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对于网络剧市场来说,可谓是不平凡的一年。尤其是悬疑题材的网络剧,格外受到青睐,成为2020年的“黑马”题材,多部悬疑剧接二连三与观众见面。但是悬疑题材网络剧过多,也多少造成了受众的审美疲劳。如何在悬疑剧日渐繁荣的风口上让观众耳目一新,是目前悬疑剧创作者需要去创新和突破的关键问题。
根据畅销作家舒仪同名小说改编、由曹译文执导的都市爱情悬疑剧《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表现优秀。作为在优酷“悬疑剧场”独家开播的新剧,《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上线以来凭借一系列创新式手法让剧情跌宕起伏,成为2020年第四季度的热播剧之一,在优酷的历史最高热度达到9986,[1]更是多次荣登优酷站内剧集热度榜、悬疑剧热榜、小说改编剧热榜TOP1。微博方面,截至2021年1月30日,“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的相关话题阅读总量高达25.7亿。[2]由此可见,这部剧收获了极高的关注度。这部剧可以被视为当前网络悬疑剧的一个典型文本,本文将通过对该剧的分析探究网络悬疑剧的创新和突破之道。
一、AB双视角叙事:引领悬疑剧发展新风向
《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的热播离不开该剧出众的叙事技巧的作用。不同于常见悬疑剧平行空间和时间旅行的剧情走向,《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跳出单一视角的设定,在剧中采取了与众不同的AB双视角的叙事方式。所谓“双视角叙事”,是指剧作根据不同角色对同一件事进行不同立场的不同讲述。这种叙事方法在时长较短的电影中采用得比较多,如黑泽明导演的代表作《罗生门》,而在长篇叙事的电视剧创作中,则较少采用。《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采用的AB双视角叙事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故事伊始用一宗分尸案串联起剧中所有的关键人物,其开场很特别,也极有代表性。在男女双视角下,湛羽被害案的一个个谜团最终被主角逐一解开。剧中的人物和故事线也逐渐清晰——严谨身负卧底贩毒集团的秘密任务,而季晓鸥对暗中交易全不知情。雙方对事件的了解程度不同,这就使得他们在回忆时,对同一时间、同一事件有着完全不同的认知。在季晓鸥的视角里更多的是情感线,几次偶遇后严谨对其开始了猛烈的追求;而严谨的视角里则是以缉毒线为主,他最初接触季晓鸥缘于得知贩毒人员湛羽在季晓鸥的咖啡店打工,刻意接近是为获取情报。
在情节发展过程中,AB视角不断交替变换,当A视角下的情感线不断升温爬坡到高峰的时候,B视角下的悬疑元素也开始慢慢奔涌而来。例如严谨与季晓鸥相遇的场景,两人同时出现在同一场合,在严谨的视角来看,季晓鸥的出现或许带着强烈的目的性,甚至有可能是对家派来监视自己的敌人,而在季晓鸥的视角看来,眼前这个醉醺醺且带着痞性的男人,只不过是众多垂涎于她美貌的追求者之一。此外,两人对于剧中关键性配角湛羽的看法也截然不同。在季晓鸥的眼里,会拉小提琴的艺术生湛羽就像他穿的一身白衣一样单纯,是个苦命的大男孩,也正因为如此,晓鸥将萍水相逢的湛羽当成亲弟弟般照顾。而在严谨的视角来看,这个看似单纯乖巧的少年实际上善于伪装、城府极深,常常行走于乌烟瘴气的夜场,熟练地干着倒卖毒品的勾当,身后更是有可能隐藏着令人震惊的秘密。通过男女主人公二人的回忆,交织呈现着“真相”,而二人对“真相”的描述又有所差异。与全知视角不同,AB双视角的流畅切换,不仅让观众看到了同一件事、同一个人的两面性,而且这种张弛有度的视角转变,极大程度提高了剧情的观赏性,也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让整个剧情看起来更丰富更有吸引力。
在该剧的前14集中,每集的结尾都是以赵廷辉对严谨的审讯结束,在剑拔弩张的对话里,都会放出一个重磅的信息,让人惊讶不已,带领着观众层层深入。从这方面来说,这部剧的悬疑设置是成功的。而从第15集开始,结束了AB视角的叙事形式,在叙事方式上回到传统的线性结构。对于这种创作手法,导演曹译文认为:“跳脱出单一视角设定,在这种AB视角下,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双面谜题中,当两个视角合二为一,一切真相就浮出水面了。”[3]
