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中国“荣升”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市场,多家机构预测,最早在2012年、最晚在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市场。新年伊始,一些人追捧奢侈品更加变本加厉,让人难以接受。
追捧奢侈品大体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是追“伪奢侈品”。元旦期间有媒体曝光,一个成本400元、市价600元的不锈钢锅,想进杭州的大商场,必须按2000元的标价卖。做锅的人想不通,质量好、价格又实惠的锅,为何要变成奢侈品才卖得掉?这种做法,是迎合“越贵越有人买”的消费心理。
第二种是追“半奢侈品”。圣诞期间,英国奢侈品商店打折,不少中国人早早去排队,一开门就狂奔而入,“血拼”抢购。对奢侈品的追求,已到了“排除万难”的程度。
第三种是追“真奢侈品”。前不久,贵州茅台向国际组织申请“奢侈品100强”资格。已经进入“100强”候选名单的百达翡丽腕表、阿玛尼西装等,靠“独特、稀缺、珍奇”取胜,是人们争相追逐的目标。
对奢侈品的盲目追捧看似闹剧,但反映了社会的心态。“管它伪奢侈半奢侈,穿到身上就是真奢侈”。为了心理满足感,就算明知2000元的不锈钢锅买亏了,就算在伦敦排队挤得全身酸痛,那也值。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早在1899年就尖锐地讽刺当时的类似现象,称其为“有闲阶级的炫耀性消费”。
经过100多年,“炫耀性消费”越来越没有市场。据世界奢侈品协会调查,美国人对奢侈品已转变为“自我型消费”,买奢侈品和买T恤衫一样,真心喜欢才买。欧洲人是“设计师消费”,喜爱某种设计风格才买。日本人则是“必需品消费”,职场竞争激烈,不少人为显示实力,必须买奢侈品“武装”自己。相比之下,中国人更多的是“炫耀性消费”,理性成分更少,这有百害而无一利。
更严重的是,支撑起这种病态消费的,有很多公职人员。他们是最不应该购买奢侈品的人。北京市法院系统曾随机抽取2005年到2007年间审理的100起受贿案,发现官员收受的礼单中,名列第一的就是奢侈品。“奢侈品热”助长了公款消费、权力变现,这对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没有任何益处。
而且,“奢侈品热”刺激了全社会的神经。没有能力购买奢侈品的年轻人,省吃俭用加入消费队伍中,令许多老牌奢侈品国家震惊。有统计表明,购买奢侈品的中国人,平均年龄比欧洲人年轻15岁,比美国人年轻25岁;欧美人用个人财富的4%买奢侈品,中国年轻人用个人收入的40%追求奢侈品。几千年来,中国极为注重“戒奢”,对个人而言,“奢侈华丽,人之大恶”;对政权而言,“未有奢靡而能长久者”。如果发展到“全民追逐”奢侈品,对社会风气毫无好处。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2688万农村贫困人口、人均GDP排在世界95位的国家,富人把相当一部分财富花在购买奢侈品上,这对经济发展没什么意义。遗憾的是,还有人在大声叫好,提出所谓的“奢侈品经济”,认为购买奢侈品可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能做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市场也很“光荣”。其实,这个“第一”让人蒙羞。当富有者在英国奢侈品商店门口排队时,大批农民工正在火车站检票口排队。同样是排队,同样是狂奔,前者为了享乐,后者为了生存。享乐的人成千上万,生存的人却有几个亿。一个国家,内需是靠几万人一掷千金拉动,还是靠几亿人安居乐业拉动?事业的成败、社会的稳定,是取决于几万人钱花得开心,还是取决于几亿人日子过得舒心?“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句古训,今天尤其要铭记。
追捧奢侈品大体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是追“伪奢侈品”。元旦期间有媒体曝光,一个成本400元、市价600元的不锈钢锅,想进杭州的大商场,必须按2000元的标价卖。做锅的人想不通,质量好、价格又实惠的锅,为何要变成奢侈品才卖得掉?这种做法,是迎合“越贵越有人买”的消费心理。
第二种是追“半奢侈品”。圣诞期间,英国奢侈品商店打折,不少中国人早早去排队,一开门就狂奔而入,“血拼”抢购。对奢侈品的追求,已到了“排除万难”的程度。
第三种是追“真奢侈品”。前不久,贵州茅台向国际组织申请“奢侈品100强”资格。已经进入“100强”候选名单的百达翡丽腕表、阿玛尼西装等,靠“独特、稀缺、珍奇”取胜,是人们争相追逐的目标。
对奢侈品的盲目追捧看似闹剧,但反映了社会的心态。“管它伪奢侈半奢侈,穿到身上就是真奢侈”。为了心理满足感,就算明知2000元的不锈钢锅买亏了,就算在伦敦排队挤得全身酸痛,那也值。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早在1899年就尖锐地讽刺当时的类似现象,称其为“有闲阶级的炫耀性消费”。
经过100多年,“炫耀性消费”越来越没有市场。据世界奢侈品协会调查,美国人对奢侈品已转变为“自我型消费”,买奢侈品和买T恤衫一样,真心喜欢才买。欧洲人是“设计师消费”,喜爱某种设计风格才买。日本人则是“必需品消费”,职场竞争激烈,不少人为显示实力,必须买奢侈品“武装”自己。相比之下,中国人更多的是“炫耀性消费”,理性成分更少,这有百害而无一利。
更严重的是,支撑起这种病态消费的,有很多公职人员。他们是最不应该购买奢侈品的人。北京市法院系统曾随机抽取2005年到2007年间审理的100起受贿案,发现官员收受的礼单中,名列第一的就是奢侈品。“奢侈品热”助长了公款消费、权力变现,这对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没有任何益处。
而且,“奢侈品热”刺激了全社会的神经。没有能力购买奢侈品的年轻人,省吃俭用加入消费队伍中,令许多老牌奢侈品国家震惊。有统计表明,购买奢侈品的中国人,平均年龄比欧洲人年轻15岁,比美国人年轻25岁;欧美人用个人财富的4%买奢侈品,中国年轻人用个人收入的40%追求奢侈品。几千年来,中国极为注重“戒奢”,对个人而言,“奢侈华丽,人之大恶”;对政权而言,“未有奢靡而能长久者”。如果发展到“全民追逐”奢侈品,对社会风气毫无好处。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2688万农村贫困人口、人均GDP排在世界95位的国家,富人把相当一部分财富花在购买奢侈品上,这对经济发展没什么意义。遗憾的是,还有人在大声叫好,提出所谓的“奢侈品经济”,认为购买奢侈品可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能做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市场也很“光荣”。其实,这个“第一”让人蒙羞。当富有者在英国奢侈品商店门口排队时,大批农民工正在火车站检票口排队。同样是排队,同样是狂奔,前者为了享乐,后者为了生存。享乐的人成千上万,生存的人却有几个亿。一个国家,内需是靠几万人一掷千金拉动,还是靠几亿人安居乐业拉动?事业的成败、社会的稳定,是取决于几万人钱花得开心,还是取决于几亿人日子过得舒心?“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句古训,今天尤其要铭记。