们一言不发,依次排开,首饰品摆在地摊上,首饰很像西藏的风格。
在桑塔菲像个好游客那样兜了一圈后,还是开车到外围去,找奥姬芙画过的大山。乔治亚·奥姬芙并不住在城里,而是离桑塔菲65公里的一处居所,名叫鬼牧场(Ghost Ranch)。在这里,每天她都要开车到山上去望日落,或者早起去看日出。在她的土坯屋后面,有一座壮丽的平顶大山,她画那景色画了十来年,粉色、红色、黄色的峭壁,那是日照时分不同的效果。她说那山是属于她的。夜间,她喜欢拾梯爬上屋顶,眺望星空。
我也习过一阵画,我知道习画者对形式的迷恋。奥姬芙对新墨西哥的景色就是一种迷恋。她画这里的山,画白色牛头骨,画土坯建筑,画荒原中的十字架,都是一眼就能让人认出作者的作品。抽象与具象之间,抒情与理性之间,阴性与阳性之间。
我试图辨认奥姬芙画过的山,却眼花缭乱不知道哪座最像。路上的车辆稀少,现在这里住的人也不多。当年,奥姬芙要开一个小时的土路去买新鲜蔬菜。后来,她自己开辟了一个花园,种花种菜,才不必开车出去买菜了。在奥姬芙艺术馆的书店中,看到有《奥姬芙食谱》这样的书目,是奥姬芙老年时的管家写的,其中有好几款是花园新鲜果蔬拌的沙拉。奥姬芙在这里开创自己天地时一定是有着艰辛和孤独的,可是在传奇之后,却成了风雅。
车抵鬼牧场一带,我只能远远眺望一下,参观是需要提前联系的,这里海拔更高,景色变成积雪树林。路上空无一人,只有群山环绕。出得山来,天色已黑,回去的路更加漫漫,终于路过上面提到的小镇陶斯。陶斯现在比桑塔菲更原始,因为桑塔菲已经太旅游化。我来不及在陶斯逗留,只好从主街慢慢开过,路旁的土坯房都已亮灯,土坯房矮矮厚厚,透出灯光,显得温暖异常,而我只是一个连停也没有停下来的过客。
第二天,我飞回了纽约。奥姬芙也是在纽约和桑塔菲之间来来去去,那时她坐火车,要坐很久,但是她不断地来去。可是今天纽约与桑塔菲之间不过是几小时的飞机,但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再次邂逅那个小城。走十来条街,到MOMA(现代艺术馆)去,倒是可以看到馆藏奥姬芙的作品,我却很久没有去过了,不记得那里有她的哪些画,但脑中浮动着那些大花和她的桑塔菲的风景。
桑塔菲是个很小的城市,说镇也差不多,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偏远的西南,但在艺术圈子里,或者在比较波西米亚一点的朋友中,却是一个尽人皆知的去处。
一切起源于乔治亚·奥姬芙一次偶然的旅行。
乔治亚·奥姬芙(1887—1986),美国女画家,成名于二三十年代。她最出名的作品是近距离的大朵大朵贴到极尽处逼视的花——从没有人以这样的视角去画过花。画出来的结果是贴近的花,也是抽象的形体,也让人做出女性器官的联想。这是奥姬芙爆得大名的主因。创新的艺术是要为我们观察世界提供新的视角、新的意味。后来,随着60年代的女性运动,奥姬芙的画跟女性运动还挂上了钩,她也成了美国最有名气的现代女画家。加上其不平凡的生活,有了偶像的感觉。