双视角的叙事,交织在一起的两个角度的不同讲述,设置了一定的理解门槛,但这种讲述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剧集扩容、增加悬疑感等起到了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方式在叙事节奏方面仍有打磨的空间,但这种“尝鲜”,给同类题材注入新鲜元素的做法应当值得肯定。
二、多元素融合:呈现悬疑剧创作新思路
随着观众审美的不断提升,单纯的悬疑推理网络剧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在分众化日益明显的当下,悬疑剧需要从其他类似剧集中吸收有益元素充实自身,以达到打破分众壁垒、增强传播效果的目的。在《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中,导演成功吸收了爱情剧的有效成分,让悬疑和爱情等多种元素深度融合、相得益彰。
在《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的前半部分,导演就将都市爱情故事与缉毒查案交织在一起,相互牵引,在重重矛盾中并行,使得信息量陡增。除了主人公严谨与季晓欧的情感线之外,还设置了“小美人”这条线,增加感情线上的矛盾和冲突。比如栎川之行,是男女主人公情感升温的关键点,而另一边,同样来到栎川的湛羽和上线毒贩的行踪也随之浮出水面,这是由情感线推动悬疑线的一个典型的情节段落。反之,悬疑线的推进也在加剧情感线上的戏剧冲突。栎川归来,严谨因为任务需要刻意疏远季晓鸥并主动接近“小美人”。“小美人”的刁难、季晓鸥上门理论、严谨假装决绝,这些表层的情感走向,在深层上和案情的发展密不可分。
此外,一般的悬疑剧大都给人严肃、压抑、紧张的印象。虽然剧情中的悬疑片段确实能够刺激到观众们的神经,但是长时间持续地向大脑灌输这些厚重感很强的内容,很容易让人感到沉重不适。如何让悬疑剧在呈现高能刺激的同时也能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中爱情线的引入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例如在本剧中,导演模仿甜宠剧中常见的送花、修车、乐队演奏等桥段,让男主人公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地追求女主人公。这种新颖的爱情元素表现方式,在其他悬疑剧中往往不多见。 《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将缉毒、爱情、悬疑等多条故事主线适度融合,非线性的叙事结构,让悬念不断升级,既碰撞出戏剧效果,也加强观众的代入感。观众在关注男女主角情感进展的同时,还悬心于案件的推进过程。《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一方面拓宽了受众面,满足多元的观剧需求;另一方面,也缓冲了纯悬疑片段带来的紧张压抑感,让整个故事的展开更加流畅舒缓,带来了区别于其他同类题材剧的新观感。多元素融合让《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成功延展了悬疑剧的创新空间。
三、复杂人物形象塑造:增强悬疑感的新方法
在“现实”与“悬疑”的双向推动下,现实题材悬疑剧成为当下国产影视剧的必然选择。但随着同类型作品的泛滥,如何在风口上再次“破局”成为很多创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除了AB双视角的切入、爱情线的牵引让整部剧别开生面外,也善于利用剧中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制造悬疑看点,不断呈现紧张刺激、持续不断的反转剧情。这不仅让该剧人物塑造呈现出新鲜感,也让作品收获了不少拥趸。
