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认知心理干预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82例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认知心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价干预前后患者焦虑评分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焦虑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焦虑评分较之对照组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焦虑情绪状况。
关键词:认知心理干预;急性白血病;化疗;焦虑
前言
急性白血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恶化程度高,病程进展快,死亡率极高。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化疗治疗本病,虽然可控制疾病进展,但副作用较多,导致出现普遍存在焦虑情绪,而不良心理情绪又会影响疾病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因此,加强患者的心理干预,改善患者焦虑情绪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对4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认知心理干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白血病临床诊断标准;(2)病理及细胞形态均确诊,并愿意接受化疗治疗;(3)具备正常读写能力且精神正常;(4)年龄≥18岁。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肾严重疾病;(2)合并其他血液系统疾病;(3)妊娠及哺乳期妇女;(4)不愿参与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1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14例,年龄18-53岁,平均年龄(36.27±2.95)岁,疾病分型:AML 型24例,ALL型17例,病程0.5-2.4年,平均病程(1.9±0.3)年。干预组中,男28例,女13例,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36.51±3.27)岁,疾病分型:AML型27例,ALL型14例,病程0.4-2.6年,平均病程(1.9±0.2)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對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入院健康宣教,为患者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加强化疗护理,饮食护理,基础护理等。护理人员与患者多沟通交流,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嘱家属给予患者必要的关心及帮助。
1.2.2 干预组 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认知心理干预。主要内容:(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遵循不评判、启发自我决策等原则,与患者建立合作关系,聆听患者的倾诉,及时为患者解答各种问题,协助患者完成自我认知意识到自身的优势,用温柔、善意的眼神细心的肢体动作为患者营造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通过与患者沟通,缓解患者的各种顾虑,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2)认知偏差的干预。患者在日常治疗中经常会接收到一些负面信息,认为自己患病后属于“废人”,对家庭和社会没有帮助,生活注定从此走向阴暗和死亡,进而经常进行自我贬低。护理人员利用与患者日常接触的机会,为患者提供积极正面的信息,了解患者对急性白血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找出患者思想及观念上的偏差,与患者共同分析,引导患者多用积极的态度去思考,进而逐步转变疾病观,让患者能有正确的认知。(3)个性化心理干预。护理人员与患者充分沟通并了解患者的实际心理需求,指导患者接受心理消极反应,并找出引起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因素,让患者接受疾病,认识到疾病的发生不可改变,负性情绪不仅影响自己的态度,也会影响疾病治疗结果。护理人员运用团体交流等方式让患者进行合理情感宣泄,进而缓解心理困扰。(4)重视家庭支持系统。指导家属多关心帮助患者,了解亲属对患者的态度及心理状态,说服亲属给予患者情感及生活的支持,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成员的支持。
1.3 观察指标
焦虑自评量表(SAS) 量表主要含有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制,1-表示很少发生;2-表示少部分时间发生;3-大部分时候出现;4-基本上均有出现。超过50分则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 2007录入数据,采用双人双机核对。计数资料用百分比或频数表示并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并进行t检验,认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SAS量表评分比较分析
干预前,两组SAS量表评分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后,干预组SAS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急性白血病的确诊及化疗本身属于负性事件,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1]。当患者得知自身患病后,普遍认为本病是不治之症,进而出现恐慌、焦虑、自责等负性情绪,一般会消极对待,即不愿意向外界宣泄,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心理不良反应,影响化疗效果及生存质量[2]。因此,必须加强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认知心理干预。本研究所制定的认知心理干预措施,通过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加强认知偏差干预,重视社会支持系统,同时给予患者个性化心理干预,以此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逐步改变患者对疾病及治疗的应对态度及方式,改善患者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水平,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让患者能正确面对现实,从而主动积极应对疾病,逐步缓解焦虑情绪,保持心态上的平衡。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焦虑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降低(P<0.05),这与刘佳璋等人研究结论相一致[3],这表明认知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这对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认知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焦虑情绪状况,这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纪娜.护理干预对进行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8):2044-2046.
[2]逄艳香,张少丽,杜省古,etal.认知心理干预对改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情绪和社会功能的效果观察[J].精神医学杂志,2015,28(6):426-428.