看到所谓美女作家浓妆艳抹的“艺术照”,不知做何感想。奥姬芙的摄影师丈夫倒是以她为模特拍了不少真正可称为艺术的照片。奥姬芙的丈夫是纽约有名的摄影师Alfred Stieglitz,他拍她,拍了很多年,从年轻到老。照片中的奥姬芙脂粉不施,也不该用“美女”这种词。Stieglitz拍她的脸,她的浓眉的、目光深邃的、线条鲜明的、硬线条的脸;拍她的身体,完美的、现代型的、骨感而乳房饱满的身体;拍她的手,纤长的、曲线优美的画家的手。这些照片本身成了美国现代艺术的一部分,大都会博物馆有过这些照片的专展。拍这些照片时,奥姬芙有年老有年轻,但她是那种与年龄无关的女人,她是有独特美的女人,因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而更加引人注目,印象深刻。
女性器官的联想,裸体照片,奥姬芙应该是现在前卫女性模仿的榜样。但是这种事是模仿不来的,也不是小女人想做就能做到的。生活也如艺术,有品,有种浑然天成,有就有,没有也没有办法。
2
奥姬芙出生在美国中西部威斯康辛州的农场。很早习画,是资质出众的学生。早期以艺术教师的工作为生,是美国早期的独立女性。当然,在每一个成功女人后面也会有一个男人。奥姬芙的这个男人就是Stieglitz。1915年,奥姬芙28岁,在外州教书,她给一个纽约朋友送去她画的一批素描,这些素描被Stieglitz看到。Stieglitz是摄影家并开了美国最早期的现代艺术画廊——291。Stieglitz深赏其画,未向奥姬芙求得允许就在其画廊展出了那些画。奥姬芙觉得画本来是给私人看的,气呼呼地跑到画廊去问罪,结果,Stieglitz得到她允许展画,还劝说她搬到纽约。若干年后,他们结婚了。他大她23岁。
奥姬芙与桑塔菲的邂逅,起源于1916年的一次旅行。她和妹妹克劳迪亚一起去科罗拉多度假。火车临时改道,途经新墨西哥。桑塔菲就是新墨西哥的一个小镇。奥姬芙在桑塔菲待了几天。她后来回忆说:“我立刻爱上了它。从那时起我永远在归来。”人们与一个地方的关系,也像情侣之间的那样不可言说,命中注定。
1928年,奥姬芙已经得以卖画为生。她的丈夫喜欢住在纽约上州乔治湖畔的别墅度假,而且喜欢跟他的一大家人住在一起,而她渴望有自己的一间屋。1927年,她切除了一个良性肿瘤,1929年,与Stieglitz有很多争执,加之医生劝她换个环境,使她重返西部。她与另一个纽约著名摄影师Paul Strand的妻子结伴,到新墨西哥州的一个艺术资助人卢汉那里去小住。卢汉为作家D.H.劳伦斯和其妻子提供了一个牧场,在新墨西哥陶斯镇(Taos)北部。在那里,D.H.劳伦斯写就了《儿子与情人》,卢汉提供作家写作环境的回报是,他得到劳伦斯小说的签名手稿。
奥姬芙在去西部前,画了一阵大花,也画了一阵纽约的摩天楼风景,而巨幅大花比她画的摩天楼和纽约天际线更成功,后来她就到西部去了。奥姬芙很是雄心勃勃,她要在她的画里表现一种独特的美国精神,无论是她的大花,还是摩天楼,还是新墨西哥风景,的确有世纪初美国文化蓬勃日上的气象,的确捕捉到那个时代的美国。
有一次,约一个朋友到纽约一家酒店的酒吧碰面,这位朋友说:“你知道吗?奥姬芙画过那座楼。”我说:“真的?”朋友就从网上找出那画给我看,画是熟悉的,就是没想到那画中的楼离我的住处不远。
3
2001年3月,我需要到得克萨斯的一个小城办事,那是一个偏僻的地方,离桑塔菲开车5个小时。我想,何不趁机到桑塔菲拐道一下?