其中,影响严谨、季晓鸥两人感情命运发展的关键人物湛羽,是整部剧制造悬念感的重要角色。该人物在人性上的复杂性,特别是双面性,让该剧的悬疑色彩更上一层楼。例如,在“姐姐”季晓鸥面前,湛羽是个拉小提琴的很有天赋的穷苦大学生。湛羽在剧中第一次出现时,他是一个手拿小提琴,身穿白色T恤、粉色衬衣的干净阳光的大男孩,安静得体地站在公交车站等车。但是,在严谨的接触和调查中,这个年轻人却在阳光干净外表的背后有着另一副面孔。他不仅面临着母亲身患重病、父亲恶习缠身的困难处境,自己也被迫成为一身黑衣、代号为KK的小毒贩。善与恶、黑与白、光与暗之间的猛烈冲突让年轻的湛羽在行为上充满了摇摆和善变,而这些令人难以捉摸的行动为剧情的发展制造了诸多悬念。例如,对于人美心善的女主角季晓鸥,心存善良一面的湛羽一直把她当成需要自己保护的“白月光”,甚至因此一度把对季晓鸥死缠烂打的严谨当成自己的“敌人”,为男主角的任务增加了一些困难。选择与警方合作之后,由于湛羽在善恶抉择之间的徘徊,让严谨半年多的努力付诸东流,还连累了程睿敏被“小美人”集团的刘伟算计,在抓捕回程的路上出了交通事故。湛羽因为这件事的间接影响,最后也被杀害。可见湛羽在剧集前三分之一的连接轴作用,不仅制造了大量的悬念,而且推动了前半段剧情的走向。
再如,男主人公严谨的卧底身份也天然地让导演可以利用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制造悬念。男主人公严谨,一个人包含前缉毒警、企业家、卧底多重身份,他可以在某一刻潇洒自如,在另一刻又有极大压力或者极度隐忍。家境优渥与和谐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严谨日常干练而又乐观开放的性格特征,而从警经历和失去好友的伤痛也造就了人物隐忍的另一面。如此复杂的人物身份,让主人公严谨可以在不同场域中成功扮演不同的角色,增加了剧情的合理性。而作为卧底,严谨多重身份之间天然的冲突,则营造了主人公是否会暴露身份的悬念感。在剧中,早早就知道湛羽贩毒秘密的严谨,一直想要通过湛羽的手机来了解更多秘密,为了能够拿到湛羽的手机,他假装水管破裂弄脏湛羽的衣服,并企图在湛羽洗澡的时候搞定手机。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就当严谨拿着湛羽手机正在进行信息复制的关口,季晓鸥朝严谨走来,不断靠近的脚步声,与正在复制到90%的手机都在冲击着观众的心理承受力。严谨卧底身份是否会暴露的紧张感,令剧情的悬念感倍增。此外,严谨对湛羽进行监听的桥段也充满悬念感,严谨一边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监听湛羽与犯罪分子的对话;另一边还要演好自己的伪装身份,假装与季晓鸥在约会。为了不被季晓鸥看出破绽,严谨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又是假装在洗澡,又是假装自家的生意出了问题,还要顾及季晓鸥的心情。作為正义的一方,严谨不仅要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还要在普通群众之间灵活周旋,对他们加以保护。这不仅强化了主人公机智勇敢的正面形象,也反映出缉毒干警在执法过程中做出的牺牲和付出的努力。
四、精心设计的声画语言:满足悬疑剧受众视听享受
除了剧情设计和人物塑造上的成功,精美的镜头语言也是《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的一大亮点。导演对每个主要人物出场时的镜头语言都非常重视,并做了大量的细节化设计。例如,当女主角季晓鸥登场时,导演特意运用了一组唯美的远景镜头去表现她骑单车穿过林荫道的段落,成功打造了季晓鸥的阳光形象。而季晓鸥一袭白衣在咖啡店里工作的长镜头,也烘托出优雅的文艺气息,让观众在紧张的案情之余得到一丝愉悦的体验。
在对贩毒分子的塑造上,导演利用摄影和音乐营造出“小美人”的蛇蝎心肠和刘伟的心狠手辣。例如,“小美人”每次出场都以略带仰视的视角突出她在集团内部的领导地位,展现大毒枭的威信和气场。而她的手下刘伟虽始终穿着西装,但屠夫出身的他内心凶残。因此,导演多运用低调、硬光去突出刘伟的冷血无情。他们阴冷的画面风格和复杂的人物服装,也与季晓鸥为代表的正面人物出场时暖调的画面和简约的人物造型形成了截然相反的效果。导演通过不同风格的影像,将两条叙事线很好地区分开。
第四集中湛羽登台表演的镜头语言尤其值得品味。男主人公严谨曾评价湛羽是“一个身世悲惨的小毒贩,一个被困在地狱里太久,不愿意相信有天堂的人”。湛羽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以一场情绪激烈冲突的提琴演奏暗示了自己的命运。为了表现好这一段,导演以极富冲击力的视听语言,为湛羽的“谢幕”赋予了悲剧的意味:空旷的舞台上一片黑暗,只有舞台中央的一束白色的追光重重地打在湛羽身上。他身着黑色衣服,孤独地拉动命运的琴弦,说明自己投身黑暗是身不由己且无法回头;手上却突兀地戴着一根白色飘带,象征他内心的挣扎。伴随着激烈的小提琴声,黑暗与光芒激烈的碰撞,给人极大的冲击。但最终,湛羽以向身后倒下结束了这场表演,也暗示着湛羽的最终命运——虽然他善良的一面已经苏醒,想要走出黑暗,寻求光明和解脱,但是黑暗的势力还是压垮了他,只能无能为力地走向死亡的终点。这段在国产网络剧中不太常见的、浪漫化的视听处理,却让观众感受到毒品对普通人的侵害,唤起人性中真挚的情感共鸣。
