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加,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也不断增加,本文分析了杭州市地质灾害发育类型,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确保人们生产、生活安全。
关键词:地质灾害;类型;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杭州市位于浙江省西北部,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杭州湾,全市面积约5600多平方公里。杭州西部、中部和南部属浙西中低山丘陵,东北部属浙北平原,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
1.地质灾害现状概述
据杭州市国土资源局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杭州市地质灾害发生起数达到历史较高水平,其中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万元以上经济损失的地质灾害34起,导致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638万元。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154处,威胁着17700多人的生命安全。
2.地质灾害类型
杭州市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滑坡、泥石流、崩塌和地面塌陷等四种山地灾害。地质灾害较少孤立存在, 在适宜条件下, 常呈同类多发或异类伴生、派生、链生形成的群体。如斜坡地质灾害群通常为彼此分离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构成或者崩塌引起滑坡, 进一步引发泥石流;城市地质灾害群通常包括地基沉降、地面变形、垃圾堆放及水土污染;以及地面沉降引起的地下咸水入侵、土壤盐碱化、地下管道和隔水层破坏、水质污染等等。
2.1 突发性地质灾害
突发性地质灾害, 主要指山地斜坡地质灾害,是水流和岩土地质体相互作用下致使岩土体发生变形破坏、滑移、坠落或流滚而酿成的灾害。它主要发生于山地小流域中, 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斜坡系统作为开放体系, 是由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组成斜坡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使系统不断地实现无序→有序、平衡态→近平衡态→远离平衡态的演化和发展, 是一种确定性与随机性共存的过程。
斜坡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来势凶、危险性强等特点。如2011年3月14日晚,由于连续降雨,山体积水严重,萧山楼塔镇徐漳线发生多次山体滑坡现象,滑塌岩土体面积约250平方米,塌方量约3000余方。
当前, 斜坡地质灾害是杭州市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灾种。截止2010年底, 杭州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及隐患点1154处。
2.2 缓发性地质灾害
地面沉降是一种累积性的地质灾害, 具有影响范围大、影响时间长及不可逆的特点, 对防洪排涝、土地利用、城市规划建设、航运交通等造成严重危害。
引起地面沉降的因素很多, 诸如新构造运动、海平面上升、欠固结土的自然固结, 以及地下流体运移引起土层压缩均可造成地面沉降。杭嘉湖平原的地面沉降状况表现为地下水集中开采的城镇为次一级漏斗中心的地面沉降漏斗。
3.地质灾害影响因素
3.1地形地貌因素
杭州市大部分工区属浙西中低山陵,小部分地区属浙北平原。杭州市山地有由泥页岩、碎屑岩、火山岩构成的侵蚀剥蚀中、低山和由碳酸盐岩构成的喀斯特中、低山两类。主干山脉有南、北两支:北支为天目山、白际山以及与之直交的昱岭;南支为千里岗、龙门山。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大多座落在北支。介于南、北两支主干山脉之间,为一阔带状的中低山地,即临安——淳安山地。
杭州市丘陵分布不集中,主要分布在市区西南部,有高丘和低丘两类。这些低丘多处向斜构造轴部,由于石炭、二叠纪石灰岩质地纯、断裂多,地表水和地下水从中活动十分强烈,喀斯特非常发育。
临安、萧山等地境内丘陵多在奥陶、志留纪岩层分布区。临安——於潜——昌化一带有粉砂岩、泥岩和不纯石灰岩构成的丘陵,丘脊狭窄陡峻,坡度多在25℃左右;龙门山北段东侧萧山境内以及流入新安江水库的众多溪流的两侧,有页岩、粉砂岩构成的丘陵,丘坡平缓,沟谷宽阔,形态低矮浑圆;建德县东南部、富阳县中部也有成片的砂页岩构成的缓坡宽谷丘陵。这些丘陵都由剥蚀侵蚀作用形成。
桐庐、富阳境内丘陵多在单一石炭——二叠纪灰岩分布区。由于水流的侵蚀溶蚀作用,喀斯特十分发育,如桐庐毕浦、下十管,富阳的渌渚等地。
石炭、二叠纪灰岩的溶洞和溶洞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得利用不当,也易诱发灾害,如西湖风景区常因用深井过量开采覆盖型裂隙一溶洞水而造成地面塌陷。
3.2地質构造背景因素