一个人租一辆车,在美国西南的壮丽风景中行走,自有一番风味。到桑塔菲已是夜晚,远望小城灯火,可是一个出口没有出对,就到了一条没有灯的僻路,不见来者,也不见后人,慌慌的不知要引人向何处。我是胆大之人,但怕黑。黑中走失,就会觉得有些心慌。开了一阵,好不容易可以掉头,才掉过头来往回开。想,现在这地方还这么荒凉,不能明白奥姬芙是怎么在这里生活的。
桑塔菲位于洛基山南端,最早是印第安人的村落,但是这些村落神秘地消失了。二百年后,1540年西班牙人来到这里,1607年,桑塔菲正式成镇,其名意为“神圣的信仰”,一直是西班牙殖民地的重要城镇。墨西哥从西班牙统治独立出来后,桑塔菲成了新墨西哥的州府。1846年墨西哥与美国战争中,被美国军队占领,成为美国的领土。从这些历史中可以了解到桑塔菲和新墨西哥的文化独特,是因为它混杂了印第安、西班牙和墨西哥文化。在今天,桑塔菲是一处艺术家聚居地,也是旅游景点。此地建筑是土坯砌成,这是它的特色,叫作adobe建筑,中国人看了会想起延安窑洞。区别是延安窑洞依山而掘,桑塔菲的土房是独立沏成。但同样是“黄土高坡”风格。adobe建筑就带有上述三种文化的痕迹。
参观奥姬芙艺术馆,参观印第安艺术馆,看街边的建筑风格,找墨西哥餐馆吃午饭,参观教堂,浏览首饰店,我走走停停,自嘲像个标准的“波波族”(布尔乔亚加波西米亚)。印象深刻的是印第安人在那里卖手工艺品。他们一言不发,依次排开,首饰品摆在地摊上,首饰很像西藏的风格。
在桑塔菲像个好游客那样兜了一圈后,还是开车到外围去,找奥姬芙画过的大山。乔治亚·奥姬芙并不住在城里,而是离桑塔菲65公里的一处居所,名叫鬼牧场(Ghost Ranch)。在这里,每天她都要开车到山上去望日落,或者早起去看日出。在她的土坯屋后面,有一座壮丽的平顶大山,她画那景色画了十来年,粉色、红色、黄色的峭壁,那是日照时分不同的效果。她说那山是属于她的。夜间,她喜欢拾梯爬上屋顶,眺望星空。
我也习过一阵画,我知道习画者对形式的迷恋。奥姬芙对新墨西哥的景色就是一种迷恋。她画这里的山,画白色牛头骨,画土坯建筑,画荒原中的十字架,都是一眼就能让人认出作者的作品。抽象与具象之间,抒情与理性之间,阴性与阳性之间。
我试图辨认奥姬芙画过的山,却眼花缭乱不知道哪座最像。路上的车辆稀少,现在这里住的人也不多。当年,奥姬芙要开一个小时的土路去买新鲜蔬菜。后来,她自己开辟了一个花园,种花种菜,才不必开车出去买菜了。在奥姬芙艺术馆的书店中,看到有《奥姬芙食谱》这样的书目,是奥姬芙老年时的管家写的,其中有好几款是花园新鲜果蔬拌的沙拉。奥姬芙在这里开创自己天地时一定是有着艰辛和孤独的,可是在传奇之后,却成了风雅。
车抵鬼牧场一带,我只能远远眺望一下,参观是需要提前联系的,这里海拔更高,景色变成积雪树林。路上空无一人,只有群山环绕。出得山来,天色已黑,回去的路更加漫漫,终于路过上面提到的小镇陶斯。陶斯现在比桑塔菲更原始,因为桑塔菲已经太旅游化。我来不及在陶斯逗留,只好从主街慢慢开过,路旁的土坯房都已亮灯,土坯房矮矮厚厚,透出灯光,显得温暖异常,而我只是一个连停也没有停下来的过客。
第二天,我飞回了纽约。奥姬芙也是在纽约和桑塔菲之间来来去去,那时她坐火车,要坐很久,但是她不断地来去。可是今天纽约与桑塔菲之间不过是几小时的飞机,但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再次邂逅那个小城。走十来条街,到MOMA(现代艺术馆)去,倒是可以看到馆藏奥姬芙的作品,我却很久没有去过了,不记得那里有她的哪些画,但脑中浮动着那些大花和她的桑塔菲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