眼下国产悬疑剧的赛道越来越拥挤,监管趋严、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同时,想要快速获得观众的青睐也并非易事。在这种情况下,拥有AB双视角叙事、多元素融合、复杂人物设计和精美视听语言的《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能够脱颖而出,是它自身创新性成功的体现。
〔本文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社科研究项目“中国网络剧价值取向研究”(GD201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梁天宇: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生。
张智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1]《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优酷热度来源:猫眼专业版,https://piaofang.maoyan.com/tv/346293/viewCount?platformType=3#1,2020-12-10。
[2]《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微博热度来源:https://piaofang.maoyan.com/tv/346293/microblog,2021-01-30。
[3] 《对话〈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导演曹译文:悬疑剧破局之路的“通关密码” 》,https://www.sohu.com/a/436461546_197009,2020-12-05。
(责任编辑 任 艳)
根据畅销作家舒仪同名小说改编、由曹译文执导的都市爱情悬疑剧《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表现优秀。作为在优酷“悬疑剧场”独家开播的新剧,《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上线以来凭借一系列创新式手法让剧情跌宕起伏,成为2020年第四季度的热播剧之一,在优酷的历史最高热度达到9986,[1]更是多次荣登优酷站内剧集热度榜、悬疑剧热榜、小说改编剧热榜TOP1。微博方面,截至2021年1月30日,“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的相关话题阅读总量高达25.7亿。[2]由此可见,这部剧收获了极高的关注度。这部剧可以被视为当前网络悬疑剧的一个典型文本,本文将通过对该剧的分析探究网络悬疑剧的创新和突破之道。
一、AB双视角叙事:引领悬疑剧发展新风向
《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的热播离不开该剧出众的叙事技巧的作用。不同于常见悬疑剧平行空间和时间旅行的剧情走向,《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跳出单一视角的设定,在剧中采取了与众不同的AB双视角的叙事方式。所谓“双视角叙事”,是指剧作根据不同角色对同一件事进行不同立场的不同讲述。这种叙事方法在时长较短的电影中采用得比较多,如黑泽明导演的代表作《罗生门》,而在长篇叙事的电视剧创作中,则较少采用。《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采用的AB双视角叙事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故事伊始用一宗分尸案串联起剧中所有的关键人物,其开场很特别,也极有代表性。在男女双视角下,湛羽被害案的一个个谜团最终被主角逐一解开。剧中的人物和故事线也逐渐清晰——严谨身负卧底贩毒集团的秘密任务,而季晓鸥对暗中交易全不知情。雙方对事件的了解程度不同,这就使得他们在回忆时,对同一时间、同一事件有着完全不同的认知。在季晓鸥的视角里更多的是情感线,几次偶遇后严谨对其开始了猛烈的追求;而严谨的视角里则是以缉毒线为主,他最初接触季晓鸥缘于得知贩毒人员湛羽在季晓鸥的咖啡店打工,刻意接近是为获取情报。