[3]刘佳璋.心理干预在慢性白血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干预的效果[J].哈尔滨医药,2016,36(1):89-91.
关键词:认知心理干预;急性白血病;化疗;焦虑
前言
急性白血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恶化程度高,病程进展快,死亡率极高。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化疗治疗本病,虽然可控制疾病进展,但副作用较多,导致出现普遍存在焦虑情绪,而不良心理情绪又会影响疾病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因此,加强患者的心理干预,改善患者焦虑情绪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对4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认知心理干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白血病临床诊断标准;(2)病理及细胞形态均确诊,并愿意接受化疗治疗;(3)具备正常读写能力且精神正常;(4)年龄≥18岁。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肾严重疾病;(2)合并其他血液系统疾病;(3)妊娠及哺乳期妇女;(4)不愿参与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1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14例,年龄18-53岁,平均年龄(36.27±2.95)岁,疾病分型:AML 型24例,ALL型17例,病程0.5-2.4年,平均病程(1.9±0.3)年。干预组中,男28例,女13例,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36.51±3.27)岁,疾病分型:AML型27例,ALL型14例,病程0.4-2.6年,平均病程(1.9±0.2)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對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入院健康宣教,为患者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加强化疗护理,饮食护理,基础护理等。护理人员与患者多沟通交流,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嘱家属给予患者必要的关心及帮助。
1.2.2 干预组 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认知心理干预。主要内容:(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遵循不评判、启发自我决策等原则,与患者建立合作关系,聆听患者的倾诉,及时为患者解答各种问题,协助患者完成自我认知意识到自身的优势,用温柔、善意的眼神细心的肢体动作为患者营造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通过与患者沟通,缓解患者的各种顾虑,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2)认知偏差的干预。患者在日常治疗中经常会接收到一些负面信息,认为自己患病后属于“废人”,对家庭和社会没有帮助,生活注定从此走向阴暗和死亡,进而经常进行自我贬低。护理人员利用与患者日常接触的机会,为患者提供积极正面的信息,了解患者对急性白血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找出患者思想及观念上的偏差,与患者共同分析,引导患者多用积极的态度去思考,进而逐步转变疾病观,让患者能有正确的认知。(3)个性化心理干预。护理人员与患者充分沟通并了解患者的实际心理需求,指导患者接受心理消极反应,并找出引起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因素,让患者接受疾病,认识到疾病的发生不可改变,负性情绪不仅影响自己的态度,也会影响疾病治疗结果。护理人员运用团体交流等方式让患者进行合理情感宣泄,进而缓解心理困扰。(4)重视家庭支持系统。指导家属多关心帮助患者,了解亲属对患者的态度及心理状态,说服亲属给予患者情感及生活的支持,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成员的支持。
1.3 观察指标
焦虑自评量表(SAS) 量表主要含有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制,1-表示很少发生;2-表示少部分时间发生;3-大部分时候出现;4-基本上均有出现。超过50分则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 2007录入数据,采用双人双机核对。计数资料用百分比或频数表示并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并进行t检验,认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SAS量表评分比较分析
干预前,两组SAS量表评分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后,干预组SAS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急性白血病的确诊及化疗本身属于负性事件,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1]。当患者得知自身患病后,普遍认为本病是不治之症,进而出现恐慌、焦虑、自责等负性情绪,一般会消极对待,即不愿意向外界宣泄,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心理不良反应,影响化疗效果及生存质量[2]。因此,必须加强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认知心理干预。本研究所制定的认知心理干预措施,通过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加强认知偏差干预,重视社会支持系统,同时给予患者个性化心理干预,以此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逐步改变患者对疾病及治疗的应对态度及方式,改善患者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水平,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让患者能正确面对现实,从而主动积极应对疾病,逐步缓解焦虑情绪,保持心态上的平衡。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焦虑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降低(P<0.05),这与刘佳璋等人研究结论相一致[3],这表明认知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这对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认知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焦虑情绪状况,这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纪娜.护理干预对进行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8):2044-2046.
[2]逄艳香,张少丽,杜省古,etal.认知心理干预对改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情绪和社会功能的效果观察[J].精神医学杂志,2015,28(6):426-428.
[3]刘佳璋.心理干预在慢性白血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干预的效果[J].哈尔滨医药,2016,36(1):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