地质构造控制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分布。首先, 深大断裂发育区域, 地质灾害呈带状分布;其次, 火山构造分布区域, 地质灾害呈斑块状分布;再次, 新构造运动区域, 地质灾害呈垂直分布。
杭州市位于扬子准地台东部钱塘台褶带,包括安吉——长兴陷褶带、中洲(淳安)——昌化拱褶带、华埠(开化)——新登(富阳)陷褶带、常山——诸暨拱褶带、余杭——嘉兴台陷等五个三级构造单元以及武康(德清)——湖州隆断褶束等七个四级构造单元。
杭州市褶皱构造多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区域褶皱构造自西往东有学川(临安)复背斜、昌化复向斜、马金(开化)复背斜、淳安复向斜、印渚埠复背斜、毕浦(桐庐)复向斜、杭州复向斜、萧山复背斜等。这些褶皱绝大多数形成于印支期的南象运动(在三叠纪末)。在总体上又以杭州——开化复向斜为核心组合成一个北东45°方向延伸的、轴向倾向北西的巨型复式向斜——钱塘江大复向斜。
杭州市区断裂众多,相互错切。有北东向、北北东向,东西向、北西向以及南北向若干组。其中北东向和北北东向两组断层多数为冲断层,西湖复向斜单体褶曲之间,通常以这两组冲断层形式交接。如九曜山—玉皇山之间的梯云岭断层和老焦山—里桐坞之间的戴家坞断层长度有5~10公里;北西向和近东西向断层,长度0.5~3公里不等,但密度大,多属正断层或平移断层,如韬光断层。北西向断层常常切割北东向断层,尤以老东岳——留下——余杭闲林埠一带为明显,故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之为“杭州棋盘格式构造”。南北向断层为冲断层,主要分布于西南部大清里、梅家坞、天竺山一带。
3.3地层分布和岩土结构特征因素
浙江大地, 以江山- 绍兴深大断裂为界, 杭州市位于浙西北长期承受沉积的作用, 以古生代泥页岩或钙质粉砂岩与石灰岩互层较为普遍, 由于岩石成分、性质的差异, 粉砂岩和页岩较易形成滑动面, 并形成相对吸水层和隔水层, 影响了岩体的整体性, 较易引发斜坡地质灾害。此外, 土壤与山地灾害关系十分密切, 它不仅关系到山地灾害的类型, 而且决定山地灾害运动的速度。杭州境内有发育于泥页岩风化物的黄红泥、前泥盆系浅变质的混合岩风化物上发育的红松泥、黑色凝灰岩风化物形成的红泥土、黄泥土山地等土壤, 因风化层深厚、土壤质地粘重、可塑性好, 都较易发育突发性山地灾害
3.4水文气候因素
杭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年降雨量1100~1600mm,全年有两个雨季。第一个雨季3-5月,俗称梅汛期,该时段内连绵阴雨,雨量集中,平均降水量350~550毫米,约占年总量的25~31%,是地质灾害的易发生期。6—9月的台汛期,是杭州市的集中降雨期和暴雨多发期,平均降水量120~220毫米,约占年总量的8~13%,易引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应于雨季月际的“双峰型”[1], 杭州突发性地质灾害也呈现出明显的“双峰型”。
3.5人类工程活动因素
纵观地质灾害的成因、发展、发生的全过程,除自然因素外,人类工程活动是更重要的诱导因素。据不完全统计分析, 近半个世纪以来, 全球半数以上的各类地质灾害是由人类活动诱发的。
人类工程活动规模宏大,在给人类自身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严重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诸如矿山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降和地面塌陷问题;人工切坡、水耕梯田等引起的边坡失稳问题;排土场形成的泥石流灾害问题;大量抽取地下液体矿产引起的大面积地表沉降问题等等。
4.结语
当前, 地质环境恶化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在防治过程中, 应以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为原则, 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理论研究工作, 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水平,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 逐步实现地质灾害监测、设计、施工一体化。
(2)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调查工作, 采用全面规划与重点投入相结合的原则部署减灾活动, 根据不同区域的地质灾害特点和减灾需要及减灾能力, 进行分区减灾。
(3)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工作, 提高全民地质环境保护意识, 共同做好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海燕,潘小凡,吴利红.浙江泥石流气象特征分析[J].灾害学,2005。
[2] 俞建强,王深法,王帅.浙江突发性山地灾害与区域地质构造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 2001。
[3] 王深法,俞建强,陈和平,等.浙江山地灾害与土壤发生学类型的相关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 2003。