在情节发展过程中,AB视角不断交替变换,当A视角下的情感线不断升温爬坡到高峰的时候,B视角下的悬疑元素也开始慢慢奔涌而来。例如严谨与季晓鸥相遇的场景,两人同时出现在同一场合,在严谨的视角来看,季晓鸥的出现或许带着强烈的目的性,甚至有可能是对家派来监视自己的敌人,而在季晓鸥的视角看来,眼前这个醉醺醺且带着痞性的男人,只不过是众多垂涎于她美貌的追求者之一。此外,两人对于剧中关键性配角湛羽的看法也截然不同。在季晓鸥的眼里,会拉小提琴的艺术生湛羽就像他穿的一身白衣一样单纯,是个苦命的大男孩,也正因为如此,晓鸥将萍水相逢的湛羽当成亲弟弟般照顾。而在严谨的视角来看,这个看似单纯乖巧的少年实际上善于伪装、城府极深,常常行走于乌烟瘴气的夜场,熟练地干着倒卖毒品的勾当,身后更是有可能隐藏着令人震惊的秘密。通过男女主人公二人的回忆,交织呈现着“真相”,而二人对“真相”的描述又有所差异。与全知视角不同,AB双视角的流畅切换,不仅让观众看到了同一件事、同一个人的两面性,而且这种张弛有度的视角转变,极大程度提高了剧情的观赏性,也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让整个剧情看起来更丰富更有吸引力。
在该剧的前14集中,每集的结尾都是以赵廷辉对严谨的审讯结束,在剑拔弩张的对话里,都会放出一个重磅的信息,让人惊讶不已,带领着观众层层深入。从这方面来说,这部剧的悬疑设置是成功的。而从第15集开始,结束了AB视角的叙事形式,在叙事方式上回到传统的线性结构。对于这种创作手法,导演曹译文认为:“跳脱出单一视角设定,在这种AB视角下,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双面谜题中,当两个视角合二为一,一切真相就浮出水面了。”[3]
双视角的叙事,交织在一起的两个角度的不同讲述,设置了一定的理解门槛,但这种讲述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剧集扩容、增加悬疑感等起到了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方式在叙事节奏方面仍有打磨的空间,但这种“尝鲜”,给同类题材注入新鲜元素的做法应当值得肯定。
二、多元素融合:呈现悬疑剧创作新思路
随着观众审美的不断提升,单纯的悬疑推理网络剧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在分众化日益明显的当下,悬疑剧需要从其他类似剧集中吸收有益元素充实自身,以达到打破分众壁垒、增强传播效果的目的。在《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中,导演成功吸收了爱情剧的有效成分,让悬疑和爱情等多种元素深度融合、相得益彰。
在《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的前半部分,导演就将都市爱情故事与缉毒查案交织在一起,相互牵引,在重重矛盾中并行,使得信息量陡增。除了主人公严谨与季晓欧的情感线之外,还设置了“小美人”这条线,增加感情线上的矛盾和冲突。比如栎川之行,是男女主人公情感升温的关键点,而另一边,同样来到栎川的湛羽和上线毒贩的行踪也随之浮出水面,这是由情感线推动悬疑线的一个典型的情节段落。反之,悬疑线的推进也在加剧情感线上的戏剧冲突。栎川归来,严谨因为任务需要刻意疏远季晓鸥并主动接近“小美人”。“小美人”的刁难、季晓鸥上门理论、严谨假装决绝,这些表层的情感走向,在深层上和案情的发展密不可分。
