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人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与态度上的反映,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影响着人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意志等。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热情能抓住一个人,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和非智力活动。教学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人际交往需要情感作纽带,教学活动是具有强烈情感因素的行为,它的发展与深入需要情感来润滑。可以说,这“情感”就像是物理学科中的“场”一样存在于每一节课的始终,影响着教学认识活动的进行,是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要素,是我们不得不重视并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激发情感,以情激情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教师一定要上好,灵活地自选教学内容,采用“茶馆”、“书场”式的教学方式,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到语文这个美妙的天地中来。更应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尤其是每一堂课的开始,都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办法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投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中。
2.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情境就是指人的主观心理因素(认识、情感等)和客观环境因素(时间、空间、设备等)所构成的情与境的总和。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一节课的成效首先取决于学生听讲的情绪,因此,教学必须创造出良好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1)用生动的课本剧创设学习语文的情境
编排课本剧,无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石壕吏》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我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资料,分组及预先排演课本剧,课上进行表演并让其他同学评价,看表演的同学是否真正理解了这首诗的主题。
(2)用精彩的语言创设学习语文的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从而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富于美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
(3)用音乐、电视创设学习语文的情境
学生一般都喜欢音乐,特别是流行歌曲,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就可借助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适当地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教学中来。比如我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就先播放王菲的这首同名歌曲,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在学生高涨的情绪中有条理地组织教学,最后在反复的跟唱中达到背诵这首词的目的,这无疑比机械的背诵缩短时间。
3.满足成功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渴望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以此满足他们心理上的需求,只有情感上得到满足,学生才会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当他们以一个成功者的心态享受学习的甘甜时,他们的内心就会产生更进一步的跃跃欲试,从而保持长久的学习动机。
二、依托教材,以情导情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境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
1.以情导入新课。
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要通过激荡的感情,恰当的诱发,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如在教学巴金的《繁星》一文时,我在板书课题之后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喜欢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气素材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简短的几句话,激起了学生的热情,学生主动寻找作者观星的感受,并把自己的感受与之对比,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以情剖析内容。
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新课导入时被激起的热情不减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有限的45分钟内不断地发挥推动作用。这时,教师可以抓住感情的主线,设计一些赏析的环节,提一些假设的问题等。
3.以情结束全文。
课堂教学的尾声犹如“压台戏”,必须精彩。因为处理得好,不但能起到深化课堂教学的作用,给学生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而且能再次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
三、注重自身,以情引情
教师在学生的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热爱本职工作,提高自身修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是乐意还是厌倦,对学生是热情还是冷漠,这体现了语文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情感。所以教师应敬业为先,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语文教学工作中去,不断自我完善,以饱满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探索,这样就会对学生学习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
2.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给他们亲切感、信任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充分发扬民主教学,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正确理解“师道尊严”的内涵,消除盲目的“唯我独尊”的心理,积极主动地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籽,他说:“只关心种籽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籽喂麻雀。”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
一、激发情感,以情激情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教师一定要上好,灵活地自选教学内容,采用“茶馆”、“书场”式的教学方式,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到语文这个美妙的天地中来。更应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尤其是每一堂课的开始,都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办法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投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中。
2.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情境就是指人的主观心理因素(认识、情感等)和客观环境因素(时间、空间、设备等)所构成的情与境的总和。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一节课的成效首先取决于学生听讲的情绪,因此,教学必须创造出良好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1)用生动的课本剧创设学习语文的情境
编排课本剧,无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石壕吏》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我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资料,分组及预先排演课本剧,课上进行表演并让其他同学评价,看表演的同学是否真正理解了这首诗的主题。
(2)用精彩的语言创设学习语文的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从而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富于美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
(3)用音乐、电视创设学习语文的情境
学生一般都喜欢音乐,特别是流行歌曲,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就可借助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适当地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教学中来。比如我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就先播放王菲的这首同名歌曲,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在学生高涨的情绪中有条理地组织教学,最后在反复的跟唱中达到背诵这首词的目的,这无疑比机械的背诵缩短时间。
3.满足成功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渴望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以此满足他们心理上的需求,只有情感上得到满足,学生才会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当他们以一个成功者的心态享受学习的甘甜时,他们的内心就会产生更进一步的跃跃欲试,从而保持长久的学习动机。
二、依托教材,以情导情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境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
1.以情导入新课。
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要通过激荡的感情,恰当的诱发,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如在教学巴金的《繁星》一文时,我在板书课题之后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喜欢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气素材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简短的几句话,激起了学生的热情,学生主动寻找作者观星的感受,并把自己的感受与之对比,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以情剖析内容。
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新课导入时被激起的热情不减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有限的45分钟内不断地发挥推动作用。这时,教师可以抓住感情的主线,设计一些赏析的环节,提一些假设的问题等。
3.以情结束全文。
课堂教学的尾声犹如“压台戏”,必须精彩。因为处理得好,不但能起到深化课堂教学的作用,给学生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而且能再次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
三、注重自身,以情引情
教师在学生的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热爱本职工作,提高自身修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是乐意还是厌倦,对学生是热情还是冷漠,这体现了语文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情感。所以教师应敬业为先,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语文教学工作中去,不断自我完善,以饱满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探索,这样就会对学生学习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
2.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给他们亲切感、信任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充分发扬民主教学,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正确理解“师道尊严”的内涵,消除盲目的“唯我独尊”的心理,积极主动地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籽,他说:“只关心种籽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籽喂麻雀。”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