[4] 王洲平. 浙江省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措施[J].灾害学,2001。
关键词:地质灾害;类型;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杭州市位于浙江省西北部,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杭州湾,全市面积约5600多平方公里。杭州西部、中部和南部属浙西中低山丘陵,东北部属浙北平原,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
1.地质灾害现状概述
据杭州市国土资源局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杭州市地质灾害发生起数达到历史较高水平,其中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万元以上经济损失的地质灾害34起,导致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638万元。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154处,威胁着17700多人的生命安全。
2.地质灾害类型
杭州市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滑坡、泥石流、崩塌和地面塌陷等四种山地灾害。地质灾害较少孤立存在, 在适宜条件下, 常呈同类多发或异类伴生、派生、链生形成的群体。如斜坡地质灾害群通常为彼此分离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构成或者崩塌引起滑坡, 进一步引发泥石流;城市地质灾害群通常包括地基沉降、地面变形、垃圾堆放及水土污染;以及地面沉降引起的地下咸水入侵、土壤盐碱化、地下管道和隔水层破坏、水质污染等等。
2.1 突发性地质灾害
突发性地质灾害, 主要指山地斜坡地质灾害,是水流和岩土地质体相互作用下致使岩土体发生变形破坏、滑移、坠落或流滚而酿成的灾害。它主要发生于山地小流域中, 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斜坡系统作为开放体系, 是由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组成斜坡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使系统不断地实现无序→有序、平衡态→近平衡态→远离平衡态的演化和发展, 是一种确定性与随机性共存的过程。
斜坡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来势凶、危险性强等特点。如2011年3月14日晚,由于连续降雨,山体积水严重,萧山楼塔镇徐漳线发生多次山体滑坡现象,滑塌岩土体面积约250平方米,塌方量约3000余方。
当前, 斜坡地质灾害是杭州市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灾种。截止2010年底, 杭州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及隐患点1154处。
2.2 缓发性地质灾害
地面沉降是一种累积性的地质灾害, 具有影响范围大、影响时间长及不可逆的特点, 对防洪排涝、土地利用、城市规划建设、航运交通等造成严重危害。
引起地面沉降的因素很多, 诸如新构造运动、海平面上升、欠固结土的自然固结, 以及地下流体运移引起土层压缩均可造成地面沉降。杭嘉湖平原的地面沉降状况表现为地下水集中开采的城镇为次一级漏斗中心的地面沉降漏斗。
3.地质灾害影响因素
3.1地形地貌因素
杭州市大部分工区属浙西中低山陵,小部分地区属浙北平原。杭州市山地有由泥页岩、碎屑岩、火山岩构成的侵蚀剥蚀中、低山和由碳酸盐岩构成的喀斯特中、低山两类。主干山脉有南、北两支:北支为天目山、白际山以及与之直交的昱岭;南支为千里岗、龙门山。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大多座落在北支。介于南、北两支主干山脉之间,为一阔带状的中低山地,即临安——淳安山地。
杭州市丘陵分布不集中,主要分布在市区西南部,有高丘和低丘两类。这些低丘多处向斜构造轴部,由于石炭、二叠纪石灰岩质地纯、断裂多,地表水和地下水从中活动十分强烈,喀斯特非常发育。
临安、萧山等地境内丘陵多在奥陶、志留纪岩层分布区。临安——於潜——昌化一带有粉砂岩、泥岩和不纯石灰岩构成的丘陵,丘脊狭窄陡峻,坡度多在25℃左右;龙门山北段东侧萧山境内以及流入新安江水库的众多溪流的两侧,有页岩、粉砂岩构成的丘陵,丘坡平缓,沟谷宽阔,形态低矮浑圆;建德县东南部、富阳县中部也有成片的砂页岩构成的缓坡宽谷丘陵。这些丘陵都由剥蚀侵蚀作用形成。
桐庐、富阳境内丘陵多在单一石炭——二叠纪灰岩分布区。由于水流的侵蚀溶蚀作用,喀斯特十分发育,如桐庐毕浦、下十管,富阳的渌渚等地。
石炭、二叠纪灰岩的溶洞和溶洞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得利用不当,也易诱发灾害,如西湖风景区常因用深井过量开采覆盖型裂隙一溶洞水而造成地面塌陷。
3.2地質构造背景因素
地质构造控制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分布。首先, 深大断裂发育区域, 地质灾害呈带状分布;其次, 火山构造分布区域, 地质灾害呈斑块状分布;再次, 新构造运动区域, 地质灾害呈垂直分布。