此外,一般的悬疑剧大都给人严肃、压抑、紧张的印象。虽然剧情中的悬疑片段确实能够刺激到观众们的神经,但是长时间持续地向大脑灌输这些厚重感很强的内容,很容易让人感到沉重不适。如何让悬疑剧在呈现高能刺激的同时也能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中爱情线的引入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例如在本剧中,导演模仿甜宠剧中常见的送花、修车、乐队演奏等桥段,让男主人公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地追求女主人公。这种新颖的爱情元素表现方式,在其他悬疑剧中往往不多见。 《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将缉毒、爱情、悬疑等多条故事主线适度融合,非线性的叙事结构,让悬念不断升级,既碰撞出戏剧效果,也加强观众的代入感。观众在关注男女主角情感进展的同时,还悬心于案件的推进过程。《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一方面拓宽了受众面,满足多元的观剧需求;另一方面,也缓冲了纯悬疑片段带来的紧张压抑感,让整个故事的展开更加流畅舒缓,带来了区别于其他同类题材剧的新观感。多元素融合让《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成功延展了悬疑剧的创新空间。
三、复杂人物形象塑造:增强悬疑感的新方法
在“现实”与“悬疑”的双向推动下,现实题材悬疑剧成为当下国产影视剧的必然选择。但随着同类型作品的泛滥,如何在风口上再次“破局”成为很多创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除了AB双视角的切入、爱情线的牵引让整部剧别开生面外,也善于利用剧中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制造悬疑看点,不断呈现紧张刺激、持续不断的反转剧情。这不仅让该剧人物塑造呈现出新鲜感,也让作品收获了不少拥趸。
其中,影响严谨、季晓鸥两人感情命运发展的关键人物湛羽,是整部剧制造悬念感的重要角色。该人物在人性上的复杂性,特别是双面性,让该剧的悬疑色彩更上一层楼。例如,在“姐姐”季晓鸥面前,湛羽是个拉小提琴的很有天赋的穷苦大学生。湛羽在剧中第一次出现时,他是一个手拿小提琴,身穿白色T恤、粉色衬衣的干净阳光的大男孩,安静得体地站在公交车站等车。但是,在严谨的接触和调查中,这个年轻人却在阳光干净外表的背后有着另一副面孔。他不仅面临着母亲身患重病、父亲恶习缠身的困难处境,自己也被迫成为一身黑衣、代号为KK的小毒贩。善与恶、黑与白、光与暗之间的猛烈冲突让年轻的湛羽在行为上充满了摇摆和善变,而这些令人难以捉摸的行动为剧情的发展制造了诸多悬念。例如,对于人美心善的女主角季晓鸥,心存善良一面的湛羽一直把她当成需要自己保护的“白月光”,甚至因此一度把对季晓鸥死缠烂打的严谨当成自己的“敌人”,为男主角的任务增加了一些困难。选择与警方合作之后,由于湛羽在善恶抉择之间的徘徊,让严谨半年多的努力付诸东流,还连累了程睿敏被“小美人”集团的刘伟算计,在抓捕回程的路上出了交通事故。湛羽因为这件事的间接影响,最后也被杀害。可见湛羽在剧集前三分之一的连接轴作用,不仅制造了大量的悬念,而且推动了前半段剧情的走向。
再如,男主人公严谨的卧底身份也天然地让导演可以利用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制造悬念。男主人公严谨,一个人包含前缉毒警、企业家、卧底多重身份,他可以在某一刻潇洒自如,在另一刻又有极大压力或者极度隐忍。家境优渥与和谐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严谨日常干练而又乐观开放的性格特征,而从警经历和失去好友的伤痛也造就了人物隐忍的另一面。如此复杂的人物身份,让主人公严谨可以在不同场域中成功扮演不同的角色,增加了剧情的合理性。而作为卧底,严谨多重身份之间天然的冲突,则营造了主人公是否会暴露身份的悬念感。在剧中,早早就知道湛羽贩毒秘密的严谨,一直想要通过湛羽的手机来了解更多秘密,为了能够拿到湛羽的手机,他假装水管破裂弄脏湛羽的衣服,并企图在湛羽洗澡的时候搞定手机。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就当严谨拿着湛羽手机正在进行信息复制的关口,季晓鸥朝严谨走来,不断靠近的脚步声,与正在复制到90%的手机都在冲击着观众的心理承受力。严谨卧底身份是否会暴露的紧张感,令剧情的悬念感倍增。此外,严谨对湛羽进行监听的桥段也充满悬念感,严谨一边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监听湛羽与犯罪分子的对话;另一边还要演好自己的伪装身份,假装与季晓鸥在约会。为了不被季晓鸥看出破绽,严谨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又是假装在洗澡,又是假装自家的生意出了问题,还要顾及季晓鸥的心情。作為正义的一方,严谨不仅要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还要在普通群众之间灵活周旋,对他们加以保护。这不仅强化了主人公机智勇敢的正面形象,也反映出缉毒干警在执法过程中做出的牺牲和付出的努力。
