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赎罪》中的女主人公布里奥妮从13岁到77岁的生命历程,即她是如何从稚嫩的少女蜕变为成熟的作家,并成功地完成了赎罪.通过以分析童年、成年、老年三个不同阶段的女主人公布里奥妮为线索,结合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剖析其犯错的原因,探究其从“犯罪”到“赎罪”的全过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赎罪》中的女主人公布里奥妮从13岁到77岁的生命历程,即她是如何从稚嫩的少女蜕变为成熟的作家,并成功地完成了赎罪.通过以分析童年、成年、老年三个不同阶段的女主人公布里奥妮为线索,结合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剖析其犯错的原因,探究其从“犯罪”到“赎罪”的全过程.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现代青少年的发展做出了新的目标指示,要求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与思想品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并且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统一与实现,要求初中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初中生由于自身处在青春期阶段,其自尊心较强并且渴望成长,也是个人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以帮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开展教学工作,为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提升其思想品德素质.
在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教育体系和教育事业正处于稳定上升的阶段,在各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科之中,都有着符合时代背景的教学新方法的应用.而在现阶段的初中思想与政治课堂中,进行时政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文章从这一角度来对现阶段初中思想与政治课堂中时政教学的应用进行分析,为具体的教学工作指明方向.
本文以苗族古歌中的神话翻译与整理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翻译学的视角进行分析.通过对苗语译本以及中英译本三个译本的比较,分析选择适应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为史诗、神话的翻译提供更好的指导.
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重新解读《李尔王》,通过找寻戏剧人物之间相互冲突的伦理结,结合伦理线的发展过程,探讨戏剧中李尔等人所面临的不可避免的伦理困境,以及他们做出的伦理选择.在进行伦理选择时,李尔王内心有着个人对于家庭伦理标准的建构,因此与子女之间产生了家庭伦理和亲情伦理的错位,造成了父女之间的亲情断裂.但是经过一系列的亲情考验以及内心挣扎,最终达到了伦理的复归.
《月亮与六便士》是20世纪英国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经典的代表作,一个世纪以来,人们不断探寻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以及其原型的精神世界,同样是热爱艺术的两个人,本文以萨特存在主义的视角将思特里克兰德和戴尔克·施特略夫进行对比,来分析二者为追求艺术的不同态度.
本文从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的中心人物凯蒂出发,通过对凯蒂最初的拒绝顺从以及后来反抗无果不得不被束缚的前后两个人生状态的对照,结合家族中的其他人物对凯蒂不同人生阶段的改变与状态的影响,一步步地表现康普生家族的没落以及凯蒂反抗无果下的悲剧性命运.
本文将从存在主义式的荒诞以及自由选择两方面来解读《第二十二条军规》,希望能够更深刻地剖析海勒的创作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
当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金·斯坦利·罗宾逊的作品《纽约2140》是气候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揭示了22世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给纽约市居民带来的各种生存危机.本文将从气候变化引发的环境危机、精神危机和伦理危机三个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和讨论,旨在警示世人增强气候危机意识和社会正义意识.
《华盛顿广场》中仅有三处服饰色彩描写,与主人公凯瑟琳生命中的三个重要节点形成偶合,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初次穿上的红裙象征其对生活的憧憬与天真;被父亲鄙夷却出乎意料讨得英俊男子欢心后再次穿上的红裙象征其对爱情的渴望;饱尝冷漠的亲情与背叛的爱情后换上的素白服饰则象征着主人公对男性霸权的绝望与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简单的三处服饰色彩描写成功塑造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发展,体现了服饰的重要文本叙事功能.
《丛林故事》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著名的动物故事集,而《里基—蒂基—塔维》是故事集中的第五个故事.本文主要基于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揭示《里基—蒂基—塔维》中吉卜林的帝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