杭州市位于扬子准地台东部钱塘台褶带,包括安吉——长兴陷褶带、中洲(淳安)——昌化拱褶带、华埠(开化)——新登(富阳)陷褶带、常山——诸暨拱褶带、余杭——嘉兴台陷等五个三级构造单元以及武康(德清)——湖州隆断褶束等七个四级构造单元。
杭州市褶皱构造多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区域褶皱构造自西往东有学川(临安)复背斜、昌化复向斜、马金(开化)复背斜、淳安复向斜、印渚埠复背斜、毕浦(桐庐)复向斜、杭州复向斜、萧山复背斜等。这些褶皱绝大多数形成于印支期的南象运动(在三叠纪末)。在总体上又以杭州——开化复向斜为核心组合成一个北东45°方向延伸的、轴向倾向北西的巨型复式向斜——钱塘江大复向斜。
杭州市区断裂众多,相互错切。有北东向、北北东向,东西向、北西向以及南北向若干组。其中北东向和北北东向两组断层多数为冲断层,西湖复向斜单体褶曲之间,通常以这两组冲断层形式交接。如九曜山—玉皇山之间的梯云岭断层和老焦山—里桐坞之间的戴家坞断层长度有5~10公里;北西向和近东西向断层,长度0.5~3公里不等,但密度大,多属正断层或平移断层,如韬光断层。北西向断层常常切割北东向断层,尤以老东岳——留下——余杭闲林埠一带为明显,故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之为“杭州棋盘格式构造”。南北向断层为冲断层,主要分布于西南部大清里、梅家坞、天竺山一带。
3.3地层分布和岩土结构特征因素
浙江大地, 以江山- 绍兴深大断裂为界, 杭州市位于浙西北长期承受沉积的作用, 以古生代泥页岩或钙质粉砂岩与石灰岩互层较为普遍, 由于岩石成分、性质的差异, 粉砂岩和页岩较易形成滑动面, 并形成相对吸水层和隔水层, 影响了岩体的整体性, 较易引发斜坡地质灾害。此外, 土壤与山地灾害关系十分密切, 它不仅关系到山地灾害的类型, 而且决定山地灾害运动的速度。杭州境内有发育于泥页岩风化物的黄红泥、前泥盆系浅变质的混合岩风化物上发育的红松泥、黑色凝灰岩风化物形成的红泥土、黄泥土山地等土壤, 因风化层深厚、土壤质地粘重、可塑性好, 都较易发育突发性山地灾害
3.4水文气候因素
杭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年降雨量1100~1600mm,全年有两个雨季。第一个雨季3-5月,俗称梅汛期,该时段内连绵阴雨,雨量集中,平均降水量350~550毫米,约占年总量的25~31%,是地质灾害的易发生期。6—9月的台汛期,是杭州市的集中降雨期和暴雨多发期,平均降水量120~220毫米,约占年总量的8~13%,易引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应于雨季月际的“双峰型”[1], 杭州突发性地质灾害也呈现出明显的“双峰型”。
3.5人类工程活动因素
纵观地质灾害的成因、发展、发生的全过程,除自然因素外,人类工程活动是更重要的诱导因素。据不完全统计分析, 近半个世纪以来, 全球半数以上的各类地质灾害是由人类活动诱发的。
人类工程活动规模宏大,在给人类自身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严重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诸如矿山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降和地面塌陷问题;人工切坡、水耕梯田等引起的边坡失稳问题;排土场形成的泥石流灾害问题;大量抽取地下液体矿产引起的大面积地表沉降问题等等。
4.结语
当前, 地质环境恶化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在防治过程中, 应以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为原则, 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理论研究工作, 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水平,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 逐步实现地质灾害监测、设计、施工一体化。
(2)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调查工作, 采用全面规划与重点投入相结合的原则部署减灾活动, 根据不同区域的地质灾害特点和减灾需要及减灾能力, 进行分区减灾。
(3)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工作, 提高全民地质环境保护意识, 共同做好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海燕,潘小凡,吴利红.浙江泥石流气象特征分析[J].灾害学,2005。
[2] 俞建强,王深法,王帅.浙江突发性山地灾害与区域地质构造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 2001。
[3] 王深法,俞建强,陈和平,等.浙江山地灾害与土壤发生学类型的相关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 2003。
[4] 王洲平. 浙江省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措施[J].灾害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