四、精心设计的声画语言:满足悬疑剧受众视听享受
除了剧情设计和人物塑造上的成功,精美的镜头语言也是《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的一大亮点。导演对每个主要人物出场时的镜头语言都非常重视,并做了大量的细节化设计。例如,当女主角季晓鸥登场时,导演特意运用了一组唯美的远景镜头去表现她骑单车穿过林荫道的段落,成功打造了季晓鸥的阳光形象。而季晓鸥一袭白衣在咖啡店里工作的长镜头,也烘托出优雅的文艺气息,让观众在紧张的案情之余得到一丝愉悦的体验。
在对贩毒分子的塑造上,导演利用摄影和音乐营造出“小美人”的蛇蝎心肠和刘伟的心狠手辣。例如,“小美人”每次出场都以略带仰视的视角突出她在集团内部的领导地位,展现大毒枭的威信和气场。而她的手下刘伟虽始终穿着西装,但屠夫出身的他内心凶残。因此,导演多运用低调、硬光去突出刘伟的冷血无情。他们阴冷的画面风格和复杂的人物服装,也与季晓鸥为代表的正面人物出场时暖调的画面和简约的人物造型形成了截然相反的效果。导演通过不同风格的影像,将两条叙事线很好地区分开。
第四集中湛羽登台表演的镜头语言尤其值得品味。男主人公严谨曾评价湛羽是“一个身世悲惨的小毒贩,一个被困在地狱里太久,不愿意相信有天堂的人”。湛羽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以一场情绪激烈冲突的提琴演奏暗示了自己的命运。为了表现好这一段,导演以极富冲击力的视听语言,为湛羽的“谢幕”赋予了悲剧的意味:空旷的舞台上一片黑暗,只有舞台中央的一束白色的追光重重地打在湛羽身上。他身着黑色衣服,孤独地拉动命运的琴弦,说明自己投身黑暗是身不由己且无法回头;手上却突兀地戴着一根白色飘带,象征他内心的挣扎。伴随着激烈的小提琴声,黑暗与光芒激烈的碰撞,给人极大的冲击。但最终,湛羽以向身后倒下结束了这场表演,也暗示着湛羽的最终命运——虽然他善良的一面已经苏醒,想要走出黑暗,寻求光明和解脱,但是黑暗的势力还是压垮了他,只能无能为力地走向死亡的终点。这段在国产网络剧中不太常见的、浪漫化的视听处理,却让观众感受到毒品对普通人的侵害,唤起人性中真挚的情感共鸣。
眼下国产悬疑剧的赛道越来越拥挤,监管趋严、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同时,想要快速获得观众的青睐也并非易事。在这种情况下,拥有AB双视角叙事、多元素融合、复杂人物设计和精美视听语言的《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能够脱颖而出,是它自身创新性成功的体现。
〔本文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社科研究项目“中国网络剧价值取向研究”(GD201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梁天宇: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生。
张智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1]《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优酷热度来源:猫眼专业版,https://piaofang.maoyan.com/tv/346293/viewCount?platformType=3#1,2020-12-10。
[2]《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微博热度来源:https://piaofang.maoyan.com/tv/346293/microblog,2021-01-30。
[3] 《对话〈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导演曹译文:悬疑剧破局之路的“通关密码” 》,https://www.sohu.com/a/436461546_197009,2020-12-05。
(责任编辑 任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